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上海男人这样挑日本老婆? -- 月色溶溶

共:💬82 🌺18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说个捡日本老婆的吧

我们村有个人在济南做生意。当年鬼子投降的时候,似乎也挺惨。一个日本女人跑不掉了求他收留,他心软就给带回老家了。那女的知道七十年代才回了次日本,应该是建交之后吧,回来的时候带来一个小电视。这是我们村第一台电视,被全大队人民群众围观。

故事是我妈讲的,年代不算久远,应该不是哄小孩子吧。

家园 应该用"捡",不是'拣"。
家园 给你一个真实的老故事,不过是东北的

【原创】鬼子首代的故事

家园 呵呵,这也是随便“捡”媳妇。

看来那段日子,这种事是有的。

不过啊,人还是差不多的啊。日本女孩子,也能成东北老大妈。

家园 嗨,生长在蜜罐子里的乖娃不晓得老年间的人贩子的行规啊

老时候,人贩子手里的“货”有老有小,有美有丑,让人挑的话,鬼知道得有多少砸在手里卖不出去。

咋整?

把人装麻袋里,买的人听天由命看手气。

买媳妇的人,还能是些啥好人,没人嫁的穷汉呗,能有啥高要求,能生娃能下地就行了。

那咋看能不能生娃下地捏?

根据众所周知的俗语,那就看腰粗不粗,屁股大不大了。。。。

可怜不知道多少穷汉,花了积了半辈子的血汗钱,挑了个又老又丑的水桶回去。。。。

要说这种遗孤家庭,俺家邻居就是。

老头中国人,老太太日本人,孩子好几个,某个女儿跟俺娘是同事,几个外孙女比俺还大几岁。

80年代遗孤问题解决,那时候按政策不能都回去,二代子女中回去了几个,老太太觉得撇下老头和国内的几个孩子实在也不是个事儿,也没走。

似乎近10年内,政策更宽了,现在老头老太太也都过去了。

二,三代中的还有几个孩子留在中国的。过去的几个也是经常的回来住一段时间。

中国人到日本,往往是乍一看啥都好,所谓的干净啊,有礼啊啥的,其实呢,往长处住,还是在中国住舒服,更何况,所有的人际人情关系都在这边。

其实鬼子政策对他们还是蛮好的,一直认为国家对不起这些遗孤,补偿的心理还是很大的。

他们曾经跟俺家很详细的说了他们在日本的待遇,具体的数字没记住,简单的说,啥工作也不做,领取的补助也可保证他们比较体面的衣食无忧。

家园 电视里他们可是日子过不下去的样子,要打官司的。。。
家园 可以理解,过日子不只是吃饱穿暖就行了,活了半辈子重新投胎

换一种生活环境所带来的问题,

不是谁都能如鱼得水的自在的。。。

家园 二三十年代山西地面还有另外一种挑媳妇的方法

人贩子一条街,类似于现在的农贸市场的角色。待卖的女人一律用芦席裹上,只漏一双脚。为啥,那时候还讲究三寸金莲。挑成啥样只能靠运气了。

干嘛不让人看脸。嘿嘿,要是漂亮的都挑走了,又老又丑的砸在人贩子手里咋办。

话又说回来,这种市场上哪里会有什么漂亮的。去那里的都是活不下去的了。那时候中国底层社会的悲惨地步是什么样子,是现在年轻人难以想象出来的。

家园 好像是李渔写的小说,十三楼?

说一小伙儿从小父母失散(给人贩子卖了),

长大后遇到乱兵卖女人,只能摸,不能看

先买回来一白头发老人,拜倒就认娘!

老太太指导他第二天摸一带曲尺的,那是PPMM,这回当媳妇

认了娘就得认爹呀,好像又去买就买回老太太他丈夫了

认了爹娘就陪着爹娘回家,这一回去发现这地儿都熟哇,

敢情真是亲爹娘,没DNA鉴定咋确认的呢?

家族遗传有特征:独肾

家园 你说的应该就是了

不过肯定还有更早点的

家园 48年后很多都陆续回去了

del

家园 记得有个相声是讲类似故事的

也许是侯宝林?

有河友记得不

家园 可以看看《小姨多鹤》,很好的小说

书里说,东北人是把抓到的日本女人装在麻袋里,啥都看不到,一个女人三块大洋。小说主人公的媳妇被日本鬼子害得生不了孩子了,于是他爹娘花三块大洋买个日本女人回家,给他生孩子。这个日本女人就是多鹤,当时16岁。后来多鹤给他生了3个孩子,因为解放后他不能有两个老婆,对外就说多鹤是孩子的“小姨”。

家园 嗯,我也有印象,早不早不好说

但内容更真实,大概出自《香艳丛书》中一篇笔记,按实事讲的。

说某地方官员手下有一个老卒,一生孤苦。战乱时,有乱军用麻袋套着卖人,官员给老卒一些钱,让他去买一个。老卒先买了一个,一看是个老太太。有些人买到不好的,就扔到河里,这老卒还是带了回去。结果是官员的娘。

然後官员给钱,老卒又去买,买到官员的妻子。

泛泛看过,印像不深了。但记得有名字。

家园 我好像看见昨天我爸爸在看这个名字的电视剧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