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扔土坷垃引玉:漫谈中国电影产业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61 🌺7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哦……

我怎么没发现自己的话有矛盾呢……主贴里我也谈到国情了啊……其实我很少下结论的。不知道是不是你误读了,或者是我没表述清楚。。。。

嗯,文化产业的保护制度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牵涉到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那个国家都会有相应政策。

迪斯尼嘛,那种公司怎么说也不能算是无害的,这个公司在美国算右翼,也是意识形态挂帅的,给他两个名额,算对得起它了。

家园 电影已经沦落到支流了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沦落到支流了,电视成了最热的主角。

尤其是在中国,如果统计全国人民呆在电影和电视前面的时间对比,电影能不能占到百分之一的比例呢?

家园 也抛回一块土疙瘩

电影在中国会被认为是文艺作品, 像小说一样, 导演个人色彩浓重. -- 是不是有一个词叫作家电影, 不知和这有关系吗. 所以和好莱坞相比, 大概制作上导演发言权更大, 宣传上导演的名头更想. 这是历史形成的, 未必不好, 正如公司治理可以是英美模式以公众投资者为中心, 也可以是大陆模式强调公司和银行的关系. 曾几何时大家甚至觉得后者比前者更好. 真要比较, 也很难让人信服的比出高下. (不好意思跑题了...)

-

专业化分工虽然会湮没个人风格, 但从整体而言能提高水平. 不过分工也是竞争的结果, 没有提高的动力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高水准的专业人员. 最近几年的电影, 感觉是只要上映了, 排到好档期, 事先宣传出若干看点, 都能挣钱, 甚至赚饱. 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电影观众品味不低(甚至可能相当高), 恐怕是没什么动力做好的. 不过据说电视剧编剧的水准比电影高? 如果真是这样, 说明竞争还是很管用, 至少在最需要提高的环节上效果明显. 当然, 电影的要求比电视高多了. 几乎所有行业的现状是, 若超过一定水准, 中国获取先进技术工艺的成本比发达国家还高. 所以成本所限, 我们的电影看起来就只有这个样子.

-

后电影产品指的是周边产品吗? 这一点对于我们还不够发达的商业片来说比较难吧. 但是电影有强大的溢出效应(例如影响国际国内和谐, 文化争论, 意识形态, 等等), 在美国以外的地方, 即使电影产业本身不够赚钱, 也会有人愿意赔本赚吆喝. 美国也有, 例如军方积极配合拍摄战争片以利宣传, 只不过和庞大的市场份额比不那么显著.

-

与过去相比, 电影观众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群体, 这点真是没错, 姑且认为这是城市小资产吧(大多数富裕中产已经忙到顾不上这些了), 这些人有消费能力, 更有表达欲望, 看电影,看某些电影,喜欢某些电影成了他们的一个存在. 可能像 the dreamer 一样, 电影能帮助他们区分陌路人和亲密朋友. 或者像村上小说. 或者类似这种, 你一见有人看豚鼠法斯宾德, 听巴赫和死亡金属, 就会想到这是什么人.

我自己有些时候想看某部片, 不是因为好评, 完全是因为周围的争议太大, 不亲自看过一遍又怎能赤膊上阵加入战团? 看电影就这么被异化了. 同时, 我觉得国内有些影评, 可能就像读书或者什么类似的东西一样, 写的很精美, 但为的是不遗余力鼓吹自己那一点点主张. 有时候觉得他们是极其认真的研究人员, 肃然起敬, 甚至要忍不住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不过这应该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 如果这样的评论对电影产生影响了, 那电影可能变得更拧巴; 或者是制作和评论互相看不上, 那也不怎么好.

我们可能会觉得有趣的文字比电影本身更吸引人, 尤其是像我这样, 自己完全写不出来的. 但是很多人不这么看, 他们需要的影评是适当的鼓动, 准确的描述, 来判断这种片他们爱不爱看. 比如我老爸, 凡是清末民初的历史题材他都不爱看, 虽然偏执, 但其实是清楚的了解自己需求. 我现在参加了一个film group, 里面的影评都是这样, 每个都写得有声有色, 看了之后也少有期望被过分抬高导致很失望的, 我觉得这样很好.

最后, 如今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收入差距, 内地沿海差距, 城乡差距, 代沟, 每个都显著降低了任何一种特定趣味的适应观众数量.

文字比较糙, 写的实在力不从心, 看官多担待

家园 还是电影票太贵了

国外的电影很少有像中国这么贵,

不是老百姓不爱看电影,要不盗版也不会那么发达,还是票太贵。

家园 好像人家也不稀罕这俩名额

电影院不放,盗版铺天盖地,效果一样有。反正票房不是大头,玩具卖得欢就好。

家园 其实不是认真说的

你觉得被误读的话我编辑掉好了:)

家园 作者电影是这样……

“作者论”是法国新浪潮运动提出最具革命性的口号。楚浮在新浪潮的理论刊物《电影手册》上发表一篇文章: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文中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表现的剧本和对话负责。”这个观点引发了新浪潮同志的热烈讨论,进而形成了“作者电影”理论,理论的重点认为:“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当然关于“作者论”也有理论分歧,其中之一就在于如何看待好莱坞制片模式下的导演,一部分影评人将好莱坞导演摒弃在“作者电影”之外,而楚浮,戈达尔,候麦等人却对这种观点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像希区柯克,霍克斯等导演,毫无疑问的也应该是电影作者。“专业分工”并不必然的导致个人风格的湮灭。好莱坞的电影大师一茬接一茬,而新浪潮的那些大师凋零之后,接班人何在呢?

当然,还要特别提出说明的是,在好莱坞“制片人”也非一统天下,还有“独立电影”的存在。关于“独立电影”,有空的话,也很值得聊聊。

就中国电影来说,制片人机制毕竟是世界电影产业制作电影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这套机制自身存在弊端,而在中国电影圈似乎也有点水土不服,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试的。

家园 嗯,作为一个普通影迷嘛

俺还是希望中国电影能重现辉煌。

从个人来说,虽然俺买了大量的盗版碟,但国产影片买的可都是正版哦。

家园 想拍下这些美丽的风景实际多半不是给自己看的吧

记录更多的也是为了分享,以及将来的某一天看着她/他眼里闪烁的渴望“嗯,下次我带你去那里吧”,还有若干年后在火炉旁用干枯颤抖的手翻着相册时的感慨“原来这里我们也去过啊,那时的你我竟然是这个样子的”。。。

我想现在如果嘉木MM独自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地方,陶醉之余恐怕还是会不时涌起阿壳不在身边不能分享这美景的遗憾吧,呵呵。这种时候能做的只有玩命的拍照,为了没有来的他/她尽可能的拍下所有美丽的一切。。。

家园 如果说欧美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那么我们电视应该会看得越来越少.

国内电视看得最多是哪里? -- 似乎是农村和小城市.

家园 同感,俺早就把相机当笔记本来用

美景是360度全方位的,用一台相机怎能记录的下来。

俺身处美景中的标准动作就是先环顾四周同时扫描上下,再闭目聆听感受美景的声音,同时深呼吸体验美景的气味

家园 中国电视产业……

应该说发展得很不错的……

比如说,电视剧的生产和播出,中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而对电视产业冲击比较大的是网络,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的发展电视传统收视强项构成一定威胁。

另外,电视观众群体的构成,遍布中国的各个阶层。

这里你有一点猜错了……常态下,城市观众人均收看时间是每天163分钟,而农村观众人均收看时间是每天142分钟。奥运期间的话,城市观众的人均收看时间是212分钟,农村观众是180分钟。

家园 "摄影伤害了旅游的真意"

同感。是一次意外的发现,在外面玩的路上单反坏了,一咬牙,决定把单反寄回家继续旅程。结果发觉不背相机不但肩上轻松了,那种之前赶不走的时间紧迫感也消失了,留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感受。这才发觉,记在自己心里的才是最宝贵的。其实以前花了太多时间徒劳想记录看到的美,结果想想所有看到的都是通过取景框,真是可惜了了。

后来几次出去,都只带一个口袋里放得下的,除非特别值得拿起来拍的,不开机。还是胶片好,知道珍惜。

这栋楼好像有点歪了,楼主不好意思哦。

家园 哈哈,我看电影比较多

如果除去看电视直播转播的体育赛事的时间,我在影院看电影的时间是超过看电视的时间的…………

因为我基本就不看电视节目,每年至少要在影院看那么5、6场电影。

哦,还不算我每年在电脑上面看的100部左右的电影。

家园 额....好像是我第一个歪的.....

聊得开心就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