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孝文帝:是历史伟人还是民族叛徒? -- 司马水镜

共:💬91 🌺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民族的融合向来是要流血的

孝文帝的这种和平方式的融合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比起元朝和清朝来说要彻底的多,但是这种方式跟苻坚的民族宽容政策都有点过于超前,内部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没有被消化,仅仅只是皇帝个人的做法,六镇叛乱就是对这种民族政策的一种反动,何况孝文帝的汉化还将南朝腐朽的生活引入了拓拔族,使得拓拔一族走向腐化,尚武精神迅速的消失了。

家园 此文在“读书”杂志上引起了小小的讨论

在后来的几期“读书”上都有读者来信进行争论。

家园 关键是看这种支持的力量是否能够持久

是否通过改革培养了一批支持派能够长期将政策维持下去。

埃及的埃赫那吞改革和罗马的格拉古兄弟的改革都是仅仅用利益吸引了支持者,一旦他们死去或者出现波动,这样的改革就肯定会失败。

家园 司马挖了个好深的坑

评价历史人物是很难的,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

家园 这跟论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家园 我想这句话应该没错吧

“二千多年间,没有一个民族取得过比孝文帝改革后的鲜卑族更好的结局”

既然汉化是“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积极主动的汉化,就应该没有错的。

保存本民族的特色,本来就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家园 司马只不过用过激的方法引老兵出村罢了。

以司马的言行,多半不会乱篡改这么重要的历史认识的。

家园 同感
家园 呵呵,我会有回帖说明的,不过今天就算了

那个帖子估计会单开三帖,分别说明北魏孝文帝和邓小平的作为与得失,以及我的评论。

之所以这样做,一个是因为它们分属不同的范围,青史与古代史;再一个是估计招致的反应很不一样。

我的帖子里将不会涉及太多的现实政治,而尽量从抽象的角度讨论利益平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这个才是我所真正关心的。

家园 从感情上讲,我希望在文化传统上保留中华民族的特色,而在体制上

尽可能学习他国的经验。当今之中国,恰恰相反,文化传统上西化的太多,而在制度上,体制上却视为洪水猛兽。

家园 非也,不是侧重于讨论中华民族的外延问题,而是如何对待其他民族

更先进的文化问题。对于孝文帝比较极端的做法,如果我是鲜卑人的话,说实在的我也会很矛盾。

家园 老兵的想法可能更深,在我看来表面上,邓公与孝文帝差距太大了
家园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民族的罪人还是功臣?

他老人家的改革差次与孝文帝有得一拼!

孝文帝是鲜卑的大功臣,隋唐功臣勋戚代北子孙十之八九,甚至包括隋唐皇室,这些都是孝文帝的余泽,鲜卑民族披上了汉族的文明外衣,创造了中国文明的辉煌。相比之下,蒙古人因为竭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给亚欧大陆带来的只是祸害。

家园 【原创】我对北魏孝文帝的看法

北魏孝文帝元宏,享年三十三岁,在位二十九年(延兴六年,太和二十三年),但实际掌权不过九年(从太和十四年到太和二十三年),其它二十年都是太皇太后冯氏(北魏文成帝皇后,史称文明太后)临朝听政,皇帝垂拱而已。太和十四年,太皇太后冯氏崩,孝文帝开始实际执政。因此从延兴元年到太和十四年这段时间(共二十年),北魏朝廷的政绩不应该算到他的身上而应该算到太皇太后的身上,因为这段时间实际执政者是太皇太后,而皇帝只是个牌位。

孝文帝在位期间共有四大功绩:一,整顿吏治;二,颁均田令;三,迁都洛阳;四,全面汉化。其中前两项分别实行于太和八年和太和九年,这是太皇太后执政期间,和孝文帝并没有什么关系;后两项分别实行于太和十八年和太和十九年,的确是孝文帝所为。这样算下来,孝文帝的成绩其实只是迁都和汉化两项,而不是四项,特别是关系到北魏长治久安的整顿吏治和均田令和他毫无关系。四项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和他无关,剩下的两项则使他的光彩大为逊色,而其后果则最终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北魏开国于道武帝,军威兴盛于明元帝和太武帝,而到了文成帝则走向稳定,同时对汉文化的接受成为主流。文成帝崩,献文帝继位。此人喜好黄老、佛教,沉迷于学说而不愿多涉凡事,于是决定内禅于长子拓跋宏(时年五岁),改元延兴,自己做太上皇,在位共七年。延兴六年,太上皇因太皇太后冯氏(文成帝皇后)私德问题而被太皇太后毒杀,皇帝年幼(时年十岁),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改元太和,直到太皇太后崩于太和十四年。

太皇太后毒杀献文帝后,虽然立拓跋宏为帝,但是并不喜欢他,管教甚为严厉,甚至颇为苛刻,曾经在寒冬将其关入空房,并且三天不给饭吃,打算将其废掉,多亏大臣上疏力争,拓跋宏这才幸免于难,保住了帝位。后来,太皇太后又多次严厉处罚拓跋宏,全靠其温婉孝顺而得以自保。拓跋宏虽然能够自保,但是却不受信任,基本没有受过几位前任皇帝多曾经历的鲜卑军旅生活,这样对鲜卑文化和政权对军队的依赖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拓跋宏长期处于冷遇寂寞和危险之中,全靠身边文学侍臣(出于北方大族的汉人)的温言呵护来化解心中的苦闷,因此对文学侍臣以及汉文化颇有好感,而对与太皇太后接近的鲜卑贵族及其所代表的鲜卑文化渐生反感,这点对他后来亲政以后的迁都和全面汉化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权,在经过前面几位皇帝以后,多会出现向往汉文化的年轻皇帝,如金熙宗、金海陵王以及金章宗。这三位皇帝在继位以前已经是读汉文、写汉诗、着汉衣、引汉臣,成为翩翩汉家少年,北魏孝文帝也不例外。

孝文帝亲政以后,愈加向往汉家文化而不满于国都平城浓厚的鲜卑文化,这样才有了迁都的念头和决心。迁都以后,鲜卑文化日益淡薄而汉文化日益浓厚,这才有了彻底汉化鲜卑贵族的决心和动作。

汉化本身对鲜卑民族的文化进步不能够说是坏事而应该说是种进步,但是孝文帝将腐朽的世族制度引入鲜卑贵族的圈子,甚至人为地建立鲜卑贵族的世族以及大量地和汉人世族通婚,这样鲜卑贵族迅速地腐败了。更加重要地是,鲜卑依靠军功立国,这时候的鲜卑贵族却脱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北方军队,而使北方军队的待遇日差一日,终于导致了六镇兵变。六镇兵变虽然被镇压,各地军阀割据的形势却已经形成,北魏的衰亡也就不可避免了。孝文帝的错误在于虽然他引入了更好的文明和发展机会,但是也同时引入了腐朽因素;另外,他没有照顾好利益集团之间(北方军队和朝廷上层)的利益转移,致使矛盾积累。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灾难就会降临。

虽然北魏的衰亡源于宣武帝,明显于胡太后、孝明帝,但是根源在于孝文帝。因为宣武帝和胡太后只是自身腐败和享乐,北方军队这个国家柱石的被冷落却是源于孝文帝。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事情很可能不那么简单

要汉化,吸收先进的文明,又要拒绝汉文化的腐蚀,与腐败,

并同时保持鲜卑民族崇尚军功,依赖军队的传统,恐怕很难做到。

所谓的制度,与文化,应该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很多游牧民族,包括金,清,汉化以后无不丢失原有尚武的习俗,

变得腐败而崇尚享受,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证实了这一点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