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十送红军 -- 唵啊吽

共:💬54 🌺26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文摘】谢谢,原来是江南版的《走西口》

一、《长歌》的产生及其特征

赣南山区的农民们,在旧 社会 的苦难时期, 在地主、豪绅和反动官府的统治下,那些无地少地的劳苦农民,想要求得温饱的生活,是非常的困难。赣南劳动人民,在无奈之中,只好选择辞别亲人、离乡背井、出外谋生的道路。一方面,外出谋生虽然有着风险,但又不得不追求那一线生机;另一方面,只身远行必须忍受离开亲人的痛苦。这两种思想感情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在他们的心灵里,激发出冲击性的波澜,于是,埋藏在心底里的哀怨和抑郁之情,便借助人们口头创作的歌声,奔泻出来,这便是久为人们传唱的《长歌》(送郎)

这是一首叙事体民间小调,全歌都是叙述妇女送丈夫出远门,出发之时的亲切叮咛。表现出赣南妇女的善良、憨厚、朴实。这首歌共有十二段歌词,从一送柜子边、二送房门边、三送天井边、四送门楼下、五送大门口、六送大路中……,一直到十二送到渡船头。每段都详细地叙述着自身对丈夫的关怀、牵挂、体贴和希望,以及表达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决心。全曲的基调,是缠绵、悱恻和委婉。常用唱出半句,就加入衬词的方式,给人以欲说无言、欲唱无声、似断又续之感。特别在叙述过程中,每段的第五句前,均有称谓:“哎呀亲表哥!”以加强第五句的语气,把恋恋不舍的境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民歌中,虽然此情此景与妇女的柔情也是常见的,但这首《长歌》(送郎)写得更为有声有色,显得风格色彩别具一格。

这首歌是运用女声的轻声慢唱、忽唱忽停的方式,增强抒情性,加上客家方言的衬词,贯穿全曲,更显出浓郁的乡土气味,亲切感人。

-----引自赣南《长歌》的变化与发展

家园 赣南农民有这么高文化水平?

谢谢,原来是江南版的《走西口》 [ 唵啊吽 ] 于:2009-03-01 00:28:40

一、《长歌》的产生及其特征

赣南山区的农民们,在旧 社会 的苦难时期,代写硕士论文 在地主、豪绅和反动官府的统治下,那些无地少地的劳苦农民,想要求得温饱的生活,是非常的困难。赣南劳动人民,在无奈之中,只好选择辞别亲人、离乡背井、出外谋生的道路。一方面,外出谋生虽然有着风险,但又不得不追求那一线生机;另一方面,只身远行必须忍受离开亲人的痛苦。这两种思想感情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在他们的心灵里,激发出冲击性的波澜,于是,埋藏在心底里的哀怨和抑郁之情,便借助人们口头创作的歌声,奔泻出来,这便是久为人们传唱的《长歌》(送郎)

这是一首叙事体民间小调,全歌都是叙述妇女送丈夫出远门,出发之时的亲切叮咛。表现出赣南妇女的善良、憨厚、朴实。这首歌共有十二段歌词,从一送柜子边、二送房门边、三送天井边、四送门楼下、五送大门口、六送大路中……,一直到十二送到渡船头。每段都详细地叙述着自身对丈夫的关怀、牵挂、体贴和希望,以及表达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决心。全曲的基调,是缠绵、悱恻和委婉。常用唱出半句,就加入衬词的方式,给人以欲说无言、欲唱无声、似断又续之感。特别在叙述过程中,每段的第五句前,均有称谓:“哎呀亲表哥!”以加强第五句的语气,把恋恋不舍的境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民歌中,虽然此情此景与妇女的柔情也是常见的,但这首《长歌》(送郎)写得更为有声有色,显得风格色彩别具一格。

这首歌是运用女声的轻声慢唱、忽唱忽停的方式,增强抒情性,加上客家方言的衬词,贯穿全曲,更显出浓郁的乡土气味,亲切感人。

家园 oops. 原文如此,不干我的事……

往来营销,无奇不有!

家园 找过几个不同版本的伴奏,不知那个是完全版

这个伴奏原来1送、5送是女声,3、7男声,所以1、5是高音,3、7是低音,后边有合唱。

家园 我怀疑真正的十送红军已经失传了,因为我70年代读

长征回忆录(刘帅写第一篇的那本)的时候,里面已经有人回忆他们离开江西时候有老乡唱这歌。现在的歌词好像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出来的。

家园 这首歌是60年代空政文工团创作的《革命歌曲联唱》里最著名

的一首。《革命歌曲大联唱》是舞台上化妆演出的歌曲唱,独唱、合唱都有。形式象歌剧,但是没有严格的故事情节,表演比《长征组歌》要多,管弦乐队是在乐池里演奏。

大家GOOGLE一下“十送红军 空政文工团”就知道了她的作词、作曲和创作故事了。

家园 每当听到十送红军,就不禁热泪盈眶!

八万多人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所剩不过十分之一!

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并不是步行踏上长征路的——他当时患病被抬着,而且差一点就被留在中央苏区,多半是老乡何书衡等人一样,要牺牲在赣南闽西。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惊天地、泣鬼神的漫漫长路,文字已无法记载它的艰辛和悲壮,无法尽数它的残酷与凄凉。那里有爬不完的大山,渡不完的大河,还有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草地、永远看不到顶的雪山。红军官兵靠野菜皮带充饥,多少战士被敌人的机枪打下了万丈深渊,打进了湍流翻滚的河谷。草泽吞没了他们的躯体,风雪把他们凝成了永恒。两万五千里路的长征,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啊!他们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跨越雪山草地的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演出了一幕幕悲壮传奇的故事。三军会师的时候,全部红军加起来才剩下两万多人,还不到红军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通宝推:老虎五,
家园 音频连接失效了吧?另外付原版歌词(摆渡来的)

一送红军下南山,

秋风细雨扑面寒,

树树梧桐叶落完,

红军几时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路旁,

红漆桌子路边放,

桌上摆着送行酒,

祝愿红军打胜仗。

三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双拉着长茧手,

心藏黄莲脸在笑。

四送红军过高山,

山山包谷金灿灿,

包谷本是红军种,

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澧水河,

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捎书和信,

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岩,

两只兔儿哭哀哀,

禽兽能知人心意,

血肉深情分不开。

七送红军七里湾,

七里湾中一片田,

凉风阵阵稻谷香,

新米上市人走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

两只八哥吐人言,

红军哥哥莫走远,

财主回来要倒算。

九送红军过大江,

江水滔滔船儿忙,

眼望江水肝肠断,

穷苦百姓泪汪汪。

十送红军转回来,

武陵山巅搭高台,

盼望红军打胜仗,

盼望亲人早回来。

家园 谢谢,在youtube上找到这个

好像是和你说的版本一样,不会直接贴,只好给个链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R4xGaXwh50

家园 俺觉得电视连续剧《长征》里对《十送红军》的演绎是最好的

  电视连续剧《长征》将一首当年在苏区广为流传的《十送红军》作为片尾曲,真个是情深意切、荡气回肠。有意思的是,这首歌的演唱者并不是一个专业歌唱演员,而是在剧中饰演女游击队长“阿玉”的青年演员孙亚平,戏里戏外,她用自己不加修饰但却充满感情的嗓音,绝好地演绎了这首歌。

  来自北京军区的孙亚平头一次拍大戏就遇上了《长征》,对此她连连感慨自己的幸运。“有一次我和唐国强老师在一起演出,我主持,并且还有一个小品,唐老师可能觉得还挺好,拍《长征》时就叫上了我———我真的很幸运。而且,我饰演的女游击队长阿玉这个角色也很有特色,在八个女演员里,我是惟一一个不穿军装的,应该说,阿玉是江西老表的一个代表,是苏区百姓支持红军的一个缩影,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的戏虽然不多,但一出来就给人留有深刻印象,别看她外表腼腆,关键时刻却能体现出来内心的刚毅。”

  孙亚平说,阿玉是从第二集开始出场的,剧中毛泽东对这位爱唱歌的女游击队长印象很深,一见到她就让她唱歌。红军离开苏区的时候,百姓夜送红军,场面非常感人,大家想让阿玉再唱一首歌,她就唱起了这首情深意长的《十送红军》:“一送哩咯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哩咯细雨/介支个缠绵绵/深山哩咯野路/声声哀号/树树哩咯梧桐/叶呀叶落完/问一声亲人呀/红军啊/几时哩咯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在演绎这首歌时,当兵时就会唱并且经常在演出中演唱这首歌的孙亚平,按照导演的意图,抛却花哨的技巧和装饰,用自然而然不加雕琢的本嗓,用发自内心的真情进行了诠释。孙亚平说:“以前在舞台上,我多次唱过这首歌,可是哪一次也不像剧中一样———拍夜送红军时我是现场演唱,那么大的场面,那么多的演员都穿上了军装,那种情境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我感觉自己就是在送红军,眼泪噼里啪啦直掉,演唱完全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

外链出处

十送红军唢呐版

外链出处

电视连续剧《长征》片尾-十送红军

外链出处

家园 感动
家园 民歌歌词往往有再创作的

可能脱胎于民间传唱的歌词,但是不会精确复制,因为民歌歌词很多芜杂枝蔓需要精简,而且口头传唱的也未必有定稿。

《十送红军》的歌词应该在60年代已经写定了,家父曾经提到他中学时有一次新年晚会上全班表演《十送红军》,事在文革之前。

家园 我现在常听的是刀郎版,也不错
家园 花总统。不过我倒是觉得,如果当时决定毛留下,没准他

还能自己打开一个局面-当时苏区还有好几万红军呢,当然前提是他得拉上陈毅等人越过项英这道坎

家园 泪,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