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水浒英雄赞 -- (三) 教头舞断风雪路 -- 西柠

共:💬53 🌺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嗯,对央视的这段没什么印象了, 想来是改得有些道理罢

就我自己感觉, 林冲从众受招安, 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受招安后, 究竟会不会为了大宋江山努力拼杀, 很有些疑问。 如果会, 那么最后的风瘫就未必可以作“无法回归”解释, 而林冲这一整体形像的意义, 也颇有可疑了。 央视的改动, 可能可以算合于常理吧, 那些是编导对于水浒一书空白部分的理解。

不知灯泉兄怎么看?

家园 吴兄所评, 十分全面, 非常感谢

我虽说林冲“怯懦”, 但绝无苛求之意。 世间勇往直前的鲁智深和快意恩仇的武松, 能有几人呢, 更何况教头有家室之累, 断难苛求。

休妻一节, 确是见仁见智, 看了吴兄、 桃李兄和johny兄的讨论, 亦有启发。 按我现在的理解, 林冲保护妻子的意图可能也是有(从犯官妻变为单纯教头女), 但保护自己的意图也难撇除在外(与高衙内要的人划清界限)。

家园 是啊, 世事变迁, 如今重读水浒, 感慨颇多

“少不读水浒”, 也有这方面的道理在罢。

家园 煮酒兄果然目光犀利

思维上略感跳跃,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写完一段文字后感觉很精彩,不忍删掉,就保留了下来,但放的地方未必是最合适的,所以局部看起来处处精彩,但总体架构上有时略感有些乱,呵呵。柠兄直当是煮酒酒后胡言吧

煮酒兄的逻辑分析能力真是了不得, 十分佩服, 绝非胡言。 这个架构上的“乱”是确实的, 我自己也有感觉, 由这个现象, 煮酒兄分析出“给人的感觉好象是写完一段文字后感觉很精彩,不忍删掉,就保留了下来,但放的地方未必是最合适的”也是完完全全符合实际情况的。 读水浒时, 看到同一人的不同段落时有些零散的感觉,后来把这些零散段落写下来, 试图拼合成一个整体, 也试图从中理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脉络来解释人物, 有时就显得非常零乱, 谢谢煮酒兄的评价, 也许一个系列写完后进行一次整体修改, 请一定继续关注。

柠兄对林冲其人性格的分析很深入,也很精彩,这个分析是基于逼上梁山的林冲与浑沌招安的林冲是同一个林冲这样一个前提的。我认为没什么不妥。当然别人也可以不按这个前提来

完全赞成, 因为前面跟煮酒兄讨论过国学本和金改本的区别, 基本都认同国学本还是要好一些(虽然并不是原始的水浒版本, 但就其流行性而言还是不错), 因此这个系列就多默认国学本为基准。 吴兄所论后面的林冲与前不合, 与煮酒兄所言“别人可以不按这个前提来”, 我也至为赞同, 完全从版本演化角度来看, 我也认为国学本很多地方也是令人感觉突兀的。

有关火并一节, 请煮酒兄速速帖来, 与兄弟们分享。

家园 想起了中学课本里茅盾的那篇课文

在“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茅盾先生似曾提到“对于杨志,我们虽怜其遭遇,却鄙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除了赞叹,别无可言。”,看了下面很多发言,似乎有观点类似者,西兄以为如何?

家园 呵呵。。。这个, 哪敢对茅盾老爷子的话置评

对于杨志,我们虽怜其遭遇,却鄙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除了赞叹,别无可言

老爷子评得好啊!同情, 深惜(不过这似乎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赞叹都已经很好概括了对林鲁角色的观感了。

当然我认为其实杨志也还是可以原谅的。 杨志为人也没什么太大可以诟病处, 他是朝廷命官, 自然行朝廷之事。 能让他有多高觉悟呢。 运送花石纲是奉命行事, 并非去亲自拆屋揭瓦; 走高俅门路也是正常, 世事人情嘛, 哪个逃得开呢, 客观说杨之能力, 当个武将完全胜任, 那中兴名将刘琦不也是高推荐的嘛; 生辰纲之事也未必比晁盖他们就低多少, 晁夺生辰纲为一世快活, 夺完梁中书还会再送的(前一年已经被劫, 第二年还是要杨志押运, 难保第三年不干), 还是会搜刮民财的。 杨志在其位做其事, 好歹算个认真负责吧。 封建时代, 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能要求人家多高的呢。

关键是这个“好汉”的“好”未必要是真的现代人定义里的“好”才是好么, 只是那群人的代称而已, 莫要对个体苛求。 几百年前的故事, 连西方的大航海时代都没开始, 虽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似曾相识的东西, 但不可能拿现代眼光去要求角色这样那样。

海天兄怎样看这些人物?

家园 柠兄过谦了

首先,林冲休妻之举究竟动机为何,我现在认为柠兄和J兄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我收回前面的说法。看来,林冲当时自保的动机确实是占上风主导地位的。当然,我相信他也有一些非自保的考量。在那种情况下,先图自保是绝大多数人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因此,林冲以自保为主导动机的休妻之举,不应视作自私,只能说他没有那么无私罢了。所以,林冲就是林冲(一个普通人),而不是老鲁(一个超越普通人的完美的人)。

其实,是后面的一个情节,让我决定放弃为林冲前面休妻动机的辩护。这个情节就是,当晁盖派小喽罗去搬取林冲妻室之时,林冲居然没有要求亲自前往,居然能耐住性子一等就是两个多月!我觉得这个事儿如果放在我身上,我绝对会亲自前往!而林冲居然能表现得如此理性和克制。。。

亲身前往其实风险相当低。林冲所犯,并非弥天大罪,“江洋大盗和“逆天反贼”刘唐、宋江、李逵、老鲁、史进等人还敢只身犯险,或谢友,或接父母,或救友锄暴,或探取敌情,林冲区区小“罪”,何小心若此?

而且林冲的案子也过去快一年了,对头早就放松警惕了。刘唐宋江李逵刚刚犯事儿,朝廷官府追捕正急之时还敢只身犯险,林冲何小心若此?

如果担心亲自搬取妻室目标过大,林冲完全可以与小喽罗分头行动,小喽罗在明,林冲在暗,可以易容前行(李逵就曾易容),暗中保护。

如果林冲前面休妻时没有那些明确的自保言语,如果林冲后来表现出为能尽快见到妻子不惜只身犯险的痴狂,那么林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会更加接近完美。可现在呢?林冲表现得如此精于算计如此理性。。。这不能不让人略感失望。

林冲自身安全问题刚一解决,马上就想起爱妻,这当然说明林冲是个情深义厚之人,但林冲前面的决意休妻和后面的过于理性,只能让我理解为:爱妻之于林冲,确实非常重要,但不是最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或许是林冲自身的性命,抑或是林冲的面子--毕竟为搬取妻室亲身犯险这种举动,有可能遭到山寨兄弟的耻笑。

这是囿于故事之中的评论。我们还可以跳出故事情节,而将作者纳入我们的视线,来评论一哈,呵呵。我以为,水浒的作者主要希望描写一班江湖豪杰杀人放火替天行道的故事,如果真为林冲安排一个为了女人和爱情而只身犯险的侠骨柔情的情节,呵呵,那保证所有读者的眼球都会给吸引到林冲身上,而其他老鲁武松等人所受关注就会大大降低。那个时代,以及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在亲情方面,似乎都是重孝道而轻夫妻人伦的,所以我们看到水浒中的宋江李逵亲自下山搬取老父老母,而一到搬取某个好汉的妻室,则全部由他人(其他头领或小喽罗)们代劳。基于这种大环境大气氛,作者也决无可能为林冲安排一个亲身探妻的情节。

所以,林冲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只能如此了。

关于柠兄文章结构的问题。。。其实,因文字精彩而不忍割爱的事,相信在许多人那里都曾发生过。如果柠兄此文目的是应试或投稿,相信柠兄一定会大刀阔斧删改得段落紧凑主题突出思路清晰,因为柠兄希望取悦于考官或编辑。而在网上发贴,要取悦者,第一位正是自己。所以网上文章,少了几分功利而多了几分实在和亲切,就是这个原因。我虽提出那个意见,但本意并非要柠兄真的去删除一些文字段落。我认为,忠实完整地记录下自己的思想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组织合理思路清晰更为重要。有时两者不可得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应试,那自当取组织合理思路清晰而舍完整记录,如果是网上交流,似乎完整记录更佳。

至于水浒中的人物性格描写和形象刻画,呵呵,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水浒前半部在人物性格描写和形象刻画上,远远超出三国和西游,应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正是因为太成功了,人物形象太鲜明了,反而令这些人物在行为准则上失去了自由度和灵活性,令读者对于这些人物的行为和反应抱有极其具体、严格的期望。比如前半部老鲁是那样疾恶如仇那样愤恨玩弄欺侮弱女子的男性,而后半部却能容忍董平那般无耻行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失败。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面的失败恰恰源于前面的成功,而且前面越成功的(人物性格形象越鲜明越打动人心的),后面也就越失败。

相反,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描写和形象刻画不如水浒这么细腻翔实,所以保留了较大的自由灵活度,所以整套书中几乎找不出任何人物前后性格矛盾不接榫儿的毛病。有人曾挑剔赵云前面谦恭谨慎后面狂妄骄傲的矛盾之处,这种指责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煮酒曾有文逐条反驳,此不赘言了。

所以,评论水浒人物形象和性格,我认为只要首先确定一个版本体系,同时也确定此版本体系的参照范围(前70回还是整个120回还是其中的100回),只要确定了这些条件然后再进行评论,我认为都是可以接受的做法。当然具体来说,个人认为取其中100回比取整个120回更合理一点,不过这个就纯粹是个人倾向性了。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我与柠兄似乎是看法相同的。

林冲杀王伦一节,旧文在狼牙,很难找到了(因为狼牙没有搜索功能)。大致就是分析如果林冲不杀王伦还能怎么处置他(遣之、容之于山寨皆大不利),最后的结论当然是非杀不可,虽然王伦被杀其情可悯。王伦这个人物,我认为除了心胸偏狭这个毛病之外,别无大恶,就这么死于非命,有些可论之处。

家园 最惨的是病尉迟孙立吧?

被绑在祝朝奉灵前,零迟处死。

不过,对病尉迟的评价,咱们跟俞万春也差不多吧――诛心啊!

家园 关于杨志

原来我对青面兽的看法也带有较多鄙薄成份。但现在觉得实在没有那个必要。以杨志的出身和前期的人生经历,他对官府寄予热切期望、希望货卖于识家,边廷上一刀一枪报效国家,这些实在无可指摘;他托人情走门道谋进身之途,虽有可议之处亦无可厚非。杨志同周瑾教场比武之时,想到的是不要伤他性命,而不是“伤了他性命,恩相及众将面上须不好看”,可见杨志是心存仁善的。杨志绝非那种嗜血如狂之徒,他没有滥杀过一个好人。我觉得杨志在道德方面至少也可以达到普通人的水准。如果哪位认为你我一般的普通人也应遭到鄙视的话,呵呵,那您尽可去鄙视杨制使。而在见识智慧方面,杨志显然要高于普通人,所以在这方面他是可敬的。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去鄙视他。

其实一直想写一篇大名府的政治派系的暗中较量和妥协的文字,只是最近感觉笔下生涩,找不到感觉,所以就没写。大致思路是:开始阶段,梁中书可能是初来乍到的缘故,所以颇有光杆司令的尴尬,而闻达李成两人则在政治利益上是高度统一的,且二人与大名府部份老人儿老同事也有一种模糊松散的政治同盟关系。小梁在这种情况下急于寻找一个支点--一个可为心腹可以绝对信任使用之人-- 以逐步强化自己的政治势力,令闻李势力屈从,从而达到自己对大名府军政资源如臂使指的目标。而恰在此时,既有本领见识又有政治头脑手段的杨志出现了,所以梁中书会那样下力去培养这个“贼配军”。这其实体现出小梁急于培养自己政治势力的迫切心态。

小梁与闻李之间的暗中较量,在教场比武之时达到了顶峰。此次是小梁首先发难,要在闻李长期把持的军队系统中安插一个自己人。小梁这么做,主要目的其实并非要全盘接管军队。军队的管理工作,毕竟还是要依靠闻李二人之力。所以,小梁与闻李的关系,应该是在相互需要相互合作为主这个大前提下的较量,合作是主,较量为次,这个性质是不能糊涂的。也许用“较量”都有点过,围棋中“试试应手儿”或许更合适些。小梁想给杨志谋个一官半职,主要目的或者说直接目的,还是为了让这个新收的心腹将来办事儿的时候更加名正言顺一些,能有条件办更有难度更要排场更重大的事儿,自己也才能更省心些。

不料这一安排在客观上还是威胁到了闻李的既得利益。杨志轻松取胜周瑾之后,索超由于面子问题而向杨志挑战。需要澄清的是,索超就是一帽儿逮(北京土话),指望他有政治头脑,还不如指望李逵明白风花雪月呢。所以索超之挑战杨志,绝非闻李二人挑唆的结果,而完全是出自其自身的原因。可索超这一出场挑战,客观上却令闻李二人感觉有机可乘:二人皆为北军宿将,且均武艺精通又掌军多年,当然知道索超的武力很猛,如果索超能一斧剁翻这贼配军,小梁强化自己势力的计划就得拖后。所以闻达会借良驹于索超并对之面授机宜。至于闻达话里的“不可让一个配军看轻了咱大名府”之类的意思,恰恰表现出闻李与大名府军队系统渊源感情之深,明显超过小梁与军队的渊源。

与此同时,小梁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也依稀感觉到自己能否尽快强化政治势力,杨志此战的结果至关重要。所以小梁也借马赠甲,务要杨志建功。

杨志索超二人,正是在这样两股合作为主但尚未完全统一的政治势力的暗中较量中,登场单挑的。

单挑的结果是,两人四五十合战成平手。但杨志刺配千里,远途劳乏,吃不得吃睡不得睡,又刚与周瑾交锋四五十合复走马比箭,索超神完气足更兼主场作战上司关照,居然占不到丝毫便宜;而且杨志使枪 索超使斧,前者更利久战,索超前50合都讨不到便宜的话,越往后打,情况越不乐观。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老谋深算的闻达李成才会赶紧鸣金叫停。至此,小梁在这场暗中较量中完全达到了目的(因为以杨志表现出的能为,必然可以得个军职)。而此时,闻李二人的应对,则再次表现出官场老手的狡黠和老道--闻李一同向小梁保荐杨索二将为提辖,比事先小梁为杨志拟定的副牌军高出两个级别。这样做,既收到收买索超之效(索超也提了一级),也有向小梁发出妥协合作信号之意,同时也为今后与杨志可能的合作打下个基础。另外也等于向军中众将示意:你们若想高升得重用,还是得靠我二人之保举;他小梁不过就是一点头画圈的主儿。

此后事件的发展,表面上看对小梁颇为不利--杨志把事儿办砸了,然后畏罪潜逃,小梁失去了一个得力心腹。但是凭着教场比武的这番暗中较量,或许还有其他几番暗中较量,小梁与闻李双方在较量中均感觉到对方的技巧和力量,同时,双方在政治利益上的相同点毕竟远远大于不同点,所以,最终双方经过相互妥协,达成了全面和彻底的合作。

结论:政治上、官场上的高手们,在政治利益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虽也会时有较量,但大趋势是妥协与合作。

先胡乱写这些,等有时间再拿原文出来补充证据,呵呵。

家园 写得好!以前不曾从这个角度看这节

现在看罢煮酒兄的文章, 再读原文, 确是有理。

想起说唐里的一段了, 也来摘录一下:

当下酒散,叔宝回书房安睡,罗公对夫人道:“我看令侄人材出众,兵法甚熟,意欲提拔他做一官半职。但下官从来赏罚严明,况令侄乃是配军,到此无尺寸之功,若骤加官职,恐众将不服。我意欲下教场演武,使令侄显一显本事,那时将他补在标下,以服众心。不识夫人尊意如何?”夫人道:“相公主意不差。”。。。。。。罗公就传令五营兵将,整顿队伍,明日了教场操演。。。。罗公又传下令来,唤山西解来的军犯秦琼。叔宝闻唤,连忙答应上前,跪下磕头。罗公道:“今日本帅操兵,非为别事,欲选一名都领军,不论马步兵丁,囚军配犯,只要弓马娴熟,武艺高强,即授此职。你有什么本事,不妨演来?”叔宝禀道:“小的会使双锏。”罗公吩咐,赏他坐骑,军政官闻令,就给与战马。叔宝提锏上马,加一鞭,那马嘶叫声,发开四蹄,跑将下来。叔宝把双锏一摆,兜回坐马,勤住丝缰,在教场中间,往来驰骋,把两枝银锏,使将开来。起初还见他一上一下,或左或右,护顶蟠头,前遮后躲。舞到后来,但听呼呼风响,万道寒光,冷气飕飕。这两根锏宛如银龙摆尾,玉蟒翻身,裹住英雄体,只见银光不见人。罗公暗暗喝采,罗成不住称赞,军将看得眼花撩乱。

霎时使完收了锏,叔宝下马,上前缴令。罗公叫一声:“好。”便问两边众将道:“秦琼锏法精明,本帅意欲点他为都领军,你们可服么?”为下尉迟南等,巴不得叔宝有了前程,大家齐应道:“我等俱服。”言还未毕,忽闪出一员战将,大叫道:“我偏不服。”叔宝抬头一看,此人身高八尺,紫草脸,竹根须,戴一顶金盔,穿一副金甲,宫绿战袍衬里,姓伍名魁,乃是隋文帝钦点先锋,当朝宰相伍建章族侄。

罗公见他不服,大怒喝道:“好大胆匹夫!今日操兵演武,量材擢用,众将俱服,你这厮擅敢喧哗,乱我军法。”伍魁道:“元帅差矣!秦琼是一个配军,并无半箭之功,元帅突然补他为都领军!若是小将等久战沙场,屡战有功,还该封侯了!元帅赞他使的锏,天上少,地下无。据小将看起来,也只平常,内中还有不到之处。”罗公闻说,哑口无言,唤过秦琼大叫道:“你怎敢将这些学不全

的锏法,搪塞本帅!”叔宝暗想:“这秦家锏天下无双,为何被此人看低了,难道此人用锏法,比我家又高么?”以心问心,未肯就信。只得认个晦气,跪禀道:“小的该死!望元帅爷开恩恕罪。”罗公心内明良,怎奈伍魁作对,难以回复,只得又问道:“你还有什么本领?”

叔宝道:“小的能射天边飞鸟。”罗公大喜,命军政官,约付弓箭。叔宝站起来,伍魁大叫道:“秦琼,你好大胆,擅敢戏弄元帅,妄夸大口,少刻没有飞鸟射下来,我看你可活得成!”叔宝道:“巧言无益,做出便见,我射不下飞鸟,自甘认罪,何用伍将军如此费心,为我担忧?”伍魁闻言,气得面皮紫涨,大怒道:“你这该死的配军,敢顶撞俺老爷!也罢,你若有本事射下飞鸟,俺把这个钦赐的先锋印输与你;如射不下来,你便怎的?”叔宝道:”若射不下来,我就把首级输与你。”罗公道:“军中无戏言,吩咐立了军令状。”

叔宝此时,拈弓搭箭,仰天遥望飞鸟。忽听呀呀之声,有两只饿老鹰,在前村抓了人家一只鸡,一只雌的抓着鸡在下,一只雄的扑着翅在上,带夺带飞,追将下来。叔宝看了,扯开弓,发出箭,飕的一声响,把两只鹰和那小鸡一箭贯了胸脯,扑地跌将下来。大小三军,齐声呐喊,众将拍掌称奇。军政官取了一箭双鹰,同叔宝上前缴令。罗公看了,赞道:“好神箭也!”心中欢喜。那叔宝的箭法,乃是王伯当所传,原有百步穿杨之功。若据小说上说,罗成暗助一箭,非也,并无此事,抑且岂有此理。

当下罗公唤过伍魁说道:“秦琼已经射下飞鸟,你还有什么讲的?快取先锋印与他!”伍魁道:“元帅说那里话?俺这先锋印,乃朝廷钦赐,岂可让与军犯秦琼!”当下罗公闻伍魁之言,大忽喝道:“你这匹夫,擅敢违吾军令?”喝叫刀斧手,快绑去砍了。伍魁大叫道:“元帅假公济私,要杀俺伍魁,俺就死也不服。秦琼果有本事,敢与俺伍魁一比武艺,胜得俺这口大刀,就愿把先锋印让他。”罗公怒气少息,喝道:“本帅本该将你按照军法处斩,今看朝廷金面,头颅权寄在汝颈上。”又唤秦琼过来道:“本帅命你同伍魁比武,许胜不许败。”着军政官给予盔甲,叔宝遵令,全装披挂,跨马抡锏。

只见伍魁催开战马,举钢刀大叫道:“秦琼快来受死!”叔宝道:“伍魁休得无礼!”言罢放马过来。伍魁此时眼空四海,那里把秦琼放在心上?双手舞刀,劈面砍来。叔宝双锏架住,一了十余合,两锏打去,伍魁把刀来迎,那锏打在刀口上,火星乱迸,震得伍魁两膀酸麻,面皮失色。耳边但闻呼呼风响,两条锏如骤雨一般,弄得伍魁这口刀,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刀之力。虚幌一刀,思量要走,早被叔宝左手的锏,在前胸一打,护心镜震得粉碎,仰面朝天,哄咙一交,跌下鞍桥。他此时靴尖不能退出葵花镫,那匹马溜缰,拖了伍魁一个辔头,

可怜伍魁不为争名夺利,只因妒忌秦琼,反害了自己性命。当时罗元帅吓得面如土色,众官将目瞪口呆,叔宝惊惶无措,不敢上前缴令。

军政官来禀元帅:“伍魁与秦琼比武,秦琼打伍魁前胸,击碎护心镜,战马惊跳,把伍魁颠下鞍桥。马走如飞,众将不能相救,伍先锋被马拖碎头颅,脑浆迸流,死于非命,请元帅定夺。”罗公听了,吩咐将伍魁尸骸,用棺盛殓。

言讫,那右军队里闪出一将,姓伍名亮,乃伍魁之弟,厉声叫道:“反了4了!配军犯罪,擅伤大将,元帅不把秦琼处斩,是何道理?”罗公大怒喝道:“好大胆匹夫,擅敢喧哗胡闹!伍魁身死,与秦琼无涉。况且军中比武。有伤无论,你这厮适才叫反,乱我军心,该当何罪!”即命军政官,除了伍亮名字,把他赶出。两边军士答应一声,走过来,不由伍亮做主,赶出演武场,弄得伍亮进退无门,大怒道:“可恨罗艺偏护秦琼,纵他行凶,杀我兄长,此仇不可不报!我今反出幽州,投沙陀国,说动可汗兴兵,杀到瓦桥关。我若不踏平燕山,生擒罗艺、秦琼,碎尸万段,也不显俺的厉害。”主意已定,就反出幽州,星夜投沙

陀国去了。

那罗公传令散操,回到帅府,三军各归队伍,叔宝、罗成随进后堂,夫人上前接住,见老爷面带忧容,就问根由。罗公细言一遍,夫人大惊。忽有中军传报进来说:“伍亮不缴巡城令箭,赚出幽州,不知去向。”罗公闻报大喜,叫声:“夫人,天使伍亮反了燕山,令侄恭喜无事,下官也脱了干系。”就差探子四路打探伍亮踪迹。过了数日。探子回来说:“伍亮当日赚出城门,诈称公干,星夜走瓦桥关,将巡城令箭,叫开关门,竟投沙陀国,拜在大元帅奴儿星扇帐下,说动可汗,将欲起兵来犯燕山。”罗公闻言,立刻做成表章,差官往长安申奏朝廷,不在话下。

其实这一段秦琼伍魁比武也是有一定政治意味的。 北平王罗艺是封疆大吏,幽州是他地盘, 根深蒂固。 秦琼是他妻子的侄子, 虽是囚犯, 罗艺却想提拔他。 罗艺手下大都是心腹武将, 早参透其中奥妙, 上司想提拔的人, 拦也拦不住的, 更与秦琼交好, 不如做顺水人情: “为下尉迟南等,巴不得叔宝有了前程,大家齐应道:‘我等俱服。’”, 只有这伍魁是中央直接派下来的人, 又是宰相伍建章的族侄, 靠的是伍那边的裙带关系, 一是傲慢, 二是想打压一下罗艺的地方势力, 因此跟秦琼比武。 比武结果, 被秦琼打伤, 才在事故中死于非命。 伍亮逃出幽州, 罗艺虽然面子上还镇定, 但“面带忧容”, 其实害怕伍亮回京找老伍家上报朝廷, 囚犯打死中央委派的军事官员, 不是小事, 更何况这官员还是高干子弟, 他这北平王必得喝一壶了。 没想到伍亮很白痴, 居然不会京城反去了外国(此时太子杨广的谋篡行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后文伍建章被杨广所杀, 有可能此时已经有些失势, 未必能奈何得了一个在外领兵的封疆大吏, 故伍亮以为逃亡沙陀来得更直接), 立刻转忧为喜, 差官回京报信, 就着伍亮叛逃的事情, 把自己的罪则推个干净。

当然, 说唐要比水浒写得直接得多, 少了些让人揣测的部分, 也许有些中间关节推敲起来没那么有趣。

家园 酒兄可真是人精啊。

一场比武都能看出这么多关节窍门,牛X!

家园 参考Johny兄建议, 本版群众将给煮酒上“酒精”尊号!
家园 我的话还是比较喜欢林冲

鲁达那样的疾恶如仇多半做不到。不过俺对水浒了解不多,提起茅盾先生这篇文章是想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以主题先行和阶级意识这个“框”去套古往今来一切文艺作品的努力及其不成功的过程,又想到了茅盾老舍等人在“新时代”下的种种不适应。

家园 老实说

这是我对央视版水浒不同于原著的唯一印象了,因为这一改动实在是深得我心。不过由于创作者对其它人物及情节的处理似乎和这一改动所要表达的情绪不太搭调,从而大大削弱了其表现力。

说句题外话,央视版的名著电视剧相对于原著改动得不少,给人留下印象的却并不多。三国里让我记住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小细节,就是刘备初得孔明之时,孔明对刘备禁不住手痒自己又编了个帽子玩而大发议论的故事。编剧大概偶尔灵光闪现,让刘备对诸葛说这顶帽子是刘备看诸葛连日练兵辛苦,特意编给先生遮阳的。不过这一变化相对于林冲在宴乐声中孤独死去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家园 林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信,总期望寄生于体制

林冲的底线似乎只要能让他在体制内生存下去一切都可以商量。 从受陷害到发配途中受董超薛霸虐待,从差拨索贿到草料场,统统逆来顺受。他一再降低自己的规格来适应新的生存在这个体制内的条件。 直到火烧草料场那夜,底线被彻底打破了,才大开杀戒告别那个陪尽了小心仍无法容下他的体制。但发飙完了之后又开始寻找一个新的靠山来寄存, 也就是王伦的梁山。

他从来就没有过生活在体制外的念头,更不用说自己去创造一片属於自己的天地。这也是为何明知王伦嫌他,也宁可寄人篱下委屈求全;这也是为何在山下花三天等头名状也不敢在直接动手火并了王伦。其实杜迁宋万加上朱贵都不是他对手,可偏偏林教头又忍了。等到晁盖等一来,他出手了。 前提是有了这个脾气性格更加合拍的新组织做依靠。

其实以他的身手何尝不能自己到东京高俅府报仇。高俅陆谦正是惧怕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枪棒天下第一的日后报复才不惜想尽方法要除掉他安心。他本可以熟门熟路潜到高府刺杀高俅父子然后全身而退,他是有能力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可他却没有这份信心自己去报仇,反将这寄希望于梁山泊以一隅敌全国最后能清君侧。这一深仇放在武松,史进或鲁智深身上头都不回地杀上东京了。

到宋江出卖了所有兄弟在梁山上出演了公然献媚高俅的丑剧时,林冲考虑更多的可能还是这个体制问题。对他而言白道不能走了,黑道如果离开了宋江似乎也不能走了。怎么办?只好妥协了。可怜可惜可叹哪。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