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医疗技术的发展究竟是人类的福音还是祸水? -- 晨枫

共:💬58 🌺4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家园 什么是健康的基因

基因和个体的利益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基因来说,繁殖是第一位的,个体生存是繁殖的实现形式,这就是某些生殖期提供微小优势而生殖后带来个体损害的基因得以保留的原因。而对于个体来说,生存比繁殖更有价值,比如说少生两个孩子多活十年几乎没人会不愿意吧。晨兄所说的,实际上是人类以医学为武器,为个体在基因那儿争取利益。

另外换个角度考虑的话,这样的争取某种意义上也给进化本身带来益处。人已经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再用原始人纯粹自然选择那套标准去要求人类的进化是不合适的,对于人类社会,自然选择的作用弱化,社会选择的作用强化,更能适应社会,更能创造财富的个体能获得更多的医疗资源,在延长个体寿命的同时,部分的提高繁殖的效果,因而扩散自己的基因,这也是进化

因为基因和个体的利益不同,这个趋势对进化的影响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医学能成功的在基因那儿为个体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在这儿玄谈是一回事,自己或者亲人病了为了保证物竞天择而听天由命的人大概很少,因为有这样基因的人大部分给淘汰了

家园 说的好

自然选择无法解释为啥鲨鱼这种进化近乎完美的物种就因为某个器官有点营养而可能要被灭绝,而熊猫这个怎么看都不适应自然变化的动物却因为可爱而可能繁衍不息

精辟,上花!

家园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先花晨大不人云亦云的勇气

窃以为,评价一个人,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要分清:

1. 自我生存能力

2. 对社会的贡献能力

残疾人自我生存能力弱,但对社会的贡献能力不一定弱,比如霍金比如罗斯福(这两位绝对属于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的严重残疾);正常人自我生存能力强,但对社会的贡献能力不一定强,比如范跑跑比如马加爵(这两位身体素质都不赖)

窃以为,人类作为群居动物,而且进化到这个地步,智力应该超越体力,或者进一步说,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应该超越自我生存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主要标准

那先天弱智是不是就不应该生存了呢...ehh,小子只是抛砖引玉,这么棘手的问题,还得晨大赐教了

家园 很好的問題,

我想主要是看怎么理解物競天擇這個說法了。

天擇說起來,對物種而言有種被動的意味。好像物種是被動的被環境選擇。其實也不全然是這樣,物種也可以通過主動的方式來適應,例如遷徙和擴大種群,而不必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運。\n

天擇還有一種意味,就好象頭頂只有一片天,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其實不然,環境從來就不是各處相同的,甚至許多地方,環境的變化是相互對立的。可怕的正是環境趨于統一,只能留下少數物種,其他全被殺死,又得從頭來過。這也是為什么人們關注全球天氣變化,過于變暖或變冷,導致生態多樣性消失,物種大量滅絕。現在有這種趨勢,無論地球是更冷還是更暖,地球上的物種消失的速度表明了地球各處環境可能正在趨同。人類活動也可能是使生態多樣性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就算地球溫度相對穩定。

因此,對于物種而言,沒有統一的適應性策略。物種的多樣性是越多越好,籍此我們可以觀察到在不同基因組中保存的適應策略。

對于進化而言,只要能生存下來(注意,這里的生存單位主要是指基因組而非個體),就是勝利者。策略難分優劣,在此處是缺點,到彼處卻成為優點,即所謂勝無常態。

家园 多谢指教,说到物种变迁,又有问题了

从地球诞生开始,鉴定开始的时候是N个物种,这以后物种是在不断减少,还是不断增加,还是有增有减?换句话说,现在是>N,~=N还是<N?气候变迁可以导致物种灭绝,这个好理解。要是有新物种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基因变异的关系吗?那自然选择(包括被环境选择和主动适应)的结果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而基因变异导致多样性增加,回到我最初的疑问,听由自然选择如何就必然导致多样性的减少呢?

“對于進化而言,只要能生存下來(注意,這里的生存單位主要是指基因組而非個體),就是勝利者。策略難分優劣,在此處是缺點,到彼處卻成為優點,即所謂勝無常態。”

这一点没有异议,这本来就是物竞天择的意思。天择,也就是说不是人择。健康基因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人为指定的。

家园 同意将智力和体力分别对待的说法

不过社会进化到今天,智力依然不能代替体力,总的来说,残疾人对于社会是负担大于贡献。在社会有能力承担的时候,当然应该承担起来,否则也没有罗斯福、霍金了。但要是残疾人占人口中相当比例,谁来负担残疾人呢?

还有一个问题比较特别。加拿大(美国也是)有好些妇女酗酒很厉害,怀孕的时候照样酗酒不误,造成胎儿先天缺陷(fetal alcohol syndrom,不知道中文的正式名称是什么),这些胎儿生下来,弱智and/or弱体,这些人是社会的财富还是负担呢?这些人为的残疾也是对物种多样化的贡献吗?

家园 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

要回答你的這個問題的確是有困難的,因為目前的直接證據太少。

不過,從哲學上來說,現在應當是>>N。那是因為最早大概只有單細胞物種,直到寒武紀真核生物大爆發才出現了眾多的多細胞生物。但是這個物種的數量曲線不是始終單調上行的。歷史上有五次大滅絕。因此這個曲線應當是起伏的。這個起伏的動力,就是大自然的作用。關于滅絕,有一本書值得一看:《大滅絕》(原著名:THE GREAT DYING),作者:許靖華。

听由自然选择如何就必然导致多样性的减少呢

我猜想,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是否在于您將天擇人擇看待地過于對立了?人不是自然之外的東西,人做出的選擇,就是自然做出的選擇。因此,醫療體系也屬于自然選擇的一部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當自然環境變化的越來越極端時,人類中有些本來能夠適應多樣環境的個體就會呈現出病態,因為他們適應的環境被不適應的環境取代了。這樣的人群就顯得具有家族遺傳病。這種情況不是虛構的,我們已經大概了解的Alzheimer's disease(早老癡呆)以及Parkinson's disease(帕金森氏癥)。這些病人原本具有一種優勢(比如在受到腦外傷時進行更好的保護),但是這種優勢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因此,好與不好,誰能輕易判斷呢?

人類的愿望是將生存與自然環境變遷能夠相互獨立出來,因此發展出來很多新的功能來企圖做到這一點。我們急需認識這個世界(包括人類本身),我們做的不是太過頭,而是太不夠。

家园 自然选择的结果之一

老虎死光光,肥猪很兴旺!

家园 想到了霍金,梵高,阿炳

人的价值不是用是否残疾来衡量的。

而且很多的残疾人的后代不一定就是残疾。

听说倒是希特勒的后代自动选择不生育。

家园 个人觉得晨大对进化的理解有些片面

种族的进化,不是在纯粹自然环境下纯粹生理基因的进化,而是包括整个族群的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所谓的“现代医疗技术打乱了这个物竞天择的进程”,只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物竞天择。从赤裸裸的个人作为进化判断的第一考察对象,是有失偏颇的。

罕见病例的治疗,我认为是资源分配比例的问题。对罕见病例的治疗和研究,长远的看最终会惠及到普通人群。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里面,必须要有适当比例的“高级”的,小众的项目,否则体系很快陷入停滞。可是这个比例理论上也不存在一个最优解,罕见病例和“正常”病例争夺资源某种意义上只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问题。这个仅仅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而不是该不该有的问题。说实话,很多人认为这个比例过了,到底是真的过了,还是仅仅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正常”的,按照屁股决定脑袋的方式而得出结论,这个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

医疗技术的发展,是上帝和人类下的一盘很大的棋。

通宝推:不悱不发,
家园 对现有的医学技术的发展不太感冒

很偶然的发现一个统计数字说是每年美国死于西尼罗的人有大约四千人。比当年使中国人疯了的SARS多了十倍还多。一是想难怪当年美国人不慌不忙的看着。二是觉得在被认为是医疗条件最好的美国还会因为这么点小病死这么多人。其实现有医疗技术中,那些高精尖的技术对于人类健康远不如那些简单的保健手段。要说最不感冒的就是器官移植了。于我,不会捐也不会接受别人的。至于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自由。只不过从我来说要从别人的死亡中得益怎么说也象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换句话说,等器官时就是在那儿盼别人死。这事儿怎么想怎么别扭。至于说没人捐也可以很简单的解决:没事先同意捐器官的人单排一队。你要别人给你捐,你先要同意捐你的。为了公平起见,这个先同意的时间可以设为五年。在起初的五年里,可以沿用现有的制度。五年以后,没同意捐自己器官的人就只能等满足了同意捐的人以后才能获得器官了。这样,象山某这样的也不用和医生或是家里人争论是不是要捐了。

家园 事物的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

科技和医疗的进步使人成为超出其他物种的存在,极大的占用和消耗地球物质资源,也导致其他物种消亡。然而任何东西都有兴衰,这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达到一个临界值,转变就是必然。人类社会的临界值在哪儿?说实话,不知道。

家园 物种就像鸡蛋壳上的菌落,包括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