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父亲的文字一】鲁迅和秋雨 -- 阿辉1

共:💬36 🌺81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可能指的是初期折腾周扬和田汉(等4条汉子)的时候吧
家园 诺贝尔文学奖越到后来越是一个笑话。

文再高,德不行,最后也是不得流传的;何况文还不一定排在前排。

家园 余秋雨很有时代感,可惜是在一个浮燥的时代

对其《文化苦旅》一直印象不错,但后来看到他去当评委,就有些无法理解。再回头想一想他的散文,好象是有那么点儿当评委,端着架子的意思。

在秋雨热的时侯,我看过一些其他的游记性质的文集,有一些是开发边疆的科技工作者写的,记述新疆、内蒙、云贵地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文笔固然不如秋雨散文,但更和我的口味,有一种和边疆的土地融为一体的感觉。

  • -- 系统屏蔽 --。
家园 说得极是。余秋雨文字上缺少诚实、真诚的感觉,

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不仅仅对照沈从文,跟当代好多作家相比,余都是差的不是一点点。

“文字技巧是很有一套的”,嘿,不敢苟同。作家老到余的年纪,如果功底深厚,文章的个性应该跃然纸上,而遣辞造句则趋向于恬淡舒展。看看汪曾祺,沈从文,甚至贾平凹等等,几乎随便抓一段文章,一看就知道是谁的文笔,而且看似平白的文字却往往回味悠长。余的文章,却还停留在堆砌四字成语,喜欢排比句和大量形容词做定语的初级阶段。这样的文章,如果写得流畅,算是进入了文人的境界,有了诵读时的韵律之美,也算不错,但也只是文学系高才生都能达到的水平。随便摘一段他的文字: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文化苦旅的第一篇第一段)嘿嘿,还算流畅,韵律感有了,因此有点美感。可是雕琢的痕迹太重,纯粹为了韵律感分割句子,读起来一点都不轻松。用词还生涩,如上面的“诗境实地”,“褪色的青衫”,以及后面一段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里的“地上的凹凸”,“远年的坟堆”等等,简直像是学生的习作,估计挑剔的中学语文老师都会在上面打问号。

不谈思想性,就这样的文字,如果出自学生,可以说,嗯,不错,有点才。可要是把它安到”大师“的头上去,嘿嘿,也太寒碜大师之名了吧。

纯粹看余大师的文字水平,别说跟梁实秋,汪曾祺,沈从文相比,那个差别不可以道里计,就是跟他的对头余杰对阵,也只能说彼此彼此,各有千秋吧。

那句话说得好:(文化苦旅)作为对普通老百姓提高文化修养的入门读本,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一如于丹评论语,易中天讲三国。

关键词(Tags): #余秋里
家园 余先生的丑陋表演基本上是坐实了的

丫自己最后都做缩头龟了。

但章小姐诈募那件事基本可以肯定,殊非章之本意。

从来就不喜欢章。精明 算计 钻营。

但这件事,传媒和公众冤枉了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