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都市风情笔记(一)公园的灵魂 -- 秦筝

共:💬18 🌺4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都市风情笔记(一)公园的灵魂

前言

这组文字打算写一些身边值得分享的景致和风情。在回思记忆的同时整理一些见闻,希望藉此发掘出更多生活中蕴藏的美好。

思路暂定如下:

以自己常年生活的地方为主、也对比一些旅行经过的地方,内容以亲身见闻为主,有时也附带一些即兴的想法和见解,作为同大家交流的基础。

对景观和风物的描述,不求完备,但求真实。以耳闻目睹为先,其次是身边之人的亲自讲述,再其次才是搜集来的知识和见闻。比如写到哪种小吃最好是亲自品尝过的;提及哪处景观也最好亲自去过,不亲历的材料慎采、不靠谱的掌故也尽量少用。

重点记录人在风景中的感受及表现。有人说:人是最美的风景,深以为然。山水、景观和艺术,如果无法让身在其中的人体察出妙趣,就不具备让人记忆的心理基础,也缺乏回忆和记录的动力。

其他的边写边琢磨,我预想这会是一个不错的假日消遣方法。

一 公园的灵魂

浣花溪公园的早晨有一点鸟语花香的味道,在这里你会遇到一些神清气爽的人们,悠然自得地散步、喂鸟或钓鱼。

昨天在这里就遇到了一个坐在石凳上拉小提琴的老人,琴声舒缓动听,老人也悠然自得,我觉得这是很美的画面,就在征求老人意见之后为他拍了几张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家公园比邻著名的杜甫草堂,似乎也沾染了些许诗意,起码公园的规划者是这样认为的。园内专门设了一个三百多米长的“诗歌大道”,大道中间用各种时代的文字镌刻着中国历代的诗词名句,两旁还有多位著名诗人的雕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周末或是节假日,会看到不少小孩在“诗歌大道”上,被大人指导着辨认上面的诗句。我因为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创意,雕塑和石碑也做得精心,所以特地前去拍照。本来预想把所有的诗人雕像、石碑和诗句都拍下来,结果发现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技术和时间都不够,所以只拍了一部分(稍后会专门发个诗歌大道的照片贴)。

最近有新闻说这条重点打造的“诗歌大道”面临游人踩踏过多的危险,我也注意到有些文字的确被磨损得厉害,但到底修葺未久,还不至于有碍观感。

像浣花溪这样的城市公园,成都有好几十个,其他城市也不少,景观上各有特色。但大部分公园似乎都没什么人气,是喜欢幽静的人散步约会的好去处。尤其对于一些缺山少水的城市,公园也许会是整座城里空气最干净的地方了。

好的公园都有自己的“灵魂”所在,可以是一段历史,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氛围。如果全都没有,也可以制造出某种氛围,在附庸风雅、点缀都市的同时,也可以是很好的文化传承。比如浣花溪公园的“诗歌大道”,我感觉要算是近年来折腾最出色的策划之一。全国范围内除了图书馆,上哪儿去找如此集中阅览“中国诗史”的地方?

可能是因为历史传承,成都似乎比别的城市更擅长经营文化遗迹。即便没什么特色的公园,也多半设在一个著名古迹旁边,比如杜甫草堂旁边弄个浣花溪公园,武侯祠旁搞个“锦里”。古迹因为是国家级景点,因此门票不菲,公园就很便宜,大部分是免费开放了。像这种“高端旅游消费”和“平价市井文化”水乳交融的模式,成都人玩得驾轻就熟。

除了浣花溪公园,当地还有几个公园也可一看——前提是得对它的“灵魂”有兴趣。比如百花潭公园里,以巴金的《家》为蓝本修建的“慧园”;望江公园里的薛涛井和薛涛墓;人民公园里的菊展和老茶社。但其他的公园似乎就没有这么神来之笔的策划,多半还是靠当地固有的人文遗迹作为卖点。

说起来成都的公园虽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公园却是北京的几所。一方面规模确实大很多,另一方面还是心理因素。像圆明园、颐和园这样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般的城市公园那么休闲随意,有太多的历史感凝聚其中,逗留其中的也多是外地游客。

另一个受心理因素驱使前去参观的是大观园,其实现在想想,大观园的景致并不算佳。如果先去大观园,后去恭王府,就会发现前者明显少了些气魄,到底是今人依葫芦画瓢的产物。但对《红楼梦》熟悉的人,多半还是愿意去那里看看,管它是不是真有想象中的样子。

大观园里的人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看来对发系列的帖格式还很不熟悉,以后再调整吧。

明天来补图片。

家园 "不满意”

渝州牧最近一下说了三个“不满意”,坦白说,对于渝州的市容完全满意的人估计难找。但有的人表示“不满意”是一种宣告,比如渝州牧;有的人就只是发泄,“不满意”又如何?

从前我也是诸多发泄型“不满意”的一员,现在学乖了,只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表示“不满意”。

我对自己昨天的文字相当不满意,完全不满意。最大的感觉就是还没找到感觉。文字生疏了,内容也看着枯燥,我不是要写成本地风光介绍帖。

另外一个难处就是发现资料准备不足,之前觉得是很熟悉的东西,真正写起来就成问题,又不想信口开河,所以竟然花了比写文更长的时间看资料。这违背我的初衷,看来接下来只好抛弃资料。

今天继续找感觉。

家园 试试发图,不知道能看见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原创】都市风情笔记(二)诗意的条件

中国的小孩从小就被大人教着背古诗词,对诗意有所感知,却多半要在世事洞明的年岁。有文化的国人也都喜欢折腾诗意,折腾好了算才子,折腾的不对味就招贬损。

如果一个城市想折腾诗意呢,估计就不是才华问题,而是“硬件”和“软件”的综合匹配问题了。

首先得有历史,如果历史上出过一堆声名远播的诗人,还有一些流传后世的诗作,这个城市就算富有了一种先天的“诗境”。历史条件上具备了“折腾”的基础。比如李白逗留过的西安、杜甫旅居过的成都,苏轼宦游过的杭州,都有相关的遗迹可以追溯,当地也不会放过这种资源。

其次,自然景观和气候条件不能太差,设若一个地带诸如大漠高原,即使出过个把诗人和佳作,也很难让人与诗意联系紧密起来,除非是走边塞诗路线。“边塞路线”不好走,唐代的文人有好多身临边塞去体验“诗意”的,最终也不过几个出色的流传下来。对大多数时代的大多数人而言,最理想的“诗境”还是山明水清、气候宜人,否则吸引不了大批骚人词客的“雅兴”。

最后的条件是“人”,需要大批懂得欣赏“诗意”的人。一个人混成诗人可能只需要他自己够天分和才情,但一个地方要弄出诗意来,仅靠个别诗人是不行的。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诗歌需要受众、诗人需要读者群。这一条比上面两条还复杂。比如“诗意”之于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审美趣味;之于城市,起码要人均生活水准不太低,平均文化素质不太差。目前在这一条上占明显优势的中国城市很难讲,如果说北京上海,估计成都南京这样的地方会不服气,不就经济发达一点麽?历史上出过几个本地诗人?如果说苏州杭州,西安就更不平,长安诗人汇聚的时候,你们其他地方还不知道在玩啥呢。但其实都是废话,追溯历史没意义,最好还是看当代成果。而目前的中国都市,经济成果多,文化成果尚且未知。只能乐观一点估计,目前一些城市由于经济积累和文化教育的优势,已然具备了培育这种氛围的基础。

有了宜人的生活环境作为诗意产生的“硬件”;也有一定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作为培育诗人的“软件”,一个地方就不难产生一批无论从知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成为诗人的潜质的作者,这样的作者多了,从中诞生几个大师级人物的概率不小。但“大师”多半是流动的,所谓“资本家”都没有国界,文人诗客就更属于“流动人群”,那种国宝级的大师,也没有长期混在一处的道理。所以一个地方要走“诗意”路线,显然不能指望个别人物。还需要这个城市的经营者和居住者,具备一定的人文视野和远见,知道走“文化”路线的好处。

靠祖上流传的成果,那是天命,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就算有,发挥得不好也是白搭,搞不好会被后人骂“败家”。真要打造“诗意”之类的文化潮流,还得立足当下,依靠当代当地的人。社会和谐人安定,市民们生活得悠闲舒适,就算不会作诗,也可引为一种“诗意的栖居”;一个地方几十年没出什么诗人妙文,但风光好、文化氛围浓,引得其他地方的风雅之士前来旅游或定居,也算是“诗意文化”成功发挥的一种。

几处“诗意”的发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原创】都市风情笔记(三)双城记(上)

自小生活在四川,成都和重庆是最熟悉也去得最多的城市,于我而言,两地均有一定的生活意义。但每次想谈这两个地方,都感觉题目太大、无从着眼。

仔细说来,成渝的可比之处的确很多,地理位置不远的两个城市,但无论气候还是民风都截然不同。这可异之处若要追溯源头,恐怕得从两支古老的中原文化起源——古蜀国和古巴国说起。简而言之,重庆及川东大片地区为“巴国”,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为“蜀国”,秦后分别称“巴郡”和“蜀郡”。虽然“巴山蜀水”是一个很美的地理词汇,但实际上“巴”是巴,“蜀”是蜀,正如“山”和“水”的区别一样大。虽然两地后来共同组成了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区,但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差别一直很大。成都和重庆,分别作为巴、蜀两种地域文化的中心,自然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情。

除了历史起源,更明显的是由地理环境决定了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氛围,这一点从两个城市的别称上就能窥知一二。重庆的别称是“山城”,城在山中,山城一体。与之相伴的是不太温和的气候,冬季湿冷,夏如火炉。山城里的人,大都体力壮硕、性格耿直,说话嗓门大,遇事直来直去,几乎全是典型的爽辣之人。成都又叫“蓉城”,得名于一位后蜀皇帝曾在城内大种芙蓉花的典故。能大片滋养花木的地方,气候条件自不会差,再说此处的地理环境,一句“天府之国,沃野万里”便道尽古今风光。此等水土养育出来的人,脾气温吞、生活休闲是最大的特征。

过去的重庆山多路陡,初到此地的人会发现,在这里走路都是很考验体力的事,因此山城人旺盛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似乎天生。成都呢,一马平川,交通便捷,又顶着个千年蜀都的名,祖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和“小资情调”不少,因此成都人相对其他地方更讲究生活的舒适,用川话来讲这叫“安逸”。

所以山城人和蓉城人的不同似乎与生俱来。另外,近现代的政治环境似乎也为两地制造了不少纷争。至今还有重庆人念念不忘当年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对重庆的“压榨”,因而一旦从行政上脱离川界,很多重庆人也不啻用鲜明的态度来表明自己不乐意当“四川人”。我注意到一些重庆人现在去川内其他地区办事或者游玩,跟人打电话就会说“我在四川了”。别的四川人听了多半有些别扭,心说这才划出去几年呀?心理上还是很近的感觉。

重庆最有名的食物是火锅,说起来很有历史感,重庆火锅据传是当年陪都码头上的船工发明的。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江湖气息的场景:朝天门码头上跑船露宿的纤夫水手们,夜晚在江边支起简易的汤锅,扔进一些佐料和食物就开始狂吃痛饮。我在其他地方吃过很多火锅,感觉最地道最麻辣的,还是重庆火锅。除了味道,更重要的是独特的氛围,那种一群人在路边或山间吃火锅、喝冰啤的感觉,非山城而不可有。前一段时间听说重庆要整顿市容,其中有一项就是取消路边大排档。据我观察,重庆民间对当地的“新政”大多支持,但取消大排档这事很多人感觉不爽,说是把当地的生活气息弄丢了。

再说重庆火锅自山城传到全国人民嘴里,自然也少不了以好吃好玩著称的成都人民。但成都人爱吃好吃的名声也不是白来的,全国都叫“火锅”的玩意,成都人本着拿来主义、自由创作的精神,硬是把它弄出了个“改良版”——一样活色生香但却吃起来更方便的“串串香”。还好成都不止有串串香,拿得出手的当地美食更多,不然打起嘴仗很落下风——比如说讨论是火锅好还是串串香好,重庆妹儿一句“拾人牙慧”就能让一样伶牙俐齿的成都妹子无语凝噎。

说到美女,也说到掐架。首先得说无论是重庆妹子还是成都妹子都很会“掐架”——这个结论非贬义,会掐架的女子也意味着脑筋灵活、口齿伶俐。设想一下:亮丽火辣的重庆女遭遇娇柔细致的成都女会发生什么事?首先大方向还是一致的,巴女蜀女莫非川女,好吃好玩好生打扮才是正经,所以一开始大抵还合得来,一道去逛街吃东西没问题。但逛着逛着,或者吃着吃着,就多半会生出事故来:比如娇俏可爱但不胜体力的成都妹子说:“咱们歇歇再逛嘛。”习惯了爬坡上坎都不累的重庆妹嘴巴一撇,心中怎么想口中多半怎么说:“你们成都人就是慢得很,我们(口气扬上)重庆人这点儿路哈哈儿(一会儿的意思)都到了!”成都妹子也不是好惹的“你们那是山(注意发音)——里面的……”如果没有其他人掺和,最后多半要上升到激烈嘴仗,双方从说话口音到生活习惯彼此好一番嘲笑。但打完嘴仗,重庆妹大大咧咧转头就忘,根本不觉得这叫掐架,没准还觉得对方更亲切了;成都妹想来想去不对劲,第二天就绘声绘色地告诉周围姐姐妹妹,她们重庆女“好烦(注意口音)——哦!"

(待续)

家园 本人写过一歪诗

春行浣花溪

门前春水过

路外肃色收

初啼回家燕

待发解缆舟

家园 【原创】都市风情笔记(四)双城记(中)

说到地域矛盾,非中国城市独有,更非川渝两地独有。究其根源,一切地域矛盾的由来,无非两个层面的因素:文化差异和资源争夺。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民风习俗的差别,并形成文化氛围的差异,这些历史久远的因素,追根溯源会很困难。比如川渝,细究纷争的起源恐怕要从史前古蜀人和古巴人的历史说起;比如京沪,现代文化史上的京派和海派之争,以及今天的两地居民互不感冒,也可看作南北两股文化体系相争的延续。这些细节和脉络,做研究是很好的命题,但用来分析当下就显得大而无当。现代以来的地域矛盾,主要还是伴随资源争夺而产生,尤其是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

不怎么搞经济的年代主要是争政治资源,九十年代以后则是两方面都需要争。官员跑部进京、地方上招商引资,都需要和同级别的地区竞争。上层的交锋延续到民间,再加上一些历史形成的渊源,就足以把一些由来已久的地域矛盾深化,推到一个相当不理性的程度。川渝之争就是一个样板。

经历过陪都岁月的重庆,建国以后划归四川省,政治上受成都方面的管制。四川的情况又相当复杂,地广人多,普遍认为是穷地区,但实际上地域差异相当大。一边是古称天府的成都平原地带,这一块地带生活并不差;但另一边大概就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了,大量的贫瘠土地和贫困居民,到现在很多地区还很古旧。重庆就是在这个情形下划归四川了,又作为国防重工业城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交税多、任务重可能是事实,不是重庆人虚构出来的。但要硬说是被成都剥削的,恐怕也说不过去。只能说过去是整体贫困,四川这个内陆大省尤其贫困,于是工业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地区,在生产、税收上就会比别的地区贡献得多些。这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并不是多么少见的事。建国以来贡献大、牺牲多,而如今发展反倒落后的省市,东部西部都有一大把,也没见人多么不平。重庆人老抱怨这一段历史,反而显得不够大气。

更何况与京沪之争、南北之争不同的是,川渝距离太近,联系也要紧密得多,所以这种民间性的地域矛盾如果加深,对两地的发展都没好处。好在大部分人只也停留在口头上互不服气的程度,于公于私的交流并不受影响。说穿了还是“一衣带水”,不管两边怎么互不待见,亲缘关系和社交网络是割扯不断的。

招商引资和基础建设,也是个容易带来地域争端的源头。但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川渝之间的竞争反而要少一些,起码不如它们与其他城市的竞争那么激烈。两地的城市定位不同,产业结构也重合较少,这样可以合作的空间,反而比区域竞争的空间要大。

首先是上层看到了这个趋势。在新的区域发展规划中,川渝经济圈是一个共同体,可能将是下一阶段西部发展的重心所在。作为各自区域领头的重庆和成都,没理由不加强联系、取长补短。现任渝州牧有一回在接待外商时就表示:“如果对重庆的投资环境不满意,欢迎到临近的成都、昆明去看看。”成都方面呢,也很配合,最近干脆放开来讲,成都要加入以重庆为主的经济圈。

川渝经济圈的形成,同时带动周边一大片西部地区的缓慢致富,这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区域大势之一,起码对川渝以及周边地带而言,是大势。就算还有一群老百姓因为生活习惯、性格倾向的原因,还终日惦记什么川渝之争,也影响不了这个大势。大势之外的小情结,肯定会被无视和抛开,久而久之,人的心态也就变了。

(待续)

家园 【原创】都市风情笔记(五)双城记(下)

这篇说说我对这两个城市最近一些动向的观察和理解。观察,是作为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观察,理解也未必全面,就是一个整理思路、顺便和大家交流的意思。

渝州的“红与黑”,引人注目且口碑甚好,算是近年中国政治圈的亮点之一。

我的理解是,“唱红”不是简单的老歌重唱,而是一出由重庆官方引导的、可大可小的社会文化活动。这个活动的灵活之处在于它的可进可退。立足地方可发扬地区文化特色,比如红岩精神、红色旅游,重庆这方面的资源比较多,歌乐山渣滓洞什么的,是当地比较著名的旅游胜地。重庆民间呢,因为陪都的历史和工业城市的基础,对红色文化也有一定的群众心理支持。因此这个事情即使不牵涉政治,对繁荣当地的人文旅游、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大有裨益。

而立足国内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更是直接指向国人精神领域的价值回归。经过三十年经济积累之后的中国社会,精神领域的缺失、民间信仰的真空已经成了最大的社会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在民间思想领域,目前需要有一种具备影响力的思想出现。如果官方不提供这种引导,那么别的思想也会来占据,轮子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政府会选择怎样的价值观、民间又会如此取舍,将是考验今后一段时期内执政者的问题,也是当下每个国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渝州,在这个问题上至少展示出一种选择的可能,这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好渝州牧的原因。现实政治的斗争策略也有,对此很多人都分析得比较透,但我认为对于大部分群众,其实不太在乎神仙打架谁输谁赢,有无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能不能让大部分人满意,才是普通市民关心的焦点。

关于宣传红色文化,感觉当地也并非短期作秀,确实是在把这件事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做。唱红歌只是一方面,配套的还有与其他中国城市截然不同的、近乎有些异类的媒体宣传。从报纸到电视,从民间活动到媒体舆论,无不涵盖。老实说在今天,打开全国的电视台,要找一个大张旗鼓宣传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节目并不好找;要找一个制作精良、关于建国前些年历史的宣传材料就更不好找,可这种在某些“主流氛围”看起来有些“异类”的东西,在重庆的电视节目里每天都可以看到。

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情不是短期潮流,放到当前甚至更长远的将来都有独特的意义存在。

“打黑”也不是简单的端掉几个黑社会头目,于政治,和当下国内敏感的肃贪反腐有深层次联系,因而大得民心;于区域发展,亦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进入上升轨道的前提。

“打黑”在其他省市从前有,现在也有,为什么是重庆的动作得到了最高分?薄团队的组织强、策略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由地域背景决定了的形势所迫和人心向背。

对巴渝地区不太了解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为什么只有严厉打黑才能完成建立新秩序、保障新的发展空间的“热身赛”;也无法想象一次最初并没有大肆宣传的治安整顿行为,会得到无数市民毫无保留的实名举报支持。渝州牧说之前的几任也有打黑,并不纯粹是对方找面子。渝州从前的交通和社会治安状况,不要说是进行商业投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也大有小心谨慎的必要。

我记得几年前和一位姐妹到渝州看望另一个姐妹,该姐妹极力说服我们都来此地发展。当天下午,我们俩逛街的时候不幸坐了一回公交车,颠簸之中亲眼领教了当地司机的行车速度和当地市民的火爆脾气,瞬间打消了留渝生活的念头。这都是几年前的笑谈,现在呢,重庆的交通状况的确好了很多,虽然依旧是山城,依然有爬坡上坎的天然地理条件,但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的确有很大改观。所谓的“平安重庆”,感觉不是说说而已。

说完重庆再说成都。对重庆的形势一看好,对成都目前的情形就多少有几分不满意。不是偏见,我自己更喜欢生活在成都。

成都和其他城市一样,在房价问题上失了民心。这不算当地“特色”,最多,只能说在过去几年的房地产大潮中,成都未能例外而已。重庆是例外了,但这个例外,目前看不出其他城市大规模拷贝的可能。

成都人居环境不错、人文气氛浓厚,对这里的地理生态,上到风水大师,下到房地产销售,都喜欢赞几句“上风上水”。一些人理想设计中的成都,未来应该继续走文化休闲的路线,把自己打造成中国西部的后花园。政府规划也有这个倾向,最近的趋势是宣传打造“世界田园城市”。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固然很好,可目前的倾向,感觉还是在打着“建设城市”的口号继续卖房子,指望靠搞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梦还在延续。最明显的态势是开始放弃低端的城市公寓,猛炒高端豪宅。

和杭州类似,成都炒豪宅,也比别的城市有天然优势,风水条件和地理气候很给面子,另外呢,历史形成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很多,比较容易往“世界宜居环境”上靠。普通的房子不让炒了,就直接折腾高端物业,青城山牧马山的别墅群,号称是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富人准备的。就算不是“豪宅”,市区内的普通物业价格,也早超出了当地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其他产业却不见明显的进步,这说明经济增长还是“虚”的成分多,靠文化旅游,靠房地产,感觉不是长期性的发展策略。何况成都背后,是一个不那么“上风上水”、有些地区还十分落后的四川。

这个帖子本来是想写一些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态,写到川渝两地,感觉可说的太多,有点刹不住车。归根结底还是对这两个城市有独特的体验和情感,也看好两地的发展。一个中国第四直辖市,一个千年蜀都,历史底蕴和现实条件都不错,在当前的政策支持和经济大潮下,没理由不发展得更好。之所以有意见,是因为有更大的期许,至少我认为这两个城市,应该在西部发展的潮流中,发挥各自的区域影响力,对巴蜀地区,对西部地带,对整个中国内陆,完成各自在未来一段时期里的“历史使命”,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两个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华丽。

家园 这照片里的蜡像真是恶俗!
家园 好文!
家园 好像是惜春的蜡像呢,比新红楼还是强点吧?

话说自从西西河被墙了,我都看不到自己发的图,正打算找图床重新发过呢,大家能看到就好。

家园 云淡风轻

那天睡觉前瞄了一眼,觉得是不错的文章,可惜忙着睡觉,没有认真看。第二天,再想找,居然记不清版面了。呵呵....终于让俺又找到了,这回得好好品味一把,再来壶茶,嗯,就这样。

家园 老先生穿的什么鞋?

我是先看的文字,后看的图。意向中,老人是“阿炳”的形象--长袍和二胡。结果看到图,根本不是那会事。。。

再细看,越觉有意思。老先生的坐姿,神态,特别是眼神,那是很中国呀。但是这行头,却是雅皮得紧,尤其是那条牛仔裤

可惜照片没带上老先生的足部. 大家想想,老先生应该是穿什么样的鞋子呢?

家园 这蜡像,是用傻瓜机拍的吧?

看上去,好象是近景曝光太过(太亮),而背景曝光不足(太暗)。应该是傻瓜机带闪光灯, 拍光线不足的内景的通病。实地看,可能会感觉稍好一些。

(其实不懂,瞎说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