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中国古代气候变化 -- 唵啊吽

共:💬70 🌺13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赞这个“恢复生物圈本来面貌”

视角让然耳目一新

花枝

家园 那就直接恢复到十亿年前吧。
家园 作为现代人我当然不可能见过这么多动物。

有研究表明,几十亿恐龙,数百亿的牛羊马等动物确实在地球上存在过。

家园 偶觉得世界正在步入小冰期
家园 还是别拿恐龙说事了

死光光了。

我前面就说过,再说一次,人可以活在气候A,也可以活在气候B。无论AB,人都可以适应。但是现代社会无法适应从A到B的变化,如果变化速率太快的话。

家园 满人入关也和17世纪小冰期有关
家园 天气变冷

意味冬季延长,游牧民族过冬就麻烦了,所以只能靠抢。而中原王朝由于气候变冷会导致降雨量减少,进而导致粮食减产,内部出现不稳定。这就方便了游牧民族入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嗯。图像好像清楚了很多

全球气候变化与文明持续

纪琮:天气变冷

怪不得元朝北方游牧族下了中原,原来那么冷呀!兵法云,置死地而后生。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呀!

突厥在天山脚下没有成为帝国,但跑到土耳其却建立了奥斯曼帝国。气候与文明关联还是蛮强的。

家园 竺可桢老先生的事迹过去小学课本里都有
家园 全球变暖这个“科学泡沫”什么时候会被捅破?

网上有链接记述三十年来“全球变暖”概念的演变。http://joannenova.com.au/globalwarming/climategate/history/2009.12.23_climategate_30_years_in_the_making_banner.pdf

On November 19, 2009 some 3,000 e-mails, files of software and other documents from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s

Climatic Research Unit were covertly released onto the Internet. In his November 28, 2009 telegraph.co.uk article

"Climate change: This is the Worst Scientific Scandal of Our Generation", Christopher Booker summarized the

far-reaching ramifications of what was exposed in those documents:

不管怎么说,中国有自己历史忠实的记录。中国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的知识的瑰宝。竺先生物候记录研究比IPCC和戈尔诺贝尔奖可靠多了。中国也就是自己控制污染陪西方政客玩一玩算了。

井底望天:【原创】为啥碳排放是一个针对中国的忽悠

井底望天:【原创】时事述评:地球倒底在变暖,还是变冷?

陈经:为什么全球变暖是大骗局

家园 说啥温室气体。。。

不就是骗钱的一工具。

家园 注意,维吾尔人和突厥人是两个民族

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民族。只是有些文化关系。历史上这两个民族是仇敌。回鹘是唐朝的外甥,一直在帮着唐朝打突厥人,表现很卖力。此民族一直跟汉族关系密切。唐朝灭亡了,回鹘还是认汉人作舅。回鹘王在书信上一直是称中原皇帝为“汉家阿舅大皇帝”。汉族与维吾尔族无论血缘和文化上都比土耳其人密切。

家园 谢谢。

花谢。改为突厥了。

家园 俺的老家是郯城

【嗯。等全球气候再暖1.5℃,燕子就可以飞到郑国了。】

这句有错误,注意竺可桢先生写的是“郯国”不是郑国。

郯国,即郯国古城,现在山东省临沂地区郯城县,与江苏省新沂市紧邻。

郑国,根据百度词条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

家园 谢谢。

我老花眼了。花谢。我改过来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