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所感受的民族文化(1)《春江花月夜》 -- 海月

共:💬64 🌺1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所感受的民族文化(1)《春江花月夜》

动静互生 愁尽天人:《春江花月夜》(民乐)

舒缓的琵琶轮指开始,一声比一声急促,一声比一声高昂,于是二胡、笛子、筝、大鼓、洞箫都逐渐加入,以至汇成浩荡的广阔的大海!黄昏时,夕阳西下,鸟雀归巢。几朵闲云随风静移。几滴泉水从山间叮咚奔出,在繁花和绿草间逐渐汇成溪流,一而二、二生四、四分八,……,以至连江达海,海阔天平!或许这时的鸟已眠、人已梦,月色如银、空山澄江,一派静谧!不知是静谧静止了流水,还是流水流动了静谧,我们只觉得舒缓的二胡、笛子的悠扬中和谐地让琵琶的轮指轻划,既不失幽雅又增加了灵动,间或加入了几声木鱼的轻敲和钟磬的微鸣,更使春、江、花、月、夜融为一体,动静互生!在所有可以表现动与静的乐器在欢快和谐的高潮中,我们感到最大的静,也感到最大的动,我们的神思越飞越远,直至苍穹……,一个“生”字写出动与静!

一阵悠扬动人心脾的洞箫声仿佛从天而降,让人感到“愁”然而生!这时的琵琶已不再平和,或高亢、或低沉,二胡也转入了低音,洞箫声此起彼伏,木鱼的敲击更是让人声声心碎!那离家的游子、那孤寂的思妇、那潦倒的商贾、那落魄的文人、那失意的官僚……,谁没有一腔愁怨、谁没有一汪泪水、谁没有一身伤痕、谁没有千千情结?……,月儿隐现、月白花香、水声汩汩、夜色迷离!我们或许在春夜的天地里洗涤沾染了静谧哀愁,或许春夜的天与地让无限的生机伤感了思绪:天不老、地不废、人又如何?……于是,又是琵琶、二胡、筝、鼓、箫齐鸣,高亢雄浑,犹如含着泪水高吟地屈原、犹如霸王卸甲黯别虞姬、犹如缠绵不舍的明皇贵妃,……,一个“愁”字写出天与地!

绵长的二胡声在远方的山间、远方的海面江水处传来,同样绵长的洞箫声适时加入,流完泪水的人将要进入梦乡。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夜已深,罢了也罢!……动静互生,愁“尽”天人!

关键词(Tags): #中国文化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通宝推:李老汉,mopfish,悠然见南山,
家园 【原创】我所感受的民族文化(2)--《锦瑟》

李商隐《锦瑟》(诗词)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品赏:

说老实话,我一直不太理解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超越了它所有的历史局限,即使拿到现代,也很少有人有这样奇妙的想象!它所用的艺术手法,就是用现在的所有时髦词汇去解释,也丝毫不落伍:象征主义、意识流、魔幻、……,你所能想到的它都可以适用!如果说有所谓的“穿越”的话,我觉得它就是一首“穿越”在一千多年前的诗!

首联还比较平实,不过“无端”和“华年”两词,已经让我们觉得有巨大的吸引力了,我们可能觉得这可能是一首叹时忆旧的诗。

颔联就是非常地出人意料:本来应该承接起联,继续深化比兴,可是诗人用了两个很浪漫很迷离甚至很妖异的典故,一下子让人懵了!这时,我们不得不站起来,慢慢地踱步,细细地思考,恣肆地想象,入神的品味,又会觉得意会无穷!真是无声胜有声、飞白意无边!这时我们已经摆脱了叹时忆旧的定式,进入了诗人给我们打开的迷幻之门:我们可以想到人生、可以想到爱情、可以想到命运、可以想到自然、可以想到成败……所有的情绪都可以在这样妖异的意象里寻到归宿!

按照律诗起承转合的模式,颈联应该转到主题了。可是诗人还是让你意外:第一组意象还没有散去,马上又是一组妖异的意象袭来!这一组意象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双关意象,就是说有四个甚至八个意象在等着你: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既可以独立想象,又可以两两连起来、三三连起来、四四连起来想象,变幻无穷!联系到在颔联得到的意象相结合,我们觉得:既加深了我们原先的意象,又让我们更迷幻了……

尾联乍看起来也很平实,可是用的都是模棱两可的诗意语言,再和前三句连起来,这样的结尾既象给了我们结果,又象使我们更加迷糊;既是照应了首联,又是让颔联颈联的意象继续驰骋……

这是一首“思”了千年、“惘然”了千年的绝妙好诗,我想还会继续让人“思”下去、“惘然”下去……

关键词(Tags): #中国文化
家园 【原创】我所感受的民族文化(3)《墨葡萄图》

徐渭:《菊花图》与《墨葡萄图》(美术)

徐渭才华绝艳,却一生多磨难!读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不禁叹息、不禁唏嘘!我们今天不说徐渭的其它事情,只欣赏他的画,书法以后再谈。本人能力有限,这里只欣赏他的一幅写意画《墨葡萄图》和一幅《菊花图》。

先说工笔写意的《菊花图》:

贫瘠的碎石土地上孤立着一根劲峭的石柱,傲然孓立。在碎石地里,稀疏的野草丛中,蓬勃出一束多彩的霜菊!菊花叶子色深沉肥厚,生命力在萧索的寒气里热烈奔放!在石柱的罅隙里、在石柱的顶上,也同样生长着、盛开着菊花!这些霜菊枝条遒劲,花朵端庄艳丽。花朵都略微向左倾斜,枝条也同样向左微曲,虽有画面重心方面考虑,但菊好像正不屈的顶着寒风的吹拂!整体观来,在图上部、左部都有大部的留白,显得萧索寂寞!而图中的石柱和一丛丛顽强的菊花,却让人感到一震,不自觉地挺直了腰!

泼墨写意的《墨葡萄图》: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面右中部一团团稠密的葡萄,色泽浓烈,葡萄枯黄的叶子反而可以不计了。然后,一枝瘦劲的枝干伸出,垂下去,是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在叶子中间隐藏着一颗颗干小的葡萄粒!浓密浑圆的葡萄与枯黄的叶子、劲瘦的枝干与伸出的柔细的枝条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感到作者胸中的郁结块垒、寂寞孤傲!画的上部是一首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观画已肃然、默然,读诗岂不黯然、泫然?!

[IMGA][/IMGA][IMGA][/IMGA][IMGA][/IMGA][IMGA][/IMGA][IMGA][/IMGA][IMGA][/IMGA][IMGA][/IMGA]

关键词(Tags): #中国文化
家园 这个原来是个民间的琵琶曲《夕阳箫鼓》

这个原来是个民间的琵琶曲,只有一个曲名,并没有分段标题。把它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联系上是民国以后流传开来的,其实是一个误会。也有说《春江花月夜》来自《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总之,更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无不可,但是要和张若虚的诗联系起来就比较牵强。联系白居易的《琵琶行》我觉得也不是很直接。

这个曲子其实就是一个优秀的民间的琵琶曲,和许多其它的琵琶曲一样,也许本来和任何诗词都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不象古琴有的时候和诗词有非常紧密的主题性的联系。

这个曲子总的意境比较祥和,当然作为音乐也有它的高潮部分,我是没有听出什么愁意。它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不太象文人音乐。意象主要是夕照,江波,渔舟,楼阁等等。当然,硬要把夕阳的意象更改为夜月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旦变成夜月则渔舟就不宜出现了。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该曲名最早见于清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1875年前后吴畹卿抄本传谱为共6段加1尾声,无分段标题。其后各派传谱分段不一。在平湖派李芳园1895年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曲名《浔阳琵琶》,曲体有所扩展,共10段,其分段标题为:①夕阳箫鼓、②花蕊散回风、③关山临却月、④临水斜阳、⑤枫荻秋声、⑥巫峡千寻、⑦箫声红树里、⑧临江晚眺、⑨渔舟唱晚、⑩夕阳影里一归舟。在浦东沈浩初1929年所编的《养正轩琵琶谱》中,曲名叫《夕阳箫鼓》,其分段标题为:①回风、②却月、③临水、④登山、⑤啸嚷、⑥晚眺、⑦归舟。1923至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曲,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至今犹用此名。

家园 中国的古典音乐未到“意”的高度

相比美术和书法,更不要说诗词了,中国古乐还停留在表现阶段,因为参与的文人太少,且一般是作为诗词曲剧的附属,以及特定的场合比如祭祀等,没有上升到“意”的阶段。也许是诗和书法等“意”味太足了,就不需要音乐来表现了吧。

我这个系列主要是我的主观感受,就是我把我的“意”加在这些先人的作品上了。

家园 【原创】我所感受的民族文化(4)--《凤凰台上忆吹箫》

怎敌一个“忆”字:《凤凰台上忆吹箫》(民乐)

在这冬至的清冷里,有着黑夜及这管纯净悠扬的箫声相伴,感到莫大的知足。

箫音是低沉的,丝毫不张扬,不沾人间烟火。无欲无求,俨如得道高僧禅定的思绪。如果在这如水圆润的低吟里禅化,未免不是一种圆满。

或许回首,忆起过去如尘埃飘荡;那么现在不妨细品一杯俨俨的苦丁茶,有点涩涩的,却沁入心脾。然后,捧起一管箫,轻吸一口气,于是那心声就从心到唇,沿着修长劲瘦的竹管,所有的沉郁都会在淡雅的空气中消散了。

然而,那充满质感的声音却不会消逝:在远空里回旋后,又缓缓地回到身边;这一回,穿透的不是虚空,而是虚弱疲惫的心、越来越消瘦的灵魂……

箫声始终是独行的、孤寂的,即使与琴、筝等其他乐器合奏,依然可以感到它的穿透力!是啊,如幻似梦的声音何尝不是儿时的笑声、何尝不是灯下苦读的身影、何尝不是壮怀满胸的憧憬、何尝不是如胶似漆的爱情、何尝不是受伤孤独的泪水、何尝不是华发早生的沉吟……

箫的回声越是远听越是分明,甚至可以听到心跳、可以听到脉动!于是,如果我们在行了千山万水、过了丛林幽壑、经历大城小市、历尽艰辛、饱经风霜时,仍然可以听到一管纯净悠扬的箫声在飘荡,我想那时,我们一定会知足、会沉醉……

关键词(Tags): #中国文化
家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个是诗眼啊,如此引人遐思!

宇宙时空。。。

家园 中国的古典音乐有很多具有意境的作品。
家园 除琴外,文人作曲的很少

蔡邕做《五弄》与嵇康做的《四弄》合称有名的古琴《五弄》,宋姜夔是个文人作曲的高手。文人操琴也是兴之所至,没有象书法那样有“法”可循。其他从事音乐工作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优伶和乐妓,传授也是一师徒相传的方式,没有形成曲谱形式,很容易失传。至于儒家重视的“乐”,那是一种修养了。很少有文人去弾琵琶和拉二胡,阿炳也是靠之乞讨,所以中国古乐更多的是在民间的节庆和红白喜事上,《百鸟朝凤》《鹧鸪飞》等都是形象化的。《高山流水》钟子期也是称赞"洋洋乎“”汤汤乎“的形象化,《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也是先有诗,后套上曲的,很难称的上意境。至于《广陵散》原来也套上聂政刺韩王,嵇康倒是赋予的内心的杀伐的“意”,可惜失传了……

家园 九成琴曲都是很有意境的,数以百计的样子。

至于《广陵散》原来也套上聂政刺韩王,嵇康倒是赋予的内心的杀伐的“意”,可惜失传了……

《广陵散》没有失传(搜一下管平湖 + 广陵散),这说明你对古琴不太了解啊:-)

家园 是啊 孤篇冠全唐

这个具有生生不息的意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团圆的意思了……

家园 后来订谱的

管平湖是根据《神奇秘谱》重新订谱的。《神奇秘谱》是明朝的宫廷所制,离嵇康的时代久远了。明代后此曲又失传了,知道上世纪发现《神奇秘谱》后,管平湖先生重新订谱的,至于是不是和嵇康的相同,只有天晓得了

家园 那叫打谱,不是订谱

这个谱子,估计是古代流传下来,从考古上来说,不知道有没有证据,但是也不能说失传了,否则你可以说那些曲子都是失传了,高山流水也是失传的。谁知道流水是一直师徒传承还是中间断掉后来人打谱。

既然有谱子在,就可以说是传下来了。

家园 【原创】我所感受的民族文化(5)--《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五 柳 先 生 传 》(文学)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普通人一个,或你,或我,或他,亦或叫柳树都可以······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八字箴言,为世外散仙!无功利,为一纯粹人。可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接着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只追求理想,是生活在乌托邦中,柏拉图式的人物,书呆子吗?·······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可现实残酷,物质的必须及欲望的满足,又怎能超然物外不食嗟来之食呢?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于是,就醉吧,醉了一切就不用心里不安了,就不会心里不平衡了,就没有羞愧了,猛喝狂饮······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在能吃饱喝足满足生存之后,那么名士的理想主义风采还是要的,于是破屋烂衫之类的艰苦也就是真名士自风流,视为应该了······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可是光是穷也不行啊,世上穷人太多了,总得有不同之处啊,于是就写一些文章,也不知道写的好不好,反正是自己看自己乐自己阿Q······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样就是一个名士的生活,是真忘记得失了吗?呵呵,“以此自终”四字可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十四个字相拼······

呵呵,郁闷······

后面还有一段陶渊明同学的评论,酸的可以,就不说了······

呵呵,都是牛人,李太白明显与陶渊明不同。如果把李白很少见的骈体抒情小品《春夜宴桃李园序》拿来比较一下,都是名士,格调明显不同!呵呵,出世与入世都何其难也······

关键词(Tags): #中国文化
家园 俺有次听前辈讲过,打谱的思路并不是找嵇康版本

广陵散在嵇康之前就有了,古琴谱的特点是只记旋律不记节奏,所以弹法会有不同的演绎,嵇康演绎的版本也许是不存了,可是他所依据的乐谱并不会因为他死而失传,此其一。此外,广陵散来自于《聂政刺韩王》,那么后世的琴家在追寻《广陵散》的时候亦可以其为参考。因此,并非嵇康之后广陵散就没有了,没有的只是嵇康自己演绎的那种弹法而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