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有点原创】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 李禾平

共:💬209 🌺23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点原创】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先说个笑话。

咱们河里有个苹果同学,苹果同学自幼聪慧,常常会问出一些大人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一天,刚满5岁的苹果同学问他爸爸:“把拔,我是从哪里来的?”苹果爸爸挠头,心想这孩子实在是太聪明了,这么点岁数就会问这么深奥的问题。没有办法,苹果爸爸最后决定还是实话实说,先是打了半天的腹稿,然后把苹果同学摁在小板凳上,从精子和卵子的产生一直到十月怀胎,一五一十地跟他说了一遍。

听完之后,苹果同学眨巴眨巴了他的小眼睛,失望地说:“我来得怎么这么复杂,幼儿园里的二宝小朋友是从铁岭来的,大鹏小朋友是从青岛来的,他们多省事啊。”

言归正传。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 眷恋之情。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 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 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 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辐射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点之一,也是 炎黄子孙最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以上文字来自网络,出处不详。)

根据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大槐树的移民主要发生在明朝,其原因是什么?

元朝于1367年灭亡,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的烂摊子,到处是战乱给社会带来的哀鸿遍野、饿殍遍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凄凉景象。

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和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及安定社会,成了明初的当务之急。朱元璋自叹:“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 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时宜三事”,其三为垦田以实中原,指出:“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之元政衰微,将帅凌 暴,十年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设法耕种,以实中原,悲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 守令召诱移未入籍之民。”朱元璋采纳了此建议,因而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

(以上文字来自于朱贵安的“瓦屑坝拾遗”)。

那么,我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和我说过,我们家的祖先当年是从江西瓦ze坝来的,中间这个“ze”字,我父亲也不知道确切是哪一个字。后来我在网上搜索过,发现有不少人的祖先也是来自于瓦ze坝,然而他们同样是对这个“ze”字感到迷惑。继续搜索的结果,发现类似的情况还有瓦za坝、瓦西坝和瓦家坝,从这些名称上来看,应该都是指着一个地方,只不过在我们老祖先于异乡生活的几百年间,根据各自口音的变化而出现了略有不同的称呼。

最后,我的眼光定在瓦屑坝,似乎这个就是我所要寻找的源头了。

上文中最后有一句我刚才没有摘录:“朱元璋采纳了此建议,因而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也就成为了官府指定的移民集结地。

看来这个大槐树运动和瓦屑坝运动是同时开始的。

那么现在这个瓦屑坝在哪里?古代是在饶州府的鄱阳,可是现在江西已经没有这个地名了,再见过一番搜索,得出下面这些文字:

瓦屑坝,现名瓦屑泠(鄱阳人把湖与大河、港汊连接的那段水域称为泠)。据考,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坝”字逐渐隐去,后称为“瓦屑泠”。这是一个江南常见的村庄,亦是一个古老的渡口,座落在古邑大县鄱阳城西约10公里的莲湖乡。昌江、信江从这里入大湖,千百年来,清凌凌的江水流淌得一派妩媚。这个 “渔村绕水田,澹浦隔晴烟”的清幽之境,相传曾是豪门望族聚居的地方。其姓氏有:朱、陈、胡、张、施、孟、梁、邱、董、彭、何、姜……这里也是出名的制陶工场。传说姑苏陶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的水质和泥土,在此开场制陶,那闪闪的光焰熔铸出来的古代文明,使无数的陶瓦进入了天南地北、千家万户乃至皇宫 作宫殿营造之用,从其规模之大、质量之高,人们日益掂量出鄱阳湖的亘古与博大。想到它,耳边会回荡着鄱阳湖文化的源远流长。这里曾是一个古战埸,传说,唐 末黄巢入鄱,姑苏陶人为避战乱,弃场逃走,经兵燹之灾,此地变成了废墟。朱元璋、陈友谅当年一埸鏖战就发生在瓦屑坝边上的大莲子湖上。

我们把目光注视到今波阳县城西面一个叫"瓦燮坽"的村庄,果然在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着"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称。而“坽”的本意是小土沟的底,与“坝”的含义正好相反。“瓦燮”就是元末明初的“瓦屑坝”。

原瓦燮县,后改瓦燮坝,今叫瓦燮岭。即:鄱阳县莲湖乡瓦燮岭村委会,瓦燮岭村。

以上三段文字皆来自网络,出处不详。尽管这三段文字在对最后一个字的写法和解释上,彼此之间略有不同,但是基本可以确定了,当年这个瓦屑坝就是现在的江西上饶鄱阳县莲湖乡瓦燮岭村

当年的移民方向是: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大量家谱记载和史学家的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达二百一十万人。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5000人到凤阳西南;

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人到湖北黄州,迁江西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人到武汉, 迁9.1万人到安陆,迁10.7万人到汉阳等地,迁16万人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人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人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人到合肥;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人到扬州各府县及淮安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6万人分别到长沙府常德等十县和岳州府、宝庆府、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等地。

仔细看看,朱元璋同学迁了不少人去他的老家啊。其原因,要从“江西老表”这个名称的传说里找了:

据传,第一个喊老表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元末期间,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为了争夺天下,与占据汉口号称汉王的号一位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大战了18年。陈友谅出身渔民,兄弟众多,兵将骁勇,武艺高强,水上善战。据《余干县志》记载:公元1363年,陈友谅出动巨舰数十艘,水兵60万进围洪都(今南昌),在这次战斗中,陈军骁将张定边把朱元璋几乎打得全军覆没。朱元璋带着残兵败将,慌不择路,钻进港汉逃命。

浩瀚鄱阳湖八百里,天连水,水连天,朱元璋走投无路,仰天长叹曰:落此地步,岂非天绝我也!一连数天,他们挨饿受冻,沐雨栉风盲目地漂流着,退避着,终于靠近一块半岛陆地。经打听,此处名叫康郎山,属余干县地。村民们发现湖上漂来几条船,上前盘问,原来他们就是打过“扫除群寇,解除人民痛苦;实行仁义,不要贪图财货”旗子的朱元璋大军。大伙把他们救上岸来,安顿他们治疗养病,各家各户送来了粮食、猪肉、蔬菜,像亲人一样关照他们。朱元璋身中数箭,伤势很重,村民们把他藏在一个山洞中,请来郎中,每天给他抽箭治毒、敷药喂饭,使朱元璋很受感动。朱元璋问他们姓什么,村民们说,我们全村都姓陈。朱元璋高兴极了,我凤阳老家的娘舅也姓陈,说不定五百年前你们还是一家呢。如此说来,我和你们还是姑表兄弟喽!自此以后双方都亲切地称呼对方为“老表”了。(以上文字来自网络,出处不详。)

原来如此,朱元璋同学把老表们都找来给他看着老家了。

看到这个,我又想起来另外一个故事。传说当年朱同学在南京混着有点无聊,于是就把自己的凤阳老乡给迁到南京城,把南京的有钱人统统给赶到了凤阳。

按照现在的省份来分,当年瓦屑坝出来的移民们主要是去了安徽、湖南、湖北、江苏和四川。据说,全中国有2亿人是来自于瓦屑坝。

说是这么说,但是和大槐树一样,瓦屑坝应该只是移民的集中地,其人口基本是来自于饶州和附近一带。其实江西的移民还有一个集中地:南昌筷子巷。

这些移民应该不是心甘情愿地离开自己的故乡,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是被绑住双手串在一条绳索上开始了他们的移民道路。人有三急,急了的老表们就会大喊:“解手啊”,那意思就是把我的手给解开,我得去方便一下。

于是,这又解了我的一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厕所要叫做“解手”,手不用解啊,解开裤子就成。原来“解手”这个词还带有着祖先们的斑斑血泪。

其实当时移民还是给路费的,不仅有路费,现在考证在他们的新居住地,可能还是有规划地建筑了住房。

“巢湖北岸现存很多古村落,这从航拍图上比较容易发现。村落格局遵循着‘九龙攒珠’的规律。”27日,在由来自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合肥工业 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的业内人士举行的巢湖北岸明代移民村落专题学术沙龙上,主讲者张靖华介绍说,这些古村落从规划格局、建筑样式、文化含义来看,我国古代在农村规划上曾达到过相当高的水准。目前,这些保存相对完好、深具江淮特色的古村落,就已知情况来看,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来自南京工程学院的张靖华是合肥人,很早就在关注环巢湖的古村落研究。数年来,他踏访了巢湖北岸一个又一个古村落,通过访问村民、查阅家谱和调查民间传说,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张靖华说,在这些古村落,关于祖先在明初时移民此地、祖籍是江西瓦屑坝等说法十分普遍。

“开始时只注意到了古村落的局部,对于古村落在规划上遵循的规律还只是有一种直觉。”直到将巢湖北岸古村落的航拍图引入研究后,顿时豁然开朗, 张靖华说,结合明初移民垦荒的背景,当时村庄规划的统一性显示,主导方应该是当时的政府,而非白手起家的移民。因此,巢湖北岸保留至今的明初古村落,相当 于当时官方大规模进行的移民建设;除了村落的规划,村落之间的合理分布也有鲜明体现,如肥东长临河镇的一些村落就呈规则的棋盘式分布。

张靖华说,“九龙攒珠”一词主要流传在黄麓镇一带,以古村落张家疃最为明显。张家疃北部结构严整紧凑,自东向西排列着10余条南北走向的巷道, 与中部商业街垂直相交。民居分布在巷道间的狭长地块上,前后相连。巷道中修筑有排水明沟,与民居天井的排水管道连通。在村庄中部、商业街以南,有口略呈半 月形的池塘,民居排水通过巷道汇入此塘。张家疃村志中说:如遇到大雨,九条水沟滚滚直入池塘,活像九龙戏水,群众评此为“九龙攒珠”。

“九龙攒珠”格局其实是巢湖北岸中庙镇、黄麓镇一带古村落普遍采用的“规划模式”:以水塘为中心,根据地形合理规划村庄排水系统、道路和居住 区。具体而言,“九龙攒珠”又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平行式。村庄巷道呈平行状排列,平面多呈正方。这种形式应用最广,典型代表有张家疃、洪家疃、唐家疃等。其二是放射式。以半圆形或扇环状水塘圆心为起点,规划具有放射形态的巷道,单体建筑从水塘往外,开间越来越大,甚至呈梯形平面。这类古村落的平面最富 趣味,以三户梅村、西份刘村为代表。其三是剪刀式。这种村落结合了前两种村落的特征,以山门李村为代表。村庄外高内低,村庄建筑围绕池塘形成近似垂直的两 个片区,类似剪刀,当地人称此为“裤裆型”村落。“九龙攒珠”格局村落除了鲜明的规划特性,扩张性也十分明显,三户梅村由一变三就是一个代表。

“九龙攒珠”格局的源头何在?张靖华说,他曾到江西瓦屑坝调查过江淮移民的源头,在南昌、丰城周边地区就发现很多村落也是类似格局。那么,最早 将“九龙攒珠”格局带到巢湖北岸的又是谁?张靖华推测应该是最先在张家疃登岸的“张元一”,他是张家疃家谱中记载的移民初祖,其坟墓至今仍在巢湖岸边。根 据记载和传说,张元一精通风水,是个有文化、有实力的领袖式人物。张靖华认为,“九龙攒珠”的延续和不断复制,除了移民认知家族渊源、寻根情感的寄托,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而这还需要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

(以上文字来自于新安晚报记者崔恒“巢湖北岸惊现明代移民村落”)

本文就到这里,零零碎碎的一大堆文字,其实我想表达的是:

我本是江西老表

那么,看了这个帖子的河友们,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附上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

1.山西洪洞大槐树

2.苏州阊门

3.江西瓦屑坝

4.湖北麻城孝感乡

5.山东枣林庄

6.广东南雄珠玑巷

7.福建宁化石壁村

8.河北小兴州

(注:这个帖子只是因为个人的兴趣而写,我的历史知识也很贫乏,请不要用历史的砖头或鸡蛋来砸。)

元宝推荐:夏翁,马鹿, 通宝推:★★★,巴山夜雨,二宝,大懒虫1号,☆☆☆,
家园 石板沙发
家园 万恶的网速,到手的沙发飞了
家园 我们苏北的比较特殊

按照家谱,最早是住在在苏州阊门那边,属于张士诚的铁杆,朱88对这么一大帮子人继续住在江南很不放心,于是明朝初年就给迁到江北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山西洪洞大槐树

有小脚趾的两瓣为证

家园 山东人要感谢朱棣

没有他清空山东,就没有后来地我们——新山东人,俺老家的根是陕西的。据俺们的家谱记载,就是成祖他老人家给搬到太行山以东的。

那个,以前的山东人安息。

家园 阿姨也考据了?

原来N百年前阿姨还是我老乡了的, 我家N百年前在江西了的, 不过不是你说的地方, 我老家是吉安的, 后来应该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及至明)时候移民的.

家园 岂止解手

据说背着俩手走路也是那会儿遗传下来的。。。据说因此只有我们中国人才会背着手走路--可是俺确定俺观察到过印度人也背手。。。

俺老爸说俺们家也是大槐树下来的,这个俺就不太信了,纯属凑热闹么

家园 还应该有个“小云南”

只是不知道这个“小云南”是在山东还是在云南。

家园 老乡,我家家谱也是记着来自苏州阊门,

那里是张士诚的铁杆支持者聚居地。既然是张士诚铁杆支持者,就被赶到张士诚老家来了。

家园 wow~世风日上啊!现在背着手走路的同学

貌似属于领导的作派或有当领导的潜质涅

家园 小脚趾重甲。这个ms是鲜卑人后裔的证据罢

不过,山东人的手喜欢倒背和小脚趾两瓣都被说成遗民的证据呵呵

家园 怪不得,我奶奶老是念叨她是苏州阊门的 花
家园 花,有空的时候说说
家园 翻身得解放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