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乡村现状见闻与思考 -- 然后203

共:💬52 🌺2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定,可惜不是我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家园 帮助我们了解实际现状

花!

很希望在西河看到更多的,不光是讲观点,而且来帮助我们了解实际现状的帖子.

谢谢.

家园 邮票不能作证

地区也有不同。

俺家就在湖北,村里以前的房子多是土坯房

家园 可能是地区不同,风俗不一样。

解放前我们村都是聚族而居,一个姓差不出5辈去,且早年分家的不多,一族人凑在一起怎么也能够盖起一间瓦房。

家园 说的挺好,献花

教育、人才、经济、生活都涵盖到了,尤其是那句偷穷不偷富,看的我也是悍然一下,的确如此。

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是建立在牺牲农村利益的基础上,比较台湾和日本的乡村,我们差老远了。过去想整合城乡二元体制,现在倒是差距越拉越大,实在是让人无语,农村必须提高收入,农业、工业和自己的特色,更需要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留下来,生活另有一番风景。

家园 农村留人才之类,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要说什么创业,带领乡亲致富之类的大话,就是支教支医,恐怕也难找到容身之地。乡下的状况,安大有所提及,越是靠近中心城市,黑暗面越少。我家乡几乎已经被家族势力垄断了,就是人大代表,乡镇干部也必须和他们配合才能工作。

对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不是很看好,恐怕最后的结果会是卫星群城市。

生活在农村,唯一的好处是食品空气新鲜无污染。

家园 先花

说到社会结构,我觉得现在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讲必然是一个社会结构大变动的时期,而且还难免经历一个过渡性的结构状态,即老幼女弱留农村,劳动力大多在城市做民工,即不完全的城市居民,这种状态上头应该要有对策才行。从这种过渡性来讲,我觉得那些新房子撑不了多少年,一代人的时间就会有很多人去楼空。以上是我的感觉,您觉得如何?

先花
家园 对于这个我的看法和您不一样

只有当城市生活提供给新农民阶层的利益大过保持原有生活形态的时候,农村人力才会加速离开(最近铸剑前辈有讨论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农村里的两亩地是最后的防线。这个过程必然要比大家想像的长久和曲折。

我跟村里人讲过,无论如何,不管什么样的诱惑,都不要转让名下的两亩地。农村里的斗争也是存在的。比如家族势力,利用农业税取消前后的一段时间强行重新分地,人口多的(有钱交计划生育罚款)家族占据了大量土地。而这些人在之前有税款的时期长期不在家,土地抛荒或者租给别人。

看现在农村人在城市里面从事的工作和最后的所得,能够有机会完成向城里人的转变吗?大量的出卖劳动力的工作,在人上了年纪之后,就没有那么好的精力了再做了。对多数人来讲,家还是在农村。现在的农村只要没有孩子读书,不得什么大病,不烂赌,生活还是过得下去的。

一旦失去土地,国家的一些政策能不能落实到农民身上就完全是个问号了。比如现在的粮补就完全是按照田亩来落实的。按照人头可能不太现实。

家园 先花

您可能误解我的意思了,我并不认为给现在进城者的支持已经够了,相反,我认为应该尽快给这些进城者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在实际操作中,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不能再拖了。但已经进城的这些人,是不大可能再退回农村去了,一方面,从生活到生产技能,他们都很难回头,另一方面,即是经过这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没有把他们中的多数人逼回去。所以我感觉这种农村的社会结构变动是会出现的。至于那两亩地,作为养老保险,我觉得是很寒酸的。多人还是会指望不要落到这个地步吧。当然,从理财的角度,多数人还是会攥住不放的。您觉得呢?

先花
家园 唉,就连“农民工”中间那个字都不能取消

更不用说让农民享有和城市一样的待遇了。其实这次危机还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发货币,让中国最穷的一亿户人家变成十万元户(从缠中说禅那里顺来的想法),但是在利益分配格局上显然不现实。

至于进过城的人,留下来的只能是少数。经济危机之后又很多人回家,在之后没有出去。一是因为家乡劳动力价格也涨了,而来城市生活成本太高了。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等老一辈农民逝去就会发生了。不会太久,到时候,农村文化,社会结构,生产生活都会有很大变化。而粮食价格可能也会上来。因为老一辈是挨过饿的。

两亩地的意义在于,保证了农民的身份,无地则为流氓。比如我,就是一个流氓,城市的边缘人,医保社保皆无。

中国的社会是非常残酷的,不掌握一点生产生活资料,那简直连乞丐都不如(乞丐占据一块地方行乞的权利)。农民的土地就是保命的底线,任他洪水滔天,赤地千里,战火纷飞。况且农民的土地是几千万颗头颅换来的,岂能轻易放弃?

家园 这里面所说的几种情况

跟我近2年过年回老家的感觉很相似。我们老家地处中原,以农业为主。通过平时跟家里电话沟通和自己回去看到的感受中,比较明显的是,农村出来打工的越发普遍,留守在家乡的青壮劳力日渐稀少,以至于各种需要出力的活都比较贵,比如建筑工人。另外一个新现象是随着农村计划生育的强化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少子化趋势愈发明显,带来的一个影响是很多小学找不到多少学生,师生比例跟我上学那会完全没法比,以至于到了新学期,各小学都比着开学早,以便于抢生源。

关键词(Tags): #老家 打工 少子化
家园 是的,你说的是实情

过去讨论建国以后,宗族的势力消失殆尽,取代的是农村合作社、生产大队,后来搞经济发展了,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有的读书,农村的基层政权不稳定。

搞村民自治以后,各村各组继续恢复以往势力,又变成了亲情社会和小团体,一般的村民只能靠边站。

卫星城是失败的,不能按照发展大城市的思路来建设小城市和农村,至于空气么,关键看周围化工厂多不多,一旦搞起工业,那也是一言难尽。。。

家园 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组织非常不完善

因为建设小城镇不是把人简单从乡村引到城镇住就完了,还必须有生产生活条件。

现在的乡镇一般来说不能提供生产条件。可能沿海的条件好些,家庭式的加工厂能够接上产业发展的链条,但是中西部不行,人才资金技术都是问题,再者没有产业链的带动,很多东西不能硬造出来的。

比如三峡移民镇,已经说明了没有生产条件就不可能形成生产生活中心。

卫星城镇,比如武汉城市圈周围的8,9个小城市,带动周围的一圈乡镇,形成一个资金人力流动的圈子。这样资源调配可能也方便一些。如教育卫生,说实话,现在是撤并小学,过两年就是撤并乡镇中学了,这是非常现实的。

家园 现在的城乡二元基本上就是两个世界

除了有网络和电视以外,你会发现乡村的生活和城市是不同世界的,要改变只有让农村变富,否则城市变成超级城市,农村更没发展。

现在的思路是怎么让农民成为市民,希望保住土地,否则以后就艰难了。

家园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劳而获的事情

所谓的“让农村变富”,“反哺农村”,立场都是站在农民之外,温铁军陈锡文等农民问题专家的观察视角也是如此,居高临下的感觉。

但是恰恰权利是需要争取才可能获得的。不争取就得到的不一定是想要的结果。当然农村太苦了,有比没有强。

中央的思路还停留在保证农村稳定的层面上,没有愿望也没有能力来“让农村变富”,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需要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事情最后怎么样,现在是谁都不知道。

陈锡文几年前就提醒过农村水利设施存在全面崩溃的风险,但是问题解决了吗?很多事情,我想是因为时机还不到。那种想一下子翻天覆地的想法其实很危险。所以在给与农民一点盼头的同时,我必须要提醒乡亲们保证自己生产生活的最后底线,就是那两亩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