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向国内的职业经理人请教一下,零售业问题 -- karman

共:💬102 🌺34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至少比百货业强了

我记得以前百货业的毛利至少是20%,杭州有一家金龙商场,在武林广场边上的,某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十点利,然后被同行骂死.不过这家金龙也没维持几年,后来好象是把场子卖给家乐福了.

郑百文的倒下,宣告了百货业作为一种业态在中国大中城市(一级/二级市场),如果不能作出调整,就不得不终结.想当年郑百文多牛气啊.我印象中玩具/衣服之类的毛利率,即使在Target/Macy也是相当高的.

对于厂家来说,有push/pull两种方式,pull就需要在广告上大把投入.象哈医三厂的产品,它的价格成本结构就和其它药品不同,大头是广告推广,不象其它药品的大头是临床费.

象coke,宝洁,就是典型的pull,商家不进这些品牌的货,自身的档次立刻就下去了,事实上卖这些品牌,商家是不赚钱的,主要就是挣一个人气.当年娃哈哈的非常可乐在二三四级市场打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是靠着给商家的留利,商家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拉人气,但是只要有机会推荐,都是向客户推荐非常可乐.coke这样的国际大品牌给商家的留利太少,对于三四级市场根本渗透不进去.

渠道与厂家之争,在美国这边也有.自开连锁专卖店是一个办法,专柜是一个办法,直销也是一个办法.对厂家来说,家乐福的进场费制度,和沃尔玛的最低价制度,都非常残酷.我听说有的厂家就是避开这些大渠道,直接和小便利店打交道的,反正中国人工便宜,在每个城市里组一支local的计件提成的经销队伍的成本不高.对消费者来说,现在的物流成本结构,很难说是否合理.我们都知道made in china在美国能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是因为中国特色的物流成本.但是中国特色的物流成本是由中国的利益分配格局形成的,至少我看不到出路.

但是出路也并不是不存在,中国的零售业态在过去的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未来再次出现类似的变化,也不是不可能的.中国太大太复杂,很可能是多种业态并存,象全国性的连锁超市,省级的地方连锁超市,小区的夫妻档便利店并存.

家园 这个好象是传媒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了

有道是,晋江三千小吊带,起点十万意淫文.

这十万意淫文中,有一篇名为<大记者>的,就是讲房地产杂志社怎样与开发商们既斗争又合作的.

家园 怪不得中国的舆论导向不行,看来都忙着创收呢

要是把这工夫都用来和西方国家争夺下一代,藏独疆度也没那么嚣张。最近不是有文化产业的规划么,不知道过个十年会不会好些。

家园 英国也是,我认识的几个英国人都不怎么去沃尔马

在英国叫asda。

家园 好奇,兄台这份资料是从哪里搞来的

不方便说,就不必回答了。

或者可以短信告我。

或者,如果能够公开回答,那么先替众河友们说声谢谢。

家园 本人以前一部下跳槽去家乐福

实际上市场几乎所有对手的信息基本上互相都是透明的,不但是这种数据,成本、进货价格,甚至连操作手册都可以搞到,只要愿意。

家园 行行皆学问,只怕有心人

以前听过一个报告,讲logistics,讲supply chain。

从Walmart的成功开始讲起,后来谈到海湾战争时,美军如何从全世界各地,短时间低成本向海湾调兵,运军火。

无论是零售业的supply chain,还是军方的后勤,道理讲透彻了,发现思想方法都类似。

请兄台多写写,我等河友受益不浅。

家园 海关卫检的狗腿也一样。

砸了就是了。

家乐福从来不买断货物的。

送货到配送中心,也不算送到家乐福。

家园 这手法和前段时间央视报道LV产品不合格如出一辙

就因为人家手袋上没有附带一块皮料样品(中国特色的规定),就说人家产品不合格,还理直气壮。

实在是汗流满面。

家园 关乎吸引资金的大局,不会赶谁走的

现在中国还是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也就是说中国资金缺乏,更不用说中国需要大量沉淀资金。根据资本的属性,要想资本沉淀在中国,不让他们赚钱或者是斤斤计较恐怕都不是正确的办法。

家园 淘宝的东西

我LP最近一直在网上买衣物、婴儿用品等等,衣服方面和外面店里也差不哪儿去,价格很低啊,5条裤子才120元,我穿着不比大商里面100元一条的差多少。。。孕妇装25元,店面至少得一百多元的那种。这些衣物换洗了多次仍然没问题。至于其他小物件,大体如此。

前几年报纸还揭露过某著名商场里专柜卖的东西,实际上是从大菜市里面直接搬过来的。

家园 花。应该是从当地的大批发市场来的。

一般常见货物在当地的批发市场都能找到。

家园 所以上海襄阳路商场才能名满全球
家园 中国特色的物流成本

可以详细说一下吗?

家园 北美也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没听过不代表人家不强

销售额上沃尔玛是世界第一没的说,家乐福第二,英国TESCO第三,麦德龙第四或第五,美国的Kroger、Costco排名还要稍后一些。家乐福进中国很早,在国内外资超市里稳居第一,麦德龙也早就进来了。前2年Tesco收购了台湾企业乐购,改名Tesco乐购,在上海等地做的也不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