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企业管理案例:1、引子 -- wqnsihs

共:💬314 🌺287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家园 补充一个非典型风投Y Combinator

Y Combinator在项目早期投入很少的资金,平均只有1.8万美刀(12万人民币左右)。2005年迄今投资了超过200个项目。其中,Dropbox比较有名。

http://ycombinator.com/

In 2005, Y Combinator developed a new model of startup funding. Twice a year we invest a small amount of money (average $18k) in a large number of startups (last time 36). The startups move to Silicon Valley for 3 months, during which we work intensively with them to get the company into the best possible shape and refine their pitch to investors. Each cycle culminates in Demo Day, when the startups present to a large audience of investors. But YC doesn't end on Demo Day. We and the YC alumni network continue to help founders for the life of their company, and beyond.

Since 2005 we've funded over 200 startups, including Loopt, Reddit, Clustrix, Wufoo, Scribd, Xobni, Weebly, Songkick, Disqus, Dropbox, Justin.tv, Heroku, Posterous, Airbnb, Heyzap, DailyBooth, WePay, and Bump.

Y Combinator的掌门人Paul Graham是大牛。2000年前开发的建站软件被Yahoo买了。后来开发的Email系统被微软买了,成为Hotmail。

http://www.paulgraham.com/articles.html 有一些他对创业和投资的见解。

家园 我胡说的啊。

当时跟核心员工签合同时,需要有两条,一条就是如果事业成了给他们一些股份。另一条是如果他们跳槽,一年内不许从事相关行业。

现在不知道补签合同来得及来不及。

家园 他这个模式是很好,要是中国有类似模式就好了

或者如果中国门户开放,把他们拉进中国来投资也行,语言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会问,为什么风险这么大的研发不在美国做,要到中国来。从现实来讲,的确应该放在美国。因为中国的研发还是follower或者是国外的技术外包,真正能扛得起风险的成熟制度在美国。中国的自主研发需要很多年慢慢地培养。

家园 收藏
家园 坐等创业的纲领指引

重复发帖,del。

家园 长见识,

花等下文

家园 坐等创业的纲领指引

创业肯定是小企业开始的,如何尽量规避风险,少走弯路,忙总把前面要遇到的大坑小坑都指出来了。

短短10分钟,就有8朵花增加,煞红眼啊。

家园 YC投资的项目多是Web项目

需要的投资小。另外Paul Graham是大牛,眼光好。他在2007年就说“微软已死”(Microsoft Is Dead http://www.paulgraham.com/microsoft.html)。美国风投对失败的创业者的宽容态度也很难得。

话说国内还是有些暴发户投入了几百万上千万做网站、开发软件。这些人没有技术眼光,也很难成功。

话说我现在是零,等外包做成功了就是一,做产品成功了就是二,仿YC就是三。做微型软件初期的投入很少,投资他们也很有意义。随着国外经济危机的蔓延,会有越来越多的微型企业诞生和死亡。微型软件可以为这些微型企业服务。

家园 在首页上看到题目
家园 小公司还是要人治

关键是一把手要能团结骨干。合同什么的没那么重要。骨干要走,合同有什么用?出了事情,真的打官司?不现实嘛。

话说“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也是国内的常态。国外的不知道。

家园 在首页上看到标题就猜是忙总大作了。
家园 【原创】小企业管理案例2、干什么及其执行结果(1)

这一部分我想先把整个过程及其结果先描述一下,给大家一个鸟瞰,以后再来慢慢描述执行中的问题和过程。

0、背景

他们在创业的大半年时间里,完成了原型机的生产组装调试,并在A公司(是央企G公司的下属公司)一个装置上开始试运行。产品的技术水平据他们告诉我在国内是绝对领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也不次于进口产品,而价格只有进口产品40%。(他们自己计算就算这个价格仍然有40%左右毛利)。

这大半年他们也写出很多工艺文件,也做了很多测试工作。

基本完成了生产主要设备采购订货,并支付了部分货款。

也在全国到处推销,接触了几乎所有可能的潜在客户。

可是结果是一套装置都没有卖出去。而流动资金已经枯竭,只有不到30万,只够两个月的人吃马喂。危在旦夕。

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实际很简单,首先就是产不出,问题包括:一是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也即按照客户标准的产品生产定型测试和一致性测试没有完成;二是批量生产能力不能达到客户要求;三是质量管理和工艺管理客户认为不合格(主要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和检验实验室,原型机是通过外委加工零配件,然后手工焊接,组装调试出来的,典型的螺丝刀、焊枪和万用表的小作坊,无法证明可以批量生产合格产品)。

其次是没有一个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对客户培训、维护支持的能力无法满足测试需求。

上述问题产生实际有三个原因:一是严重缺乏流动资金,而且早期模仿跨国企业派头,浪费严重,且一开始摊子太大,四处出击,在没有生产能力时就到处推销,而且销售人员的特点难免夸大其词,以致让部分潜在客户产生抵触情绪或怀疑;二是缺乏生产管理经验,工作步骤和流程混乱,随心所欲,协调极差,各自为政,且自我感觉良好;三是不理解市场需求,以我为主,经常要求客户配合(这是从跨国企业带来的毛病)。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首先确定了一个现实的目标:也即先拿到产品准生证,可以进入用户采购名录;其次是完成批量生产准备工作;三是获得一批订单;四是解决枯竭的流动资金。

前期他们稀里糊涂已经花掉3000来万,主要是生产了10台样机,委托其他单位做性能测试,到处推销送礼(采用的仍然是他们在跨国企业的推销模式),以及主要生产设备和测试检验设备采购的部分定金,还有在开发区租用生产厂房的租金、水电气安装以及简单装修等等。后面生产用户试用样机需要的流动资金和设备提货的资金已经没有,这属于典型的不会预算控制导致的后果。

为简便起见,我按年龄把他们5个人分成为老大,老二等等。其中老大是跨国公司销售出身,老二是M公司(一家大国企)前总工程师,老三老四都是跨国公司销售出身,老五是原市财政局某处长,财务出身。

下面是当时的基本工作计划(红色字体标明背景情况,蓝色字体标明计划执行情况):

一、目标

1、基本目标

(1)、从abcd年7月1日开始,至abce年6月30止,必须完成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生产鉴定(或用户采购认证)要求的全部技术准备工作,包括技术文件清单和鉴定试验清单所列工作。同时完成G公司(这是一家能源央企)列入设备采购清单所需的全部测试、论证、鉴定所需要的技术文件清单所列工作和形成鉴定文档。(G公司鉴定或认证需求清单需要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共同争取拿到。在这以前,他们已经跟G公司设备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吃过N吃饭,送过M回礼

这项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认证测试工作花了16个月才基本完成。几乎花光所有能够借来或搞来的钱。原因还是不同流派,不同背景的技术人员互相不买账的刁难。

(2)、同时根据各种不同客户需求清单,完善产品的功能设计和满足清单所有需求。(这点需要看销售部门市场开拓进度来定。这个通过以前客户关系,已经有很多基础,但是要想成为采购订单,还有很长的路

实际上,这项工作一直就没结束,直到今天,一直在持续完善。

(3)、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在鉴定认证程序执行的同时(这需要销售部门的公关工作到位,这主要是指邀请中央部委来主持鉴定认证工作),在abce年8月31日前,完成批量生产所有准备工作。

这项工作推迟了整整一年。主要原因就是G公司认证文件迟迟得不到。

(4)、在abce年9月30日前拿到所有鉴定证书,获得准生证,并正式签订批量生产采购合同。

实际上后来虽然没有拿到正式准生证,生产企业已经认可设备,就采取变通办法:试用产品采购,在第二年的10月份(也即abce年10月)获得1000万订单。这基本符合原来计划。

G公司生产部门后来开始少量采购,主要原因还是生产需要,产品的确性价比高。另外对设计院、研究所等故意刁难也有抱不平的意思。当然利益也是重要原因。

(5)、在abce年10月10日,开始生产第一批正式产品。

实际推迟6个月。

2、争取目标

(1)、abcd年7月完成在A公司一号装置上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

这个目标完成也并不顺利,主要是A公司一号装置项目的主承包方工作进度大幅延迟6个月,不过试运行后效果极好,采集的试用数据理想。

(2)、abcd年8月30日前完成试运行的所有数据跟踪,收集和分析,并向第三方(例如清华,中科院之类单位)提交,请求认可背书。基本数据应该包括:产品效果、效率和能耗;对生产系统运营的影响,对操作人员影响和环境影响;对其他设备影响;对周边环境噪声影响等等基础数据和分析计算数据。

这项工作也是在推迟6个月后完成,结论很有利。

(3)、争取在abcd年9月中下旬获得G公司初步试用的认可,在其下属企业大面积试用(实际上G公司是老大以前的大客户,与很多人员都很熟,当初成立这个公司时,G公司有人是准备入股的)。

这个目标基本在推迟6个月后按时间节点完成。试用一年后,又获得6000万追加订单。

(4)、争取在abcd年12月根据试用结果,获得G公司生产认证资格,并获得初步订单。

这个目标推迟18个月才完成。主要还是各种文件报批中受到刁难,不断需要买单。

(5)、abce年3月以前,在几个S公司(这是一个化工央企)下属企业试用,在6月底争取获得S公司下属企业正式订单。

这个目标推迟24个月。原因是都在观望在G公司试用情况。在G公司的认证资格通过后,获得了S公司3000万试用订单(当然也是公关的结果)。

3、最理想目标

(1)、在abcd年9月份前后,获得向B公司(这是能源央企),C公司(这是化工央企)等等潜在用户的展示机会。

这是按时完成的,但是效果不好。这些公司倾向于进口(可能是可以获得大额回扣和出国机会)。直到3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太大进展。

(2)、通过上述系列展示,在abcd年底以前,这些单位接受各种系列产品试用,并同意采集使用数据,一旦数据合乎客户要求,将争取进入采购招标流程。

实现时间比计划推迟18个月,最终只在G公司和S公司实现。

(3)、abce年上半年就获得足够的订单合同,提前进入批量生产流程。

实际最后进入批量生产流程比原计划推迟了6个月,而且使用的是试用产品名称,并无正式型号。

4、可能的几种机会估计

(1)、A公司三号设备试装(需要与三号承建方和设计方联系)。

这个目标在12个月后实现。

(2)、新疆X项目(需要与新疆联系,这有工作基础,因为他们都在新疆推销过产品)。

一直没有进展。

(3)、出口:例如XX,XX等国家(需要与商务部,外交部,大使馆等联系,这些关系也都很熟)。

有过接触,但是没消息。

5、流动资金问题

当时初步预算是还需要至少3000万流动资金,才能完成各种认证和批量生产准备。

我的建议是:

(1)、老大已经把房子卖了,现在跟丈母娘挤在一起。既然大家都愿意继续把公司办下去,为了体现同甘共苦,风险共担,大家也应该回家商量一下,把房子拿出来到银行抵押贷款,能贷多少是多少(我当时估计4套住房应该在200万左右,实际只贷到180万),先把五金车间的设备尾款付掉(大约150万),把设备拉回来安装调试,(实际就是些很简单的剪切、冲压,弯管,焊接、防锈、表面工艺,热处理,数控切削加工中心,检测之类,全部投资不过400万而已)。

老二说M公司有一批五金件外委活可以揽过来(机箱、支架之类),虽然没什么利润,但是这样就不但解决眼前吃饭问题,还能拢住好不容易挖来的几个老工人,不要让他们跑了,同时也开始对年轻人培训,让他们练练手。再说老二可以开开后门,争取多借一点冷轧板和电解板,老四可以去赊点管材(老四以前在推销管材公司),这样生产试用机的主要耗材就解决了。至于电子元器件部分,可以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这需要去做工作。

(2)、上次原型机试车成功,管工业的副省长陪国家发改委领导来参观时,有过一些承诺,要尽快落实。

经过努力,在Abcd年9月份的时候,争取到在这个公司由市长主持开过一次现场办公会,解决了几个问题(主要是请了一些退休领导做工作,这中间没有腐败行为):

一、市里把这个项目作为节能扶持项目向省里报,争取上报国家发改委,列入产业化支持项目(这个目标经过2年努力才实现,获得国家发改委扶持资金600万,省扶持资金400万);

二、市科技局下拨150万研发经费,支持后续产品开发(3个月后就到位);

三、开发区管委会免除厂房租金三年(且退回以前租金);

四、市担保公司在这个公司产品在A公司一号装置试运行获得完全成功后,为其担保,在银行贷款3000万;(后来在A公司一号装置试车成功后,在市担保公司支持下,在建设银行贷款2000万)

五、市里面配合,争取省国投入股(省国投在8个月后入股,占30%,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但不参与运营管理。目前省国投正在操作这个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3)、争取G公司试用产品的部分付款(这个后来实现1000万试用采购,并用这些采购订单,到城市商业银行抵押贷款500万

元宝推荐:陈经, 通宝推:straw,当生,瑞士,篷舟,七月群山,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这个期望对我来说太高了,因为我没有创过业,很难

知道其中的大坑小坑,再说企业类型很多,例如IT产业与制造业绝对不同。我写这个例子,实际是想说明创业多么不容易,多么复杂而已。

家园 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合同在中国没什么用,除非标的巨大

(一般千万级的合同经侦,法院都懒得理)。国内做事情还是通过互相信任,所以基本还宗法社会一套:兄弟、亲戚、同学、老乡、战友等等。大家有时碍于情面,不好做得太过分。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病就是企业做大后麻烦巨大:都认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结果就是不欢而散。亲戚也做不成了。亲兄弟因为产业纠纷成为仇人的不少。这就是共苦易同甘难的原因。这是文化原因。

家园 国内对创业团队利益问题处理比较好的一个是华为

给股份;一个是海航,给地盘,给个子公司你自己去闯。按陈锋话说:不要不服气别人,有本事你自己试试。当然出去闯失败的回来后就老实了,基本就本本分分做个什么监事之类的,不再干涉一线工作。而闯成功的,那就自由飞翔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