西西河

主题:【原创】壬午和议――明末一次失却的救局良机 -- MP4

共:💬2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多谢numzero兄指教,我想这句话的分歧处就在于

国土未失的界定上,如果预期失地在短期内能够拿回来,那么失其实是未失。如果预期领土马上就要失去,而且会被长期占领,那么未失其实是已失。

明末的儒生是前者,汪精卫是后者,对吗?虽然他们的预期都是错的。沿着这一思路下来,李鸿章岂不是做得还不错?

家园 陈家庚说的,原话不是这样的

应该是敌兵未退而言和者是汉奸,记忆中的。

不过俺觉得这种话作为宣传无可厚非,真的当成国策下场就是明末。更何况战与和本来就是可以灵活应用的政策,不能绝对化。明亡是活该,完全是决策失误。

家园 即使以后明翻盘

谈和者也不是卖国,正是因为议和才会有翻盘的机会。以明末的态势,不谈和是死路一条,而且是速死,哪里会有一点点翻盘的机会?如果真的谈和,调精锐关宁军南下平流寇,坐等满洲内乱(完全有可能,尤其是没有外来压力情况下),可能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

家园 好像是38年10月在国民参政会上说的
家园 皇帝自然不能象在下那样说粗口的

本来想拽两句的,无奈水平有限,实在学不来那种假眉三道的口气

明朝对付后金,有两个根本性的错误从来就没改过,一是浪战,每次都红旗催战,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家底输个精光;二是内库之中金银满库,却从不肯出血,只知道从百姓头上搜刮。这么折腾,谁也受不了。

崇祯的确不是处理危机的人,这种时候只能向“后三头”学(当然他不知道他们都是谁),找茬杀一批有钱人(得算准了杀什么人最合适),既可以买得军队替他卖命,又可以不因过分搜刮逼的百姓造反。孙承宗,袁崇焕那拨人,都是花起钱来精打细算的主,一次就够支应他们十几年的,那样就缓出手来了。

家园 BUT 台湾当时不能视为“已失”吧?
家园 很难说,即便和谈成功,也难保证会和平

清朝主和,皇太极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不久他就暴毙。

两国议和,要求明朝赔款,这不单是面子问题,也是压力问题,明朝财政危机,这赔款银子从哪里来?除非清朝答应不赔,问题是以清朝的经济结构,与明朝做买卖能支撑自己的经济吗?万一破产他们还是要来明朝抢劫,到时和谈又是一纸空文。

即便议和不赔银子,清朝不来抢劫,问题是明朝真敢把边防军拉回来吗?万一清朝破坏合约进攻,那北京也是很危险的。

没有利益的限制,和约只是一纸空文,宋和辽金蒙古都定过和约,大都成一纸空文,南边的有了脾气就叫北伐,北边一不高兴就喊南侵,和约对他们来说只是把戏。

现在我们看觉得和谈是一次机会,但是假如真和谈了,我们也许会发觉这个机会并不是很美好。

家园 有一个问题:满洲和谈又是为了什么?

真的就是为了和平吗?我看未必,可能也是调整阶段的缓兵之计。真要把关宁铁骑调走,八旗兵可能半个月以后就杀进长城了。

明亡是迟早的事情,区别只在于能苟延残喘多少年而已。封建王朝的覆灭,任何一个都并不值得我们叹息,即使是强汉盛唐。世袭制度和皇朝更替,必然导致一个生机勃勃的政府退化成暮气沉沉的老相。我只看着袁督帅的传奇,无语叹息。

家园 满洲谈和的原因分析及架空的设想

这个问题问得好。

俺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满洲高估了明朝的实力,虽然满洲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但仍然无法攻克宁锦,更无论山海关。皇太极认为明是拥有无数人口的大国,实力超强,而满洲类似于以色列,虽然骠悍勇猛,但只要在决定性的会战中失败必然亡国,这是他要求谈和甚至不惜削去皇帝号的现实原因,即使在松山大战全歼明军主力后他仍然这样认为。

更长远的原因,皇太极以金为鉴,认为一旦入主中原,满洲必然腐化堕落,其实就是汉化,必致亡国惨祸。与其如此,还不如固守满洲老家,享受明朝的馈赠,过着小富即安的小康生活。

以后多尔衮入关的直接诱因是李自成逼近北京,明亡已经是大势所趋,想借机入关摘桃子。另外还有一层原因,即多尔衮想借机入主中原以此战功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打击政治反对派。

如果满洲谈和,它的外在压力减小,即使力主谈和的皇太极死了,反而会促使满洲内部分裂甚至内战。皇太极死时,如果此时已经与明谈和,多尔衮的两白旗(原两黄旗)与豪格的两黄旗(原两白旗)很难会达成妥协,完全有可能火拼,这样满洲必定陷入极为严重的政治危机。双方都是八旗中最为精锐的四旗,且势均力敌,明朝利用此机会差一点可以确保自身安全,好一点收复辽东也有可能。

家园 查理大帝的解释合情合理,赞一个

即使是假设,也有如身受,我是看不出有什么不可能来了,呵呵。

但明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即使不是满洲人来灭亡他,也会有别的;能做的也就是把北宋变成南宋,接着抗辽,抗金,最后抗不过蒙古了被灭。还是老观点:明朝该亡,不亡不正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