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4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多谢先生指教,没有考察一下学术史,就信口开河了,惭愧
家园 南宋的情况很复杂

当时执政的史弥远曾经考虑过金国的屏障作用,打算继续给岁币,但引起了太学生的示威,提议的官员被指为汉奸,被迫中止,停止岁币后金宋关系恶化,而金朝也没有主动联手的意思,还多次攻打南宋要求继续提供岁币,这样作根本不可能联手,宋蒙联盟灭金时金国已经没有希望,丢失汴京退守蔡州,无险可守,兵力孤微,南宋采取联手的做法无可非议,把这与北宋的海上之盟对比有失偏颇,海上之盟之前的辽国除了岁币和北宋矛盾并不大,而金国灭北宋,靖康耻辱始终是南宋民间的仇恨对象,此前不久的韩侂胄开禧北伐最后落得函首北送,这许多仇恨堆砌起来指望南宋和金国真诚合作,就好像这个笑话一样不切实际:

对於幻想军事小说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的概括:如果美国是敌人,我们联合俄罗斯去打击美国;如果有外星人入侵,我们联合美国保卫地球;如果敌人是日本人,我们先和外星人结盟把日本灭亡了再说……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34)

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说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比较不容易的时候,经常会说他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到了战国末期,赵国人的日子就过得比较困难,秦国人老是在西边挖他的墙角,今天弄一点儿,明天弄一点儿。都到这个点儿了,赵国人实在是顾不上远离政治中心的太行山以西啦,再说,他们也不怎么敢招惹那些该死的秦国人。

西墙被秦国人拆得差不多了,赵国人只好自力更生的补东墙,去找东边邻居的麻烦。

公元前245年,廉颇攻陷了魏国的繁阳(今河南省原阳县)。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去世,不知道他有没有听到繁阳前线的捷报。

赵国新上任的领导赵悼襄王,对这个打了胜仗的老将军很不感冒,派乐乘到前线去接替廉颇。

战国时代不少牛人都只能伺候一任老板,如商鞅,如乐毅,廉颇伺候了两任老板(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跟第三任老板才有矛盾,已经很不容易啦。

廉颇没有张仪那种主动让位的觉悟,一看乐乘伸手来摘桃子,二话不说就把他打跑了。

乐乘跑了以后,廉颇也选择了跑路。

不跑,赵国能放过他吗?

廉颇就近跑路到魏国,申请政治避难,魏国人也没有记仇,收留了他。

在魏国,廉颇过得相当憋屈,魏国人只是把他当金丝雀养着,从不让他贡献光和热。

无聊的廉颇,待在魏国很郁闷,赵悼襄王,待在本国更郁闷。自从长平大战后,赵国就时时刻刻承受着秦国施加的巨大压力。国难思良将,赵悼襄王也想起了跑路的廉颇,派人前去考察已经不再年轻的廉颇。

看到组织上还没有忘掉自己,老将军廉颇high得要命。这一high,胃口就来了,当着赵王使者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饭后,廉颇将军还全副武装,顶盔挂甲,翻身上马,表示自己不是老得不中用了,还可以继续为祖国发挥余热。

可惜,不管廉老将军怎么表现,他的鉴定书,赵王的使者早就写好、签字了。

就在赵王使者起身前来考察廉老将军之前,跟廉颇有些不对付的郭开找到了他,送上了不少黄白之物,要求只有一个,无论如何不能让廉颇再回到赵国。

本着拿钱就办事的受贿职业道德,赵王的使者回国后,把廉颇的近况,向领导做了修正性报告:廉老将军虽然上了岁数,但是饭量还行,就是大便频繁了一点儿。(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悼襄王需要的,是能够为国家解决麻烦的大将,不是饭桶,也就没有再理会廉颇。

廉颇痴痴的等待着领导的召唤,等得花儿都谢了,依旧没有任何答复。

我相信,在这一段时间里,廉颇老将军应该很失落。

是金子总会有人去捡的,赵国和魏国虽然不待见廉颇,楚国还是很把他当一回事儿的,派人秘密的把廉颇接到了楚国。

楚国人也不小气,接来廉颇老将军后,直接就让他做了将军。

楚国给了廉颇一个机会,但是廉颇却没有还楚国一个惊喜,啥成绩也没有做出来。

面对这个尴尬,廉颇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还是赵国的士兵用着顺手。(我思用赵人

名列赵国四大名将之首的廉颇,最终在楚国郁郁而终,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寿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廉颇在历史上的名气不能算小,但是考察一下他的战绩,跟他的名气实在是有点儿不相符。廉颇战胜的那些对手都是些破落户,破落很长时间的魏国啦,回到解放前的燕国啦,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在公元前283年跟着燕国群殴齐国。面对超一流的秦军,廉颇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长平大战的前期,也只是中规中矩的按照定式出招儿。

廉颇跑路后,李牧接过了赵国的军旗,在他的率领下,赵军完成了最后的历史使命。

李牧最早的工作岗位,在赵国北部的代郡、雁门郡,主要的工作是防御逐渐形成气候的匈奴。

这一带是个特殊的地区,赵国也给了李牧特殊的政策:当地的军政组织体系由李牧说了算,他觉得怎么方便就怎么搞;当地的税收也不用上交赵国中央政府,就地转化为李牧的国防预算。这么说吧,这疙瘩就是赵国的特别行政区,李牧就是这里的特首,还是一个有军事指挥权的特首。

在李牧这个老大的手下,这两个地方的赵军将士过得很爽,伙食高标准,每天都是牛肉伺候着,生活很轻松,每天就是骑骑马射射箭,压根儿就不去跟匈奴人死磕,最多也就是去刺探一下匈奴人的各种情报。

实在是不能怨这些赵军将士没有追求,他们也是在不折不扣的执行李特首的命令,李特首发话了:匈奴人来的时候,所有人立刻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扎紧篱笆,谁要是敢主动去找匈奴人的茬儿,杀无赦。(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一连好几年,李牧就是这样老鼠不出洞。匈奴人认为李牧就是个胆小鬼,李牧的手下也认为自己的老大很没种儿。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国的领导也认为李牧的表现是丢人现眼。

赵国中央政府给李牧那么多的优惠政策,为的就是让他狠狠打击狗X的匈奴人,没成想李牧这么窝囊。赵国的领导,认为李牧很对不起自己的信任,对他这种胆小怕事的做法,屡次提出批评指正。但是呢,李牧压根儿不尿领导的态度,把领导的批评当成了耳旁风。

这下赵王不干了,不换思想就换位子,派人去把花岗岩脑袋的李牧替换下场。

新上任的特首,就比李牧有种儿多了,只要匈奴人敢来捣乱,他就敢跟匈奴人死磕。效果也很明显,基本上每次都能让匈奴人“高高兴兴出门去,满满意意回家来”。匈奴人把当地能拿走的东西(包括人口),一个劲儿的划拉回自己的帐篷。

几次三番下来,当地的人们就没法在这里进行正常的生产建设喽。

赵王一看,得,还是李牧比较靠谱。虽然李牧的那种做法很不爷们儿,但是匈奴人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赵国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损失。

一看领导的任命书,李牧还拿上架子了,说是身体有贵恙,干脆不伺候。

赵王也知道,这是人家李牧在讲价钱呢,得嘞,在前线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中央绝对奉行不干涉的政策。

重新上任的李牧还是老主意,就是不跟匈奴人接火。

一看李牧还是那么老鼠胆儿,匈奴人也就放心了。

边关的赵军将士虽然依旧过得很爽,但是一看到那些整天趾高气扬的匈奴人,他们心中的憋屈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每个人都觉得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么过,要对得起纳税人,给该死的匈奴人一个教训。

李牧知道,火候差不多了,那就干吧。

李牧精挑细选了一千三百乘战车、一万三千匹战马,并且还把年薪最高的五万人(百金之士)动员了起来。

跟骑马的匈奴人死磕,没有骑兵,就约等于让士兵拿着毛瑟枪去冲击坦克集群。

骑在马上射箭,对赵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好多年前,他们就已经这么做了。不过呢,跟匈奴人相比,赵国人还是差了点儿火候。骑马射箭,对匈奴人来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赵国人来说只是一份工作。

一个演员可以一辈子只演乞丐,成为一个另类的特型演员,但是绝对不会过一辈子的乞丐日子。

这就是差距。

因为跟匈奴人存在着天然的差距,要是骑着马放开了死磕,赵国人没便宜赚。在家门口作战的赵国人,也有自己的绝活儿,战车。

驾着战车在广袤的草原上,跟匈奴人周旋,那肯定是没好果子吃的,否则赵武灵王也犯不着费那么多唾沫,搞什么胡服骑射啦。不过,跟匈奴人周旋,战车也不是一点儿用也没有,在战场防御的时候,战车的优越性能就展示出来了。一排排的战车,往那儿一戳,你骑着马去冲吧,冲得过去算你本事。

战车就是战场上一道移动的长城。

骑兵有了,战车有了,不怕死的战士也有了(怕死不是高收入人士),但是只凭这些,还是没法让匈奴人肉痛的。

赵国人还有一个大杀器,弓箭。

在冷兵器时代,对付来去如风的骑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拒敌于国门之外,对他们进行远距离非精确打击,让他们的速度优势打一个不小的折扣。

弓箭绝对是一个不二的选择,除了那些只靠人力的普通弓箭,还有借助机械力的弩。漫天蔽日的利箭,呼啸着扑向远方的骑兵,不管是射人还是射马,都够骑兵喝一壶的。

李牧也给匈奴人准备了一道大餐,十万弓箭手,很可能有弩兵。

一切都有了,李牧也开始了紧张的备战。

在备战的同时,李牧还挖了一个大坑。

某一天,匈奴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诱人的画面,漫山遍野都是赵国的人和牛羊。这绝对是一个捞一把的黄金机会,匈奴人占据着速度优势,一个突击,赵国人再怎么着,也没法在短时间内,把这么大规模的人畜,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啊。

匈奴人也不是缺心眼子,他们先派出了一小股人马前来试探。效果相当理想,一下就俘获了数千人。

嗯,赵国人的倒霉日子来临啦。

这么好的日子可不能错过喽,匈奴单于率领着主力,向着心中美好的明天出发。

就在匈奴单于满怀希望的行进的时候,在他那必经之路的两侧,有无数的仇恨的目光正在瞪着他。

差不多了,关门打狗。

这一战,匈奴人折了十多万,够他们疗一阵儿伤了。此后十余年,匈奴人再也没敢来招惹赵国。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农牧之间第一次大规模交锋,以后这类交锋,要在北方草原,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且跟这类交锋打交道呢。

这一次是赵国人是在家门口进行积极的国土防御战,挖坑、下套、打埋伏,就够了,但是要想让抢劫成性的匈奴人,彻底消停,还是差了很多火候。

至于怎么样才能够让匈奴人彻底消停,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另外,这一战的规模,很有琢磨头。这一战,李牧在边关动员了近二十万的兵力,参考长平大战,赵国的全部兵力不会超过百万,李牧手头有那么多的人马吗?

还有,匈奴人直到等来了冒顿单于,才组织起了三十多万的战斗人员(控弦之士三十馀万),这会儿他们能拿出十多万的人,来让赵国人下酒吗?

最后,这么辉煌的一次胜利,竟然在《史记赵世家》里没有任何记载。

以上种种,不得不让我怀疑,太史公是不是做了一块注水肉?

不管我怎么怀疑,一个事实是没法改变的,在匈奴人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之前,他们对农耕地区的威胁,还是不怎么够看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水兄好文,送花献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感觉李牧是战国最大的杯具

郭开实在是太可恨了!真该千刀万剐!!

家园 这样的比较并不公平

如果说“联金灭辽”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宋朝国际政策的短视的话,那么“联蒙灭金”无论是在客观的历史背景、还是在主观的决策意愿上都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南宋朝野不是不知道蒙古崛起的后果。实际上当时有相当一部分论者认为蒙古就是当年女真的翻版,金蒙战争开始以后朝廷对于是战是和这个问题就有过激烈的讨论。而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在情况还不明朗下,暂取观望态度。

我们知道,战和不仅取决于我方的态度,更取决于对方的态度。那么这时候的金国的态度究竟如何呢?是否真的像这位朋友所说“有向宋媾和的可能性”呢?——在蒙古掉头西征,压力减轻之后,金国悍然发动了侵宋战争!

表面上的理由是对南宋停止支付岁币的抗议,实际上是冀望堤内损失堤外补,通过侵占南宋领土来弥补对蒙战争的损失。而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在南宋的坚决抵抗之下,这场无意义的战争消耗了大量金国野战主力,金国国势更加一蹶不振。

而且,这场战争还有一个对金国相当不利的问题,就是再度触发了南宋国民的仇恨。靖康奇耻大辱在前,即使金国能表示出恰当的诚意,那么要南宋国民从内心完全接受这个联合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垂死之际仍然如此死性不改了。将这种情绪推向顶峰的,是后来金国在蒙古的持续进攻下被迫迁都,而新都的位置,竟然定在了开封!这无疑于再一次在南宋民众的伤疤上撒盐。经过了这一连串愚蠢至极的行为,金国凭什么还能指望南宋与其联合抗蒙?南宋又凭什么信任这个利欲熏心的邻居?

最后——如果说此前的金国,还有作为屏障作用加以联合的价值的话,那么经过这场战争,明眼人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在这个时候,对南宋决策层来说,联合或者扶植这么一个必亡的政权没有任何意义,相反还有可能给蒙古以南侵的口实。最为现实的做法,就是联蒙灭金,尽可能地在这一过程中谋取实利。

这就是南宋最终作出“联蒙抗金”这一决策的考量,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样做的弊端,但是相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说,已经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家园 廉颇在楚国打过什么比较有名的仗没有?
家园 此人也没好下场,

记得小时候看东周列国连环画《李牧之死》,赵亡后郭开回老家将历年所积的黄白之物装车运到新家,途中被李牧部的散兵劫杀。

家园 我猜李牧的二十万人和匈奴的十几万人不全是军事单位

我猜李牧的二十万人和匈奴的十几万人不全是军事单位。大部分可能是就近征发的农牧民。真正的军队就是李牧那五万战士,他的十万弓箭手很可能大多是当地居民。在当时的北地亦兵亦民应该也很常见。匈奴的十几万人则大多是跟在军队后面打算来搬战利品的。

家园 武安君才是战国最大的悲剧

白起、李牧、苏秦不都封了武安君吗

武安君就是被诅咒的

家园 据说郭开在赵亡后前往咸阳高就的路上被人杀了

被一群来历不明的强盗。不知道是真有一群强盗,还是秦王的卸磨杀驴,还是史家的意向就不得而知了。

家园 这里的四大名将是指?

颇、牧、奢、乘?

家园 赵国四大名将

廉颇,赵奢,李牧,庞煖?

家园 民兵弓箭手在战国很普遍

吴起在河西的时候就训练了很多,在对秦国的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家园 司马迁的史记写得很偏

是部很好的历史散文集,却是很糟的史料集——特别是秦统一的过程写得几乎和春秋一样简略。

不过秦灭楚那段,还是很有趣的,比如李信伐楚大败中很多离奇的现象——王翦为什么提出了大得离奇的兵力要求,李信开头大胜后为什么突然调转方向向后方运动,为什么秦军会惨败(绝对不是李信轻敌冒进导致的!),为什么以法令严明著称的秦国居然对李信没有严厉处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4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