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 -- wqnsihs

共:💬43 🌺17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4

(5)、芙蓉财团

由29家大企业组成。其核心企业有富士银行、日产汽车、日本钢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红商事、佳能、以及日本生产轴承最大企业“日本精工”及农业机械最大厂家“久保田”等。

芙蓉财团是日本的四大垄断财团之一,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安田财团而发展起来的。日本人称富士山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财团又称芙蓉财团。在日本的四大垄断财团中,安田财团虽然居三菱、三井、住友之后,但在某些方面他又是日本现代经济的领头羊。

在日本现代工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说,鲇川义介的日产(NISSAN)康采恩在电子、通信、光学等仪器方面如日中天;在重型机械工业方面,三菱有强劲实力,但日产在汽车方面则大大超过三菱。在商贸方面,富士财团所属的"丸红"公司也有很强实力,是世界最大的商贸企业之一,在日本经济的国际化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安田家族原是明治维新时代的特权商人,以经营钱币兑换起家。1863年,安田善次郎以25万两黄金为资本,在东京开办安田屋钱庄,发展顺利。1879年,安田经政府批准后,以钱庄为基础创办私营安田银行,并逐步向纺织、建筑、铁路交通等领域扩展,形成了包括一批企业的经营财团。1912年,安田又组建起"安田保养公司"的持股公司,从而初步形成了在日本经济中有较大影响的安田财团。  安田善次郎雄心勃勃。1923年,他一次吞并了10家银行;至30年代初,安田财团已拥有包括14家银行、12家工商企业以及6家保险公司的大型财团。1952年日美条约签订之后,三井、三菱等财团积极恢复,而安田财团恢复较晚。一直到1960年底,才以富士银行(即安田银行)为首,开始集合二战前的安田财团所属企业,组建起芙蓉开发;1966年正式成立芙蓉会财团的组织。芙蓉会以富士银行为核心,共同投资先后创办了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芙蓉航空服务、芙蓉综合租赁、芙蓉海洋开发、芙蓉情报中心、芙蓉石油开发等企业,增强内部联系,表现出强有力的财团行为。  安田善次郎的稳健扎实经营的作风,对整个富士财团,起到了很好的影响和指导,推动了该财团众多企业的迅速发展。富士财团的核心企业是安田善次郎创办的富士金融企业,包括富士银行、安田信托银行、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安田人寿保险。富士财团所属工商企业中有相当多的巨型企业,其支柱企业是鲇川义介的日产康采恩。鲇川义介的日产康采恩包括日产汽车公司、日立制作所、日本油脂等77家企业。

日产汽车公司是由芙蓉财团于1933年12月将日产业股份公司和户田铸物汽车部合并而建立;1935年设立横滨工厂,生产日本式的小型汽车。这种小型车后来成了日产车的主要车型。日立制作所从修理电机一生产电机起家,原来是1910年设立的久原矿业日立矿山的电机修理厂;1912年分离出来成立久原矿业日立制作所。在不久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日本电机产品的进口受阻,日立电机一下子红火起来。他们在鲇川义介的经营指导与资金支持下,扩大生产规模,因而逐步发展成日本最大的电机厂家之一。   安田与鲇川的稳健扎实经营的要诀,不仅使得富士银行、日产汽车、日立制作等大批企业稳步发展成为日本的重要支柱,技术公司也为世界企业兴旺发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

(6)、三和财团

核心成员有41家大垄断公司,其中银行2家、保险公司1家、工矿企业30家、商社3家、大百货公司1家、金融业1家和运输企业3家。由这些企业的总经理组成的经理会三水会,是三和财团的最高领导机构。其中三和银行是三和财团的核心,其下是被称为三和财团三大支柱的日立造船、宇部兴产和帝人公司。三水会下面有副经理,专务董事一级组成的三叶草会,还有1967年为参加国际博览会组织的绿会,后改组为股份公司绿会。此外,三和财团还通过金融、股份和人事关系控制着一大批企业。除三水会成员企业41家外,持股率超过10%的三和财团的联带公司共达136家。其核心企业有三和银行、日商岩井、日本电信电话(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户制钢所、夏普、日本通运、积水化学工业等。

三和财团是以三和银行为中心,成员主要是以关西为据点的企业。它的经理会是三水会,由44家公司组成,在数量上仅次于第一劝银财团。但是,这些企业的历史派系零散,因此常被称为拼凑财团、杂居财团。 三和财团的性质与芙蓉财团相似,但是凝集力比芙蓉财团要差,是一个松散的财团。   三和银行是在1933年,由以大阪为根据地的鸿池、山口、三十四等三家银行合并组成。合并后把往来对象重点从以纤维为主的轻工业逐渐向重工业化学工业转移,主要是向以大阪为据点的机械、钢铁厂商提供贷款。但三和银行与产业资本的结合的程度远不如其他大银行。50年代建立了以丸善石油公司为中心的石油化学联合企业。6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产业体系化的需要,三和银行从单纯的贷款系列转变为财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垄断资本财团。1967年三和系统的24家公司在三和银行董事长的倡导下组成总经理级的组织三水会。三和财团的经理会成员公司及其联带公司共达177家,其中仅经理会成员公司即有41家,资产总额达44.89万亿日元,雇员39.35万人。

在六大财团的核心银行中,历史较短。贸易对象主要是以纤维为主的轻工业方面。但是,由于日本战时经济色彩浓厚,所以随着重化学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在纤维方面投资最大的三和银行地位开始下落。二战后,在财团散体之际,三和银行以及三和银行系的企业都没有受到其他财团那样的影响。并且,随着纤维产业的复兴,三和银行再次复活。  通常所说三和财团是指"三水会"的44家公司成员。作为经理会,三水会是三和财团最重要的组织,而三水会的核心当然是三和银行,并且还包括其下被称为三和财团三大支柱的日立造船、宇部兴产、帝人公司。此外,相当多的"三水会"不一定能说是三和系财团的成员,这是三和财团的特点。它反映出作为财团的松散,但这不意味着三和财团没有形成一个企业集中。导致这种状况是它的历史短浅,以及人为因素等原因。     与其说三和财团的核心是三和银行,不如说其核心只有三和银行,所以它的特点是核心的商社、重工业企业力量薄弱,最大的问题是除了三和银行以外,它没有大型的金融机构。虽然三和银行位居于日本银行的前列,但辅助的金融机构的力量却很薄弱,这对三和银行和财团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从它的性质来看,野村证券公司和日本生命一样是独立色彩浓厚的企业,不能说是三和财团的一员。但是无论怎么说,三和财团与日本最大的生命保险公司——日本生命,以及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证券公司亲密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威力。再次,三和财团的另一大缺陷是核心综合商社的力量薄弱,一般认为日商岩井是该财团的核心商。一直以来,三和银行一直到致力于日商岩井与日棉实业的合并,想设立本财团的核心商社,最终仍是以失败告终。   三和财团至今面临过三次危机,每次都采取新的策略。虽然是战胜了危机,可是每一次都是彻底的重化学工业化路线的产物。现在真正走重化学工业化路线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要求,可是我们还没有看到针对于此的有效策略。 (7)、第一劝银财团

由48家大企业组成。其核心企业有第一劝业银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兼松、清水建设、川崎制铁、旭化成工业、富士电机、横滨橡胶等。

第一劝业银行财团顶峰时期控制的90个核心企业清单(财团共计920个企业)

■金融:

第一劝业银行;朝日人寿保险;富国人寿保险;日产火灾保险;大成火灾保险;劝业角丸证券

■流通;

伊藤忠;日商岩井;兼松江商;西武百货;西友百货;长崎屋;佳斯科公司;川铁商事;日本衣料百货

■运输:

西屋铁道;川崎汽船;日本通运;饭野海运

■钢铁、金属及重化工:

川崎制铁;神户制钢;日本沙铁钢业;日本轻金属;古河矿业;古河电工;日本重化学工业;志村化学工业;古河制铝;古河金属;东京制钢

■石油、石油化学及化工:

日本赛恩;电气化学;旭电化;三共;资生堂;东亚涂料;横滨橡胶;日本石油;昭和石油

■机械

新溩铁工;荏原制作所;井关农机;多久间机械;横河桥梁;日机装

■电机:

富士通;富士电机;安川电机;神钢电机;日本哥伦比亚;日立;通用电机;古河电池;岩崎电气

■运输机械、精密机械:

石川岛播磨;川崎重工;五十铃汽车;服部钟表;西铁城钟表;日本乐器;山叶发动机;旭光学

■建设:

清水建设;间组;左藤工业;安藤建设;日产建设

■食品:

明治乳业;明治制果;森永乳业;第一火腿;卡尔皮斯食品工业;三乐海洋威士忌;昭和产业;明治制糖;第一屋面包制造;大日本制糖

■制纸:

本州制纸;北越制纸

■纤维:

东洋纺;旭化成

■其他:

后乐园;帝国旅馆;秩父水泥;涩泽仓库;第一开发;日本土地建筑物;共同印刷;日产农林;古河林业

2000年9月29日,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联合组成瑞穗金融财团,总资产141万亿日元(13000亿美元),世界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

2、日本财团的特色

 财团是基于某一共同目的与利益所结合形成的企业集团,对国家经济具有重大的规模影响力与地位。

(1)、日本财团主要是建立在合作与协同基础上的

由于日本战后禁止控股公司的存在,故战后的六大财团或巨大企业组成方式是联盟制,即各企业在法律上、经济上维持其独立性,而由企业间的相互持股、投资融资、业务合作、重要干部派遣等方式,追求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结合关系。

并购虽不为法律禁止,但在日本并不盛行。

所以,日本对于财团的定义为:各企业在法律上、经济上维持独立性,然而透过相互持股、投资融资、业务合作、主要干部派遣等方式,追求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复数企业之结合体。

日本的财团,以主力的都市银行、综合商社与制造厂商为核心企业,并且吸收横跨各种产业的企业而形成。

(2)、经常维持相互协助与分工合作的密切关系,发挥财团最大的整合力是日本特点

日本的六大财团不仅规模庞大、掌握大量的资源,且财团内企业遍布各种行业,财团成员彼此在情报、采购、制造、研发、行销、财务等功能上分工协作。

例如当日本企业准备海外投资时,财团银行负责提供充分的征信调查、投资风险评估和长期融资;综合商社负责提供详细的原料、产品、销售网络、技术等市场情报。所以日本企业通常能制定周密的经营计划,以长期的观点,稳健和按步就班地展开业务,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日本企业大都有其归属的主力银行,若拥有知名的主力银行,不仅是享有财务融资、商业情报等好处,更是企业地位与信用的象征。

(3)、财团内的企业透过多角的相互持股而形成多层圆环状组织

(4)财团对于日本经济具有钜大影响力,且在促进日本经贸发展与产业升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财团在日本现代化中的贡献

(1)、财团银行利用朝鲜战争带来机会帮助日本完成战后复兴

1950 年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但使整个日本工业各种产品的生产量扩大,而且也使低生产性、高成本的重工业产品增加了出口量。1949 年,日本的出口总额5.1 亿美元,1950 年增加为8.2 亿美元,1951 年13.55 亿美元,增加2.7 倍。其中以美军的军需品、兵器的修理、基地的扩大建设及韩国的救济物资等特需占极大份额,约占日本GNP的10%,约为5000 亿日元。

特需包括卡车、火车头等机械类,钢材、铜制品、水泥等建设原材料,衣料、防寒等纤维品。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上述物资大概有1500 亿日元的库存滞销品。朝鲜战争发生后,滞销品一扫而空。纤维品和金属的价格急速上升,在半年之间,上升率90%,工业生产水平在1950 年10 月突破战前的水平,翌年三月便超过30%。这样,不但使企业利润、生产量及销售额上升,而且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也随之上升。  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一方面使产业的利润增大,另一方面也使投资活动增加。食品工业和直接特需有关的纤维工业等产业的利润率增加,利润增加的总金额,约从1300亿日元增加为3100 亿日元。后制造业的设备投资总额,也从1091 亿日元增加到4389 亿日元,增加了4 倍,以钢铁、煤炭、纤维、化学肥料、机械工业、运输、电力等设备投资的增加最大。

朝鲜战争特需直接把日本的生产部门搞活了,间接又扩大了日本的出口贸易,此时日本财团系的银行提供的产业资金所发生的作用,是关键因素。

195O 年,日本财团系的银行提供的资金总额7666 亿日元,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30%。制造业内部保留的利润,也增为1174亿日元,增加二倍以上。制造业资金的大部分,是金融市场的外部资金,从全国银行的贷款额来看,1950 年的总贷款额为4077 亿日元,约为整个产业资金的53%,即占产业企业外部资金总额的6O%。

朝鲜战争发生的第二年,由于日本轻工业生产和重化学工业生产的突飞猛进,促使国民经济的积蓄水平,突破了战前的水平。结果,一举提前完成了战后的经济复兴。日本各企业的规模和朝鲜战争发生前相比,大大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也大大提高。GNP的增长和国民储蓄额的增加,超过了战前的水平。由于朝鲜战争特需的持续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恢复了国民的消费水平,也扩大了产业的生产规模。巨额的特需金额增加了外汇收入,使外汇储备增加。美国的对日美援也随着朝鲜战争的进行而更为增加,因此扩大生产所必要的原材料以及合理化的先进技术,也就比较容易取得。并且进口机械的大量资金,在一定范围内也能确保。  1951 年,日本的国际收支即使不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也已解除了赤字,因为一年之间,已增加了5.7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把美援计算在内,经常收支也有1.6 亿美元的黑字。1949 年的经常收支是3.6 亿美元的赤字,是靠美国5.32亿美元的援助,才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家园 【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5

(2)、财团对十年倍增计划的贡献

1960 年,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发表“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发表后,日本经济急速发展,进入高成长期。从GNP来看,1955 年是88646 亿日元, 1961 年便达到198528 亿日元,增加了两倍以上。这个计划所带给日本经济的影响,不但使设备投资更加活络,而且也促进了诸产业的技术革新。

财团合理化的集中投资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产业类别的设备投资动向来看,财团1950 年以投资纤维、化学(肥料)、海运、金属为主,其中纤维业占全投资额的18.4%。1951 年以后,财团投资重点放在电力、海运、钢铁、煤炭等四种基本产业,其中电力占27%。1952 年以后,煤炭产业衰落,世界船舶过剩,财团投资重点改为重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1953 年以后,财团投资重点转为能源工业和运输业。此外,财团投资合成纤维、家用电器、石油化学、电子工业、冷冻工业等生产部门,新产业便逐渐形成。

1955 年到1965 年之间的工业生产,若以日本和世界主要国家比较,日本在1955 年以100 为基准,1965 年则增加为415.2,增加了四倍多。美国增加为149,只增加一倍多。法国增加为179.8.只增加不到二倍。前西德增加为189.2,也只增加不到二倍。英国增加为134,只增加一倍多。意大利增加为216.6,也只增加二倍多一点。日本的工业生产,显然地超过其他西方主要国家,其成长率是世界第一位。

1968 年,主要工业制品生产量的国际比较:粗钢,日本居世界的第三位,6600 万吨。汽车,日本居世界的第三位,200 万辆。造船,日本居第一位,7497 吨。日本在收音机、商用汽车和纤维业皆居第一位。在电视机、轮胎、塑胶、纸业等,居世界的第二位。在电力、新闻用纸、肥料,硫酸等产业居第3 位。  1961 年的平均国民收入,日本464 美元,居世界第17 位。台湾122美元,居世界第26 位。第一位的美国2572 美元,第二位的加拿大1774美元,第三位的瑞典1592 美元,第四位的挪威1208 美元,第五位的比利时1198 美元,第六位的丹麦1198 美元,第七位的英国1143 美元,第八位的前西德1114 美元,第九位的法国1031 美元。

此时由于财团受到特别的保护与援助,扩大了生产,中小企业却不断破产和瓦解,造成现在日本经济由财团垄断。

(3)、财团对引进技术的贡献

日本60年代――80年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财团引进外国技术。1955 年引进的外国技术72 项,1961 年便增加为320 项。电机工业引进的外国技术从17 项增加为59 项,汽车工业从8 项增加为24 项,化学工业从17 项增加为59 项,金属工业从7 项增加为27 项,机械工业从16 项增加为101项。到了1964 年,引进外国技术的总数竟达500 项。十年之间共引进2616项,其中以机械工业最多,竟达855 项。

(4)、财团对日本竞争力增加的贡献

日本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系统竞争。在财团内尤其突出。财团内同一系列的公司之间,能够进行较为紧密的合作,各个公司在自己分工负责的领域内,可以为其它兄弟公司提供好的产品或较低的价格。例如由日本邮船就是三菱重工船舶部门的订货大户,三菱电机则为三菱重工提供机电产品,三菱制钢、三菱伸铜、三菱铝业和三菱材料等公司,则可为三菱的船舶和航空航天部门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三菱银行和东京海上等公司可以提供贷款和特殊保险服务(如航天发射保险)。尼康公司负责的光学产品、三菱树脂负责的新材料等,对高科技武器而言,均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财团的协作和分工,三菱重工能够从兄弟企业和团体,获得资金、技术、原材料、上游产品、金融服务、销售等多种支持。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5)、财团是日本经济扩张的主力

在财团内,作为核心之一的综合商社经常发动财团进行联合行动。综合商社有很多功能,包括贸易功能、信息功能、金融功能、项目协调功能、物流功能等,但其各种业务中最核心的是中介功能。日本的综合商社的销售额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左右,并参与很多项目建设方面的工作,日本国内、外的电站、通讯、化工成套设备等建设项目。综合商社拥有遍及全球、涉及各个领域的经营网络,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供求变化 ,将这些信息提供给财团内企业 , 指导它们生产,并且利用商社庞大的贸易网络帮助企业出口产品、采购原材料以及选择引进技术。 综合商社利用自身的信息和渠道优势有力地促进了进出口业务的发展。例如大批日本在华企业进出口业务由这些综合商社承担。

日本的综合商社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其不仅拥有先进的情报系统与高效的商业流通体系,并且向日本制造业提供融资、债务保证等支持。在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日本的综合商社凭其专业化与组织能力,其影响力极大。

综合商社投资的带动倍数一般在 9-10 倍,即商社 1 亿资金能够带来近 10 亿的总投资,这种投资是具有相当大的放大效应。

综合商社所经营的范围非常广泛,从遗传因子的生物科技到至宇宙开发,并且具有旺盛的投资冲动与雄厚的资金力。实际是日本扩张海外市场的先头部队。综合商社以其综合、全面性和系列化的服务功能 , 成为客户真正需要的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综合商社的“综合”已经不仅仅是业务领域的多样化,而是业务领域的整合, 服务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的综合。

(6)、财团是日本技术创新的源泉

■以三菱重工为例。

三菱重工负责研发的机构是技术本部。技术本部下辖各个研究所和技术研修部、技术企划部及知识产权部。技术本部从事研发的主要机构是各个研究所,它们包括:

◆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地处横滨市,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环境、运输和防卫、工业等方面的尖端技术,例如太阳能电池、薄膜技术、新元素、激光技术及各种传感技术。

◆长崎研究所:主要方向为船舶工业相关的流体动力、材料、工艺、声学、制导等方面技术。该研究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民间企业所属试验水池群,包括推进性能水池、适航性水池、浅水水池、水洞以及冰海水池等。该研究所可以视为日本船舶工业最为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

◆高砂研究所:位于兵库县高砂市,主要从事能源、交通和动力方面的研究,包括燃气轮机、核电、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空调制冷或供暖设备、机器人、发电机组管理等方面。

◆广岛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尖端技术,包括新材料、固体高分子电池、燃料电池、X射线照相机、高纯度制氢设备等。该研究所也从事钢铁、化工、建筑、交通、印刷和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

◆横滨研究所:主要方向为环境保护相关技术,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也进行柴油机、蒸汽轮机等发动机领域的研究。

◆名古屋研究所:主要方向是为包括机械、船舶、建筑等各个领域提供工业设计方案。也从事流体动力、声学、电子制导、高分子化学、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三菱重工企业内部有完善的研发、制造、销售体系,与三菱系其它兄弟企业亦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

■以三菱商事为例

三菱商事主要研究金融技术 FT、信息技术 IT、物流技术 LT 、市场营销技术 MT 。

 ◆FT ( Financial Technology )财务技术

  FT技术包括私人股份投资、企业并购、资产管理、融资和租赁。三菱商事与美国的最大基金 Ripplewood合作成立 Ripplewood Japan Fund, 参与企业收购、重组以及股份出售业务。除此之外 , 三菱商事成立了从事创业投资的风险基金 Millenia Venture, 三菱商事亚洲的创业投资公司 MC Capital Asia, 总部设在台湾 , 已在上海设立了分部 , 与上海爱建共同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在大陆地区开展并购业务。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三菱商事的 IT 部门与信息产业部广播事业合并 , 事业涵盖终端 IT 服务、系统集成 (SI) 和广播通信等有关范围。为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 ,2001 年 4 月 , 三菱商事将属下曾经在各自的 IT 领域均做出过卓越成绩的五家专业公司进行合并 , 成立了 IT Frontier Corporation(IT 先行者公司 ), 该公司 80% 股份由日本三菱商事持有 ,20% 股份属于日本 IBM 公司。三菱商事此举为提供更加出色的信息解决方案创造了条件。

与三菱商事在中国合作的重要伙伴为联想公司。三菱商事将与联想财团一起进军医疗服务业 , 其中主要包括 :

★医疗管理服务 , 例如宝钢、一汽等大企业的医院 , 由三菱商事提供医疗管理咨询服务 , 专业医疗经营机构进行管理。

   ★医疗外包服务 , 是目前日本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 向医院提供耗材服务,降低医院个别采购库存高、成本高。由三菱商事集中采购配送 , 联想财团提供医疗设备和软件服务将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租赁服务 , 数据中心、后勤外包 , 物资再生业务。

  ◆LT ( Logistics Technology )物流技术

SCM技术的出现将物流分销商原来的一对多的局面变成了一对一的情况 , 集中配送保证批量提高了送货规模 , 降低运输成本。SCM技术使供应链上企业成为整体,回收资金有保障而高效 , 增加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时间,降低了库存 , 有利于销售管理和库存管理。

例如LT促进物流现代化,融订货、流通加工、保险和保管等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业。

如三菱商事将物流和配销业务有机结合起来 , 它的浦菱公司具有中国全国运输的许可 , 拥有北到哈尔滨,西到昆明,南到深圳,遍布全国的 32 个转运基地 , 利用卡车将日资企业的产品如SONY 的高清晰度电视机、松下的电子产品、 佳能的传真机以及其他许多产品运送全国各地,通过对司机的系统培训,使得这种配送运输既准时而且保证产品完好无损,非常受到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的认可。

 ◆MT ( Marketing Technology )市场营销技术

 崩溃市场营销技术和品牌管理经验 ,参与企业生产、营销推广、销售以及交货的全过程,提高按国际惯例履约的能力 ,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以上“FILM”技术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 往往物流技术中就渗透了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的支持 , 市场营销技术中离不开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帮助 , 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

■以NEC为例

日本电气公司(NEC)成立于1899年,主要由住友财团投资兴建。成立之初,该公司主要生产电灯及其配件,接着又开发出电话、电报机等成品。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日本电气处于混乱之中。  1958年,日本电气建成日本第一个专门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全封闭式净化工厂。1959年,美国企业研制出集成电路后,日本电器第二年就开始了集成电路的研究与开发;1967年,在日本产业界首家设立了大规模生产集成电路的业务部门,并沿着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路径,以惊人的速度前进。

日本经济经过“美元冲击”广场协议和第一次(1973年)、第二次(1979 年)石油危机后,1980 年贸易的经常收支,便从一百零七亿美元的赤字,转为黑字,1985 年贸易顺差为491 亿美元,对外净资产达到1298 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1987 年,国民平均收入从17 年前的第十七位,跃居为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也在同年名列世界第一位。从此,日本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也是世界最强的“技术大国”。

4、日本财团的近况

经历1990年泡沬经济崩溃、日币大幅升值而陷入经济连续低迷后,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仍不能忽视。全球五百大企业中,日本企业占一百四十九家,而美国为一百五十一家。

此外,日本是全球最大精密科技产品的生产国(如工业机器人、液晶显示器等),且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提供外援最多的国家。

(1)、主力银行的近况

■主力银行已经无力独立融资

日本的泡沬经济崩溃后,导致日本金融业产生大量的不良债权,对银行业的经营造成极大的损害与冲击。为协助银行业解决呆帐所引起的财务问题,日本政府采行三项措施:设立处理破产银行的善后的专门机构;准备动用政府资金以协助处置住宅金融公司坏帐问题;修改存款保险制度以降低金融机构的破产危机。

本来日本的银行信用等级高出一般的企业,日本企业的主要往来银行不仅是具有资金供给的功能,更是企业对外信用与地位的表征。但是,近来日本各主要银行的信用评价明显地降低。再加上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金融商品趋于多样复杂,造成银行业的经营成本与风险大为提高,获利空间却缩小。为此,日本的银行不得不企业再造,加速裁员以减轻人事的费用负担,缩减海外营业规模或关闭营业据点。亦促使财团的大都市银行调整其经营策略。

美国企业经营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日本企业经营目标是追求市场占有率。由此日本企业的经营策略是追求规模,势必要求其主力银行强力支持。但是泡沬经济崩溃后的日本银行因其本身实力损伤而无法长期援助财团内的企业,所以目前日本财团企业的融资方式已经由主力银行制逐渐转为由多家银行联合进行共同融资。

■在财团内部影响力下降

日本财团的主要特色是由主力银行为首所形成的财团企业间相互持股,但目前银行的经营困境,无力长期持有财团企业的股票,而不得不卖出,影响了财团内部间的相互持股关系,进而减弱财团的约束力。

■主力银行的实力仍然强大

三和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住友银行、樱花银行﹙前身为太阳神户三井银行﹚、三菱银行等仍是世界前20名的银行。日本六大财团的主力银行,其总资产的金额规模皆名列全球前六大企业之内。

日本银行为求健全经营体系与强化国际竞争力,进行大规模银行合并。由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而成的东京三菱银行,在全球拥有四百个营业据点、日本国内有三百六十九家分行,总资产额高达8,148亿美元,为大通银行﹝由美国的汉华银行(Chemical Banking Corp.)与大通银行(Chase Manhattan Corp.)所合并而成﹞的总资产3,000亿美元之2.7倍多。

另外大和银行和朝日银行已正式合并;属于三井家族的樱花银行与住友家族的住友银行合并成立了三井住友银行;由日本兴业银行、富士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合并而成的瑞穗财团在2000年4月统合为一个金融控股公司后,原来的三家大银行仍以独立法人身份开展业务;2002年4月1日,三和、东海、东洋信托等三家银行合并组建日本联合金融财团。日本金融界的一系列合并导致世界金融财团排名发生重大变化。重组后的日本四大金融财团,全部进入英国银行家2001年全球十大排名。其中瑞穗金融财团总资产高达141万亿日元,居世界规模第一;UFJ控股财团总资产为103万亿日元,居世界第三;三井住友银行财团总资产98.74万亿日元,名列世界第四;三菱东京金融财团总资产为68万亿日元,排名世界第七。四大金融财团的融资额占了日本的一半还多。

此外瑞穗金融财团、UFJ金融财团、朝日银行为了在处理不良贷款的同时不降低资本充足率,补充了近6000亿日元的资本金,其中50%-60%是通过大型生命保险公司入股解决的。与此同时,三井生命、住友生命等大型生命保险公司也通过让银行入股的方式,筹得了2600亿日元的资金充作自有资本。此外,保险公司之间的重组也在进行之中,明治生命和安田生命已于2002年3月实行经营统合,计划两年后合并。

(2)、综合商社的近况

1994年度 日本三菱商事取代美国通用汽车而成为全球营业额规模最大的企业,且日本六大财团所属的综合商社皆名列前十大。第一名三菱商事﹙营业额约为 1,760 亿美元﹚、第二名三井物产、第三名伊藤忠商事、第四名住友商事、第六名丸红、第九名日商岩井。其中三菱商事的营业额规模,甚至还超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杜邦、花旗、宝洁公司的合计总额。

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综合商社遭受严酷的考验。世界发展趋势从以贸易商为主的国际贸易转为以制造业主导的国际行销,为此各大制造厂商独立自主地拓展国际贸易及设立对外行销部门来取代综合商社的对外贸易机能,导致综合商社的地位大幅下降。

80 年代后期,综合商社经过企业改革与调整经营策略,经过债务重组、业务重组、组织重组和加强土地开发与投资科技等等行动,并拓展苏联、东欧、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市场,才逐步恢复元气。

目前日本综合商社已在亚洲开发中国家占有举足轻重的实力,提供各国所迫切需要的资金与技术,影响力日渐增加。

以三菱商事为例,目前三菱商事北京事务所下辖七个部门: 新机能事业部(负责通信广播事业、 IT 及相关业务、政府发展援助项目以及风险投资和技术孵化); 能源事业部(负责天然气、石油以及炭素、液化气业务);金属事业部(负责金属制品及资源);机械事业部(负责发电、输变电设备、钢铁及化工成套设备、铁路及城市轨道系统、电梯、船舶及船用设备、环保项目、产业机械、汽车);化工事业部(负责基础化学品和高机能特殊化学品); 生活事业部(负责粮油、食品、纤维、资材等业务);总务财务部(负责总务、人事及财务。)截止 2002 年底 , 三菱商事在中国共计投资企业 131 家。投资项目涉及行业包括 :机械制造、冶金、汽车、石油、化工、物流、建材、餐饮、超市、旅游饭店、 服装、皮革、食品、油脂、玩具、家电、通讯器材、生物化学、工业园区、房地产、 信贷财务、咨询等 20 多个门类。

家园 【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6

三、类金融控股企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约有300家大小不等的类金融控股企业,根据美国、日本历史经验,其中95%以上将会被收购、兼并,甚至被市场淘汰。生存下来的不过10多家,但他们可能发展成美国财团或日本财团那样的企业,对国家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

在市场淘汰中,不但企业要付代价,市场参与者要付代价,国家和公民都要付代价,这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代价。

1、中国进入全面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阶段

(1)、中国开始重化工工业化

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正在带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这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是中国。迄今为止,仅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杜邦和拜耳6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额已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投资额度最高的BP,在华投资已达45亿美元;拜尔投资31亿美元,拥有12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壳牌投资额也达17亿美元,到2006年,其在华投资总额将达到50亿美元。未来5年,这6家公司还将再投入125亿美元以上。而这些公司在中国投资全部是重化工业。另外据统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2001年世界前75家化学品生产商中,陶氏化学、杜邦、埃克森美孚、亨茨曼、GE、巴斯夫、雪佛龙-菲利浦、壳牌、BP、罗门哈斯、阿托菲纳、德固萨等公司均已入驻中国。这就说明世界开始向中国转移重化工,同时也说明重化工产业是下一阶段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

例如据美国SRI咨询公司(斯坦福研究院)预测,2002~2012年间,世界石化产业的资本将有29%投向中国,28%投向中东,16%投向亚洲其它国家,11%投向北美国家,9%投向拉美国家,4%分别投向西欧和中东欧国家。近几年,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以石化、汽车、机床制造和金属冶炼等行业增长趋势最明显。

2003年,中国石油及化学工业市场总量为9702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9%左右,为中国第一大产业。2003年,国内乙烯需求量15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611万吨。合成树脂进口1907.3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5.9%;合成橡胶进口10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5.7%;苯乙烯进口266.1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73.9%。国产磷肥只能满足需求的70%,染料品种数只能满足纺织行业需求的50%,农药品种数也只能满足农业需求的65%,子午线轮胎仅能满足37%。而许多精细化工品,国内无法生产。而这种市场需求增长趋势目前继续保持。由于庞大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国外重化工业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进行本地化生产,谋求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除了石化行业外,其他重化工业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也成为外资进军的主要领域。因为中国的工业利润正逐渐向重化工业倾斜。这一趋势在2003年表现的十分明显。2003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居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首次位居工业行业第二位;钢铁行业利润创纪录,钢产量也首次突破2亿吨。随着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以及汽车、装备工业的高速增长,出现了缺电现象,电力需求增长超过了15%。中国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让中国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基本成熟。

从世界产业转移历史来看,现在外资大量进入中国重化工业是符合世界产业转移规律的。上个世纪60 年代到80年代,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出现了两次。60 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80年代开始,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这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

80 年代中期以来,四小龙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诸多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加工生产基地乃至研发基地,被纳入其分工体系之中,中国正在成长为世界级的加工业基地,但科技竞争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又很难接受到转移的核心技术,也很少可能参与关键部件生产,没有自主国际品牌,不能自主掌控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大多处于世界垂直分工体系或产业增值链中最菲薄的加工环节,只是个生产车间而已,并未真正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2000年至今,我国进入重化工时代,产业结构由轻纺工业占优势向重化工业占优势变化。重化工只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是依次经历轻纺或劳动密集型、重化工或资本密集型、信息或技术密集型三个阶段。产业结构重心先由农业向工业过渡,然后由工业向服务业过渡;就业结构先是农村劳动力相对于工业劳动力趋于下降,进而工业劳动力相对于服务业劳动力趋于下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2000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0.9%,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近4万亿元,其中重化工所占比重近60%,为59.9%。到2001年,重化工所占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5%,2003年,已跃升至64.3%。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成长的主要动力。以钢铁行业为例,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消费的重点仍然是建筑业和工业,建筑约占全部钢材消费量的55%;机械消费约占全部钢材消费量的15%;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家电、集装箱等六个行业约占全部钢材消费量的10%,上述八行业用钢消费量占钢材消费量的80%以上。

  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的升级和转变,使房地产、汽车等产业成为新的高增长产业,对相关产业,尤其是对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产生了较大需求,成为近年来重型工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从2003年起,工业高增长行业,如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冶金和化工等,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4.6亿美元,增长44.8%,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834.7亿美元,增长64.3%;电器及电子产品889.8亿美元,增长36.7%。

(2)、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

中国现在执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利用外资迅速建立起加工工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工业并大部分出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赢得了大量外汇,为进口和工业化创造了重要条件,扩大经济规模,形成产业集群。但这种发展战略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一是劳动力富裕而资本技术等要素缺乏从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世界市场对一般加工工业产品出口需求扩大。但是当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普遍根据这一原理决定发展战略时,世界市场的有限容量便对这一战略提出了疑问:以劳动力要素为基础的一般制造业存在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类产品出口导向是否可能是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实际上世界市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供求现在已经明显失衡。199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便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发展政策失误的结果—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出口结构遇到了激烈的外部竞争,出口困难无法继续支持汇率的稳定,金融市场开放进程过快诱发了危机并为整个经济带来了灾难。显然,为了应对这种外部市场的困难,增长战略必须进行重大调整,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便不可避免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经济稳定的持续增长。

所以现在中国已经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问题,要调整中国的产业分工及整合资源,形成新的战略增长基础。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到一定规模,客观上存在扩张的需要;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因为面临土地、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逐渐耗尽等问题。所以,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重化工业升级。而进入重化工业的前提是必须有国际资本市场提供升级资金,工商服务支持系统提供产业升级的方向、技术和管理经验,国际贸易体系提供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

(3)、中国政府应该鼓励和扶持制造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并作为基本国策之一

作为一个大型独立的经济体,中国不能只依靠服务业和虚拟经济,中国的经济支柱应该是有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业。以美国为例,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波音、IBM、摩托罗拉、杜邦化学、惠普、朗讯等等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支柱性的。同样的还有法国。

法国政府根据自身的国情,采取措施支持和保护本国大型和重点制造企业。从阿尔斯通公司到法国电力公司,从安万特制药到法国电信公司,法国政府非但不对这些法国巨型企业进行全面结构改革,引入自由竞争机制,反而于最近多次向它们伸出援手,甚至对其市场行为进行诸多干涉。

在以制造“TGV”高速列车著称的阿尔斯通公司2003年出现巨额亏损后,法国政府甚至不顾欧盟对其干涉市场行为的指责,向企业注入了大笔资金,同时还积极为该公司挑选新的“婆家”,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优化其资产,而且游说银行,为该公司争取贷款。2003年5月25日法国政府经过与欧盟长达数周的艰苦谈判,终于从欧盟委员会那里讨到了让人羡慕的政策,使阿尔斯通公司有4年的思考时间来决定与哪家外国公司合作,在此期间,法国政府仍然可以为该企业作主。

法国政府每到经济明显不景气时,就会大力扶植重点企业,待经济好转后,再放手让它们一搏。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石油危机对法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增高、国有控股的世界著名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当时的蓬皮杜总统认为法国输不起,开始执行大力扶植重点企业政策。法国与美国的市场经济很大的不同是:法国非常注重社会安定和就业。法国左右两派政党,不管谁执政,是否降低企业国有化成分都成为其执政的敏感区,谁都不轻易拿大企业开刀。经济的不景气使不少法国人失去了工作,动摇了希拉克执政的基础,他和总理几乎在每年的新年讲话中都强调就业。而法国知名大企业又是法国吸引就业的主力,因此尽管法国公司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也有很大竞争力,但在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并非如美国企业那样彻底。当然,这种企业生态也催生了许多依靠国家支持、发展迅猛的知名企业。

  法国通过政府支持超强企业参加国际竞争也迅速提升了法国声誉。法国电力公司(EDF)等几个世界著名的大公司被法国当作了“国宝”。法国的国家实力有限,失去了它们,法国几乎不会像美国那样有其他类大型企业可以依靠。一旦像阿尔斯通这样的工业巨头出现重大问题,法国多年经营的工业声誉便不复存在。

事实上,法国对资本主义竞争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由竞争只是一种手段,而非金科玉律。如果有必要,恰到好处的垄断和国有控股有时带来的竞争力反而更强。

法国电力公司等企业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美国安然公司轰然“倒地”,凸现了追逐短期利润的经营模式触发的商业道德的深刻危机;新自由主义为打破垄断,将电力系统分割成互相竞争的行业并听任市场主宰的做法也面临严峻考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电力危机,英国能源公司的破产,美国、欧洲的大规模停电等等许多事实表明打破“一体化”的做法是相当脆弱的。因为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需要电力企业找出一种发电和配电的相互补偿方式来保证,而输电则是自然垄断(除非让不同公司重复建设网路)。事实证明,将电力价值链分割为发、配、售三截未必是可持续的做法,相反可能会给链条两端造成危害。在英国,发电公司由于彻底受制于配电公司而蒙受重大亏损便是一例。

另外一个例子是韩国、香港、新加坡与台湾的比较,在60年代后期四小龙经济起飞时,韩国选择了重化工工业化作为国家经济支柱,香港选择服务业及虚拟经济作为经济支柱,新加坡选择临港加工业及配套服务作为经济支柱,台湾选择零配件代工作为经济支柱,结果今天除了韩国仍有竞争力;香港如果不是内地扶持,经济已经崩溃;新加坡陷入长期衰退;台湾如果不是20年前产业开始转移到大陆,今天的竞争力可能仅比60年代亚洲的经济巨人菲律宾好点。

所以,中国政府应该鼓励和扶持制造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并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相当一个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以制造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分工,集成制造业资源,实现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整合,充分发挥企业各自比较优势,优化企业各自的产品结构,促进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升级和制造业整合(包括规模整合,即生产能力集中和产业链整合,即上下游集成)对金融服务有强大的需求,但现行国内金融机构又不能满足。

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成功实施,一定要资本市场参与来提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同时也要市场信息和贸易平台参与以提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而这正是类金融控股企业的优势。

类金融控股企业可以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优化资产结构,最大限度分散风险;可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增强盈利能力;通过全面服务,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创造利润调节优势。

家园 大胖子沙发
家园 产业发展经济学

几个月前,某企业的战略合作部,邀请我去谈谈如何发展中国信息产业。我回复说,这个话题我谈不了。

不是矫情,是真的没能力谈。

有评论说,经济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经济解释学,解释过去,解释已经发生的现象,提供经济现象的各种理解方式。另一种是经济政策学,面对现实的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说到底,解释过去是为了制订当下的政策。之所以要把经济政策学从经济解释学分离出来,是因为太多人满足于构建大而无当的所谓理论框架,而不是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产业发展经济学是个有趣的题目,是因为它的着眼点在于解决某个国家某个具体行业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是不是有效,时间将会给出明确答复。

可惜以我的学问和经历,对于这个问题感觉力不从心。但是文兄的学问和经历,或许比较合适。不知道文兄是否可以把相关内容梳理一下,给大家一些启发?

家园 抱歉,本人现在发不了长帖,不知是线路还是西西河服务器
家园 【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7

2、类金融控股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需要控制金融业

(1)、类金融控股企业被迫进入重化工业

类金融控股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企业规模小,产业组织分散,技术设备陈旧落后,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市场开拓力和竞争力低,产业链条较短,产品加工层次低。

其控制的制造业普遍没有控制研发环节和市场标准环节,产业附加值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产品和工艺、技术同构性强,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高增值能力不足,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中低档产品过剩积压,高新技术产品短缺,创新能力低,多数仍在经验设计和仿造阶段,制造资源配置效率低,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能力弱,产业配套条件差,形不成集聚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抵抗风险能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增长乏力,发展缺少后劲。

随着经济全球化,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崛起,政策共享、平等竞争已经取代地区倾斜政策,中国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已经大大削弱。由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利润低,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成本增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已经失去发展空间。如果仍只靠大规模投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经营,企业发展将难以持续。唯一的选择是依靠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和产业整合,提高创新性科研水平,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创新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但是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并转为产品。可行的选择是进入技术壁垒不高,附加值较高的行业,显然就是重化工业。所以目前制造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手段就是进入重化工业。例如新希望集团进入电解铝行业,复兴集团进入钢铁行业等等。

现阶段中国企业发展主要靠投资来拉动,而由于资金成本,只能向附加值高的行业,特别是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包括新建企业或者并购国有企业,然后进行整合。类金融控股企业如果能顺利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移到重化工业,就真正实现了企业竞争力升级,就完全可以维持20年的高增长。

(2)、民营企业进入重化工业先天不足

目前类金融控股企业的优势是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高,较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较为雄厚的财力。明显的弱点是运营大型企业的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同时中国目前金融市场服务不足。他们要想实现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设想,需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资金:

■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主要用于产权收购、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整合。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技术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

■贸易融资:用于产品进出口支持和流动资金周转。

■产业投资基金:用于从非优势产业中转移出来。

同时,他们还需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信息:

■市场趋势信息

■产品供需信息

■技术方向信息

■金融变动信息

也需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市场经验:

■包装和推销经验

■国际贸易惯例

■讨价还价经验

■采购眼光和评估经验

■法律、会计、保险、商检、通关、索赔等等经验

和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通道

■市场网络(供应商和客户)

■物流网络

■清算网络

■贸易保障网络(反欺诈、知识产权保护、倾销应诉等等法律服务)

同时要设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技术及工艺都与国际一致。这些都是下一步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备条件。

(3)、类金融控股企业进入重化工业必须金融业支持

类金融控股企业重化工业化要成功,从技术上来看,前提是产业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技术链和物流链有强大的整合协同能力,需要包括进出口、运输及仓储、贸易融资、保险、认证及测试、研究及开发、产品设计、市场研究及推广等等服务的支撑。

目前,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总体水平不高,与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较低有很大关系,需要进行产业链整合。而制造业整合需要加工过的市场信息,金融服务(垫付、保买、订单预付等等),物流,商检,质检,通关,法律,担保,认证,宣传等等一揽子服务,其中尤其需要金融业的支持。

金融业支持可以使制造业通过并购和投资控股,集成分散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产生协同效应,完成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实现制造业能力集成,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并可能进行跨国经营,建立全球信息网络,掌握和控制市场动向。

而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没有能力完成制造业的整合和升级,原因是现行分业经营使金融业无法投资实业;保护经营使金融业没有进入实业的动力;金融业缺乏投资和管理实业的能力。

3、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需要整合和升级

(1)、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经营粗放,效率低

今天企业竞争不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竞争,例如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劳动效率等等的竞争,而是整个运营管理控制系统的竞争。第一流的企业已经建成了基于IT技术为平台,把供应商集群、顾客集群、运营流程、控制流程和资源配置流程高度集成一个竞争体系,进行资源配置,包括供应商集群的组织和整合;市场资源的优化和整合;集团制造能力的优化和配置;研发资源的优化和配置等等。而且供应商质量、数量、分布和忠诚度,顾客群质量、数量、分布和忠诚度成为评价这种系统竞争能力的主要指标。

系统竞争背景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产业链(上、中、下游)整合能力和价值链(研发、生产、市场)的整合能力。(现在有一些优秀的企业除了自己控制最核心的金融财务和战略管理外,所有其他诸如研发、生产、销售等等开始寻找战略合作者外包,例如INTEL,IBM,GE等等,他们具有的核心能力就是组装其他合作者核心能力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

系统竞争背景下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工具,主要是产业链整合(包括SCM、ERP、CRM、KM等等)和价值链整合(包括协同商务、外包、战略管理)。

传统制造业正在向信息化发展。现代工业化以个性化、柔性化为主要标志,以客户需求主导产品生产。信息技术、现代管理和制造技术结合,实现了信息流、物资流和价值流的集成与优化,彻底改变了制造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部过程。制造业以网络为基础,已经实现全球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全球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 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90%。跨国制造业对全球设计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改变了全球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竞争的模式,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产品的创新和快速开发成为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有力武器。先进生产模式和现代管理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和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观念和生产组织模式。

目前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与跨国竞争对手的差距包括以下几方面:

市场信息和市场控制;研发方向选择和研发效率控制;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经营理念和营商眼光;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劳动效率和人才培训;生产集成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客户管理和制造资源集成等等。其中又以市场控制和研发方向选择为最重要,最核心,差距最大。

(2)、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弱,附加值低

信息技术进步导致了生产要素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技术、管理能力、资金控制、市场标准和市场控制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是以加工组装为特色,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在价值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类金融控股企业进入重化工业,目的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的工艺和产品,压缩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优化和升级。

(3)、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系统竞争能力不强

目前类金融控股企业控制的制造业体高度分散在各种不同行业,不同的区域。制造业分别在不同的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不能形成整体,产生协同力量。

尤其麻烦的是在物流方面,由于采购和营销的渠道分散,信息服务落后,资金融通和现代物流手段(例如SCM技术)等方面的劣势,使类金融控股企业的资源共享,动作协同以提高竞争能力的可能变得十分困难。而物流技术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大型配送中心为平台,以规范化服务为标准,在产业链上融入全国产业分工体系及其全球经济体系中,利用已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以品牌转移、资产重组、技术引进等方式来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

由于类金融控股企业控制的制造业普遍缺乏系统竞争能力,出路只有实行产业链整合。只有依靠产业链整合带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很好地解决产业升级所需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才能确保企业在国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4、类金融控股企业有能力完成制造业的整合和升级

(1)、产业链优势

类金融控股企业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目前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好的产业基础,也有利于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整个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类金融控股企业可以实现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原材料资源在集团内自由流动,通过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为纽带,使集团内企业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使集团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优化产业重组和垂直分工。而且产业分工不仅有生产资源分工,而且有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分工。并可以用信息产业改造传统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

类金融控股企业的产业一般包括金融、贸易、物流、制造业、贸易加工业等等。具有潜在的资源优势,包括制造业基础,市场经验等等,最大的优势是在政策上、技术上都没有障碍,完全可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产业间实现互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一些类金融控股企业在一些行业具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优势企业和支柱企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外市场的开放,又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放宽外资准入条件和更大范围地开放服务业为这些企业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金、管理和技术条件。产业链整合会为实现由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创造条件和环境。

(2)、组织结构优势

同时,类金融控股企业有制造业整合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有有制造业的市场经验;有整合和产业升级的灵活体制。

类金融控股企业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实现多样化经营,追求最大化利益。其在管理上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集权式管理,集约化经营。类金融控股企业最大特点是集权式管理,最重要的机能是资本的高度集约化经营。类金融控股企业对资本的经营管理极其便利,只要把设立、并购或收购的公司置于控股公司的伞下即可,无需解决像其他一般企业在实施并购或收购过程中所遇到的母公司与新公司在技术、财务、法律及人事方面的诸多问题。即使在出售伞下子公司时也只要转让控股股权就行,这种便捷的资本经营方式极有利于类金融控股企业对子公司的资产实行集约化经营。 ■被放大的资本扩张效应。母公司的资本通过投资控股对子公司拥有支配权,子公司又可以通过部分投资控股"孙公司",依此类推,形成被放大的资本扩张效应,即多重资本杠杆效应。 ■品牌效应。类金融控股企业内部实行控股公司系统管理,执行的是法人分离原则。在这种原则指导下,集团公司伞下各个子公司是分别相对独立的专业公司,它们具有专业金融公司金融产品的品牌优势、质量保证和人才优势。从集团公司整体来讲,既有专业公司的产品质量优势,又有控股集团的规模经济及提供全面服务的优势。 ■合理避税效益。类金融控股企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式的经营管理组织,对外实行合并报表,统一纳税;对内可以通过合理调度集团内部的资金和财务资源,实现集团内部的利润最大化。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经营能力不同,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也不一样。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平抑各个子公司的利润规模,在一个最优化的利润规模下进行纳税,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经济效益。

5、类金融控股企业发展可能的模式

(1)、美国的并购模式

美国模式成立的前提是国家尽量减少对民间经济的干预,除非碰到金融危机,否则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企业的融资活动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银行起辅助作用。中央银行严格独立于政府,政府不介入企业的融资活动。企业的股票在股票市场上的价格对企业的融资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企业经营者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股票市场对企业的投融资活动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这样企业作大的必经之路就是并购。这是美国各大企业成为百年跨国企业的唯一道路。美国企业的并购收购活动贯穿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而且表现形式多样。企业并购浪潮和并购方式往往与经济发展变化相关。

不管形式如何改变,并购的目的,就是使公司得到发展壮大。提高竞争力。美国企业的发展之路,正是通过不断并购重组来形成产业集团,从而依托大规模而面对国内乃至世界的竞争。大不一定强,但不大注定不强。美国企业恰恰是因为在国内就对并购的习以为常。在建立跨国公司时,在制度建立,管理体制改革中就有了先天的优势。才得以顺利成就了一个又一个跨国集团。

(2)、日本的合作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点是组成方式是联盟制,各企业在法律上、经济上维持其独立性,而由企业间的相互持股、投资融资、业务合作、重要干部派遣等方式,追求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结合关系。维持相互协助与分工合作的密切关系,发挥协同效应。

显然,我国的类金融控股企业两种模式都会选择,例如德隆就是美国模式,温州中瑞财团就是日本模式。

家园 这几天西西河系统似乎的确有点问题

发贴经常挂掉,另外3小时内,不能献花6次以上。

家园 分析经济现象我力不从心,只喜欢具体运营一个企业

我受的训练本质是工程师训练,也即实用主义。不能建造的东西不感兴趣。80年代中期,系统所有一个搞复杂系统耗散结构的老师从普利高津处回来,有一次在中关村游泳池边上,我们两个讨论了一下午耗散结构,结果是我认为没用,所以不再感兴趣,他还十分惋惜,因为他认为我能够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耗散结构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十分难得,希望参加他的研究小组。87年时我经常与吴文俊先生在一个机房上机(HP3000,就是搞机器证明那个机器),我也向他请教过机器证明,结果我也认为没实际用途,不再关心。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处是高度集中注意力,坏处是非常容易放弃自己不懂的领域。

家园 我也有同感

对于产业发展经济学,我倒是感兴趣,但是觉得力不从心。

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能做的事情上去,比较容易做出一点成就。

家园 孙公司的资产负债是要反应到母公司的报表里的

持股超过25%就要合并报表.

安然/世通对持股50%的子公司的报表要合并,同理,重孙公司的报表要合到孙公司里,孙公司的报表要合到子公司里,最终统统要反应到母公司的报表里.

与关联公司(创立的基金)之间的SWAP属于notes里的内容,是必须批露的.

所以安然的问题在于欺诈,而不在于资金链断裂.塞班斯法案的目的也是反欺诈,而不是防止金融公司的倒闭造成连锁影响.

家园 电信业是命脉

这也说明电信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丝毫马虎不得,在未来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电信业将始终扮演主角。

想起一个笑话.互联网刚出来不久,天朝有两兄弟就用互联网开展了IP电话服务,然后就被扔到了监狱里,因为非法经营电信业务.过了不久,天朝电信也开始经营IP电话了,但是两兄弟还得继续把监蹲满才能放出来.

如果这两兄弟不是出生在天朝而是生活在免煮市油的米国,现在应该是亿万富翁了.

家园 创新应该是小公司比大公司强

忙总关于美国财团的这些抄得太厉害了.而且财团的光环是中国人因为国家垄断资本的天然惯性给罩上去的,事实垄断资本的惰性挺大的.

家园 同意,当时我们搜集的材料不够全面,而且二手居多

后来披露多了才发现许多错误,但是也不想再改,因为项目已经关闭了。

家园 是的,当时就是给领导普及常识,因为一批海龟回来忽悠

他们,他们希望知道一点常识。而我们都是在一线企业工作的土老帽,没有在国外财团工作的经历,只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抄。而且当时由于项目的敏感性,根本不敢找海外背景的家伙来加盟,只好滥竽充数,赶鸭子上架。我们的长项不在海外,而在懂国内企业的各种猫腻。所以这部分不看也罢。只是我觉得为了完整展示当时国内水平,放上来,再看看今天我们的认识水平,真实恍如隔世。国家在进步,我们也在进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