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84) -- 江南水

共:💬97 🌺44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俺也沙发一次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支持!期待!

有人说,历史只是历史,情况变了,也就无法为今天提供参考。

我觉得有比较才有参考,而且就是把历史作为一种单纯的脑力体操也不错。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看法,得出自己的启示。

期待楼主更多独到观点!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87)

齐国的准葬礼

按照齐湣王的那个搞法,齐国要是能够讨到便宜,那才叫真的没天理呢。

不过,这么牛的一个超级大国,一战即溃,就不能把黑锅全放在对外政策的背上了。

拿济西大败来说,齐湣王就犯了“速胜论”的错误,他自信满满的想把这五家一勺烩了,然后让自己成为名正言顺的天子。

真不知道他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齐湣王审时度势,利用主场作战的优势,再加上自身雄厚的综合国力,确立持久战的战略,以拖待变,时间稍微一长,秦、赵、韩、魏极有可能会不玩儿了,那年头没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精神。

只要五国合纵散了摊儿,齐国即便有什么损失,跟接下来的后果相比,完全也可以忽略不计。

可惜,齐湣王没有精心烹调的耐性,打算速战速决的吃快餐,结果噎得直翻白眼。

不过,即使齐湣王想精耕细作的打持久战,恐怕国内的形势也不允许他那么做。

持久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那就是国内形势相当的凑合,全国大多数人民,有上下一心的心气儿。

此时,齐国的国内形势相当的不凑合,齐湣王连砍了三刀,把全国人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齐国的狐咺认为齐国现行的法律太过严苛,逼得大伙儿纷纷移民国外,就劝齐湣王,为了祖宗社稷,最好修正一下现行法律。

齐湣王很干脆,一边凉快去。

狐咺在都城哭了三天三夜,边哭边给齐国的现状编段子:早移民的,有衣穿;晚移民的,牢饭端。(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囹圄。

按照齐国当时的法律,对现行法律说三道四的,杀无赦。

负责执法的官吏,磨磨唧唧,打算放狐咺一马。

狐咺并没有领情,欣然前往。

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并不是只有苏格拉底主动喝下毒酒。

见为自己说话的狐咺,落了个这样的下场,齐国的老百姓,在心中把齐湣王抛到了九霄云外。

宗室成员陈举,直统统的指摘齐湣王。

(按:田齐的祖先姓陈,先秦时期“陈”和“田”是一个读音)

齐湣王只是一个字儿,杀。

从此齐国的王族成员,也不愿意跟着齐湣王掺和了。

司马穰苴的后人负责国家行政,不合齐湣王的口味,也被咔嚓了。

齐国那些打工的,心中也添了一块冰。

这几刀下来,从王族成员到普通百姓,都不尿齐湣王了,齐湣王也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齐湣王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孤家寡人,还是一个相当纯粹的葛朗台。

济西大败后,齐军将领达子收拾了一下从前线撤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准备进行都城保卫战。

为了激励这些失败者的士气,达子请求齐湣王拿出仨瓜俩儿枣,来赏赐这些人。

齐湣王竟然拒绝了,节省下来的财物,正好被攻入临淄的燕军全部拿走。

真不知道该说他什么好。

燕军攻入临淄后,齐湣王并没有以身殉社稷,而是选择了跑路。

逃离临淄后,齐湣王来到了卫国,卫国的国君并没有把他当作难民,而是当成了来视察工作的领导。

卫国的国君把自己的宫殿腾出来,供齐湣王下榻,并且还提供跟自己一样的饮食。

齐湣王还真把自己当成了卫国国君的领导,态度极为不谦虚。

卫国人只是想让齐湣王暖和暖和,齐湣王竟然还真的上了炕,这下卫国人不干了,干脆把他晾了起来,齐湣王也感觉很没意思,只能走人。

离开卫国后,齐湣王来到了鲁国边境,依旧英雄本色,让鲁国国君用天子的礼节,来迎接自己,鲁国根本就不伺候他,干脆拒绝他入境。

齐湣王只好借道邹国,前往齐国的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区),碰巧赶上邹国正在为前任领导办理丧事,齐湣王竟然想用天子的身份来参加葬礼。

邹国人发话,要是那样的话,还不如让我们都死了呢。

实在没有办法了,齐湣王只好前往齐国的莒(今山东莒县)。

作为一个丢失了都城的国家领导人,不去立即组织力量抵抗入侵,夺回失地,而是到处去别的国家摆谱,齐湣王的这些作为真的很让我费解。

就在齐湣王四处摆谱的时候,乐毅有条不紊的布置了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左路军渡过胶水,抵达东莱(今山东莱州)。

右路军沿着黄河,屯集在阿(今山东东阿)、鄄(今山东鄄城),跟魏军的防线连成一体。

前路军直抵黄海之滨,占据琅琊(今山东胶南)。

后路军依靠渤海屯集在千乘(今山东桓台),拱卫坐镇中路的乐毅。

乐毅本人坐镇临淄,指挥全局。

这几路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完成了各自的任务,齐国只剩下了莒和即墨,这两块儿根据地。

莒和即墨之间的联系,还被燕军的前路军切断,只是两座孤岛。

眼看着齐国就要玩儿完了,这时候,见义勇为的来了。

秦国从齐国撤兵后,才发现燕国竟然有那么大的胃口,想独吞齐国,这是一件连秦国都不敢想的事儿。

灭掉了一个超级大国,产生了一个更大的超级大国,以后秦国还怎么混啊。

一个齐国,就迫使秦国不得不跟他玩儿G2,如果燕国消化了齐国,那不是燕国的G1了吗。

楚国的楚顷襄王也意识到,齐国绝对不能被燕国独吞,否则楚国的北方将会出现,一个比齐国更加强大的燕国,这也将是楚国的梦魇。

保持一个不强大,但是能够跟燕国缠斗不休的齐国,最符合楚国的利益。

公元前283年,秦昭王和楚顷襄王在鄢(今湖北宜城)和穰(今河南邓州),进行了两次会晤,决定联合干预齐国的局面。

就在这一年,秦军再次东进。

目标,魏国。

目的,阻止燕国的野心。

燕国也门儿清,知道,只要让秦军突破了魏国,燕军在齐国就是白忙活了。

燕国拉着赵国,前来支援魏国,决不能让秦国破坏了自己的好事儿。

面对着团结一致的这三个国家,秦国的出兵捷径,就这样被切断了。

秦国发扬了撞了南墙就拐弯儿的精神,另辟蹊径,一根筋的救援齐国。

公元前281年,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拿下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林州市),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把赵军的主力牵制在正面。

第二年,白起率领秦军北上,长途跋涉,袭击了赵国的光狼城、代(今河北蔚县),下一个目标就是燕国的都城蓟(今北京)了,如果能够成功,就是另一个围魏救赵。

多么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啊。

此时,秦国的后院起了火,秦国只好放弃了国际主义精神,暂且按下不表。

秦国很忙很执着,楚国也没有闲着。

楚国也派出了抗燕援齐志愿军,志愿军的统帅是楚将淖齿。

因为没有秦国那样的障碍,楚军顺利的到达了莒。

楚将淖齿率领志愿军来到莒后,齐湣王看自己身边也没有啥有用的人,就把一切事务交给了淖齿,让淖齿负责全面的工作。

这个时候,齐国只有两个互不联系的孤岛,估计也没多少事务可以负责了。

淖齿掌握了齐国的大权后,发生过什么事,已经没法知道了,但是接下来的一幕让人瞠目结舌。

一天,淖齿把齐湣王抓起来,逼问了他三个问题。

千乘、博昌(今山东博兴),方圆数百里,天降血雨,你知不知道?

这两个地方,都在都城临淄附近。

嬴(今山东莱芜)、博(今山东泰安)之间,大地裂开,都能看到地下水了,你知不知道?

这两个地方,离都城临淄也不远。

宫门外但闻人哭声,不见人踪影,你知不知道?

这事儿就在齐湣王眼皮底下。

齐湣王给了三个相同的答案,不知道。

第一问和第三问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不知道也就罢了,就连不远处的地震都不知道,可见齐湣王不是一般的颟顸。

也许他知道,故意噎淖齿,看淖齿能拿自己怎么着。

淖齿是一个比较合格的老师,把标准答案直接递给了齐湣王,这些事儿是老天(血雨)、大地(地震)、老百姓(神秘哭声)三者在警告你啊。

淖齿完成了老师的工作,接下来他要从事另一个职业。

淖齿把齐湣王吊在房梁上,抽筋。

不接受警告的齐湣王,就这样极其惨烈的死在了莒附近的鼓里。

我不知道在那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儿,以至于淖齿用了这样的手段。

齐湣王在逃亡的时候,还能把谱摆到天上去,在莒这块自己地盘儿上,那架子肯定更小不了了,对淖齿有什么不恭不敬,可能性在90%以上。

也许是齐湣王的态度激怒了淖齿,淖齿咽不下这口气,头脑一热,就这样把齐湣王给结果了。

结果了齐湣王,不但彻底打乱了楚顷襄王的计划,也让淖齿本人处在了危险状态,可惜他自己并不知道。

齐湣王死了,可以说是生得不伟大,死得很活该,但是有人并不认为他该死,王孙贾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孙贾当时只有十五岁,是齐湣王身边的工作人员。

这样的年纪,在齐湣王身边能从事什么工作,实在不好说。

齐湣王虽然骄横,但是他给了王孙贾一份工作,还是一份领导身边的工作,这份工作无论如何还是很荣耀的。

淖齿杀死了齐湣王,让王孙贾失去了这份荣耀,还让他丢了工作,失了业的王孙贾只好回家。

见儿子今天下班的时间,跟往常不太一样,就像古今中外的母亲一样,王孙贾的母亲,也少不了问一下为什么。

王孙贾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很知道轻重,没有实话实说,只是说,不知道大王去哪儿了,所以就提前下班回家了。

他母亲教育他,做人要厚道,不知道大王去哪儿了,就应该赶紧去找啊,而不是自己回家了事。

听了母亲的教诲,王孙贾立刻冲到大街上,大喊一声:淖齿杀了大王,愿意跟我一起去杀了他的,请露出右臂。

大街上立刻涌来四百多人,这些人突然出击,杀死了淖齿。

齐湣王即便是个王八蛋,那也是齐国的王八蛋,还轮不到你淖齿出手。

四百乌合之众,能够成功袭杀一支军队的统帅,让人感觉有点儿没法想象,不过在那种非正常状态下,出现这种事儿也不是不可能。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王孙贾也算个大侠啊。
家园 花这句

齐湣王即便是个王八蛋,那也是齐国的王八蛋,还轮不到你淖齿出手。

说得好,淖齿玩的太过了。

家园 江南兄,介绍下“颟顸”这词的用法和出处把:)

小弟第一次见到,百度百科说的也不详细:)

家园 邪恶地琢磨一下

王孙贾当时只有十五岁,是齐湣王身边的工作人员。

这样的年纪,在齐湣王身边能从事什么工作,实在不好说。

是不是让齐湣王走后门的工作?

另外,这个袭杀淖齿的故事,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啊。

家园 个人以为淖齿可能是有个人野心

和后来的韩信一样打算王齐境,特别是在当时齐国太子去向不明的情况下。只是他低估了齐国的民族主义热情。

家园 毋忘在莒

话说这个齐国,翻盘靠的是即墨自己的力量,莒倒是转进的国王,外国的干涉势力,转进的国王的儿子等等一应俱全...

常某人不说毋忘在即墨,说毋忘在莒,也是颇为精到啊.

要是光有莒没有即墨,想来齐国也是翻不了盘的...

家园 嗯,感觉即墨的人是要剽悍些

最近看了潮吧的几本黑帮小说,即墨是很多黑社会的人出没的地方。嗯,还有青岛。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88)

一段婚姻引出的话题

这下,齐国真的是群龙无首了,大王死了,淖齿也死了。

在莒流亡的齐国大臣,有什么事儿,都不知道该去找谁拍板儿,报告写好了,也不知道该去找谁报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流亡政府的人也急需齐湣王的一个儿子来接班,做齐国这列只有两节车厢的微型火车的火车头。

齐湣王被杀以后,他的儿子们为了避免被斩草除根,都躲得找不着人影儿了。

王子田法章就跑到了太史敫家里,改名换姓,在太史家做了佣人,主要工作是浇灌花园,因为这份工作,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王子殿下平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突然参加这么大运动量的工作,多少有点儿力不从心。

太史的女儿看王子干活儿如此费劲,也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给这位并不怎么合格的佣人,私下改善了待遇。

王子殿下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一激动,就对这位红颜说了实话。

太史的千金,也不禁暗暗称赞自己的眼力,她一眼就看出这个佣人不是个一般人,毕竟是王宫里培训出来的,行为举止自然不是一般人的范儿。

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这话还是靠谱的。

接下来的事儿就很俗了,“女遂与通”。

交了桃花运的田法章,看着齐国的大臣们鸡飞狗跳的招聘老板,依旧很沉得住气,并没有急吼吼的跳出来勇挑重担,而是冷静观察,看是不是别人下的套。

确信这不是一个套儿后,田法章才站出来说:我就是王子。

莒地的人们总算是找到主心骨了,立刻把他送上王位,并且向全国(包括沦陷区)通令宣告:大王已经在莒就职。

这就是齐襄王。

太史的千金也被立为王后,这位王后不仅搭救过落难的王子,后来还成为了齐国这艘破船的舵手。

太史家发达了,无意间收留了王子,女儿也无意间成为了齐国的国母,太史大人应该斋戒沐浴,然后祭祀祖先,感谢祖宗有灵,让自家也成了王室的亲戚。

这是俗人的想法和做法,太史大人不是俗人。

太史大人宣称,女儿出嫁不符合法定程序,从今天起她就不是我的女儿了,我丢不起那人。

太史大人虽然不认这个闺女,但是闺女还是认他这个爹的,并没有因为自己王后的身份,就失去了女儿对父亲该有的礼节。

太史大人不是假模假式的说说而已,后半辈子,他真的就是没有再见这个闺女一面。

够狠。

其实也不能怨太史大人心太狠,像他闺女这样出嫁,在文明的齐国,的确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儿。

中国古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如假包换的一夫一妻,其他的都是妾,所谓一夫一妻多妾是也。

妻和妾的差距,那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差距,妾之间也按照进夫家门的时间顺序,分大小王,所谓先进门三日就是大。

这一点,跟今天一些伊斯兰国家的一夫多妻很不一样,伊斯兰国家的妻子们是平等的,丈夫也必须无差别的对待她们

古代把妻迎进家门叫“娶”,把妾弄进家门叫“纳”,所谓娶妻纳妾是也。

纳妾比较简单,随便怎么着都不会出大问题,前提是妻不是河东狮或者胭脂虎,要是有王熙凤那么一个妻,那么任谁都得偷偷摸摸的纳尤二姐。

娶妻那可不得了了,首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男娶女嫁不是简单的俩人搭伙过日子,而是两个家族利益的结合,婚姻必须需要父母的同意,父母是家族利益的代表嘛。

虽然婚姻是两个家族的利益结合,但是两家私下勾兑也不行,必须向社会公开,这就需要一个第三方来承担监督责任,媒人应运而生。

媒妁之言,在整个婚姻过程中起着沟通两家,兼社会监督的功能,他的监督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民政部门。

通过媒人沟通和监督,两家父母也同意后,男女双方也不能就这么着抱被子住一块儿。

事实上,离抱被子住一块儿还早着呢,还需要六大步骤,缺一不可,所谓具六礼是也,一步一步的看。

纳彩:媒人代表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正式求婚,记得要带礼物哦,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一只大雁就行了(在今天可能违反动物保护法)。

问名:并不只是问女方的姓名,关键是生辰八字。

男方拿到女方的生辰八字后,再跟自己的生辰八字放到一起,让专家推算占卜一番,看看生辰八字是不是合适。

要是不合适,那就到此为止,双方就当没有这档子事儿,以后桥归桥,路归路,下面的步骤也就省了。

纳吉:如果上一步没问题,这一步还得继续。男方家族把八字相合的喜讯通知女方家族,还得送礼,还是像第一步那样需要一只大雁。

大雁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向他致敬。

到这一步,双方的婚姻关系基本上就算是确定了,再变卦就是违约了,俗称“订婚”是也。

今天很多人还走这一步,所谓的“未婚夫(妻)”, 指的就是男女双方这个阶段的关系。

纳征:又称“纳成”、“纳币”,从这个“纳币”来看,又得送礼,这次就不麻烦大雁了,所有的好东西可劲儿的招呼就是了,越贵重显得越重视对方不是。

不过有一样东西是必须要有的,茶叶。

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就是这个理儿。

请期:婚姻的曙光就在眼前了,男方家族来跟女方家族商量结婚日期了。

关于婚期,主动权在男方家族手里,不过为了表示对女方的尊重,还是需要征求一下女方家族的意见,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如赶上女方家有丧事),女方一般也就答应了。

这次还得送礼,还得是大雁。

可怜的大雁啊。

亲迎:最后一步,确定婚期后,男方亲自到女方家迎娶女方,这时候男女双方才是婚姻的真正主角儿。

前面的那几步,当事的男女知道不知道的,没啥打紧儿的,但是这一天必须男女双方同时出场。

如果男方不亲自来迎接,女方是可以耍大牌,拒绝出嫁的哟(天子是个例外,不过也得找相当身份的人做代表,地位最高的三公)。

这年头好像也是这样,不确定,结过婚的兄弟姐妹指点一二。

这一天也是男女双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以后的日子里上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全看老天爷了,因为事先他们根本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的人们也很看重这一天,所谓“结婚纪念日”是也,不过不知道今天的人们是纪念他们领结婚证的那一天,还是纪念婚礼的那一天(没有举办婚礼呢?),还是纪念两人确立恋爱关系的那一天(这一天不怎么好确定在哪一天),还是两人见面的第一天(能记住这个日子,需要相当的记忆力)。

看着男女双方像木偶一样被人操纵,父母就这样把子女的一辈子幸福,稀里糊涂的操办了,我们不禁大骂一声:没人性啊。

我也认为很没有人性,但是我认为很合理。

没有人性跟合理并不矛盾,只要符合利益导向就是合理,利益就是赤裸裸的纯粹的利益,跟复杂的人性无关。

婚姻首先是家族利益的结合,在讲人性的今天,这种说法,也不能说不对。

家族成员有获取家族利益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维护家族利益的义务。

那年头,子女除了通过婚姻为家族承担义务外,还真没有多少途径来为家族尽义务。

如果一边从家族无休止的索取利益,另一边又以人性为借口,来逃避家族的义务,我认为这很不厚道。

太史的女儿和田法章的结合,没有一点儿符合当时婚姻的法定程序,基本上就是直接抱被子住一块儿了,用今天的话说,他们不是合法婚姻,顶多算是同居。

今天,同居后再领结婚证,依旧是受法律保护的婚姻,男女双方也还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算是先上车,后补票。

古代婚姻没有事后再补办手续这么一说,只要你没有买票上车,那就是非法乘客。

一辈子都是。

说实话,当时齐国上下也顾不上领导的婚姻是不是合法了,除了田法章的老泰山。

就这么点儿残山剩水,能不能过下去都不一定,还管那么多干吗啊。

有了新领导的莒地人们,也打起了精神,抗住了燕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最终迫使燕军改变了进攻方向。

燕军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即墨。

虽然在田法章的旗帜下,齐国人迫使燕军改变了攻击目标,但是要说拯救齐国,还是远远谈不上的,只是让莒喘了口气而已。

田法章只是一个象征,一个齐国还没有亡国的象征,不是齐国的拯救者。

齐国的拯救者另有其人,他就在燕军的下一个目标,即墨,等待着燕军的到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即墨古城不在即墨哦
家园 呵呵,老兄怕是对常某的“毋忘在莒”,有点儿误解

常某自比的是姜小白,《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 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於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於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则齐国之社稷幸於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常某的野心大得很呢,他想学习齐桓公的后来独霸天下,可不是学习后来齐国的苟延残喘哦。

当然了,常某最后想回大陆残喘儿,也做不到,他啊,就是煮熟的鸭子

家园 史记的原文是

淖齿遂杀湣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儿问题,在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燕国会跟淖齿私下勾兑吗?

淖齿的处境跟韩信相差很多,韩信的时候,齐地没有任何有实力的势力,他可以自请为王,淖齿这会儿,齐国就那点残山剩水,还有燕国的强大压力,他要是自立为王,怕是太没脑子了吧?

不过,从被四百乌合之众袭杀来看,淖齿脑容量似乎是有问题。

不管怎么说,淖齿的政治头脑是够简单,把楚国一个好好的战略给折腾的一塌糊涂。

如果燕齐长期胶着,楚国在中原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他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应付秦国,也不至于在公元前279年被白起逼得迁都。

家园 呵呵,还是查字典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