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 萨苏

共:💬199 🌺9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开辟淞沪战场有无“引敌南下”战略意图

萨说得很中肯

我记得以前也是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刚才找到,这里贴出来

是pdf 文件

开辟淞沪战场有无“引敌南下”战略意图

家园 看过李宗仁写的一个回忆录。

他说日本当时根本没有好的军事人才,这里指的是军事统帅人才,统筹全局的人才。入侵中国的路线选的就已经不对了,战术也有问题,仗打得不坚决,时间托的太长了,老是想着逼中国人谈判,打打停停的,给了中国很多时间。他的感觉就是日本人在设计这场战争的时候,就是要借一两场战争的胜利逼中国谈判,割地啦赔款了等等,然后拿着银子回国,该干吗干吗,根本没想着全部占领中国。完全是按马关条约那个思路去的。按他的说法当时的日本就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过大规模陆地作战的经验,乱来的,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的打,打打停停的,没有什么全局的统筹,就是想借着局部的胜利逼着中国谈判。一厢情愿的认定中国一定会谈判,根本没有后备的计划应付中国拒绝谈判的局面,中国一说不整个就傻了,什么办法都没有。

而且也根本不敢承担统治整个中国的责任,按他的说法,日本要是当时真的下了决心,倾全国之力一定要拿下中国,入主中原的话,还是可以做到的。要我说日本人看着满清的结局,怕也是腿软得厉害。让他们进来呆个几十年的,大和民族还有没有就难说了。

当然他有可能是事后诸葛亮瞎吹吹自己的,但是他的有些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

家园 中国早就从甲午战争吸取了教训。

打死不谈判,输光不讲和。

这就是论持久战的精髓。

一旦讲和就惨了,条约将比马关条约更加苛刻。

呵呵,历史不是白读的呀。

家园 也有不同意见。

发信人: napolen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关于凇沪会战的三个置疑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Apr 10 08:11:57 2003)

按照台湾和近来大陆一些史学家的观点,蒋介石之所以集结重兵进行凇沪会战的原因是要

改变日军的战略进攻方向,诱使其沿长江西进,而不是沿平汉路南下,以避免中国东部的

中国军队主力被合围的危险。

这个观点乍看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细细一想,有三个重大问题无法得到解释

第一,日军沿平汉路南下就能合围中国军队吗?

由于兵力不足和机动性弱的缺点,日军在整个中日战争中都没能够对中国军队实施过一次

大的合围。徐州会战后期,几十万中国军队猬集在徐州附近的狭小地域,而日军从南北两

个方向分进合击,东面又是大海。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日军都让中国军队顺利突围。很

难想象日军有能力进行一次将整个中国一劈两半的战略大合围。即使不全打通平汉、粤汉

线(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已经是1944年的事了),就是打到郑州,然后沿陇海线东进,或

是打到武汉,再沿长江东进,以日军的力量也非1,2年不可,华东中国军队有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作各种机动。

第二,凇沪会战的目的是保存军队实力避免被敌人合围,但其实际结果却是消耗掉了军队

实力。

蒋介石在上海的狭小地域里先后投入了70万重兵,直接面对日军军舰和舰载机的攻击,损

失极为惨重。据中国统计损失16万人,加上在从上海向南京溃退过程中和守南京损失的部

队,总共损失了20-25万人。全国的精锐部队打掉了1/3。蒋介石本来想避免的不就是这个

么?在之后的徐州会战中,蒋介石更几乎将剩下的几十万军队全送进日军的包围圈,最后

迫不得已要在花园口决堤来掩护部队撤退。日军沿平汉路南下对中国军队造成的合围危险

再大,也大不过这次徐州会战吧。

第三,凇沪会战给中国仅有的工业基地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对工业和政府的内迁造成了很

大困难。

战前,中国的政府机关都集中在南京,而工业则集中在上海和江浙地区。凇沪战火一起,

就将日军的矛头直接引向了这一地区。无数的工厂和人员都要在日军炮火下匆忙内迁,遭

受了重大损失。“河山”一片中称徐州会战的战略意义在于掩护了工业的内迁。然而,假

如日军没有被引向上海方向的话,这样匆匆忙忙的内迁更本就用不着!就更没有必要置全

国的主力部队于敌军合围的危险之下了。何况,即使日军沿平汉路南下,又有什么因素使

得中国军队主力不愿意轻易撤回平汉路以西,而跳出敌人的合围圈呢?无非就是长江三角

洲的工业基地和东南的鱼米之乡。而现在,蒋介石却主动去把日军引来,将这些工业基地

都打烂了,把鱼米之乡都占领了。

家园 我一直认为松沪会战和徐州会战是个巨大的失败。

但是没有时间好好的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而且现在都说那两次会战是个转折点,是必要的牺牲。

嘿嘿!嘿嘿!转折的好!几十万士兵的性命,上千万的百姓家园,几十年民族资本的一点苦心积累,就是为了一个转折。扯淡!谁爱怎么瞎掰就怎么瞎掰,我要是信你才是怪事!

家园 这个吧,兄弟琢磨过一阵

老蒋这个人在军事上曾经是有才华的,否则孙中山不会那样倚重他,他比当时同盟会大多数纸上谈兵或者一腔热血的同伴们多些军事素养,但是和真正的军事家比他可就不行了,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将领普遍怕老蒋下来指挥的事情。淞沪抗战,老蒋的毛病是一样的。

我是坚信当时有诱敌南下这一战术的,而且感觉当时的作战地点应该选择的是吴福线,嘉澄线两国防工事。战后邱维达认为,真的把日本人放进来打,只怕抗战局面完全不同,日本人在南京周围就会被拖垮!

但是老蒋本来对在上海开战的想法就是一箭双雕,也有一个目的是试图因此引发国际干预,因此上海初期战斗打得有一定战果后,老蒋就不肯退了,其中有一段白崇禧苦劝之下同意退了,退出一部分后又下令返回原防,造成极大混乱。这就是没有坚决的贯彻诱敌深入的战略,还是幻想着短期解决问题。结果到不得不退的时候,在国防工事线上根本站不住脚了。

老蒋不肯退也有他的战术观点,那就是认为上海周围地区对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不利,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时候,日军在江南的水网稻田战场就吃过很大苦头。有这一点有利地形,老蒋或许认为和日本人拼平不是不可能。但是日军不是傻子,一二八以后的五年中,日本人开发了专门在水网地区作战的一系列装备,比如“轻便铁舟”,大脚趾分瓣的“牛蹄子胶鞋”,带有坦克炮塔的“装甲炮艇”等等,反而是中国军队对此战术上没有任何的改进。个人认为,就是真在吴福线嘉澄线决战,由于日军有这种准备,战局进展也未必如邱维达想得这样乐观。

这就象一场比赛,确定了防守反击战术,但是实战中对方二十分钟没进球,又觉得可以攻一攻,这样战术就不统一不坚决了,很多球赛就这样输掉。

至于平汉线部队的围歼问题,我以为这不是一个包饺子的事情,而是选择这里为战场,对于缺乏机动能力,防御能力也不足的中国军队来说,显然会造成更大的伤亡,日军投入同等兵力的情况下,显然在华北平原对中国军队的威胁更大,李宗仁从徐州突围是一件战史上的奇迹,不过重装备基本丢光,此后中国军队再也没给日本人包饺子的机会。如果在华北和日军象淞沪那样决战,结果如何呢?我想山西忻口战役后期因为娘子关失守,各军撤回太原途中就纷纷被打散失去战斗力就是一面镜子。一旦遭到迂回后想撤回平汉线以西,千里大平原上想靠脚板跑赢汽车轮子,逃跑也要功夫才行。沿江撤退则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是翻山越岭,速度差不多,日军迂回也不容易。

同时如果选择华北决战,日军可以甩开机动力不足的中国军队,直取武汉,切断上海方面中国军队的退路,把中国军队切成华东和华北两大板块,那时候真正首尾不能相顾也,而日军沿江而下游攻击,长江下游的国防工事,大别山的险要地形,都将丧失意义,比实战的沿江阻击高下可以立判。

有趣的是我和日本老兵谈当年的战争,他们提供了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因为我认识的老兵基本都是关西的,他们说日本人里面关西人普遍爱打小算盘,不爱打仗,比较能打的是九州兵,四国兵,北海道的等等,曾经有过围歼中国军队机会,结果中国军队发现日军一翼是关西的师团,立刻全军向这一线突围,日军司令部命令死守,但是看到中国军队一副不要命的架势,命令还没有传达下来,关西的部队已经呼拉撤向大路两边的山区跑了,结果中国军队安全突围,把日本军司令部气的干瞪眼。想想,这个似乎是描述的徐州突围啊。

家园 淞沪会战说起来的确是损失惨重

个人也认为不该在那里和日本人拼光所有精锐,应该是一打即退,退到吴福线和日军交战,用精锐部队把日军缠死在那里。在上海拼是老蒋昏了头,当然和舆论也有关系。值得一提的两件事是,第一,这个退一步打的战术不是新发明,鸦片战争的时候魏源就给过裕谦建议把英国人放到宁波来打,那样英国人可有苦头吃了。但是裕谦不干,也不是他不干,不战就扔了镇海定海,道光不要他脑袋才怪;第二,当时上海工业的内迁还是比较有序的,也就是说早有安排,大多数工厂的内迁设备都有船有车可运,如果没有安排是做不到的。负责此事的总协调员居然是戴笠!此人说起来还真是公而忘私,等工厂都撤的差不多了,日本人也打上门了。军统自己的人员撤退反而没有安排好船只,闹得大特务何芝园,赵世瑞和他们所属的训练班差点儿被日军俘虏,是赵抢了一条破船,用棉花塞住漏洞,才把这帮特务带出虎口。

家园 文中有句话深得我心!

“幻想着短期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淞沪会战时老蒋的真实想法。虽然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从战略角度上来看老蒋是作了很多的准备,像什么建设四川的根据地了,工厂内迁了等等,都是很不错的。

但是具体到战役的时候,老蒋经常有“神来之笔”。根本没有任何征兆的就发作,具体的表现就是随意的更改作战计划和目标,一旦开仗三军统帅的感觉就来了,赖在战场上不想走,命令也多起来了,今天一个明天一个的,而且是输了不走,赢了更不想走,根本就是个赌徒的心理,而且越赌越大,每次都差不多要把老本输光了,块没救了,才扔给别人来收拾烂摊子。军事头脑?怕是少得可怜,赌徒心理,倒是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这也是他输给老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家园 也有道理。

这就象一场比赛,确定了防守反击战术,但是实战中对方二十分钟没进球,又觉得可以攻一攻,这样战术就不统一不坚决了,很多球赛就这样输掉。

这个比喻很贴切。

有趣的是我和日本老兵谈当年的战争,他们提供了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因为我认识的老兵基本都是关西的,他们说日本人里面关西人普遍爱打小算盘,不爱打仗,比较能打的是九州兵,四国兵,北海道的等等,曾经有过围歼中国军队机会,结果中国军队发现日军一翼是关西的师团,立刻全军向这一线突围,日军司令部命令死守,但是看到中国军队一副不要命的架势,命令还没有传达下来,关西的部队已经呼拉撤向大路两边的山区跑了,结果中国军队安全突围,把日本军司令部气的干瞪眼。想想,这个似乎是描述的徐州突围啊。

呵呵,军纪森严的日本陆军会有这种事情?真是不可思议。

梁大牙在朝鲜尚因为放跑美军被彭总骂得抬不起头,以日本人的个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日本那支关西部队的指挥官在战役结束后应该切腹的吧?

我揣测这是那个老兵开的玩笑。不过九州兵能打确是事实。

国军几十万人打败日本人很难,但要一力突围,日本人还是很难挡得住吧?

家园 沿海工厂,人员等的内迁是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已经有这个计划了

北京故宫的文物也是很早就清点打包准备好了,一接到命令就动身了。很早的时候老蒋就批准了这个计划,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小蒋曾参与过统计沿海的民族资本的工作。

这个老蒋是做的很好的。但是这个计划也没什么新鲜的,当时的情况有这些内迁的准备,是每个有头脑的人都应该想到的,他就是点个头罢了,他不点怕是要被人当成疯子了,功劳自然不能算在他的头上。

只是这个过程真的就是辛苦了,资料的统计,人员的安排,设备的安全,路线的测量。。。嗬嗬,想想头都大了。戴笠确实有过人之处。

家园 也深得我心,这大概是老蒋的一个致命弱点
家园 萨兄,问个问题!

这个中国的战略模式,完全超越了日本僵硬,目的性不明确的战略指导,以至于岗村宁次从邱维达处看到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黯然神伤,承认这位东方军事名家第二次一个人就战胜了整个日本陆军的精英。

萨兄,那第一次一个人战胜整个日本陆军的精英是什么时候呀?

家园 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应该是指他以第一名的总成绩毕业于日本的军校

学校的名字大概是日本帝国陆军士官学校,是当时日本最高级的培养军事指挥官的学校,以第一名毕业的学生,按照传统可以得到日本天皇御赐的“小刀”一把,据说是什么极高的荣誉。

在蒋百里得了这把刀后,日本人怕再有外国学生又拿走一把这样的小刀。就规定有几门课外国学生不能修。这样外国学生就没法拿到那把小刀了。你说说日本人有多小气,多打几把不就完了!一把小刀罢了,值几个钱,有什么呀!

家园 这是个有意思的题目

必有以报之

家园 不要小看了天皇赐刀,名贵着呢! 其实一把刀毕竟没有多大意义,

但是代表着学员的水平,中日两国相争久矣,优秀的人才,正确的军事思想,在战争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