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六十甲子(一) -- 井底望天

共:💬284 🌺1761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与你看法相反。

我的理解士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的利益集团。宋之前,中央和士族的斗争,确实消弱了国家实力,但确实由于实力分散,并且斗争双方由于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做事就不能做得太绝,所以华夏族一直没有作过彻底的亡国奴。

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北方汉族才是彻底的亡国奴。因为这时北方的利益集团是以民族划分的,没有强大的中央,各利益集团互相争夺势力,表现方式为民族屠杀。而之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也就是各地方王族势力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做大生乱。

宋之后,由于国内利益集团太弱,造成的结果是当中央政府滥透了,维持不下去了,国内却没有能取代它的势力,结果就是国家亡于外族。宋之后,中央政府基本上都是亡于外部势力。宋被蒙古灭。明被满族灭。清也是在外部的接连打击下,衰亡下去。

宋明清的灭亡外族入侵只是外因,问题还出在内部。内部问题恰恰是中央弱,利益集团做大。

水泊梁山算一利益集团吧,这还是小的。方腊是大的。宗泽的八字军是私募的。岳飞,韩世忠等等抗金将领其实都是利益集团而不是政府军。更不用说郭药师这样历经辽,宋,金的地方军事势力了。灭南宋的张弘范怎么样都不算外族人吧。也是地方军事势力利益集团的成员而已。

元更加了明显了。几个帖木儿打成一团,就在元朝灭亡前夕李思齐和王宝宝还在火并。

明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国内利益集团太弱而是因为太强,强到中央朝廷想问他们筹钱他们都可以不理的地步。朝廷向利益集团要不来钱只好开源,开三饷民不聊生;节流,减员裁掉了李自成。利益集团在对付朝廷方面是一致并不说明他们是铁板一块,当有了新的替代势力后他们就分化各自选择效忠对象了。不要忘了给几万八旗兵开路的可是三藩的关宁军。南明没有像南宋那样坚持下来,恰恰是南明中央弱小被内部各利益集团操作来操作去。最后还得跑去和李自成的余部李定国(也算某种势力集团)结合。而当时南明另一利益集团的代表史可法(江浙地主集团)就和李定国集团不对付,甚至幻想过和清军合作消灭李定国。而国姓爷的闽粤集团也不与其他反清利益集团合作,所以围了南京却因为得不到本地势力支持而撤军。李定国东征广东,郑成功也不于配合。正因为这些地方势力的分化组合才使得清朝顺利取得政权,因此,不能简单的说明亡于外族。而作为新的中央的清廷为了剪灭这些能抗衡中央的利益集团后面又做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工作了。

至于清的灭亡,恰恰是清廷最后的希望北洋军,而这个北洋也开创当时中国利益集团的新形式军阀。再往前,八国联军进京也有地方督抚势力搞的“东南互保”保持中立的功劳。

这些都说明,中央弱,地方势力强才是王朝解体灭亡的原因

家园 还是你说的详细,“脑袋”兄弟看看这个就清楚了

我写了一堆,思路乱乱的,没有你说的详细、明白。

家园 您要长篇大论,总得搞清基本史实吧

您论的明史咱不敢置喙,宋史这段,真让人大跌眼镜

水泊梁山算一利益集团吧,这还是小的。方腊是大的。宗泽的八字军是私募的。岳飞,韩世忠等等抗金将领其实都是利益集团而不是政府军。

老实说,您嘴里的利益集团我真搞不懂啥意思。就上面那段里,和朝廷作对的强盗也是利益集团(如果您说的不是某小说里的人物的话),造皇帝老子反的农民军也是利益集团,帮朝廷但皇帝不发饷的义军仍是利益集团,帮朝廷皇帝又发饷的军队还是利益集团。这么一算,那个时代吃行伍饭的,到底哪家不是利益集团?

嗯,再退一步,就算您对,都是利益集团。那好,我请问,方腊起事前后,金人南下了么?韩、岳坐大时,宋廷岌岌可危了么?还八字军是宗泽私募的,基本史实您总得搞清楚再说吧。

家园 楚国华夏化的过程比较特殊。一方面,在楚成王时代,

华语在楚国上层还不是非常普及,很多贵族官吏只有楚语的名字,华夏化比较深的,比如子文、子玉等人,往往既有楚语名也有华语名,连国君的谥号也有楚华不同版本(如若敖);另一方面,自楚武王起,楚国不断吞噬华语小国,如申、息、汉上诸姬、陈、蔡等国,这些国家虽小,人口却比本土稠密,这样一来楚国境内华语人口逐渐占有优势。这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同一时代,楚军有时候是楚语而还(说着楚语就撤退了),有时候却可以用非常典雅的华语和外军护致敬意(申息兵)。而至楚庄王时,贵族之间已经可以用流利的华语交流,而下层也基本放弃楚语改说华语。而到了春秋末期,楚人不仅不是蛮夷,反倒成了华美、浪漫的象征。

家园 西方、阿拉伯的组织结构是宗教式的,因为教义宣传平

等的原因,其公民权比东方要大些(这个只是相对的,相对于现代当然是少得可怜),很多事情自中世纪开始就习惯于民间解决;而中国式的解决方式是大政府,以行政主导的方式把国家组织起来,所以一般来说,强势的政府可以构建强大的国家。现代的中国也是这样,还是大政府的方式。一方面固然是政府不愿放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权弱,没有像英美的各种民间协会、俱乐部,没得选择。

家园 以明清为例,兵分战兵、辅兵。战兵远征时不着甲、不

带粮草,以节省体力;携带重甲、转运粮草这些事情由辅兵来处理。战兵、辅兵的比例不定,一般来说,越是大规模、长距离的战争,辅兵比例越大。比如汉武帝以十万骑兵猛击匈奴,背后却是整个北中国的步兵改行当后勤兵提供保障;反之,如戚家军,因其抗倭基本上都是内线作战,粮草上由各州县提供,辅兵就可以搞得很少。

家园 秦王扫六合之后的各国部队是否为秦军吞并,还是被遣返

或者屠杀殆尽?按照前代的经验来说,武王伐纣之后,就吞并了商朝的殷八师;如果秦军吞并了六国的军队,其规模应当大于统一天下之前的水平。

家园 马基雅维利早就说过

君主独裁的一个整体的国家很难打败却很容易征服

因为只要消灭了这个中央政权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希腊这样的邦国林立的民主国家很容易打败却很难征服

因为这个败了还有另一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del

发重了。

家园 秦王扫六合时

的秦军和长平之战时的秦军,孰强孰弱?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楚除外)感觉受到的抵抗并不强。可能这时候秦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个天下之兵,包括秦人的兵器吗?如果包括,那么兵制是不是变化了?——统一之前哪些人在当兵,统一之后哪些人在当兵?如果兵源发生了变化,原来奖励耕战的秦国,在统一之后是否还奖励“战”?政策的变化应该非常能影响战斗力。

家园 不过是信手写的些东西,当然没经过严肃的考证,错误难免。

但你可以想想利益集团的利益最终靠什么保护?还不就是武力。纸面上能见到的一个个武装力量,难道不需要钱粮支撑?军阀不过是利益集团的最终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

你真相信赵检点一条盘龙棍打下大宋江山?

举水泊梁山为例当然你可以认为是戏说。但是《水浒》透露的不正是古代一个个地方利益集团武装集团的形成和壮大的过程吗?晁盖算是个里正,算是一个村的带头大哥吧;宋江家可是宋家庄的族长,不能算地方势力吗?卢俊义大行商不过没胡雪岩的顶戴,你能否认他不是利益集团?还有祝家庄,上头有人,自家有武装,说他们是良民,你信吗?

你说

方腊起事前后,金人南下了么?

意思是宋朝内乱金人没入侵,所以宋不是亡于内乱而是亡于外族?

那么李自成进了北京,清兵还在山海关外,为什么我们还都说明亡于清?

韩、岳坐大时,宋廷岌岌可危了么?

那时候大宋半壁江山哪去了?

还八字军是宗泽私募的,基本史实您总得搞清楚再说吧。

你大概想说八字军是王彦招募的吧。不管是宗泽招募还是王彦招募于我的论点,即他们都是中央体系外的利益集团无损。

难道你认为参加八字军的人难道是与金人无冤无仇,只是要明“汉女真势不两立”之大义的孝子贤孙不成。

家园 好像是变了

后来的奖励是修路,筑坝这些基建工作了。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六十甲子(三)

另外吴国大量运用航运技术,利用长江、淮河和汉水之便,把自己的产品运往全国,一个大船的运量,人家其他地方要数十辆马车才抵得上,就仿佛今天的集装箱货轮与小皮卡的对阵。

最后的结果,就是吴国富得流油,人家吴大王一高兴,全吴国不收税,而且以前为国家免费服的徭役,在人家吴国,变成了国家给你出工资。这样一比,当然就比出了两个制度的优劣来了。一边是新制度下的穷,一边是旧体制下的富。整个国家应该走哪条道路,是要郡县制度的草(穷汉朝),还是要封建制度的苗(富吴国),最后就变成一个道路和制度之争。

文帝的中央政府在这个竞争中,是占逆势的,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靠的是微薄的赋税。没有国营企业来提高收入,还要把仅有的国家财政,分出一部分向北方的强权匈奴进贡,来维护边境的安宁。而人家吴国,则免除了所有的国民税收,靠的是自己地方国有企业,拥有铸币这个印钞票的能力,把自己的货币发行到了全国。在盐业上,虽然不是垄断,因为其他的封国,在山东和江苏北部的海滨地区也有制盐,但吴国的国有企业,在这个产业体系里确实占了大头,控制了极大的利润。

这个体制冲突,首先就在两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那里爆发了。

当时富甲天下的吴国太子到京都长安去玩儿,就去了皇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那里去应酬。一个是位尊权重,但囊中羞涩的储君,一个是封王之子,腰缠万贯,可以想象冲突之不可避免。到底两位年轻人因为什么而大打出手,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司马迁的《史记》认为,吴太子的老师是楚人,言下之意文化修养差,蛮子气息太重,因此对吴太子这个学生没有好好施教。结果就是吴太子轻悍和傲慢,骄横跋扈,对皇太子不恭,而导致冲突。

这次打斗的结果,就是皇太子用棋盘把吴太子打死了。汉文帝非常的不好意思,就把吴太子遗体专车装殓,送回家乡。吴王见了爱子的尸体,自然是勃然大怒,骂道:“不是说天下同宗吗?死在京城,就葬在京城算了,送回来干嘛?”汉文帝这个做皇帝的面子也不给,就一车把儿子的遗体原路送回给皇帝处理。

这一句大骂,又引出了双方之前的一个心病。原来,在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他封了自己的兄长刘仲做代王,辖地是今天的山西太原,那算是汉朝北方防线的重镇。刘邦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老哥好好防住北方强敌匈奴,保住老刘家的江山。

结果是当匈奴铁骑出现时,人家刘老哥不是肝脑涂地,在那里死守城池,而是拔腿就跑。刘邦自然恼火,但碍于兄弟情深,没有按法处斩。但死罪逃过,活罪难免,这个代王就被削了职位,贬成了鸽阳候,与少年的儿子封沛候呆在老家的刘濞,享受同样的厅局级待遇。

后来在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陈豨叛乱被平定后,刘邦封了第四子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为代王,算是抢了人家刘濞的位子。在下一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当时二十岁的刘濞跟着高祖平叛。当时高祖认为,东南的吴郡和会稽郡地方民风彪悍,必须派得力人士来节制。可是他的堂弟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成年的刘姓王来压阵。而自己的儿子们年纪尚幼,于是就封了刘濞为吴王。

刘邦封了侄儿后,请人来看相,结果人家相士说新科吴王有反叛之相。汉高祖自然非常后悔,不过也无可奈何,木已成舟,只好摸着侄儿的背,告诫说:“俺大汉朝建国50年后,东南方必出大乱子,不会是贤侄你吧?请记住,天下同宗,千万不要造反啊!”

新科吴王自然只有死命对叔叔磕头,连声说:“小侄不敢,小侄不敢。”这一下子,你这个天下同宗,居然把俺的宝贝儿子给打死了。不要怪你不仁,俺不义。结果吴王和汉文帝彻底翻脸,算是老死不相往来,不再进京见皇帝。当然朝廷少不了给吴国使臣some color see see,但鉴于吴王受到民意支持太强,也不敢造次,拿他怎么样。

这在国家的所有明眼人的心里,都知道两个制度的交锋是迟早的事情。

在朝廷里,第一个对这个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的是贾谊。老贾的观点非常明确,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说到底,就是要把大藩削小,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来解决藩王势力太大的问题。当时他的建议是以新藩克制旧藩,要求文帝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却克制旧藩王。

当时因为实力不逮,自然文帝不敢大张旗鼓地的削藩,而是用了温水煮青蛙的办法,先是分封了自己的儿子,太子的同母弟刘武为梁王,镇守战略要地雎阳(现河南商丘)。然后在齐国搞了一个分封,将齐悼惠王的儿子们分成了7个国家为济南、济北、胶东、胶西、城阳、淄川和齐。

要了解这个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斗争,就必须对中国的地形有所了解,然后才可以谈地缘政治下诸侯的形成。

点看全图

图一 中原地形和地缘政治图

中国古代兵书《司马法》在谈到诸侯一事上,曾言道“以土地形诸侯”,其实就是说诸侯的形成,其实就是远古的城邦国家形成,是和山川地理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华文明早期的形成之中,黄河流域是整个文明的摇篮。如果看黄河的地形图,在北部中条山和南部崤山形成的三门峡,是黄河经历过高山峡谷之后,由小浪底走入平原。而在黄河的下游中,唯一的支流是大汶河经东平湖入黄河,从这里到济南一段为低山丘陵外,其他地方全是平原,靠堤坝来防止洪水泛滥。因此这些由于河水灌溉而成的富沃之地,就成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化的起源。

家园 没有屠杀殆尽的记载

收编了没有不清楚——没有收编的可能性大。统一后原燕赵的北疆秦也得派兵守着。如果收编了,原来各国之间的边界不需要再驻重兵,应该有大量正规军可用于边疆。怎么会:

(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 象郡、 南海,以适遣戍。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

很可能是秦朝的统治者并不信任六国的百姓,宁肯用这些国家感不强的社会底层人士。如果边疆多是这类人在驻守,那么天下大乱之时,这些人可能不会老老实实地呆在边疆,逃亡的可能性很大。

另外,不清楚秦国的地方兵力是怎么分配的。“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楚地算不算要害之处?好像并没有多少兵守着: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这个“吾欲发兵”是不是说明郡守有权力在某种情况下根据某条法律来征发百姓为兵——但在平时,并没有现成的兵?附带的问题是兵器从哪里来?老百姓的兵器早就被没收了。可能郡中有武库,征发百姓后再发给他们武器。

项羽杀了会稽守,项梁佩郡守印后,好像也没有接收到什么部队: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项氏得到会稽郡下属诸县后,共收拢了八千精兵——感觉并不像当地的驻军,可能是老百姓中有军事经验的——否则巨鹿之战中项羽用毫无军事训练的起义军跟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厮杀,应该占不到便宜。

同样的,不知道项氏部队的武器来源。猜测巨鹿之战时,项羽的部队所用兵器应该跟王离的正规军不差太多。

家园 汉初诸侯王国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