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写几个童年游戏(1) -- 重重无尽

共:💬42 🌺7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关那首儿歌,照你这么一说,我看还真有可能是由

当时杨贵妃的典故,编成的儿歌传下来的。。。

看来,我的记性还真不错。不过如果现在的孩子不玩这游戏,那么这些儿歌也会慢慢失传的。。。那就很可惜了。

家园 新疆的男孩子们打嘎嘎。

打嘎嘎的游戏规则是分两拨人,若是同大院儿的,由俩孩子王轮流猜拳择优选取以示公平,如果是不同大院儿的之间的对抗赛,肯定是各自组成最强阵容了。

接下来,叫板,挥板,量板,到参赛两家相执不下时的剁板决胜负(相当于足球的终场PK),最经典的是输家口服心服的嚎骚的过程,譬如。。。。。。

输家列队被同等人数和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押着,从确定的惩罚起点开始向本垒快速行进,并且要拉长了嗓音“嗷------”的边嚎边走,待排头的嚎到快没气了,候补的必须立刻接替,倘若接力之间有明显断声,返回起点加罚后再开始。。。。。。

俺小时候观摩过最长的嚎骚距离,是从军区司令部的门口开始嚎到区党委家属院的门口,冰天雪地的五公里,几乎每个孩子的头顶上都在冒着汗。。。。。。

家园 “比十”?似乎只有新疆的孩子们这么称呼羊拐哦?!

在那个年代,打“比十”争输赢是新疆的男孩子们在街头昂首称王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而抓“比十”翻花样则是女孩子们之间争巧手斗辣嘴的不二杀手锏。二者的确玩不到一起。

家园 是吗? 呵呵,不知道源于何处
家园 靠,打嘎嘎!

原来是老乡啊。

我们管那个嚎叫“嚎骚",我记得一般孩子能持续2,3 分钟呢。

这板,嘎嘎的制作,都是有讲究的。

好的嘎嘎是纺锤型,板一剁就起来。

好的板要剁,颠,扇,都好用。

家园 好像是来自维族话吧。
家园 有关“剁板”和“嚎骚”:

“剁板”:是终场PK 大赛时翻倍加分的手段,倘若哪位一个不小心剁空了,那叫剁死头,失误者不光要被罚出场,除了要遭受同队孩子们的踢打羞辱外,“嚎骚”过程中还会被随时当作第一替补手的;

“嚎骚”的来源:汉人们私底下对每天五次惊天骇地的诵经呼喊声倍感厌烦又极端无奈的一种蔑称,被孩子们恰如其分的加以运用了。

桃子兄:咱西西河哪天也来举办几场历史回顾的大赛如何?

祝桃兄虎年行大运!

家园 这个嚎骚比较猛

肯定很需要肺活量,我们那边没见过类似的玩意儿。

“打嘎嘎”倒是有类似的,我们叫“夹克”。是用比一节两寸左右,比大拇指粗的树枝,削尖两头,成楼下桃子甜说的纺锤型。然后用三合板或者五合板做成一把菜刀模样的板子。玩的时候把“夹克”放在地上,用菜刀板子敲一头的尖。每人敲三下,第三下敲起来要用板子扇之。然后看谁的三板子把“夹克”打得远。这三下的口诀是:“一夹克,二麻勒,三逼兜——”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喊的是什么意思。

家园 能传就传下去

没人玩了也没辙。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变了,总会有个新旧交替,乐观地讲,也算生生不息吧。

或者有些东西也可能会以其他形式被传下去。比如王世襄先生,少年时代飞鹰走狗、驯鸽玩虫,都是当时游戏的东西,甚至算不务正业。过些年一整理,成了很风雅的民俗艺术、民族文化了。所以啊,我们有空了也把小时候的这些东西记一记,过个几十年兴许就会被人搜集整理为民俗文化,过个几百年没准还被某夫子编入《后诗经-西西风》。老师们讲解的时候会说:“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古代儿童思炎、希宝、桃子甜、重重无尽等人在西西河畔欢乐游戏的场景,是不可多得的民谣精品。”

家园 看不见图,能否想想法子。花
家园 求助

不好意思,我这是第一次贴图,不太熟悉。我就是先把图片上传到Flickr,然后从文章里链接过去。

请哪位熟悉贴图的兄弟姐妹给讲讲,或者请版主帮帮忙。先谢过。

家园 哈哈,好主意

桃子一定尽力参加!

老兄写的详尽,有趣!

家园 应该是。

还记得几个维语词的发音。

小时候邻居就是维族,我们玩的不错。那时,基本的对话都行,

不过维族小孩的汉语一般都好于汉族小孩的维语。

家园 你想得好美啊。。。

过个几百年没准还被某夫子编入《后诗经-西西风》。老师们讲解的时候会说:“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古代儿童思炎、希宝、桃子甜、重重无尽等人在西西河畔欢乐游戏的场景,是不可多得的民谣精品

嗯,很有可能。。。

真要是这样,俺们也算是流芳百世啦。。。

家园 换了个图床重新贴了一下图,您再试试行不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