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宛贵山城就在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离伊朗30公里 -- 泉畔人家

共:💬186 🌺1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答泉畔河友

我昨天就回复过,王树:我本来就认为这些数据不是很准确

我从头到尾的观点就是,汉书的里程,有些不怎么可靠,用这个作为根据,是在沙地上起高楼。

现在您又要让我作图,而且要用这个我从头到尾都不认可的标准来衡量。我是不会去画的。我只承认我之前没有表达好我的意思。

在我回复您的那些帖子里,我之所以提了那么多里数,无非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终就是为了说明无论怎么折腾,那些里数是不可能被一一满足的,因为(限于当时的条件)它们彼此之间就是充满矛盾的,用来做证据是靠不住的。

您认为大宛首都在Ashgabat,但就算您自认为它满足了班固记载的到长安的距离(我认为到长安的距离也远了些),但是您也得承认它到都护治所的距离跟记载差距过大不是?王树:轮台到长安7238汉里,现在是2920km

一个直接关乎您立论之本的两个数据,彼此之间都没有摆平,但您仍对自己的看法充满信心,并且张口就得出了您的图符合班固记录80%的结论。这里您并没有给出样本数,我是否可以默认您的对象就是西域传里所有的里数?请问您是否数了西域传中共有多少个里数,而您的图里又是哪些符合班固的记录?您说的“符合”,误差范围是多大?

当然,我这只是顺着您的思路提出的问题。我自己觉得这些问题没有丝毫意义——因为我认为不加辨析地直接用记载的里数来做标准并不可取。

如果非要我提出一个标准的话,我可以说说我不成熟的看法。我认为首先应该应该根据已有的考古结果,加上中西文献记载,在对当时中国和中亚的社会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认真地辨析这些里数和方位有哪些是误差不大可以使用的,有哪些是肯定有问题的而不能采用的。有问题的那些,是刊刻错误,是方位错误,是地名误读,还是解读错误?有无办法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校正?然后再在这些理顺了的方位和里程的基础上,构建出诸国的位置。通过诸国的位置,反过来再来看考古、历史、人文、方位和里程的关系是否满足。如此这般反复调整下去。

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自己一步步地从头来,因为很多通晓古中亚语言前辈学者都做过不少实地考察,结合考古和文献,遍览群说,取精华而弃糟粕,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大致不错的图画。像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参考使用就很不错。因为古史地不可考的东西太多,谭老的书只是反映若干内行编者的看法,肯定不是不刊之论。泉畔兄若有意,可以去给谭老挑挑错,看看和汉书记载的误差有多大,也是一件乐事。

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从头一步步地来。别人绕石走,我有推土机。但这种办法,非有深厚的内功,实不易为。泉畔兄若有意走这条路,我当然乐观其成。

家园 我只问你,你认为贵山在那?

那么多专业书籍,咋没功夫研究,也没那精力。我只问你的观点,你认为贵山城在那?是不是在费尔干那谷地?

那些专家们让他们干专家们的活去,咋这是玩票,图个乐和,你发表个自己的观点不行吗?

贵山位置只要大致确定,咱们就可以把汉书的记录往里代入,哪怕里程不准确,总是个数据吧。你也可以看看,谭其骧先生标定的位置和汉书记叙的符合度是多少。

咋无知者无畏,因为你认为都护到贵山难走,因为有葱岭,恩,也许对,也许错。亲自去走一遭,就一切都明白了。咱们现在没这条件,网上自驾游去比什凯克,阿什巴哈德的还太少,无法知道当地实际情况。假设轮台到西安就比轮台到阿什巴哈德好走,假设汉代的7200一定小于现代的2900公里,就这么肯定吗?还有,这还是在轮台县就是都护所在地这个前提一定正确的基础上。

你既然不敢挑战这些权威专家的结论,总认为前辈们做的不会错,或者说不会大错。那么再怎么讨论也不会有结果。贵山在阿什巴哈德的假设应该以前就没人提出过,没人想过,更不会去那边进行考古验证。等将来咋有了钱,自己去那边旅游旅游,亲身寻找寻找。咋不害怕那些大牛们的打脸,错了有啥?咋又不是写教科书的,错了也就顶多误导西西河里几个看帖子的。内功不内功,呵呵,国内专家的内功咋相信差不了,只是敢提出天马行空观点的,估计还是少。既然汉书都那么不可靠,为什么那么畏惧所谓的权威观点,贵山放到费尔干那,依据何在?考古证据是什么?盆地里难道没有和汗血宝马相关联的一点古迹吗?为什么就没一个专家敢质疑一下?他们质疑司马迁,质疑夏商周存在不存在的勇气跑那去了?

家园 贵山城的位置,昨天已有回复

这就是我的看法:王树:贵山/贰师-罽宾-安息/大宛/大月氏/康居都城

家园 请问您认为塞种的地盘在哪?

按您的描述,塞种似乎在大宛、康居、大月氏的北方:

实力强大的赛种难道是从天上越过大宛,康居,月氏等国去攻打的安息吗?赛种的地盘在那那?赛种穿越荒漠,草原地区,即使这些地区夹在大宛的绿洲城市间,大宛也未必会出来和塞种作战。(大宛只会守好自己的城市就好了,当初月氏从北到南攻打大夏夺地盘,大宛估计也是这么干的。)

但汉书记载: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休循国,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东至都护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国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本故塞种也
捐毒国,王治衍敦谷,……东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西上葱领,则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本塞种也

大月氏西迁时,打败了塞王,许多塞种人从此南迁,分散在诸国。以塞种人为主体或国王的国家至少就有休循、捐毒和罽宾(被安息控制以前)。

这几个国家没有一个在大宛和大月氏的北边,当然更不在康居的北边了。

即使有部分塞种人留在原住地,怎见得和安息争夺阿姆河南岸土地的不是已经南下的塞种人呢?

家园 关于本话题最后的回复

您说

假设汉代的7200一定小于现代的2900公里,就这么肯定吗?

这恐怕是您的误解,请问您觉得我哪句话表达了这个观点?

至于您提到

还有,这还是在轮台县就是都护所在地这个前提一定正确的基础上。

乌垒在轮台县城东,虽不中,亦不远矣。因为它的位置是最好判定的:

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龟兹国,……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
乌垒,……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渠梨,……东北与尉犁、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西有河,至龟兹五百八十里。
尉犁国,……西至都护治所三百里,南与鄯善、且未接
危须国,……西至都护治所五百里,至焉耆百里。
焉耆国,……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
车师前国,……西南至都护治所千八百七里,至焉耆八百三十五里
疏勒国,……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
尉头国,……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
姑墨国,……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十一里
……

您勇气可嘉,我自愧弗如,最多也不过对您的观点发表点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这点自由还是有的吧?您列出的证据,我也还有自由认为它们是否成立吧?至于您说的

你既然不敢挑战这些权威专家的结论,总认为前辈们做的不会错,或者说不会大错。那么再怎么讨论也不会有结果
却并非事实。我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只说“某某专家说如何如何,和您说的不一样,所以您肯定是错的。”我一直都是假设您的观点成立,然后用汉书记载的里程方位来尝试反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与专家有什么关系?

不管您的观点是什么,您都有自由坚持您的观点;同理也适用于我,我为什么没有自由采取某专家的看法呢?只要我觉得他给出的证据充分。现在是您提出观点,我质疑。您既然有提出颠覆性观点的勇气,接受别人质疑的勇气肯定也是有的。我提出我质疑的问题,您可以用证据反驳我。而不是一看到我采取的是某专家的观点,就嗤之以鼻。

既然汉书都那么不可靠,为什么那么畏惧所谓的权威观点

不知道您如何从“(由古代条件限制而导致的)有些方位里程记载不准确”推出来“汉书都那么不可靠”。我已经说过数次,我认为汉书的绝大多数记载都是非常可靠的。

-------------------------

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可以到此为止了。虽然我认为您的观点不成立,但显然我并不能驳倒您,这说明我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和您还有相当的差距,还需多多读书。

家园 王树兄已经给过换算方法了。

这里有一篇讲来龙去脉的小论文可供参考:

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

杨生民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100037)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

中国里的长度及其演变,无论今人关于度量衡的著作和古籍记载,都很少谈及。著名中国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先生在所著《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中说:“自汉代以后,历代计算长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为止。至清光绪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制时,……才明文规定于尺之外,另立里制。①所以,中国里作为计算道路等的长度单位在制度上确立得是很晚的。但这决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里这种长度的概念,相反这种概念当时应用很多。如《汉书·西域传》所载数十个方国中,大多数方国到长安有多少里的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且末国,……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等等。这说明里这种长度概念在当时是常常用到的。虽然如此,正史讲度量衡时却没有里的长度。如《汉书·律历志》谈到长度时说:“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此处讲的五个长度单位,是分、寸、尺、丈、引,就是没有里。这里没有讲里的长度,不是没有里的长度,而是由于种种原因缺少记载造成的。

探讨中国里的长度演变,不仅要探讨里本身的长度,而且还要牵连到其他长度的演变问题,如尺的长度。有时,同一个朝代就有几十个不同长度的尺,与此相应,可以计算出几十种里的长度。但这些里的长度,并不一定是法权认可的现实应用的里的长度。因此,这里仅计算社会公认的里长度的演变,供关注此问题的人们参考。

一、周、秦、两汉里的长度:周代里的长度在计算井田面积时常常提到。《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周代井田制下,方一里,耕地九百亩,四边都是三百步一里的长度。这一点在古代是公认的。《说文解字段注》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然而,仅仅知道一里三百步,不知一里多少尺还是无法求得一里的具体长度。

《汉书·食货志上》说:“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升,井方一里,是为九夫。”从这一记载可知,井方一里,为九夫耕种的九百亩耕地,每一边的边长为一里三百步。一步六尺,则一里三百步为l800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同时又引《律学新说》指出,二者是相等的。所以《汉书·食货志上》在这里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②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于1800尺为415.8米。现今的市里一里为 500米。则知周代一里为今市里的83.16%。由于周代一里三百步的里制到秦汉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所以这一里制可视为周秦汉三代的里制。

————————

①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527页。

②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第540页:古今尺度的比较表。

二、以商尺(营造尺)计算里的长度是里长度的一次重要演变。商尺,传说为商朝的尺,唐以后历代为工部用的营造尺,也称部尺,俗名叫鲁班尺,也叫大尺。这种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步为五尺。一尺的长度为秦尺的1.25尺。《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度量衡》:“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盖自鲁般传至于唐,唐人谓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营造尺。古所谓车工尺。”由于营造尺是历代工部用的尺度,公信力强,应用广泛。随着社会发展,以营造尺计算里的长度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然而这一点来得毕竟太迟了。清光绪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时明确规定里制为:“五尺为一步,二步为一丈,十丈为一引,十八引为一里。”在“新制说略”中指出:“长短度分为两种:一曰尺度,以尺为单位,所以度寻之长短也。一曰里制,以一千八百尺为一里,用以计道路之长短也。里制即积尺制而成。盖道里甚长,若仅以尺计,则诸多不便,故必别为里制。”①这里把尺制、里制作为基本长度单位列出,在当时是有新意的。

据上述清光绪末年所立里制可知:一里为营造尺1800尺。营造尺一尺等于0.32米,所以1800尺,等于576米。因今市里一里为 500米,所以以营造尺计里则一里为今市里的115.2%。

三、第三次中国里制的变化,发生在民国时期,“公元1929年制定一市里为150丈,合公制为500米。这次制定的里制一直沿用至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里制的特点,又吸收了西方米制,并与其结合。所谓继承中国里制特点表现在:从周代开始中国传统里制为一里300步,这次里制为一里150丈,而以营造尺的五尺为步、二步为一丈,则150丈恰为三百步。所谓吸收西方米制与之结合表现在:“一市里为150丈合公制为500米”,则是以西方的米制表示中国的里制,而中国的市尺则变为西方一米的三分之一。这样二者融为一体。由于这次制定的里制,适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方便了与西方长度单位的换算,所以沿用至今。

上述三种里制,是中国历史上里长度变化的三次演变,今列表如下:

中国历史上里长度的三次演变

从上述三种里长度的演变来看,里的长度演变是很慢的。如与尺的演变相比较,这点尤为明显。从周代开始历代都有长度不同的尺存在,其发展的趋势是尺越來越长,这明显是由于统治者为多剥削民众造成的。里所以演变得慢,可能是由于里的长度与人们的利害关系牵连少的缘故。作者浅陋.由于里的长度演变探讨得太少,故写此文以抛砖引玉,如蒙指正,非常感谢!

————————

① 《清朝续文献统考》卷191《乐考4·度量衡》。

②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修订第1版,第3146页。1929年2月16日公布度量衡法二十一条。见《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十八年 (1929)一至四月)第409—410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