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蒙古大夫 -- 萨苏

共:💬21 🌺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未必是肝翻转

也有可能是那个翰林坠马以后运动神经痉挛(神经搭错^-^),拖着疾走对神经强刺激,让他恢复。《美丽心灵》里面纳什被安在床上进行的就是电惊厥疗法吧,似乎对精神病有一定的疗效。

话说回来,药这个东西,就是辅助性的:压制病原物或者抑制刺激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本质上还是人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让人康复起来的。所以么,要加强锻炼阿,各位前辈。

家园 蒙医藏药,觉得都不可思议,专对付疑难杂症。

我见过蒙古大夫的医药包里,红红绿绿的块状东西,还有点火的炉子,各种形状的刀。。。走江湖的多,坐堂的少。想必门上挂“猛手回春”的牌子,光顾的人不会多吧!

家园 这个是纪大人的记录了

《阅微草堂笔记》属于传奇,是有可能失真的,然而这个手足佝偻,眼睛上吊的怪异病症和它的治疗方法的确有趣。

家园 总惦记着萨兄的中国厨子后文呢,没想到您可猫这翻肝儿了?

要不要加点儿青椒蒜沫儿的?再给您一锅铲?

家园 【文摘】“蒙古大夫”称谓的来历与清朝上驷院的介绍

“蒙古大夫”称谓的来历与清朝上驷院的介绍

作者:青城刀客

  清代,宫廷养马之所起初叫御马监。顺治十八年(1616)改为阿敦衙门(阿敦:满语牧群之意),康熙十六年(1677)改名为上驷院。此院是内务府管辖的三院之一(即上驷院、武备院和奉宸苑),是专门管理御用马匹的机构。

  上驷院辖有18厩马,分别设在紫禁城内外,具体分布是:上乘御马一厩,皇子良马一厩,对子马一厩,以上三厩设在东华门内;东安门内有骛马三厩,驾马骡子一厩;西安门内有骛马二厩,小马一厩,驾马骡子一厩。此外,圆明园大有庄弩马一厩,南苑御马六厩,共18厩,共700余匹。在口外和关外等处设有四外“苏鲁格”(牧场),养马250群,驼60群。上驷院设司鞍、司辔若干人,掌管鞍辔等物。

  最初的蒙古大夫不一定是蒙古人,只是清朝上驷院的骨科大夫。起初,由于蒙医正骨技术发达,清朝廷选拔了许多蒙医正骨医生。《清史稿》载:“选上三旗每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隶上驷院,名蒙古医士,凡禁庭执事人员有跌损者,命医治,限日极痊,逾期则片治之”。由此可知,官衔就叫“蒙古医士”(至于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传统上蒙古人比较擅长此道的缘故)。凡是内廷执事人员,意外受伤,都找他们来看。这些人师承有自,手法高超,另有秘方。嘉庆六年(1802)奉旨以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古医生兼充,所以这些蒙古医生就兼任医马与医人。

  这促进了蒙古民族正骨队伍的扩大。乾隆年间,有位叫做伊桑阿的正骨医生,他做手术用冰镇麻醉法,并培养过不少徒弟。

  蒙医正骨技术很早就传入内地。1728年,在北京学习的俄国留学生专门学习蒙医正骨。18世纪,卫拉特蒙古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整理了蒙医正骨、治伤外科的传统经验。如"治疗刀伤"、"治疗创伤"、"治疗脱臼"等,专章载入他的医学著作《四部甘露》。

  但是,上驷院的传统职责是“掌御马,以备上乘”,所以民间的说法就有些讹了。历来掌管上驷院的官员著名的有康熙第八子和硕廉亲王――胤对、光绪朝的蒙古人成吉思汗的二十七代子孙――那彦图等。该处编制共二十四人,地点在北京东华门内。

  说了这么多“上驷院”,各位应该知道为什么有“蒙古大夫”的典故了吧。实际上就是因为“蒙古医士”不仅医马,也能医治人的骨伤等等,所以,民间后来有“蒙古大夫”一说。

二○○二年一月二日

家园 也就是一乐也,千万别就信了。

看这个帖子也就是看个乐子,也学点历史知识,要是指望学到医学知识,那是强求了。

另外,南方如何称呼庸医,可能各地还不一样。广东是称庸医为“黄绿医生”,具体来历就不是很清楚了,估计是将病人整治得“黄黄绿绿”的意思吧?

“黄黄绿绿”在广州话里就是颜色很难看的意思,也形容一个人面色不好,“很受伤”的意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