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民国胡扯——过把瘾就死 -- 陈二

共:💬105 🌺4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四个字──稀里花拉……
家园 hehe,与陈二哥讨论

其实这个捡臭鱼也是有技术含量的,凡搞政治老手如袁大头,安身立命不过两条:一曰进退趋避之法,二曰轻重缓急之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于是做到随势而动不着痕迹,不是单单靠运气那么简单吧。

家园

老袁是曹操,步步都有算计的,不过他的运气的确好。主要还是权谋厉害

家园 是的

不过感觉老袁后期怎么就发昏了,和以前的相差太远了。

家园 老袁的机遇也是靠自己争的

他为什么有资格在一堆竞争者中胜出,得到小站练兵的权力?

----因为他前期在朝鲜的努力表现,得到了李鸿章国内权贵的

认可

他为什么能带兵去山东?

----因为意大利搞三门湾事件时(袁世凯带兵去山东不是为了

防德,而是为了防意大利),他自己主动争取的

他为什么能接任山东巡抚

----首先是在戊戌政变前后左右逢源,小站练兵的差使不变,

本缺从四品浙江温处道直升到二品的侍郎,有了接巡抚的资格;

其次是在山东勒兵备外的同时,联络朝内亲贵提出清理义和团

的方略,同时争取了外国人的认可和赞许才搞到。

至于辛亥革命

----此前他在直隶总督任上行新政,奏请立宪,已经在国内

累积了人望人脉政治资本,所以,他回河南养病,可以被喊回来

当总理出兵南讨然后摘桃子;他留任皇族内阁,一样可以由

副转正出兵南讨然后摘桃子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家园 乱世出豪杰
家园 【文摘】《中国新闻周刊》:士兵的枪法与中国的现代化

  从士兵的枪法来看,中国的现代化真是个漫长的过程   瞄准射击是步兵进入火器时代的基本要领,可是这个要领,中国人掌握起来,很是费了些功夫。引进洋枪洋炮或许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在这个问题上,国人一直都相当热心而且积极。即使最保守的人士,对此也只发出过几声不满的嘟囔,然后就没了下文。义和团的时候,“大师兄”“二师兄”们,尽管宣称自家可以刀枪不入,但见了洋枪洋炮,也喜欢得不得了。不过,国人,包括那些职业的士兵,对于洋枪洋炮的使用,却一直都不见得高明。淮军接受了洋枪队的全部装备,也接受了洋操的训练,连英语的口令都听得惯熟,唯独对于瞄准射击,不甚了了。1860年代,一个英国军官来访问了,在他的眼里,淮军士兵放枪的姿势很有些奇怪:他们朝前放枪,可眼睛却看着另一边;装子弹的时候,姿势更是危险,径直用探条捣火药(那时还是燧发的前装枪),自己的身体正对着探条。   过了30余年,洋枪已经从前装变成更现代的后膛枪,而且中国军队也大体跟上了技术进步的步伐——用后膛枪武装起来。可是,士兵们的枪法,却进步得有限。在义和团时期,攻打外国使馆的主力,其实是董福祥的正规军,装备很是不错。从现存的一些

老照片看,董军士兵大抵手持后膛枪,而且身上横披斜拉,挂满了子弹。可是,据一位当时在使馆的外国记者回忆,在战斗进行期间,天空中经常弹飞如雨,却很少能伤到人。由此看来,1万多董军加上数万义和团,几个月打不下哪怕一个使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董福祥的军队如此,别的中国军队也差不多。庚子前五年,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的表现大家都骂,其实人家毕竟还打了一个多少像点样的仗;而陆军则每仗必北,从平壤一直退到山海关,经营多年的旅顺海军基地守不了半个月,丢弃的武器像山一样。威海的海军基地周围,门户洞开,随便日本人在哪里登陆。当时日本军人对中国士兵的评价是,每仗大家争先恐后地放枪,一发接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也就是中国军队该撤退的时候了。当年放枪不瞄准的毛病,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进入民国,中国士兵脑袋后面的辫子剪了,服装基本上跟德国普鲁士军人差不多了,建制也是军师旅团营连排了,可不瞄准拼命放枪的喜好却依然故我。   张勋复辟,段祺瑞马厂誓师,说是要再造共和。讨逆军里有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曹锟的第三师,李长泰的第八师,都是北洋军的劲旅,对手张勋只有五千辫子兵。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北京政府顾问莫里循目睹了这场战斗。他写道:“我从前住过的房子附近,战火最为炽热。那天没有一只飞鸟能够安全越过北京上空,所有的枪几乎都是朝天发射的。攻击的目标是张勋的公馆,位于皇城内运河的旁边,同我的旧居恰好在一条火线上。射击约自清晨五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然后逐渐减弱,断断续续闹到下午三时。我的房子后面那条胡同里,大队士兵层层排列,用机关枪向张勋公馆方面发射成百万发子弹。两地距离约一百五十码,可是中间隔着一道高三十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宫城墙。一发子弹也没有打着城墙。受害者只是两英里以外无辜的过路人。”最后,这位顾问刻毒地向中国政府建议,同意一个美国作家的看法,建议中国军队恢复使用弓箭,这样可以少浪费不少钱,而且还能对叛乱者造成真正的威胁。   中国军队,自开始现代化以来,所要对付的对手,基本上是些处于前现代状态的叛乱者,双方碰了面,只要一通洋枪猛轰,差不多就可以将对方击溃。可是碰上也使用洋枪洋炮的对手,这套战法就不灵了。问题在于,屡次吃过亏之后,战法并没有多少改善,轮到自己打内战,双方装备处在同样等级,仗也这么打。讨逆之役,双方耗费上千万发弹药,死伤不过几十人;1920年直皖大战,动用20多万兵力,打下来,也就伤亡200余人,真正战死的也就几十人;四川军阀开始混战的时候,居然有闲人出来观战,像看戏一样。不过,打着打着,大家逐渐认真起来,终于,枪法有人讲究了,毕竟不像清朝那会儿,对手净些大刀长矛。洋枪洋炮对着放,成者王侯,甜头不少,所以,在竞争之下,技术自然飞升。到了蒋介石登台的时候,他居然编了本步兵操典之类的东西,重点讲士兵如何使用步枪,从心态、姿势到枪法,尤其强调瞄准射击。

家园 袁世凯的三杰,影响历史太过短暂。

看您此文,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文中主人公,确实是个人物。

除了等人家劝进表来,显得舍我其谁外。

此人似乎有刘玄德之智:唯德唯贤,能服于人。此人取了以德服人。

前面逼宫清室,全身而退,笼络了对忠清的人,王国维这样的人都为清而死,可见当时忠清是主流,反清是非主流;

后面袁世凯称帝,老人眼里,是篡国,新人眼里,是复辟。有什么出路,死路一条!此人闷声当大官,不留下什么白纸黑字的把柄,可算深知明哲保身之道了。

家园 的确如此

威廉二世曾经发过一次脾气,因为战争中中国用来轰击德军的大炮,竟然是克虏伯造的。

当时军械库里还存了不少好枪,有的甚至连联军都尚未装备,直接从国外军火商那里买来的。在生意伙伴的关系方面,中国做得还是不错的。

是的
家园 归根结底

他还是个旧人物,脑子里总还是有皇帝观念的,走到他那一步,除了称帝别无他想,你说他发昏也好,不昏也罢,不干一把,估计自己心里也难过。

除了这个,有些人总是撺掇这个,以为可借此有从龙之功,你想想,老袁当一把手大家都服气,袁大公子再当一把手谁能服气?想要把位子传下去,除了帝制之外再没别的办法。

家园 说到劝进表

还有一段乐事,当年湖湘的大才子王闿运也在劝进之列,但是是老袁30万买下来的。

这个钱呢,没全给,袁世凯让湖南都督府垫上15万,结果老袁后来下台了,剩下的钱就打算赖账。

王老先生不干,让自己的小老婆周妈去要账,这个娘们天天去耍泼皮,闹得老袁没办法,最后只好把帐结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要娶个姓周的小老婆,二,欠人钱要还。

家园 我觉得这篇文章完全是骗人的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拿刀枪和弓箭作战,都知道该如何使用吧?弓箭要瞄准,是最简单的道理。难道改成拿火枪作战,人们就都变蠢了,不知道要瞄准了?

看最后一段里写着:“1920年直皖大战,动用20多万兵力,打下来,也就伤亡200余人,真正战死的也就几十人”。军阀们养军队大打出手,结果却是小孩子玩家家啊?

我觉得这篇文章纯粹是胡说八道,骗人的。至于作者的原始动机如何,我无从得知。但是如果有读者相信,我觉得是头脑太简单了。

家园 至少有一条是胡说。

装子弹的时候,姿势更是危险,径直用探条捣火药(那时还是燧发的前装枪),自己的身体正对着探条。

  前膛枪很长,放在地上快有人高了。装药时需要把枪管基本竖直,这种情况下还怎么把枪口对着人?难不成装药时都找个井把枪托伸进去?

家园 天涯上曾经有篇袁世凯的传,写得不错。比这个严肃。

袁世凯除了晚年糊涂称帝,其他,基本上没有做错什么,是个厉害人物,对中国的民主开放,也是有贡献的。

袁世凯,矮胖矮胖,老爹早死,他能够出人头地,经略朝鲜,抵御日本30年,是不简单的。炼新军,临时约法,都是很进步的事情。袁大头,有名的很。

家园 我倒是觉得可以理解

训练打靶要花钱买子弹,满清的腐败官僚们可舍不得花这份钱,只要队列严整开上去仿佛nb他们就可以交差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