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共:💬175 🌺18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上海是欧美日流行文化的重灾区

也是文化新殖民主义的桥头堡

家园 上海是个容易让人产生幻觉的地方

容易让人以为自己在纽约,在巴黎,在东京……就是不在中国。

我也曾有这种幻觉,不过在国外呆一段时间就纠正过来了。

这也是个普遍的后殖民地化问题。香港人也是这样,台湾人也是这样。

家园 谈不上爱好者

只是也经历了那些必经的日本动漫作品。不久前真人版<龙珠>电影所产生的反应,即知这部动漫在西方的影响力。

家园 不要胡说

否则追打你的不止是皇汉,还有基因学家和人类学家。

汉族北方边缘上有人和蒙古族血缘,那是可能的,但主体的血统还是最接近藏族和苗瑶语系的名族。

文化上蒙古族和西伯利亚的游牧民族、藏族更接近。音乐上可能互相有交流,也可能是凑巧。

家园 李宇春不是乌

音乐本来就不单单是音乐本身。历史上音乐就和个人交流、族群融合、节庆礼仪结合在一起的,参与和亲身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超女很大程度上包含了这些因素。把音乐单独拿出来欣赏不是音乐的主要形式。

你可能觉得李宇春技术不好,底子不好,人家欣赏的恰恰就是这个。李宇春的业余性与大众参与性正好结合在了一起。

家园 谢谢指教

忘了是从哪儿看到汉蒙接近的观点了。不过蒙古长调、呼麦确实是艺术瑰宝啊。

家园 玉米的主体

据说是30岁以上,有消费能力的白领女性。

解释李宇春现象,估计要用到精神分析的阿尼玛/阿尼姆斯情结

家园 日本动漫像一个个庞大诡秘的迷宫

把人一生的情绪和意念都消耗在里面。想起前些年很流行的一个笑话:孙子啊,等你将来给爷爷扫墓的时候,别忘了把《XXX》漫画最终篇烧了给我~

家园 好!
家园 都有

你看现场照片就知道,年龄不是问题。

但玉米有个普遍的特征是:不允许任何人批评春春,否则就跟你急。

还有就是,我见过当街抢手机(应该是认识的)发短信支持偶像的玉米,别的粉丝没见这样的。

家园 有过这种幻觉

我有时在巴黎的街道走,恍惚觉得自己在上海。。。

家园 Sorry to burst your bubble,

音乐就是音乐

它可以跟诸多事物结合,但从不因此失去本身。将音乐的作用混淆入音乐的属性,是明显的概念不清。

我并不反感李宇春,在周立波的节目上她回答周的各种问题,我还觉得这个女孩挺机智的,说话还比较靠谱。

但是,

李宇春比赛时基本上不选难度大的歌曲,这是出于智慧,不是音乐。

李宇春的歌迷也承认张靓颖的唱功胜过李宇春,但仍然只会投李宇春的票,这是出于喜爱,不是音乐。

天娱公司当年早早与李宇春签约,却不急着为她制作专辑,因为它清楚李宇春最大的作用只在于超女这场狂欢本身。这是商业,不是音乐。

你可以说它们都跟音乐有了这样那样的关系,但它们并不因此就改变了音乐的属性。

家园 为音乐划分阶层等级的人原来不是我:)

每一个族群都有它自己的音乐,阶层和个人也是这样

刚扣完帽子,自已却头头是道地划分起阶层来了--你这不是二师兄的耙子嘛。

家园 Which bubble?

音乐就是音乐这句话本身不是bubble吗?

我在大学里碰到过很多业余歌手。大家晚会上拿出吉他来你唱我和,我当时觉得这音乐好听得不得了。但是这些人真正出来灌唱片听,就没感觉了。为什么?因为当时让我觉得这音乐很好听的东西唱片是表达不出来的,开个音乐会也表达不出来。音乐是表演艺术,是和后面表演的人有很大关系的。

英美的音乐为什么那么吸引眼球,就是因为他们的歌手都是表演大家,每个人身后都是一大串故事,每个人一登台都是一身符号和信号,每个人一开口,第一个音符就是告诉你,这是我在唱!从英美到日韩到港台到大陆,人的性格和表演是逐级减弱的。

家园 人以群分

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有自己的sociolect。“好”的音乐,就是有一支陆军,外带一支海军的音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