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 打造顶顶

共:💬519 🌺817 🌵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家园 80年代并不坏

8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截,经济高速增长中,国

营企业问题还没浮现,经济问题还主要是生产

能力不足而不是现在的过剩。科研单位,生产

厂家的科技人员可以外出自己搞项目,虽说没

有什么可炒作的结果(其实也不少,象高温超

导,银河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公认在冬天

成就大?What were they?),但底下基础结

合生产的并不坏。科技人员有活儿干,生活水

平也扎实提高。象我父母就是这段时间最忙的。

国防科研单位很差吗?90年代中,打听北京的

军方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绝不是清华

北大的同龄人可比的。

家园 (旧)运动决定科研(3)(之上)零件与系统集成

一个产品是否优秀,取决于组成零件的先进程度和整个系统的集成能力。零件越先进,就越容易造出优秀的产品,同时,如果有优秀的系统集成能力,也可以用相对落后的零件造出优秀的产品,这是因为,由于技术更新太快,原有的零件潜力还远未发掘出来就已经落后了,一旦发掘出来,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某化妆品公司接到投诉,一名顾客抱怨他买的一盒肥皂是空的。于是,这家公司立刻停止生产线,经理要求工程师解决这个问题。很快,工程师设计了配备高分辨率监视器的X光设备,它需要两个人来监控通过生产线的肥皂盒,以保证其中没有空盒。无疑,他们很成功,但干得也很辛苦。一家小型化妆品公司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但一名普通雇员却只是买了一台大功率的工业风扇。他把风扇摆在生产线旁,装肥皂的盒子逐一在风扇前通过,只要有空盒便会吹离生产线。

从单个零件来看,风扇比X光设备落后,可从整个系统来看,使用风扇的生产线比使用X光设备的生产线更优秀。冬天时代,中国的零件比起日本全面落后,但是凭借高效的系统集成能力,中国制造出了大批比日本更优秀的产品。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当年教我机械优化设计课的教授要不止一次地强调:“你们以后到了工作岗位,只要时间允许就要看看能不能优化原先的设计,记住,任何完美的设计,都能优化再优化。”

  调查研究这四个字在中国很流行,不管办什么事情不经过调查研究而闭门造车,那就是唯心论的干法,在国内是最受批评的事情。中国的理论力学权威钱伟长告诉我们一个很有趣的经历。钱伟长曾经下过工厂劳动,有一阵他与一批建筑工人一齐工作,刚好那时候他们正要盖一栋新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工人们需要许多有关的力学计算与数据。钱伟长一见是这般情况,觉得他的工作机会来了。于是当晚就到图书馆去,查了有关数据连夜把一切需要的数据计算都赶了出来,第二天喜洋洋地把数据计算都交给了工人师傅们。谁知道老师傅见了之后摇摇头说:  

  

  “你这些恐怕都不能用。”  

   

  钱伟长听了之后万分不服气,觉得以他力学权威来算简单建筑结构数据,已经是杀鸡用牛刀了,居然还说不能用?工人师傅又说:  

    

  “你的计算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是不牢靠的,我们现在立刻就去实地勘察测量再做计算。”  

  

  勘测的结果再经过计算,发现如果用钱伟长的老数据的话,要耗费比实际情形多几倍的建筑材料。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906/88528.html

台湾留美学生在中国大陆的见闻

    萨苏在早期计算机研制小故事里说到:

    

“第一个原因是很早以前老爷子和我提到过的,我国科技界在80年代以前确实有不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但这些科研成果的共同特点是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得明白一点,国外出成果,过程是金字塔型的,底盘大,逐步积累,几个甚至几十个发展方向齐头并进,相互受益,出成果是个时间问 题。我们不行,没有这样多的财力,也没有这样多的科研力量,所以我们的成果通常是一个继承一个,在前一个成果基础上“逼”出下一个成果,看起来跟竹竿一 样,虽然可以竖得和人家一样高,但没有人家稳当。

这个类似竹竿的结构对科研来说真是要命的事情,因为如果中间走错一步,就不可能得到“世界先进”这个结果了。好在当时中国科技界上层有几位眼光极为锐利的 人物把关,研究方向总是把握得很准,所以才能不时出现“奇迹”。这造成我们在某个领域的先进成果,只代表在这个点上先进,但无法说在这个领域整体都先进, 其它部分可能差得很远。于是,我们的科研成果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这也限制了我们全盘“自力更生”的能力;

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感觉的,似乎陈景润先生之前我国科技界一直不太重视基础研究,因此高科技发展缺乏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撑。”

    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强调基础研究可看作优先提高零件的先进性,但是当时我们的系统集成能力很高,可以更多地压榨原有零件的潜力,从而尽可能快地先把先进的设备先生产出来,有了先进的设备,就可以更好地生产更先进的零件,代价是科研人员的辛劳。萨苏没有看到当时科研人员们的协作性。当年引进一台先进的轧钢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科研人员协作钻研,积累的资料堆到房顶,然后又是各地的科研人员协力,很快仿造出来了。我校一位参加过这个项目的教授说,仿造出来后不久,他们就开始寻找计算机研究方向的人开始搞自动化。

    任何积极的科研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科研成果,而当年的环境可以使这些科研成果迅速向全国扩散,推进全国的零件生产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只要科研人员有足够的热情,即使得不到“世界先进”这个结果,也是有意义的。从短期和局部来看,这种发展方法是不稳当的,刚有突破的时候发展迅猛,没有突破的时候就停下来了,直接证据就是冬天时代电子工业发展速度的巨大波动(PS:很多人不顾平均速度,直接拿这个来证明冬天时代电子产业的发展效率不如春天时代)。然而,从全国来说,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慢下来了,那个又有突破了。优秀的系统集成能力有力地保证了每过一段时间总有突破,所以从长期来看,发展也是稳当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冬天时代的国产零件与日本的差距不断缩小,以电子工业为例,虽然消费类电子,如电视机的差距没有缩小,但是生产类电子产品却缩小甚至超越了。如高能计算机已经赶上日本水平,激光照排成功,离子注入机开始向日本出口,而

优秀的系统集成能力正是由无休止的运动带来的,请看(3)(之下)

家园 大部分不是

可达到了反学术腐败的效果,这是批斗的功劳之一。

家园 冬天的时候日本经济混到了世界第二(不算苏联的话)

倒是说说

中国在冬天时代的国产零件与日本的差距不断缩小

怎么得来的。

家园 倒是给几个’是的‘例子啊

全空对空。。。

家园 从解放前后可生产产品的不同得出的。

可以从机床数量、质量,钢铁生产工艺,熟练工人的数量,化工水平的提高得到。不过要严格证明零件差距的缩小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不过我倒可以证明产品的差距在缩小,请看后文。

另外,中国的工业产值进入世界前六,也不错了。同样的生活水平,算成GDP,计划经济多的国家比较吃亏。按尼克松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三极之一,综合国力可算世界第三。撒切尔夫人也说中国是超级大国,之前公认只有美苏。现在萨科奇倒说中国不能输出文化,所以中国不能成为超级大国。

家园 关注,连续关注
家园 你是在地球上吗?

你是在地球上吗?

家园 老钱就因论证亩产万斤被批
家园 95年左右,看到一个名单,

发现高校中45(?)-55(?)岁的老师比例极少,恰好有个十年的人才断层,当时才第一次真切的感觉到文革对人才培养的破坏。

家园 你是在人间吗?

又不是没人经过那年代。毛左想懵人,唯免太早了点。

家园 新中国第一台电视机,计算机可不比日本晚多少

冬天之前

家园 那是在'冬天'被批吗?

钱老那是政治表态,不得已的。

关学术腐败什么事?'揪出来'还

不是最近的事。

家园 那就比文章好了

从66年到76年,这辉煌的十年,有多少顶级杂志的文章?

从80年到90年,这龌龊的十年,有多少顶级杂志的文章?

这个不难查吧。

学术清廉,呵呵,除了军工企业还在干活,其他企业,院校都在干什么?

家园 不难查

在中科院原副院长李昌的秘书明延华看来,“文革”是从学术文化界和知识分子开刀的,科教领域则是损失最惨重、恢复最困难的“重灾区”。

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摧残,源于“两个估计”。1971年8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纲要》宣称,在1966年文革开始以前的17年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就是所谓的“两个估计”,它成为压在知识分子心头上的两座大山,套在知识分子脖子上的两把枷锁,捆住知识分子手脚的两道紧箍咒。

“臭老九”成了知识分子共同的称谓,意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作为专政改造的对象,除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八种人外,还要将知识分子列人第九类,这与古代“七娼八盗九儒十丐”,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别无二致。

“文革”兴起,一出出骇人听闻的悲剧、荒唐无比的闹剧在科技教育界轮番上演。

国家科委、全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先后被“砸烂”,虽然1970年中科院与国家科委合并,组成新的中科院,对外活动仍用全国科协的名义,“三科合一”,但仍处于混乱之中。

到1968年底,中科院仅在北京的171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就有131位先后被列为打倒和审查对象,全院被迫害致死的达229名。上海在科技界制造的一个特务案,株连了14个研究单位,1000多人。受逼供、拷打等残酷迫害的科技人员和干部达607人,活活打死2人,6人被迫自杀。

除了被立案审查或打倒以外,大批科技人员和干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在“牛棚”接受改造。著名科学家童第周被指派打扫厕所,被人形象地称为“斯文扫地”。

全国科技工作一直处于混乱瘫痪状态。陈伯达竟提出“要把牛顿、爱因斯坦远远抛在后面”,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此,中科院革委会专门组织了“相对论批判办公室”,出版刊物;“上海市科技革命大批判写作组”把爱因斯坦说成是“自然科学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是自觉地充当资产阶级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喉舌”’。

像“知识越多越反动”、“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科技系统知识分子中的特务不像果树上的苹果是一个一个的,-而是像香蕉一样是一串一串的”、“科技界有六多:知识分子多,统战对象多,进口货多,特务多,集团案件多,现行反革命多”等不可理喻的谬论,作为至理名言甚嚣尘上。

全国科学大会的前前后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