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看民主这个东西(1) -- 红绿

共:💬22 🌺140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毛的文章读起来很优美,说服力很强

改开后的历任董事长的重要讲话恐怕都是秘书捉刀的作品,八股味道太浓了,让人混混欲睡,读起来味同嚼蜡

家园 76年与66年比,经济哪里衰退了?

目前我还看不到解答,即便是老毛,似乎也没有给出解答,朦朦胧胧的就上了,结果闹了十年,除了落后和经济衰退什么也没得到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十年间经济有大幅度提高。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得出“衰退”的结论,是否有任何数据支持?如果没有,请不要以讹传讹。

家园 没错,现在不也是经济增长

可还是要背起三座大山,生活艰难不是。

低水平发展一样可以有很好的增长率,但是到达自然极限后如何?把知识分子扔到农村去,去跟贫下中农学习什么呢?(当然,某些“知识分子”扔到农村去,我举双手双脚支持),为什么要把机械化的可能扔掉,却要学习怎么用锄头发展呢?突破自然极限,不依靠科学是不可能的。但是把学科学的拉出去一通乱斗。弄得身心疲惫干不了正事儿(就像萨大《科学院故事》里面中写的。)或者上午跳舞下午开会晚上串联一天不干正事儿,这是发展经济了呢,还是导致经济倒退了呢?短期来说,经济确实是发展了,低水平发展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简单再复制罢了。但是更高水平的发展实际上被阻断了。而且发展本身也可疑。纸面数据可以造假。就是真的。倘若只是这边多出来几架战斗机,代价是那边少了两万尺布。我认为实际也无用,因为那时战斗机早就落后了,上天就是打火机的命。为了造打火机而以上百人冻死的可能为代价。我认为这种发展毫无意义。而且,76年确实是节约闹革命了,也确实是抓经济了。经济也有起色了。浪费现象确实减少了。更何况加以对比的66年是闹炼钢和饥荒的时候。此消彼长当然数据斐然。但是之后又闹什么批林批孔呢?为什么还要无聊的政治运动来妨碍经济增长呢。这个增长归功于毛还是邓?这都是问题

所以我说老毛并不知道他到底想要打击谁。他起了个名字叫走资派,但是实际上谁是走资派,什么是走资派。有什么特征。我认为他没有标准。所以是朦朦胧胧。或许他真的想为工农夺取权力,让他们不再困苦。但是从谁那里夺取呢?对方长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理论思想呢。为什么理论思想不对呢?就算夺取了,代价如何?夺取了之后怎么办呢?他或许清楚,但是拿他的名字来闹事儿的人就不好说了。有的人清楚却反对他的想法,有的人不清楚却拥护他的想法。所以他一会儿觉得这个接近他的思想所以拉这个,一会儿又着眼于代价高昂而不得不拉拉那个。弄得所有人都厌恶他,认为他反复无常。同时又带来了高昂的代价。让老百姓困苦。所以我说他朦朦胧胧,哪怕是出发点是好的,也是朦朦胧胧。

我接触的人中没有几个说老毛一句好话的,什么暴政啊什么杀功啊听的耳朵都起茧子。普遍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困苦,什么吃不饱啊之类的。当然你可以讲说这些人都是老邓收买了给老邓唱赞歌的。但是我认为他们作为人民的一部分,说的东西,不能不反映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的现实。不能说吃不上饭也是经济发展。因为那样跟现在吹捧什么保八,我认为一样恶心。

家园 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家园 民主这个东西(4)

红绿:【原创】我看民主这个东西(4)

家园 我认为下乡对于国家来说是必须的一步

虽然对于大部分知青来说是弊大于利。老毛那个年代,确切的说城乡差距是在拉大的,这不仅表现在收入上,还表现在教育,医疗,和基础建设上。知青下乡带来了他们的见识和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生活,从此农民不只是从事田间劳作了,他们也开始接触一些工业社会的工作,比如焊接,农机修理等等。另外,在毛时代,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还是非常好的,比如我印象里,我老家,一个千户左右的村子就有公安局,邮电局,银行,医院,供销社,铁厂等等。这些基础设施,没有有知识的人下来--比如现在,受过教育的谁还愿意回乡下?--,是很难运转起来的。而改革开放后,很多设施就被废弃了。

家园 下乡自然有正面意义,但是

不是说人人都要下乡。更不是说为了下乡把其他的可能都不要了

袁隆平老师也下乡,就是在下乡的时候试验自己的成果的。但是一个国家不能指望人人都干袁老师的活,总得有人从事钱学森钱伟长这些。然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纵观土共的装备研制,几乎没有不受文革、下乡干扰的。

毛时代的农村公共设施,我认为更多的是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工农兵大学生的支持搞起来的。不是城市学生下乡。城市学生下乡那是受教育的,不是教育人的。怎么指望着他们搞起来呢?工农兵大学生是一个创举,和赤脚医生一样是好东西,实际上也是改革时期丢掉的众多优点之一。

准确些说现在受过教育的人还真有回乡下的,比如大学生村官和马永红。当然规模或者热情是不如下乡时期的,但总不能说没有。而且事实上,他们也有少少的理想主义的东西存在。只不过没有培育的空间罢了。但是既然有,总比没有的强。而且他们也是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改变的可能少。或者其改变的地理范围不够广,但是确实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的。

下乡作为一种支持中国农村发展的政策,其本质是正确的,因为不可能存在一个农业基础不稳的泥足巨人式的产业国家。但是老毛式的下乡政策,其执行目的、口号,后续性都有很严重的问题,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下乡政策,我认为是失败的。是倒置了工农业的重要性。因为整体产业的发展要远比一个单一产业发展来的重要。

当然某些人强迫其下乡,我是非常支持和乐见的,并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回城叽叽喳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