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共:💬175 🌺18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2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理解上的问题

我估计你主要是看到“情爱”两字。

八十年代的主旋律文艺相当保守,基本上不允许个人情感的内容出现,电影《柳堡的故事》挨批就是最好的例子。民歌倒是有不少大胆的,但这类民歌难以登入大雅之堂。

不过,当年《乡恋》引发的争议,并不在于其歌词,而在于其软绵绵的曲调和李谷一当时确实带了点“何日君再来”味道(气声)的唱法。

乡恋的词作者是《三峡传说》的导演马靖华,作曲是张丕基,而时间是1979年。那个时代的中国音乐只有三种:戏曲、革命气息未脱的主旋律歌曲、民歌。至于词曲作者,马靖华和张丕基在当时都是体制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笔下的“情爱”其实是情和爱,可以涵盖乡情、亲情、友情、爱情,而不可能是让我们容易联想到某某艳照门的那种情爱。

如果这个情爱有问题,那么请看一段八十年代一直笑傲语文教材的散文: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不够肉麻是吧,那就接着看: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

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为什么说《乡恋》的问题主要出在曲上?

这首歌被否定,是在社科院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那里。我分析的原因如下:

1、曲式上是小调(婉转温柔),而不是豪迈明亮的大调。

2、节奏型是探戈,这可是资产阶级的东西。

3、李谷一使用了一些气声唱法,第一句就能听到(你的声~音)。这个在当年是糜糜之音的特征,李谷一也确实是借鉴了邓丽君的唱法。

4、李谷一的身份与之不符。李属于那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民歌唱家,她的本位就是民歌(当然是主旋律的那种)。别人唱点糜糜之音可以,她唱,绝对不行。

当然,李谷一后来自已也说到,歌名带个恋字,这在当时都算比较那个的。

整个事件,挨骂的是李谷一(“李丽君”),而不是词曲作者。

CCTV-3:当事人相关访谈视频

另有文字报道如下:

1980年初的一天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礼堂里,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高级官员最先点了《乡恋》的名,说大陆现在有个“李丽君”。

从此,报刊上开始大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文章。有的说,《乡恋》“嗲声嗲气,矫揉造作”,有的说,《乡恋》“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

往事回眸:《乡恋》是这样解禁的

家园 这是胡说八道

汉族不但民间有民歌、民族舞,而且由于有发达的城市文化和商品经济,还有相当完备的商业性音乐。

很多人觉得少数民族歌舞比汉族歌舞好听好看,其实我们听到的很多少数民族歌曲,看到的很多民族误导,实际上都是五十年代经过职业音乐人用西式音乐结构和理论改造过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歌舞对普通人来说是很恐怖的。汉族歌舞因为就在大家身边,叫职业音乐人不好下手而已,但我们听见的很多“创作音乐”,都是以汉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7.选秀年代(2005~至今)

2005年,一档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红遍了大江南北,也使平民造星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虽然04年就有上海台《我型我秀》和“超女”张含韵的走红,但2005年《超女》的火爆标志着选秀时代的全面到来。

与此相对应的是,传统的音乐人对选秀持着鲜明的对立态度。一派认为这是流行乐发展的新方向,标志着歌唱民主化平民化的进步趋势;另一派则认为这是对传统造星机制和歌手的挑战,对流行乐的健康、正规化发展起着负面作用。

不论如何,一批人还是靠着选秀走红了。05年的超女冠军李宇春甚至登上了《时代》亚洲封面,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至今仍是流行乐坛不可小觑的力量。

这两年选秀节目有逐渐衰退的迹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真人秀这一从国外兴起的节目样式这些年在中国一直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在美国,歌唱节目《美国偶像》一直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我在这里不想从电视学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节目的成败,只想从大众心理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所有这类真人秀节目,最成功的策略在于“边缘化”。唱歌无疑是门槛最低的艺术活动之一,成本几乎为零。但唱的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真人秀节目模糊了专业者和业余者、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界限,使人们付出比以往小得多的时间和投入,就能获得极大的收益。这当然是社会进步的策略,也鼓励了普罗大众追求成功的热情。但从一定程度上,它也使传统的成功模式面临庸俗化、民粹化的危险。

网络歌曲和超男超女的走红打破了唱片公司和流行乐坛闭门造车式的垄断,但也造成了品质要求的下降。有鉴于此,一些音乐人愤怒地声讨这种平民运动,认为其带坏了乐坛。但说句实话,即使没有这些现象,大多数专业音乐人的能力和素养也令人不敢恭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可惜没有经过发掘和整理;少数民族音乐也不“恐怖”

审美观点不同而已。关键谁的经济实力占优。

早期中国人见到白人,以为是鬼;现在中国人,以白人的外形为美,黄女人还搞“削骨”,让人觉得可悲可叹。

家园 一个诞生了诗经、唐诗宋词的民族不会是个不能歌的民族

中国流行乐的颓势恰恰因为与传统的断裂,我下文会分析这一点

家园 我也是说它的曲调非常暧昧

这样的曲调陪上这样的词,两个一合才有效果。而且如果仅仅是作为《三峡传说》的插曲,虽然怪怪的,但也只是怪怪的而已。但一脱离三峡这个具体内容上下文,各种理解和解读就出来了。

我对马靖华和张丕基不了解,但无论他们动机如何,作品实际的效果往往和作者的原意不一样。

我觉得词的亮点也不是“情爱”,而是“昨天已经消失……明天即将来临”……“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你的两段引文毫无疑问也具有很大“情色”成分。《乡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那个批评者倒也没猜错,我自己后来经历过灯光昏暗的暧昧场所后突然觉得这首歌是那么贴切,所以有感而发。

家园 东方歌舞团:郑绪岚,李玲玉,朱明瑛,成方圆

等等。

你谈的实在是太疏阔了。去Youtube,搜索“歌声飘过30年”,一大堆好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XsRvD0jp4Y&feature=PlayList&p=4B77A19CA004F158&playnext_from=PL&index=0&playnext=1

家园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好歌不断,是为一高峰

胡松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wSXVuvCYQ0&feature=related

甚至样板戏也是艺术造诣极高。谁能说样板戏不是“流行歌”?

所以讨论时,最好先Define。因为Define,可以里清思维里的一些预设条件,这样谈的就更有效果。

家园 呵呵,是的

这里主要是给出一个大致的脉络,重点在流行乐。还有一部纪录片不能错过:介绍台湾音乐的《潮:来自台湾的歌声》。

[FLASH]http://www.tudou.com/v/yEayRV1U8aU[/FLASH]

[FLASH]http://www.tudou.com/v/prqN0YrgVss[/FLASH]

家园 太好了。正是我的意思!刚才误会了。
家园 不能歌的民族怎会用歌唱来叙事--戏曲

但是,古有礼崩乐坏,当代有十年浩劫。

再有就是,整齐划一这种事搞得太久,注定会扼杀创造力。

始于八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确实问题很大,从一开始就是仿西的(那会儿人夸你打扮得好,说你“很洋气”),底气严重不足。在此也正好提示楼主,千万别忘记一个人,她的名字叫张蔷(《爱你在心口难开》)。

而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连第一第二波的中国摇滚都已经死在了沙滩上,刚满十岁的中国流行音乐无比空虚,革命歌曲大联唱应运而生,它印证了一个最无聊的、与音乐根本无关的音乐现象。这就如同李宇春,我一个玩噪音的试验音乐家朋友说得好:李宇春的一呼百应是现象,不是音乐。

没错,2000年代开始后不久,全国最流行的是号称“长途货运司机御用歌手”的刀郎,此人在音乐上唯一的特点就是百用不厌的装饰音6(如6i6、676)。本来没有技巧就不用技巧,倒也图个直爽淳朴,他偏偏又要玩那点可怜的技术,结果搞砸了一大堆好民歌。王洛宾在天有灵,非气得从坟堆里跳出来不可。

我们应该同王洛宾一起感谢刀郎一件事,他至少没翻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是多少人心中的多声部小合唱经典啊。

这样的中国流行乐坛,不抄才怪。

别说乐坛,在一个学术论文抄来抄去、网民发别人的文字很少注明转贴的国家,抄点乐谱算什么。

家园 郑绪岚,李玲玉等的歌,就是很”传统中国”的。

港台的流行歌也早就萎靡了,周杰伦是抄袭90年代我上高中时期美国Billboard榜上的Hip Hop,非常没有原创性。

家园 郑绪岚,李玲玉等的歌,就是很”传统中国”的。

港台的流行歌也早就萎靡了,周杰伦是抄袭90年代我上高中时期美国Billboard榜上的Hip Hop,非常没有原创性。

比如说,马玉涛的歌,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女高音(非常难得的音色),听的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ALv4BnkcMg

家园 真正的民族音乐素材是高度贫乏的。

我们听到的很多彝族歌曲,其实只有一个节是原生的,后面都是汉族音乐素材收集者“好心”加上去的。但是人家就用这一节音乐可以连续唱和跳上三天。真正的藏族、蒙古族、维吾尔足音乐也是这样。

在江南一带也是这样,山上有山歌,渔民有渔鼓,船工有船歌,采茶采桑有专门采茶采桑的歌,之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了节庆不但有社戏,也有社舞和化妆游行。但是单单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素材是很贫乏的,就是同一段调子套不同的词,即兴发挥,本身就是用来解闷和男男女女社会交际用的。

家园 达闻奇在谈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我们先听他怎么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2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