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新闻造假,随便写两句 -- 小山头

共:💬70 🌺20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和二应该是职业规范吧?我在学校里也接受过采访,

路数也是这样。校报的记者/编辑(注明:不是学生兼职)也是笔记,初稿完成后,把

一、稿子交给审过一遍;

二、根据的意见,修改了稿件,更加接近想表达的本意。

这是不是做新闻的基本功和基本套路?

当然,国内的记者不一定都愿意都照此办理;这样做不一定“讨好”!

国内很多新闻消息连 when, where, who 都讲不清楚,所以不奢望那些记者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家园 No

不入流的卫视而已。没搞过直播节目,不知道难度如何。恐怕要主持人和灯光、摄像这些现场的东西很牛才玩得转,记者力量也要够档次才行。不过理论上直播应该会找老油条,前几天央视出境一团糟的那个东南亚专家不知道他们怎么安排的了,弄得别人在全国人民面前出洋相。不过我也没看出直播专家访谈有什么意义,弄两个托当观众打电话当场咨询专家还差不多。

外链出处

家园 甭提了,南方系带头把职业规范破坏掉了

我印象中最早捅出大风波的,就是何作庥的“谁让你生在中国”风波,《南都人物周刊》干的好事。

家园 方舟子可不是什么普世派

你不能把<新语丝>上其他人的言论都算到他一个人头上, 那里普世派是多了一些, 可以读一下方个人的作品集, 他也就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份子, 虽然激进了点.

顺便说一句, 93/94年我刚出国的时候, ACT还有一篇<党的好儿方舟子>之类的东西,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家园 能举一个具体例子吗?
家园 如果在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方是玩不下去的

但目前的中国,学术界有正常的规则吗?怕是潜规则遍地吧?于是方采用了暴力对造假的手段。他自己写的东西还比较认真的查验,别人写的就基本上大字报的形式了,但总的来说,受冤的要少于玩假的。

家园 随便找了个

http://www.shouxi.net/html/mednews/20071227031204227_96632.html

但是在我能够判断的方面,我认为论文有假的指控是成立的,所以我敢在司教授的公开信前面加上一个支持司教授的指控的按语。

觉得造假了,就写信给杂志,这是常识性问题。方受过此类教育和培养,应该懂。这本杂志是nature的子刊,存在所谓潜规则的可能非常低,肯定会认真对待方的指控。如果杂志最终retract了这篇文章,不就是作假的铁证吗?偏偏这么权威可靠的路子不走,写大字报?方自己也说了,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那他何以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如此信任,而不愿意去听取更专业认识的意见?说到底,用的就是国内部分人对国际通行规则的不了解。

审稿人都是抱着相信作者的心态,一般不会轻易怀疑论文有假,何况有的论文实际上是由博士生代审的,因为名义上的审稿人可能太忙而转给了其博士生代劳,其审稿质量也就未必很高。

这算不算偷换概念?有些评审不认真。so what?这篇文章的评审也是让博士生待审的?方如果觉得那两三个评审述职,还是可以直接写信。因为没看出明显错误被撤掉的editor也不是没有过。方为什么不做这种替学术界清理不负责任者的好事情?

方揭那些造假者的时候,我也觉得挺过瘾,觉得这人在做好事。只是时间长了,发现这位老兄似乎不喜欢走正常途径了。这里的正常途径不包括国内那些学术举报,所谓国内学术潜规则横行说不成立。也许公众的信任是容易让人上瘾的,让他觉得公众信任他,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就是对的,至于严谨的科学评定规则,太麻烦了。

家园 会不会事出有因

略略查了一下,司履生之前给 Nature Medicine 去信要求评论,自称由于拖延时间过长,最后该期刊编辑决定不予刊载。

之后为什么司履生,方舟子就不再通过这一途径寻求裁决,就不清楚了,会不会是 Nature Medicine 过期不侯?

新语丝上对某人的指控一旦成为流行话题,往往一发不可收拾,一干人等纷纷痛打落水狗,有时甚至不管人家是不是真的落水了,我觉得会给人留下无赖下做的印象。不过你说的这一点倒是没有注意到,看来以后也要留心一下。

家园 另外,很多记者太业余

本身既缺乏专业知识,事前又不肯认真补课。采访、写稿时又不懂装懂或是自以为是,结果很容易闹笑话。

家园 业余也就罢了,偏还以为自己是真理帝,这就让人受不了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