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层搜索与深层搜索:一个反教化的实例 -- 秋末冬初

共:💬69 🌺24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两个问题。第一,“三年自然灾害”有没有饿死人?第

二,如果饿死了人,饿死了多少?

家园 问得好

我写这个帖子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大家多问这样的问题吗?

家园 技术上是不可能产生误差的,是人为的误差

偌大的一个国家统计局,如此重要的全国人口普查,要说取样数不够,置信度不高,是不可能的。出此类常识性错误只能解释为人为的。技术为政治服务。

这个网站的数据还有点靠谱:外链出处。不过只是经过综合四次人口调查和其他统计数据后的结果。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饿死人是肯定的,

饿死多少数字不确定,砖家说的三千万水份大,因为那三年的出生率很低,偶老家,60年只出生一人,按正常的出生率应该10人以上。

家园 这个让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杀

很多日本人不相信南京大屠杀死了那么多人,觉得没有科学的论证,可靠的数据支持什么的.这和到底死饿死多少人是一个意思.

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可以停止了,历史上的事情永远也说不清楚.人饿死很多这个事实存在,但数字是多少是绝对的,没有人能讲的清,有些人就喜欢钻这个空子来引发对某党某人的仇恨.

所以大家最好不要相信这个一直在变来变去的数字.就像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残忍是事实,但日本人绝不会同意这个30万也有他们的道理,因为他们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的.就像左派们不相信饿死1000万人,但右派凭着阶级感情相信两千,三千万都有可能.

在这个绝对数字没搞清楚之前,各方都有凭着感情说话的可能,所以最好不要去当一回事儿.

家园 这不对,日本不相信死了30万没什么道理。
家园 抱歉,就我知道的而言,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比这个可靠

现在只要一提否定三千万的事,南京大屠杀的30万就被某些人当成炮弹反打回来。

据我了解的一点资料,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是统计的各个慈善组织 (红十字会,红万字会等等)掩埋的尸体统计数据之和,大约是374000多具尸体;考虑到掩埋重复统计的问题,再加上大量尸体被江水冲走等原因才将死亡人数统计为30万以上,底线认定为不低于30万。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数据,因为至少有实物统计。问题是“三千万”河里也说了,是通过人口增长率等数据推算出来的,并不准确,要跟30万比较的话,至少得拿出户籍资料或者各省市县乡村的因灾荒死亡失踪人数统计总和来才像回事。

家园 以咱家看来,饿死多少人是个立场问题,不是科学问题

至于究竟饿死多少人,我看永远都是一笔糊涂账。俺只懂数理统计,不懂社会统计,但从一般统计原理上来说,这种算帐的算法,1000万也好,1000人也好,都没什么说服力,用统计数字玩花样的办法多了去了。

比如说,俺要是站在5分党的立场上,会把那些年因为育龄人口营养不良而导致的没出生人口也用貌似科学的统计办法算到饿死人的总量中去,不要说1000万,让俺算出5000万都是小case。或者是俺站在5毛党的立场上(以下内容好像是咱家的原创),咱家反推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育龄人口数相对于前后几年是下降的,所以出生人口数降低,导致人口数字曲线在那三年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为什么下降呢,因为倒推20多年正是抗日最严酷的时候,因为战争导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这些人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正处于育龄),要怪就怪到鬼子和不作为的国民党头上吧。你别说我证明不了这个,我可以用东拉西扯的统计数字来玩这个把戏,所以证明一个人没饿死咱家也有办法,就像美军的战亡数字只统计当场挂掉的一样。但这些都是数字游戏,没什么实际意义。

回过头来说,我认为饿死多少人是笔糊涂账的原因有这样几个,其一,也是最关键的,对“饿死”怎么定义?没法定义,完全因为饥饿的路倒是饿死先不说,那因为营养不良再加上当年医疗条件落后导致的寿命缩短怎么算?没办法准确计算,不要说当年,就是现在也没办法。其二,统计可信度有多高?别忘了,中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可是1953年才有的,无论是统计方法还是统计数字都没有历史延续性。而且统计误差还没计算在内呢。

另外,拿1982年的数字说事没意义,60年代到80年代可是全球科技快速进步的时期,农业革命、抗菌素的使用和大规模的儿童预防接种、避孕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对人均寿命的影响怎么算?没法算。

所以说来说去,俺同意楼下橡树村兄的观点,看统计图表,除了从新生人口减少推断可能发生灾荒,其他的什么都看不出来。

家园 我提供一个解释

我家乡是信阳市光山县,那里有个习惯:一个人往往有两个年龄,一个是周岁,一个是虚岁(也叫年头,是周岁加一),并且,生日也不一定,因为既有农历生日,又有阳历生日,因此,常常出现某个人这次说自己多少多少岁,下次就变了,就是正式证件上也往往如此,例如很多人的身份证上的生日就跟工作证等等不一样。(这里插一句,最近几年很多地方报道有人为了谋私利而篡改年龄,这种情况在基层很常见,但也有不少确实是因为上述原因而导致年龄有变。)另外,还有很多人早年间的记录非常混乱。其实,这些事情在最近几年购买商品房的大潮中常常弄得当事人办手续很麻烦。根据我在外地的一些经历,发现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情况。当然,老一代人中上述情况较多,新一代人中较少。但是,讨论中的那些出生年代是属于较老几代的,因此,在人口普查中可能出现这种事——上一次普查中某人报的出生年跟下一次报的错过一两年,如果把各年出生人口加和在一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个错误,数据分析如下:

1963 27379596 27026864 27866189

1962 15620970 15928062 20923112

1961 10690834 11504496 11414017

1960 14307196 14443119 14684726

1959 14284240 14378026 13059787

1958 19459780 19060366 17135981

1957 18876181 18350283 18998424

1956 17932830 17643313 17364027

总和 138551627 138334529 141446263 (上述各年出生人口总和)

-0.16% 2.1%

最后两个百分比是以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为标准算出的总和变化百分比。可以看到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的差别很小,跟我前面的推测类似,2000年的差别较大,我就不知道原因了。

家园 这让我想到

我有一学社会学的闺蜜,学术造诣十分之牛,唯谈及统计部分,常飙泪曰:这就是伪科学啊……

家园 这正好是杨继绳的一个调子

会把那些年因为育龄人口营养不良而导致的没出生人口也用貌似科学的统计办法算到饿死人的总量中去

没生出来的也算进去了,结果整出来一个七千万的大数……

家园 还真这么干了?囧

没看过原文,以为杨的文章是用那类不恰当使用统计方法的套路呢,看来我还是把人想得太聪明了,合着还是文人的口号和标语丫。

有时候看到某些借历史拥共或者反共的文章我就想,这些人不知道“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吗?骨子充满了精英意识、拿俺们酱油党当SB也不是不可以,但你怎么着也得有点精英的样子吧,你的思想深度、科学训练、道德水准都得让俺们这些酱油党觉得自己是SB才好。

精英们对俺们说“你是SB,来,听我的”,俺们酱油党也是求上进的,所以围过来想知道自己为什么SB,然后精英们面不变色心不跳的当面说谎。俺们听了半天没听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于是转身而去,心里想着“俺确实是个SB,听了另一个SB那么多废话,太浪费时间了”。

家园 其实也不是算不出来

各年的新生人口率应该是有统计的, 把这个因素减掉,

应该就是那几年因为灾难非正常死亡的人数

家园 摘点老杨《墓碑》序言里的话

(二)

发生在我家里的悲剧同时发生在全国上千万个家庭中。

读者将会在本书的第22章中看到,我参照中外多方面的资料,确认从1958年到1962年期间,中国饿死3600万人。因饥饿使得出生率降低,少出生人数为4000万人。饿死人数加上因饥饿而少出生人的数,共计7600万人

在信阳,在通渭,在凤阳,在亳州,在罗定,在无为,在馆陶,在济宁,在四川省的不少地方,几乎家家都有人饿死,很多家庭人口全部死绝,有的村庄死得绝无人迹。正是应了毛泽东的两句诗:“千村癖藜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且不谈应该出生而没有出生的4000万人,饿死3600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这个数字相当于1945年8月9日投向长崎的原子弹杀死人数的450倍。①[ 1945年8月6日,美国飞机向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炸死71000人,8月9日,美国飞机向长崎投下了另一棵原子弹,炸死80000人。]即大饥荒相当于向中国农村投下了450枚原子弹。这是投向日本两棵原子弹中较大和一棵。

这个数字相当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②[ 在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市死亡24万人。]的150倍。也可以说大饥荒相当于发生了150次唐山大地震。

这个数字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数字。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只有一千多万人,发生在1914-1918年,平均每年死亡不到200万人。中国1960年一年就饿死1500万人以上

大饥荒的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四千万到五千万之间③[ 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卢佩文、刘幼兰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下册,第427页]。这四五千万人是在欧洲、亚洲、非洲广袤的土地上、七八年间发生的,中国这3600万人是在三四年间死亡的,多数地区死人是在半年之内集中发生的

这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灾荒都望尘莫及的数字:中国历史记载最高的灾荒死亡数字是1928-1930年全国22个省受灾。这次灾荒死亡人口超过了历史记录,但仅为1000万人。从1920处到1936年,17年灾荒合计死亡1836万人④[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北京,第142-143页]。李文海等人所著《近代中国灾荒系年》和《中国近代十大灾荒》认为上述数字过大,他们认为,1928-1930年的死亡人数不到600万,是最严重的一次;1931年长江大水死亡人数是14万。1958-1962年饿死人数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荒死人数的好几倍。

……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悲剧。在气候正常的年景,没有战争,没有瘟疫,却有几千万人死于饥饿,却有大范围的“人相食”,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异数。

在当时及以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一切书刊、报纸,一切官方文件,都极力回避和掩盖这一大规模的人类悲剧。各级干部对饿死人的事也是三缄其口。对饿死人数的统计,各级干部弄虚作假,千方百计缩小死亡数字。为了永远掩盖这一事实,当局还下令销毁各省报上来的人口减少数千万的资料

……

面对大饥荒造成的严重后果,刘少奇曾对毛泽东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⑤”[ 王光美、刘源等:《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1962年春,刘在与邓力群谈话时也讲到“历史上饿死人的事是要写到史书上去的。”⑥[ 邓力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107-108页] 

刘少奇还说过,对这场灾难要刻上碑,记上账,“要子子孙孙地传下去,以后再也不犯这个错误。”是的,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应当立上巨碑,以警后世。我想,为了牢记历史教训,仅有我这本书是不够的。唐山大地震有了纪念碑,日本广岛、长崎有了纪念碑,欧洲很多地方建立了二战纪念碑。

……

回顾世界上可怕的饥馑史,在任何一个独立、民主、拥有相对的新闻自由的国家里,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饥馑。不管我们观察哪个国家,是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最近的饥馑,还是其他独裁政权下的饥馑;是苏联三十年代的饥馑,还是中国1958年至1961年大跃进失败后的饥馑;或更早一些,爱尔兰或印度在外族统治下的饥馑。在这个规律面前,我们找不到任何例外。虽然中国在经济的许多方面做得比印度好,但中国仍然出现过大范围的饥馑(而印度却从未如此),这场饥馑实际上是世界史上有记录的饥馑中最大的一次,在1958年至1961年间差不多饿死了三千万人民,而导致这场饥馑的错误的政府政策却被延续不变达三年之久

就凭这些话,足以说明老杨的这本书到底有多少东西了

晚上回去后再把书中关于“气候正常的年景”的雷人段子发上来。

老杨请有良心的专家判断那三年有没异常气候,给了什么资料呢?专家的评论大意是“看了上述的[SIZE=3]文字[/SIZE],那三年的确是风调雨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再继续贴老杨的《墓碑》关于“三年是常年”的高论

表15-1 1950-1983 年部分年度全国自然灾害受灾和成灾面积及粮食总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

年份 自然灾害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旱灾成灾面积 水灾成灾面积 粮食产量

1950 1001 512 41 471 13218

1951 1256 378 230 148 14369

1952 819 443 259 184 16392

1953 2342 708 68 320 16683

1954 2145 1259 26 113116952

1955 1999 787 414 307 18394

1956 2129 1523 206 1099 19275

1957 2951 1498 740 603 19506

1958 3096 782 503 144 20000

1959 4463 1373 1117182 [SIZE=3]17000[/SIZE]

1960 6546 2498 1618 498 [SIZE=3]14350[/SIZE]

1961 6175 2883 1865 540 [SIZE=3]14750[/SIZE]

1962 3718 1667 869 632 160001963 3218 2002 902 1048 17000

就从表上列出的1959-1961 年三年数字来看,也看不出粮食产量和天灾的正相关关系

1961 年的成灾面积比1960 年高出15.4%,但1961 年的粮食产量却比1960 年高出2.8%。

退一步来说,即使是粮食大幅度减产,只要中国门户是开放的,只要有粮食市场存在,就不会发生饥荒。当粮食稀缺的时候,粮价就会上升,外地粮食就会流入,中国没有粮食,外国粮食也会流入。中国当时是对外封闭的计划经济国家,没有粮食市场,更没有融入国际粮食市场之中。

1.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根据对自然灾害评价的需要,气象学家通常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来划分干旱等及。

他们认为,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干旱的本质特点。它反映了该年降水量与正常年份降水量的偏离程度。如果当年的降水量接近多年平均值,则不论是降水量多的地方还是少的地方,都不会发生干旱

为了表示公正科学,老杨还找了上述数据出处《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作物产量变化图集》的编者高素华

写完了这一部分以后,我心里还不踏实,想找高素华当面求教。高素华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已退休。经多方周折,我于2005 年8 月30 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采访了她。一见面,就感到这是一位很有科学素质的女性。讲话很客观,不偏激。她说:“我们的研究没有政治影响,是纯自然科学研究。客观情况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高素华1963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农业气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国家气象局工作到退休。她看了我的上述文字,认为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她说:“1958 年到1961 年,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和涝灾,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低温灾害。这三年是正常年景。”

然而我们知道,就在连老杨自己也不大认同的著名的金辉先生“三年风调雨顺论”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1895-1979)》)表15-4 显示,1959 年总指数为-9,平均指数为-0.075,其中旱的2 度站为13 个,它们是长治(山西)、洛阳、郑州、信阳(河南)、德州、临沂、荷泽(山东)、苏州(江苏)、宜昌、汉中(湖北)、安康、万县、昌都(四川)

偏旱的1 度站为25 个。2 度站、1 度站合计38 个。-2 度站13 个。旱涝站合计26 个,为总站1/5 强。

1960 年总指数为+11,平均指数为+0.092,其中旱的2 度站仅8 个,即大同、临汾(山西)、郑州(河南)、屯溪、邵阳(湖南)、百色(广西)、汉中(湖北)和铜仁(四川);偏旱的1 度站为44 个。2 度站、1 度站合计52 个,

说明1960 年偏旱的地区较常年多。涝的-2 度站14 个。旱涝站合计22 个,不到总站数的1/5。

1961 年总指数为-1,平均指数为-0.008,其中旱的2 度站15 个即开原、朝阳、赤峰(内蒙)、同阳、信阳(河南)、济南(山东)、安庆(安徽)、郧县(湖北)、沅陵(湖南)、喀什(新疆)、康定、重庆(四川)、铜仁、贵阳(贵州);偏旱的1 度站29个。2 度站和1 度站合计稍超出总数的1/3。涝的-2 度站12 个。旱涝站合计27 个,不到总站数的1/4。

果然是“1958 年到1961 年,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和涝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