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走近“日本的梵高” –和小沈阳有关 -- 萨苏

共:💬47 🌺17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婴幼儿时期消化不良好像真的会引起自闭症状的

体内微量元素失衡重金属堆积什么的。

不过日本人那时候就能知道这人神神叨叨的是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怀疑中。。。。

家园 梵高的耳朵极有可能是德加切下来的

当时两人在法国南部写生。这俩,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结果就是大吵一架。

然后德加突然离开。梵高少了一只耳朵。

家园 呵呵,色盲+吸毒+精神分裂,梵高能是一般人的眼神儿么,

能不费料么??

家园 很奇怪,萨的文章我极少得宝!
家园 上星期看了这个段子,这位拿板儿砖的造型极富特色。

那范儿实在是过目难忘,上翻的帽檐儿,直愣愣的眼神儿,再加上手里头倒来倒去的板儿砖,让人笑得前仰后合。

虽说是个配角,但觉得他把小沈阳的戏给抬高不少。

总之,特别喜欢这个原创。今后,这家伙就是板儿砖拍人的正宗形象。

谢谢萨老大贴这张照片。

家园 王金龙很强
家园 还有一种说法

好像是梵高为了向某妓女示爱自己割的耳朵,不知真伪,就当轶闻了。反正梵同学总是那样特立独行,和谁都处不来。他跟高更也是,最初相见恨晚,然后很快就吵翻了,好像也动刀把高更追出门的。只有梵高的弟弟,一直照顾他,还偷偷花钱找人去买梵高的画,这应该不是他理解梵高的艺术,而是兄弟亲情使然,当时梵高的画根本就买不出去。梵高曾经在某学校学画,但他对当时所教主流那套极为不满,很快就撤了。他甚至对老师咆哮:“她们(指模特)是女人啊!会要生孩子的!”这话可听出点他的主张,就是推崇自然、强壮的生命力。

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个体生命的存在和抗争,换了东方好像不太这样,也许是长期稳固精细的社会等级架构,让牛人们用另一种不那么激烈费神的方式来自我实现,就是:你们不理我?那就算了,我也不理你们,我自己背上桔子板砖一边快活去!

家园 我看到的版本是

梵高和高更吵架吵凶了,就动手割自己的耳朵,第二天送给一个相熟的妓女。

家园 和梵高一起在法国南部写生的是高更而不是德加吧 :)

欧文·斯通《梵高传》里写的

家园 啊对,好像是我记错了
家园 八个卦

板砖男奏是“鸭蛋”的先生。

这小夫妻两,一个在央视春晚给“小损样”配戏,一个在北京春晚配戏。都很出彩。

家园 送妓女是传统的说法

梵高和画很直接。

我觉得他就是把他看到的画下来,并不是要抗争什么。

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才会千差万别。

梵高对色彩比较敏感,而且没有学院派的那些桎梏,所以画面很鲜艳。

家园 强调画眼睛捕捉到的的光线和色彩,就是印象派的共同特点

所以别人叫他们“印象派”还是比较贴切的,代表作就是莫奈的“日出印象”。不过的确因为个体不同,所以相互又有区别,尤其到后期印象派,比如梵高,就非常特别。从表现眼睛看到的真实,再往后,迅速发展到表现精神世界的真实,更抽象的东东就大行其道了。

至于抗争,可能我说的太笼统不够准确,不是像那种带着革命意识的对抗斗争。对于艺术家,也许说是叫板命运更合适些。

家园 大智若愚吧

为了逃避兵役而装傻,背着两块板砖,抱着一箱桔子流浪 -- 这些事儿还有一个人能干得出来:王小波笔下的那个王二...

犬儒派分子... 日本也能出这样的人物真是稀罕...

有理
家园 跟着感觉走

画这东西看的比较少,不过是近年来被领导拖着看了一些画展。一个感觉就是对于外行来说,跟着感觉走应该是最好的办法。每每进到一个展馆里,看到那个画好像在向你招手时,常常是名家的画。特别是那些按时代排的,那些里程碑都会喊的很大声。

不过对于贴在这儿的山下清的画来说,我能看到日本,可看不到梵高。感觉上错位远多于疯狂。换句话说,山下清的画剪剪贴贴不伤筋动骨就能大致上回到传统日本画上去,而梵高则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不过这只是外行话说说好玩而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