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分析一下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运作方案 -- 积吉

共:💬53 🌺1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分析一下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运作方案

现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初步搞掂,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里程碑,可喜可贺。关于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如何运作,现在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网上都是些留声机文章,没什么营养。我在这里粗略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各位大牛来指导。

一些引用数据我就不链接出处了,网上已被翻来覆去的copy多次,大家搜一下就是了。

首先,引用一段话:

李书福认为沃尔沃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研发投入过高,而销售规模有限,30万辆左右的年销量无法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形成规模效应。究竟沃尔沃达到什么规模才能扭亏为盈呢?对此,李书福胸有成竹地说,“只要年销量达到37万辆就可以扭亏为盈。”

去年沃尔沃亏损9.34亿美元。以美国市场每辆车的平均售价3万美元计算,增加7-8万辆的销售就可以带来21-24亿的销售额,减去这9.34亿美元的亏损,大概可以算出这7-8万辆的制造成本是12-15亿,也就是每辆车的纯制造成本是1.8-2万美元,所以我们粗略的得出沃尔沃整个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大概在35到40亿美元一年。

这增加7-8万辆的销售如何产生呢?答案是中国的商用车市场。去年国内高档奥迪销量是15万辆,占有高档车市场的40%以上,也就是说国内高档车市场是30万辆以上。不管沃尔沃要比奥迪是档次高还是低,它在安全性上的口碑是杠杠的,都不需要作任何宣传。再加上变成国产车,加上走走上层路线,把它变成北京的官方用车这不会有人怀疑的。地方政府一看北京都用窝窝了,俺这旮瘩还用四个环怎么混啊,一个字“换”。于是这7-8万辆的销量就不会有太多问题了。

再说成本,当然我这里是说以后5年的成本消减。汽车的主要制造成本,一是发动机,二是变速箱,三是底盘车身什么的。记得以前提到这次收购包括一个发动机厂和有40%股份的变速箱厂,这次收购发布会没有提这些,我们就不管了。

这个吉利不是去年收购一家世界第二的变速箱公司吗,这个变速箱的成本下降40%有人反对吗?发动机我估计100%要在中国建厂,地点就在成都,为什么?以为现在的发动机都是合金铝的,成都那地方离铝厂近。如果要加上别的原因,一是地方的融资,二是离长安沃尔沃近。

整车制造很可能选择北京,原因不说大家都知道。唯一的疑问是北京亦庄的工业用地够不够,可能我杞人忧天了。

怎么样,整车制造成本5年后下降20%这个数有人反对吗?如果售价不变,销量40万辆,沃尔沃就会多出16亿美元的收入。如果降价20%就会带来远大于20%的销售增量。沃尔沃不赚钱才怪。

欢迎拍砖,更欢迎鲜花。

家园 如果在中国建厂,成本降下来没啥好讨论的,国内劳动力便宜。

至于成本降下来之后能在国内售价多少,或者多少钱能卖的动,这个就不是能猜测的啦。产品这东西,空说都是没用的,只能市场来检验。所以3年后看结果再说吧。

另外,“它在安全性上的口碑是杠杠的”,这个存疑。因为北美这车卖,用的比较少,没啥人谈其安全性。

家园 呵呵,销售需要用市场检验是对的,但不是有市场预测

这一说吗。所以我就恬不知耻的把这篇文章纳入市场预测一类。

沃尔沃的安全性方面,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是它发明和首先使用的,其余的各种安全措施沃尔沃发明不少,比如现在又搞了个城市交通防碰撞系统。要知道沃尔沃成名是由于英国皇室当时因为它的安全性选做专用车。

家园 就是不知道现在政府用车的情况

我觉得你说的有些简单了,现在政府用车用奥迪宝马?不知道这个奥迪宝马是纯进口呢还是国产的?要是国产的,吉利会走上层路线,做奥迪宝马的厂一样会走上层路线吧…

另外你说的削减成本两嘴唇一碰就是40%啥的,丰田减成本都减出麻烦了都不一定有40%吧…反正觉得说不出哪里感觉怪怪的

Volvo这车本身市场相当小众,价格贵,还没有什么很出名的特色。吉利好像还把研发什么摆在瑞典?除非连厂带机器全搬回中国,不然我对Volvo盈利还是感觉一般

我觉得李书福还是有算盘的,但靠降成本,这个说不好

家园 曾经,它在安全性上的口碑是杠杠的

沃尔沃(中国牌子了,所以用中文名)在汽车安全上有过一些创造和开拓。曾经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车,创造过一年没有人死于车祸的奇迹,也有沃尔沃车祸幸存者俱乐部讲述一个个死里逃生的故事。

但是,随着其他厂商的发展,现在的沃尔沃已经没那个资格说自己是最安全的车了。也就算一个安全性不错的车

有种感觉,沃尔沃可能会走压成本,打价格战,还有开拓中国市场这几招。车子本身的质量,估计也不可能再长进了

家园 狗狗了一下,你说的是对的。喔喔很注意安全。
家园 中国进口奥迪去年好像是2.9万辆

其余都是由一汽组装的,大概是12万辆。

政府有规定:政府用车要求50%是国产。看看吉利现在用的什么人,在那里建厂你就知道它有什么打算了。再者一汽不争气是有共鸣的,它又不是北京的汽车厂,走上层路线不会是北京沃尔沃的对手。

我说的40%是指变速箱,整车我给出的是20%。

沃尔沃出名是其安全性,这个还有疑问吗?当官的最最在乎的不就是安全性么,当然豪华车的安全性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沃尔沃不就是靠这个来忽悠的吗。

家园 这个要顶,中国牌子用中文名。不过沃尔沃绕开,大家给起个简

称吧?

沃尔沃现在不是最安全的车,还是因为售价不够高吧,现在的安全都是钱砸出来的。

家园 要做到迅速盈利不容易。海外销售还可能有不小的下降。

要做到迅速盈利不容易。沃尔沃的海外销售还很可能有不小的下降。因为部分失去了福特的销售网络,起码福特的销售网络卖起来volvo不那么上心了。(参见联想收购IBM PC案)

不过只要能做到联想收购IBM PC那样就非常好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volvo毕竟是多年世界一流。技术溢出效应能帮中国的汽车生产上一大截。为了这个,就算先为volvo赔上几年钱,花上50亿美元都值。这正是中国政府现在做梦都想的产业升级。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不太受政府待见的吉利现在突然成了政府面前的红人。当然,吉利公司本身为此冒的风险是不小的。

家园 对,这个忙总还是谁也提到过要扶植一些民营企业家

国企最大的问题是把搞企业当作做官,赚钱全靠垄断。民企有活力,但不太可靠。如果能培养一批像华为这样的民企,对国家很有好处。再加上海外购并民企出面比国企容易。

关于销售网络的积极性问题,这个不用担心,用一句李书福的话:没有谁会和钱过不去。

家园 volvo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车的系列没有特性

收购volvo对于吉利来说, 技术上肯定是有很大的优势. 吉利可以充分的利用volvo的技术来加强自己在中低端车型中的水平.拉开和竞争对手的优势. 但是高技术往往也对应着较高的成本. 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带来成本的下降, 质量的上升. 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消费者看不见的. 如果用volvo的车辆技术武装吉利的车, 那么在车身设计, 材料上都要有很大的提高, 相应的成本也会提高. 特别是加强对安全性能的配置, 更是大大提高制造成本. 有可能造成吉利成进入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但是希望吉利至少能够从volvo身上学到生产制造的经验, 在研发上能够学习国外工程师的严谨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带来对吉利长远的最大优势. 光是现在这么几个车型, 几个专利是不能长久的.

对于volvo我个人认为它的最大的问题是, 近些年来没有了创新, 车没有了卖点. 大家都知道volvo车的安全性很高, 当年号称铁甲汽车. 在汽车安全性上, volvo确实是走在了大家的前面. 但是那是上个世界80-90年代的事情. 随着奔驰和bosch合作推出了abs, eps等等技术, 外加各个厂商逐渐认识到了汽车安全的重要性. 大家都在安全上花了很大的功夫 (本分日本车型和国产车型除外). volvo在这个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就现在来看volvo的安全性还是很高, 但是奔驰安全性比volvo低么? 大众呢? 宝马呢? 奥迪呢? 雷诺, 雪铁龙, 标志, 通用等等, 哪个车型不是欧洲碰撞测试都是4星5星?根本没有明显的差别. 至于volvo开发的那个城市刹车系统, 各个厂家早就都有了, 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 就是个前视雷达和电子刹车的配合. 实用性不是非常的高. 之所以没有推出市场, 一个是成本二个是法律问题. 如果启用了这个系统, 还是追尾了, 是谁的责任? volvo还是消费者? 到时候不知道多少官司. 奔驰在90年代已经研发出了高速公路跟车系统. 可以在高速公路上汽车之间自动跟随. 间距在10m左右. 整个一套网络系统. 所有汽车之间互相通信, 保证安全性. 大大增加高速公路流量, 司机在车上什么都不用做. 但是到今天, 由于法律和责任没法界定, 还是在奔驰的实验室放着.

在除了安全方面的其他方面, volvo最近几年毫无建树. 法国车大都和日本车合作, 抢占小型车市场. 德国车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 开发汽油直喷技术, 缸内分层燃烧, DSG 双离合技术, 改进四区系统. 大大降低油耗和排放, 同时增加了排量车的扭力和动力. 由于国内的油品问题, 很多车型的分层燃烧被取消, 但是现在国内缸内直喷已经是标准. 很多1.4 ,1.2的小车都是用的这个技术获得和1.6甚至1.8排量的扭力和动力,但是油耗相当的低. 日本车一如既往的实用成熟过时技术. 外加加装dvd导航之类花哨但是能够被消费者认可的配件四处忽悠同时继续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而volvo自从去了通用之后在发动机, 变速箱, 地盘等现代汽车的核心部件上没有任何的新发展. 还是靠着老本打着安全汽车的旗号打天下. 核心技术上不如vw集团(包括, vw, 奥迪, skoda, porsche)和宝马, 生产质量和豪华程度上比不上高一级别的奥迪,宝马, 奔驰. 小型车干不过法国佬和大众. 属于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 在国内这几年汽车市场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volvo的市场占有量我估计是在减少. 路上跑的volvo也相对比较少.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比较一下volvo 4s店的售车价格和保养维护价格. 然后看看国内,奔驰e系列,宝马5系列, 奥迪a6些列,大众进口的passat cc(针对s80), 宝马3系列, 奥迪a4, 奔驰C(系针对S40),以及宝马x5, 奔驰GL, 奥迪Q7, 大众途锐(针对x90) 有几个人会选择volvo? 没有别人豪华, 没有别人品牌, 没有别人的低油耗, 低排放, 没有别人的技术. 价格还和别人差不多. 难道有朋友会认为volvo的同类车型的安全性会比上面的对比车型高很多么? 新开发的c30 小车更是被大众和日本车还有法国车打的满地找牙. 小型suv也面临x3, 小途锐,奔驰GLK的竞争.

所以要想多卖出7万两车靠什么呢? 就算是要在国内建厂 降低成本,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至少有5年的周期.这5年靠什么过呢? volvo平台和吉利相差这么大就算是能并入吉利的采购系统, 又能节省多少成本呢?吉利如果采用volvo的平台继续开发, 会不会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层面呢? 美国厂商不是傻子. 看看当年GM吵着闹着要卖opel, 结果稍微缓过一口气来, 可以不卖了. 把德国人玩的和傻子一样. 为什么? 因opel在小型车上市场上的技术和占有率非常的高. 这个是GM看中的. 而且是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opel在德国和欧洲的市场占有率是GM需要的. Opel在中国的占有率也是GM需要的. 现在opel的新车insigna都没有往国内推. 直接换了个GM的牌子在国内卖. 以前的君威也是用得opel的旧平台, 旁边看上去和以前的opel omega一模一样. 那么Ford为什么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采用volvo的平台?? 所以我估计在今后的5年中, volvo是一个会继续大规模亏损的品牌. 销量很可能面临进一步的下跌. 不仅仅是因为失去ford的经销商网络. 而更是因为这个品牌在未来的5年拿不出可以和其他品牌竞争的产品来. 不知道李书福的在国内加大volvo的销量的想法, 如何实现?光是靠着一个中国人品牌(况且还不真得是), 我估计是无法达到的. 消费者也不是傻子. 外加吉利还答应保留volvo在欧洲的厂和生产线. 成本又如何下降呢?

家园 同样支持吉利,另外说个往事

当年上汽和通用合资生产别克,也就是现在君威的最早款,好像叫别克新世纪。当时国内政府机关,沿海很多还在用80年代中期大批量进口的日本皇冠,这批车质量的确没说的,有些车100万公里后还能正常使用。奥迪100也开始陆续出现在政府机关里,一般是厅以上干部才会配备,下面基本就是老桑了。新世纪出来以后,一直销量不好,结果朱镕基就给江浙沪,安徽,江西这些靠近上海的政府机关下了指标,强行购买。记得当时浙江省政府第一次就分配到了500辆,让处级干部很快都用上了专车,呵呵。所以这次吉利合资VOLOV,政府应该尽快将VOLOV列入政府采购名录。你看最近宝马赞助上海世博会,瞬间上海就用上了宝马的警车。其实背后就是宝马为了加速政府采购,让大家觉得,政府机关用宝马也是正常的。

通宝推:捷克,
家园 您明显是内行
家园 好好,这砖拍得我赶紧送花

我看了一下李书福的采访,他的意思好像要把所有车型都换成混合动力的,不知你在这方面有何见解。

另外沃尔沃的购并对中国来说不能算小账,要从这个汽车工业的发展上看问题。这点李书福也是看的到的。以他的性格,他不是那种按规格按合同办事的人,他是打擦边球打野球拳的高手。所以我觉得购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家园 以前好象看到过个翻译叫“富豪”。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