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武术的几段记载 -- 重重无尽

共:💬59 🌺14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好的,我会看看再说

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参考吧。

家园 多谢指正
家园 老兄握手,我也在一直留意这方面的资料。

可惜所学太少,还是有心无力啊。

家园 斋主兄握手

缺乏资料,真的是无能为力呀。古代文人们写的历史记录里,对武术技击类都不太重视,基本当杂技把戏之类看待。而很多武术门派内部又是长期师徒单传、口耳相承。结果到现在,稍早些的武术史大都充满传说和附会,很难了解真相了。

家园 太极拳的总体演进方式:

13式——36(37)式——各家太极拳。

36式以前只在道门流传,传到教外的都在36式基础上有演进。

家园 我也是类似观点,不过这样的话有几个困惑

王宗岳的拳论通篇在谈技击。但同样是王著的十三势歌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句子。而托名张三丰的太极拳论中最后也注称: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都在强调养生的作用。

如果我们认定太极拳最初是纯技击的拳,则不得不推论十三势歌和张三丰的太极拳论是王宗岳之后的练拳人托名所著。或者至少在王宗岳的时代,太极拳就已经开始兼顾养生了。

不知兄台对这一点怎么看?

家园 这是太极拳论里面最令人困惑的地方之一

我个人认为益寿延年的观点是后人加上去的。至于什么时候被什么人加上去的不可考。我并不是说练太极拳不会益寿延年,而是说它只是练太极拳的一个副产品。我估计人到了晚年,打打杀杀之气渐渐收敛以至淡去,自然而然却病延年就摆到了议事日程上了。我这个想法的根据是河南陈家沟祖辈传下来练拳的古诀,以及陈鑫的太极拳图说都没有提到练拳是为了益寿延年这种说法。

家园 也许养生、技击、娱乐、劳动等等一直是同步发展

互相促进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会侧重于不同的功能。舞、武同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使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也不是每时每刻只考虑打仗这一件事。

原始部落的人们为了信仰,或仅仅是娱乐的目的,围着火堆舞蹈跳跃,可以通宵达旦而精神愈加旺盛。这种手足肢体的外在协调是不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呢?更进一步的心灵与身体的默契统一,是不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呢?

准备下地劳作的老农,对着朝阳打个哈且,转一转腰,抻一抻肩背。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动作能让自己挥动起锄头来更灵活有力,就教给自己的儿孙。这算不算配合呼吸的“抻筋拔骨”呢?包括陈沟拳在内的很多传统拳术都被称为“庄稼汉把式”,不应该是没有来由的。

老子、庄子、列子的很多对气功态的记载,华佗的五禽戏,达摩老祖的《易筋经》、《洗髓经》,都与技击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个人觉着,论证某种拳术是起源于某个特定目的是可能的。但没有理由说整个武术体系只有技击这唯一一个起源,唯一一个目的。

家园 养生与技击同时发展并行不悖

你说的很有道理。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张三丰武当太极拳以及各种气功之类都可以看作一个系列。这类的功夫应是道家原创。都是在打通大小周天、养生、长寿的指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道家练的功夫的最高境界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三个阶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通过自身的修炼,让自己身体的潜能达到一个常人所不能达到,也不能想象的一个高级阶段。练到炼神返虚阶段的高人世上究竟有没有目前都还是一个谜。给本来就云里雾里的中华神功披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

而以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为代表的太极拳可以看作另一个系列,这类太极拳从创始开始是以技击为中心思想的。为什么说创始开始是技击呢?难道后来变了吗?为什么会变呢?看官听我慢慢道来。古时打拳、创拳的人都是以搏命为目的的。在那个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没有人创拳为了玩的。有一种看法认为陈式太极拳起源为武当太极。我认为没那么简单。怎么说?依据一:陈式太极拳处处讲兵法,要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子兵法十三章,陈式太极拳用到的地方多达七个章节。武当太极就没有这类描述。依据二: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共三十二式,陈式太极拳各种套路中与之同名或类似者多达二十二式。《纪效新书》是干什么的?是戚继光练兵打仗的。武当太极拳有没有参军的经历呢?显然没有。那从什么时候太极拳变为养生拳了呢?都是洋枪洋炮打败义和团惹的祸。国术,包括太极拳从那时开始走下坡。打不过枪炮还有什么用?太极拳即使在陈家沟也渐渐失传。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传承,太极拳也慢慢开始变异。从杨式,武式,吴式,孙式这些源于陈式又有创新的拳种在陈家沟以外发展的脉络来看,太极养生以及太极拳的表演功能在这些拳种的传承中变得更为重要。有幸的是近年来陈家沟太极拳运动又有新的发展。从全国太极技击散打比赛冠军大多为练陈式太极拳者所得可见,只有陈式太极拳还记得他们老祖宗的创拳初衷。

家园 不同时期的传人会着重不同的功用

近代以来火器的发展,以及建国后体育界对武术的体操化操作,使得武术的技击功用渐渐没落。所以90年代之后,武术界有识之士纷纷奋起,欲重振武术的技击能力。兄台所言正是符合这一潮流。

但这不能作为太极拳,乃至中国武术仅仅注重技击的理由。“福、禄、寿”、“多福、多寿、多男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寿、健康一直是中国人,甚至中华文化关注、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养生历来就是武术的一大功能。如果从历史上各家太极大师们最终都进入“求道”的境界来看的话,技击确实最后会成为末节了。

另外,兄台一定也听过,自古“穷文富武”,创拳的先辈们是没有吃不饱饭的穷苦人的。如果有,恕我识浅,请举一例。而且,传统的拳师收徒,很忌讳收穷苦人。不是因为歧视,而是因为一来练武需要吃好补充营养,二来穷苦人没有其他活路的话,很容易恃技行险,做出非法之事而连累师傅。

再看看近代太极拳得享大名,也全赖公子王孙、有钱有闲阶层出于养生目的的全力追捧。原本是养生、技击并重的武术,在一个技击需求渐废,而养生需求更盛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各家纷纷重养生的状况,也就不奇怪了。陈式太极拳也不能外。如果能统计一下身边陈式拳的学员情况,我猜想,为健康的人可能远比为技击的人多。

引用几段《陈式太极拳图说》,证明陈式太极拳也是养生、技击并重的:

开篇序言: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顾人身之阴阳,往往不得其平,则气血滞而疾病生,故炼气之术尚焉

中国拳术流传已久,然皆习为武技,其中精义瞢然不讲

陈鑫先生自序:

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人苟不以齐东野语唾而弃之,则由升堂以至入室,上可为国家御贼寇,下可为筋骨强精神

陈氏太极拳图说凡例:

一、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

陈鑫先生咏太极拳五言俚语: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衍。

收来名为引,放出箭离弦(上句言引进落空,下句言乘机击打)。

虎豹深山居,蛟龙飞潭渊(上句言静,下句言动)。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

乾坤如橐籥,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

至终复自始,一气运弛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与道为一)

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循序无躐等,人尽自合天。

空谈皆涨墨,实运是真诠。鸢飞上戾天,鱼跃下入渊。

上下皆真趣,主宰贵精研。若问其中意,道理妙而玄。

往来如昼夜,日月耀光圆。会得真妙诀,此即太极拳。

凡事都如此,不但在肘间。返真归璞后,就是活神仙。

随在皆得我,太璞自神全。

温县陈君墓铭:

龙虎战罢,真人潜渊,浮游规中,妙得其环。乃武乃文,乃圣希天,拳乎仙乎,道在艺先

家园 知道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怎么和为什么要学太极拳的吗?

我们先来看一段《陈氏太极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版,王东武主编)的记载:

杨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他年轻时穷苦,以推车卖煤土为业。杨露禅常听人说,广平府的太和堂中药铺的掌柜姓陈,他和他的徒弟,都练一种奇怪的拳术,叫太极拳。有一次,总算让杨露禅看到了。只见太和堂陈氏师徒练拳时慢腾腾像老婆婆纺线,软绵绵似水中摸鱼。他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名堂来,失望地走了。

过了几天,杨露禅推车路过太和堂,看到门口围了一堆人。原来是广平府的恶霸王氏兄弟领着几个无赖要药铺退药。药铺当然不肯,于是就吵了起来。王氏兄弟大怒,招呼几个无赖,舞棍弄棒,把药铺的小徒弟围在街心。只见那个小徒弟在几个人的包围圈中,闪展腾挪,身法轻灵,也没看到他怎么出手,但转眼之间,周围的几个人却像下饺子一样纷纷倒地,爬起来便跑。

杨露禅大开眼界,心想这软绵绵的太极拳竟如此奇妙。

第二天,他专门去拜访太和堂的陈掌柜。陈掌柜觉得自己的太极拳只是学了一点皮毛, 不能误人子弟。就写了一封信给几百里路外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介绍杨露禅去学太极拳。谁想当时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不传给外姓人的。于是才有了杨露禅偷拳的故事。

如果觉得只是听陈氏太极拳的一面之词可能不足为凭,下面再转一段《内功解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版,作者李和生):

杨露禅在永年(即河北广平府)乡下时,曾与人在城墙上相斗。对手不敌,直退到城墙边缘,站立不稳,即将坠落时,杨忽于丈外,陡越向前,攀握其足,挽救对方,使其免于坠墙而亡。

最后来一段网上的内容《太极拳松腰开胯的重要性(转自----上善若水)》:

当年杨露禅带同两个儿子入神技营任总教习,各路英雄当然循例请他先来个表演,他用了近半小时耍了一百零八式,慢条斯理的,看得各路英雄一头雾水,虽然耍完之後人人掌声雷动,但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是不服。

杨露禅入神技营正式任总教习之前,要竭见皇上,皇帝批准,方可就职,当时的皇帝是谁,我已忘记,但据说他已年老,身体痴肥,而且已不能行动,大家可以自己去查一查他是谁。当时人们叫杨露禅在皇帝面前表演,他就上前用手搭著皇帝的手,皇帝居然起立,而且自己走了三步。这皇帝自然明白杨是高手,深表敬佩。于是正式任命他为神技营的总教习。上面的故事说出来,大家一定不以为意,以为只是杨露禅以蛮力相扶,或者以为只是传闻,并不可信。其实这是太极拳的最高功力境界。也是太极拳之能令对手失去重心的原因。所以这个故事一说出来。我们便知道它一定是真的。因为这种情况。确是太极拳所能做到者。杨露禅其实是以自己久经锻练的骨架。搭着皇帝的骨骼,通过自己的骨架的活动,令胖皇帝的骨架活动。说杨所施的是神技,是因为他竟能这么准确地控制人家的骨架,而且做出了Active的操纵。我以为,今天已无高手可以达此境界。

家园 如果兄台只是想证明太极拳重视技击,我就不再回复了,

想说的基本都说过了。如果您想比较一下陈式、杨式的优劣,我并没什么意见。因为我本人对陈式、杨式、吴式都有所学习,太极之外的其他拳术也涉猎过一二。我只是喜欢武术,并没有门派之见。

感谢老兄在我的这个小帖子下写了很多有意思的回帖,祝您拳艺进步,也盼望您多写好帖子。

家园 太极拳的技击功能

太极拳的技击功能现在已经快要失传了, 再不重视太极拳的技击, 恐怕太极拳就快要淹没在历史中了.

太极拳的养生是副产品, 没有早期以杨家为代表的出神入化的技击功能, 太极拳的名声能有现在那么大吗?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谈到太极拳的时候都有轻视的味道.

谈养生, 有太多的其他的锻炼方法, 太极拳和他们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家园 你谈到点子上了

太极拳养生如果和别人相比没有优势,那么技击更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太极拳日益走下坡的原因。

太极拳本身还有一个劣势,就是上手容易出功夫难。跟着画圈容易练出太极劲难。没有师傅教基本上是白费劲。

太极十年不出门,那还是指有师傅的。没有师傅的一辈子也出不了门。-马国相

这样看来学技击找太极也是舍近求远。有人问马国相太极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说是合格的师资。看来的确后继无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