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分攻宁、青”·西路军史话⑵ -- 双石

共:💬31 🌺29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任何事业靠理想主义都撑不起来

中国革命的成功相当程度上靠的是使农民获利

家园 张的问题在于权力欲望太强

本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张国焘与毛泽东其实很相似,在党内的资历上比毛还要强点,只是张国焘的政治手段比毛略逊一筹,权力欲望又过大了。作为老毛的对手,能让毛多年以后对斯诺说那是他一生最黑暗的时刻,没有点能力是不行的。

无论是南下,北上,还是西进,都离不开红军(特别是中央红军)已经被极大削弱了这个事实,而敌人(中央军为主)却越来越强大,并且越逼越近。后来宁夏战役毛周等人在渡河的决心与行动目的上也一样反复犹豫,几停几渡,战略上处于绝对被动,被人牵着鼻子走。而以毛泽东,周恩来的领导才能,道理上是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原因无它,实力此消彼长,战略空间被极度压缩,虽然毛周清醒判断出宁夏战役获胜的可能性不大,但终究是决定红军存亡的关键战役,一旦失败红军就很难生存下去,怎么也要试一试。

长征后红军由于常年转战,战斗力有着明显的削弱。而中央军由于武器和训练都有很大的提高(1936年德国卖给中央2300万马克的军火),战斗力反而增长,红军的战斗力在长征期间是不如中央军的,这主要是装备相差很大,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战役之前对这个认识是不足的,不如中央红军有切身体会。

北上的问题是西北太穷,无法发展与保持足够抵抗中央政府的武装力量,如果没有苏援,绝对无法自保,无法自保就不能抗日,想法得到苏联的援助,这也是东北军与西北军与红军合作的基础。宁夏战役失败后,如果不是西安事变,极大的可能是革命不得不从头开始,再来一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也是周恩来为什么对张学良评价如此高的原因。

家园 还是参照着资料说话比较好——兼回虎王……

想这样大而划之的分析,是呈发射状的,又没事实验证,又没有逻辑收敛的证据链,所以永远都是公婆相争,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以老夫就不掺和了……

老夫就说先生的两个问题:

一、百丈之战红四方面军主要对手是川军,不是中央军,有估计不足也是对川军估计不足;

二、宁夏战役流产后,毛先生对形势的估计并不象先生那么悲观——“绝对不能自保”,所以才有在大军准备南下的关键时刻力主一战,这才有了山城堡之捷。

老夫的意思,讨论问题之前,详研原始文献资料,有理有据地说话,是必要的——比如象这样的话

后来宁夏战役毛周等人在渡河的决心与行动目的上也一样反复犹豫,几停几渡,战略上处于绝对被动,被人牵着鼻子走。而以毛泽东,周恩来的领导才能,道理上是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原因无它,实力此消彼长,战略空间被极度压缩,虽然毛周清醒判断出宁夏战役获胜的可能性不大,但终究是决定红军存亡的关键战役,一旦失败红军就很难生存下去,怎么也要试一试。

都需要提供确凿的依据和证据,否则是没法讨论的!

老夫姑妄言之,先生姑妄听之!

另外对虎王说一句,做学问跟追责任本来就是一码归一码!你追你的责任,我做我的学问,可以桥归桥,路归路,是吧?

家园 确实比较大而化之了

主要没有时间一个一个去查原始资料,也没有想说服谁的意思。百丈之战中央军的确是直接参了战的,发挥的作用有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其陆军起的间接作用比较大,当然真正陆军的一线交火的还是以川军为主,但薛岳、周浑元等部从几个方向步步压来,也给了红四方面军较大的压迫。不过其更主要的作用是其在训练与装备上给以川军很大的支持,使其战斗力提高不少,印像中有一个青年军官训练团,同时还有不少军火装备给了川军。而直接作用最大的是中央军的空军,一方面在关系到战略布置的侦察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直接参加的战斗并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使得红军占优势的时候常为躲避空中威胁却被地面上川军趁机反扑,损失不小。这些作用都在川军解决了其自身的临阵退缩,畏敌不前,谎报军情等积习陈敝后发挥了出来,使红四军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硬骨头”,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不是红四军以前遇到过的那个川军了,估计不足是正常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红军指战员奇怪土匪哪来的飞机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红军无论是南下,北上还是西进,要解决的都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原因很简单,敌人强大了,自已也得发展变得更强大,但当时红军所处地理位置正是黄土高原最贫瘠的陕甘宁交界处,人口稀少,干旱少雨,物产不丰,数万红军拥挤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无法补充兵员、筹粮筹款,如果没有外来援助,现在的规模都很难维持,不要说进一步发展了。

而当时红军在与张杨合作以后确实还没到马上不能自保的地步,不过也相当紧迫,因为张扬本身也被蒋盯上,蒋在其解决了两广事变以后实力进一步壮大,已经腾出手来在进行军事准备以解决张杨了,张杨两军以西北贫瘠之地,是无法与中央抗衡的,就算打赢一两次战斗也没用,拖也会被拖死,就像中央红军长征一路赢得战斗无数却越来越弱一样。所以这两位才想效老冯跟盛世才的故事,以苏援为基础与红军合作。但蒋的动作太快了,宁夏战役被迫在准备还不充分的情况下提前进行。你提的山城堡更多是一场政治仗,是红军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政治方针的体现。中央军逼东北军剿共,东北军不想打跟红军合作,配合胡宗南进攻的王以哲所部即使在蒋系特务监视下仍秘密和红军发电报通报国军动向,使得胡宗南的部署被彭德怀了如指掌,而且王以哲部的进攻也以象征性为主,红军就可以以少量兵力阻滞东北军,而集中主力对付中央军。不过就算胜利也往往补充不了损失,红军的生存问题还是没有根本改善,中央军随时可能解决张杨再卷土重来。

至于说中央的渡河决策犹豫,主要是指由于胡宗南的中央军的压迫,毛周在渡河过程中反复叫停,在先解决胡宗南的中央军还是先渡河取宁夏之间犹豫不决,违反了军事作战必须围绕着一个主要目的的原则,徒然耗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说起来实在话长,只有摘个大概过程过来。

=======================

10月11日,毛泽东发布了《十月分作战计划纲要》,命令四方面军迅速进军靖远、中卫地段,抢占渡河点造船,争取在11月10前完成渡河。

17日,国军飞机侦察到了四方面军的渡河地点,随即进行轰炸。得知红军已经占领靖远渡口准备渡河的情报,蒋介石大为震怒。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亲自飞到西安督战,严令各部立即进攻,违者以失地通匪罪论严厉惩处。中央军胡宗南第1军,毛炳文第37军,王均第3军共3个军7,8万大军,在空军的配合下,由南向北火速推进,与红四方面军的阻击部队红4军,5军和31军发生激战。在中央军冲击下,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在华家岭战斗中被国军飞机的炸弹击中阵亡,官兵死伤也非常严重。鉴于中央军来势凶猛,多路突击,齐头并进,红军硬顶下去损失太大。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果断下令放弃现有阵地,4,5,31军立即边打边撤,逐步向会宁一带收缩,利用山丘扼守,尽力控制会宁至靖远的大道,寻机诱歼敌人。

22日中央军毛炳文37军突袭会宁城,中央军7架轰炸机也赶来轰炸。红5军董振堂部死守一天一夜,伤亡高达近千人被迫败退出会宁城。会宁等地被占领,也就意味着红军的防御线被撕出了一个大缺口,外线防御已经崩溃。西兰大道被中央军控制,就意味着从西安和兰州增援的部队可以源源不断的开到,形势更为恶化,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中央军离靖远渡口已经近在咫尺了。徐向前此时体现了一个名将的高超指挥技巧,他命令红5军在会宁城外利用山头防守,不得后退一步,违者军法处置。同时命令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红31军,红9军立即给与红5军团增援,调整个军防御体系,死守第二线阵地。

一渡

此时毛泽东和周恩来也深感形势恶劣,他们命令红四方面军红30军立即渡河,控制黄河西岸渡口。23日红30军已经试图从红咀子渡口渡河,但水太急翻了只船,于是重新选择了河段,终于在25日先头部队冒着马家军密集的火力阻击渡河成功,渡河中,红30军和马家军战斗还是相当激烈的,红四方面军一些战士甚至像黄继光那样用胸口堵住马家军碉堡的枪眼,30军前后损失了近1000人,终于在25日渡河成功。

一停

但是此时中共中央的观点却变化了,他认为首先需要和胡宗南部决战,不同意已经在渡口准备渡河的红9军渡河。

徐向前和陈昌浩得知以后非常惊讶,他们一再强调仅靠红30军的7000多人怎么也不可能在西岸独自作战,甚至连渡口也守不住。之前红四方面军阻击中央军做除的重大牺牲等于就白费了!他们电告中央,要求红四方面军主力应该立即渡河。

二渡

中共中央经过研究以后,认为徐陈的观点是对的,如果不能控制渡口,即使打退了胡宗南一部,将来仍然无法实现宁夏战役。所以胡宗南要打,渡口也要控制住。

26日凌晨,中央同意红9军渡河。电称:“三十军,九军过河后,可以三十军占领永登(甘肃中部地理位置很重要的一个县),九军必须强占红水以北之枢纽地带,并准备袭取定远营,此是极重要一着。”

徐向前、陈昌浩立即命令红9军6500多人渡河,红5军担负警戒渡口和监视靖远守敌的任务。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也跟随跟红30军,红9军渡过黄河。消息传到毛泽东周恩来处,毛周也比较欣慰,因为这也算宁夏战役成功的第一步。可惜红30军,红9军1万3000多人渡过黄河,并不意味着情况的好转。

二停

这边胡宗南第1军和关麟征25师进攻极为迅速,另外的两个军也随即跟进,其速度远远超过毛泽东等人的估计。

鉴于这种情况,毛周认为即使红四方面军全部渡河成功,控制住了渡口和西岸,中央红军也无法独自在东边作战,进而在中卫等地渡过黄河,宁夏战役一样还是失败。毛周认为,如果不能击败中央军胡宗南等部,宁夏战役就根本无法成功,必须首先集中主力击溃中央军。

彭德怀作为前敌总指挥,在25日提议,必须首先集中红四方面军全部和中央红军第4师打击胡宗南部。至于黄河西岸的作战就只能由红30军和红9军独自完成。

三渡

这边徐向前和陈昌浩心急如焚,他们判断形势认为依靠两个军1万多人,根本不可能实现西岸的宁夏战役,也不可能占领定远营。

这里且不谈宁夏王马鸿逵有3万多人部队的阻击,当地还有数量不少的回族民团武装,仅仅从地理上来说,要达到定远营必须通过腾格里沙漠(中国第四大沙漠),这个就是非常困难的。当时红30军和红9军渡过黄河非常仓促,仅仅携带了2,3天的干粮,附近居民看到打仗全部跑光,红军吃饭都有问题,又如何能够穿越沙漠无人区?

此时西岸的国军各部在蒋介石严令下,都向渡口开进,兵力有数万人之多。西岸的徐向前陈昌浩顿时感到巨大的压力。

他们在27日回电,建议红四方面军全部渡河,并且提出:为着迅速实现宁夏战役计划及便利迎接一、二方面军渡河起见,提议四方面军全部渡河,以一个军对付兰州之敌,四个军迅出中卫、宁夏,并放船到大庙及中卫,迎接一、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如不全部渡河,各方掩护顾此失彼,不但开路、掩护、决战都难完成,甚至根本影响战役计划,望重决速示,万勿坐失良机。

这边张国焘也急了,如果只有红30军和红9军渡过黄河,就等于他的部队被黄河一分为二。如果宁夏战役不能成功,最终就只能有红四方面军2万兵力跟随他们退回陕北苏区,而中央红军为毛泽东控制的则有4万多人,相对他们有一倍优势。张国焘靠这点兵力如何跟中央讨价还价,恐怕真的要被开除党籍,公审批判了。

张国焘也认为红四方面军必须全部渡河,但中央不予考虑。

28日13时,中央及中央军委致电朱、张、彭、贺、任、徐、陈,并致各军首长及政治部主任,再一次重审了毛、周的部署。电曰:“除红9军,红30军已过河准备以一军向中卫、一军向定远营,其余以坚决击破南敌(胡宗南部)为目的,务必消灭其进攻部队之一部或大部,根本停止其追击。现当敌人轻我锐进之时,正是我打胜仗的时候。”

但此时徐向前,陈昌浩判断形势,认为红四方面军必须全部渡过黄河。这主要是因为红9军,红30军渡河之后,三面受敌,且是背水作战,非常危险。西边是青海马步芳、马步青骑兵的攻击,南面兰州国军部队向渡口急进,北面则有马鸿逵、马鸿宾约3万部队的阻击。国军各部总兵力至少有10万人,和红军兵力仅有 1万多人人。徐陈认为要完成以一个军6000多人出中卫(准备接应中央红军渡河),一个军6000多人取定远营的任务,困难极大,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边张国焘也支持徐向前和陈昌浩的看法,他电告中央,建议至少红31军应该立即渡河,只留红4军给与胡宗南部以牵制,稍后再将红4军渡过黄河。

这边毛周经过研究,认为徐向前和陈昌浩的说法也没有错误,他们与29日表示同意31军渡河。

三停

但作为前敌总指挥的彭德怀并不怎么想。当时在大草地红军分裂时,彭德怀早就判断出张国焘迟早会对其动手,安排自己的红三军团掩护毛泽东等人北上。彭甚至派了一个团藏在毛泽东等领导人驻地附近,防止张国焘发动武装叛变。由此彭德怀对张国焘非常厌恶。此时彭认为如果不击溃胡宗南,宁夏战役就等于失败了,有多少部队渡过黄河根本没有意思。彭德怀向中央报告,建议31军不要渡河。他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说张国焘此举是耍阴谋:“张对打胡敌,始终是动摇的,企图以四方面军先取(远)方(物)资后再说(认为红四方面军是想自己去接受苏联援助),以一方面军与胡敌周旋,削弱力量(认为张国焘不想和胡宗南火拼损失实力),(他)好说话。”

所以仅仅在第二天30日,中央毛周认为彭德怀的考虑是有道理的,31军不应该渡过黄河,随后下令31军停止渡河,立即东进,仅留下红5军控制渡口。此时已经赶到渡口的红31军被迫停止渡河,向东开进。

四渡

就在这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反复犹豫下,中央军却没有停着。关麟征第25师1万多人向靖远突进,由于副师长杜聿明判断红军防线已经被撕破,只要坚决突进就能迫使红军全线撤退。第25师一路不做停留,连做饭也来不及。士兵们一路吃生米,喝污浊的黄河水,连夜急行军突进。29日第25师已经孤军进入了靖远城(该城为国军邓宝珊一个旅控制),随即向靖远渡口急进。

这边董振堂的红五军仅剩3000人,实在不是1万多人的中央军25师对手,撤退也来不及了。仓促之间,董振堂在征得毛泽东同意下,赶忙率领第5军渡过黄河。但仍然有数百名红军战士和民夫没有来得及渡过黄河,全部被关麟征第25师俘虏。这样终究有3个军约2万1000人渡过黄河,而渡口几小时后被关麟征第25师攻占,浮桥也被国军飞机彻底炸断。

这边由于中央军重兵推进,中共中央在渡河还是歼敌问题上左右犹豫,导致围歼胡宗南部一两个师的计划失败。各个渡口被攻占,南边又打不退中央军的进攻,也就意味着宁夏战役失败了。由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陈昌浩已经渡过黄河,留在黄河东岸的红四方面军红4军和31军由中央红军的彭德怀指挥,稍后被中央收编为自己的部队。

家园 呵呵,这正是朱玉的观点,与原始文献严重不洽……

固执地建议先生还是一篇篇把原始文电一一判断后再下结论。

最起码,先生的这四渡,就没有提供确凿证据。而老夫手中掌握的证据,与先生的结论,恰恰相反!渡河前后,中央根本没有什么“犹豫”,“先南后北”是十分明确的方针,一而再再而三明确了的方针。三十一军渡河是因为张国焘的整个既定事实让人买单的“明八时你们无回电,即照……部署”的电报,被迫接受的“既成事实”。而五军过河,也是类似的情况,“征得毛泽东”同意?真不知从何说起!

给你提供一下吧——

  五军于牵引任务完成后,即开一条山、大卢塘、五佛寺线,扼阻九、三十两军之后路。

  ——徐向前、陈昌浩关于五军完成任务后可以渡河的指示(1936年10月28日末时)

当晚20时,朱张予以批准——有毛泽东啥事儿?

现在电报相当齐全了,如果先生没有兄弟可以提供。

说实话,先生凭现在这些语焉不详的东东就要下结论,早了点!

这样吧,先生也甭回贴了,先生另起贴老夫也不掺和!先生如果需要原始文档,老夫可以提供,可以保证的是,比目前任何出版物都要齐全!

当然,如何判读,需要很多“之外”的东东,需要积淀!

比如三十一军渡河,28日16时和19时15分,“朱张”分别在致中央和徐陈的两电中提到,使的是这样的句式:“如明晨八时前毛、周无回电,三十一军即宜开和堡口渡河”,“盼今晚十二时电复,如未得复,徐、陈即依此电执行。”

三个小时就压缩一次时间,你说中央怎么回复?

20时,朱张彭重新部署,三十一军不渡河,并电告徐陈肖周。

中央在次日上午回复时,收到的是朱张前两电,还不知道后头那一电——后头那一电不是给中央的,是致徐陈肖周的,“朱张”即电31军过河,推翻了他们日前作出的部署,明白?

时经事纬,排个序,判读明白了,再下结论,不好么?

还有百丈战役的事,最起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该翻翻吧?

家园 那有可能是我受骗了吧

无意下任何结论,原始文献先生要有的话不妨提出来共同参考一下,先生是做学问的,对如何判读当然也有个自已标准,可能的话,也让我们了解一下以便读者对你的研究成果能更好的理解,免得我们再被那些语焉不详的东东忽悠了。说实话,像这种敌情我情可能一天数变的情况对决策者是很大的挑战,就算不考虑“既成事实”这种因素(想起以前河里吵翻天的袁崇焕跟毛文龙的公案了),即使行了文的指示也可能随时改变,使得后来的人很难判读,不过应该还是有大方向可循的。

就这件事来说,如果中央真在10月11日发布的《十月分作战计划纲要》中明确命令四方面军迅速进军靖远渡河,那先南后北这个原则的确立的时间应该在10月21日南敌进攻时发现事态严重之后的可能性较大,这段时间内中央从按即定计划渡河到先南后北这个变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要知道不管是毛的中央,还是张的4方面,当时对马匪的战斗力都还没有正确的估量。即便有张国焘的“即成事实”这个因素在里面,会不会也有靠现有的渡河力量完成任务的想法?不然彭德怀也不会有黄河西岸的作战就由红30军和红9军独自完成的提议,当然这种犹豫也可看成对张的行为无奈的追认。当时好像是苏方承诺了一批600吨的援助,这对最多再打两次大仗就要弹尽粮绝的红军还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就不知道朱张有无参与中央的决策,有无代表中央下命令渡河的权力,如果有的话就只能说是中央内部的分裂问题,毕竟打通国际也算是中央的正式决策,只是在执行方式与时间上内部产生了分岐。

至于百丈之战我还是固执地坚持我的观点好了。

家园 谈不上什么上当受骗,欠一个认真,而已!

  《十月份作战纲领》并不是宁夏战役计划,更不是作战命令。而且,最先挑战这个纲领的,正是张国焘本人!

  “朱张”是中央任命了指挥三军的,但有一个重要前提:“依照中央及军委之决定”——

  现三个方面军已完全会合了,新的伟大战斗即将开始。为着统一作战指挥起见,拟请朱、张两同志以总司令、总政委名义,依照中央与军委之决定,指挥三个方面军之前线作战事宜。三个方面军对朱、张两总之报告,及朱、张对三个方[面]军之电令,均望同时发给中央军委一份,以密切前后方联络。朱、张两总、各同志对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均请随时提出意见。

  中央派了彭德怀到打拉池,就是来贯彻中央“先南后北”方针的,也是来与朱张“按照十月作战纲领准备,作出宁夏战役计划纲要”的(毛10月13日17时至彭电),而彭还没有与张见面,张就于16日作出了第一个部署,这个部署本身,就已经挑战了《十月作战纲领》 ,挑战有二:其一、保持西兰大道的时间,从“十月底”,变成了“10月20日前”,其二,渡河的兵力,从“一个军”,变成了“两个军”——渡河的兵力增加了,抗御南敌的兵力减少了!

  23日,朱张彭照面,彭提出宁夏战役概要,朱张同意并电告中央。

  24日10时,中央电彭,请其与朱张商洽“打击南敌”也就是“先南后北”问题,并明确提出“三十军过河九军暂不过河”以集中兵力打击南敌问题。

  当晚24时,中央再电朱张,再申“先南后北”打击南敌的部署,明确指出“九军暂不渡河”。

  当晚,三十军渡河成功。徐陈即提出三军过河建议,朱张次日即以“一五八号电令”批准——他们可是已经确知中央“先南后北”的方针了哈!

  25日,中央在不知九军已过河的情况下,再电“九军暂不过河”,再申打击南敌为主的“先南后北”方针。

  当日,朱张再电中央及徐陈,部署“四方面军主力渡河”,还提出“从宁夏渡河去定远营”(也就是四方面军渡河部队不去),根本没有搭理中央的“先南后北”。

  次日凌晨1时半,中央得知九军已过河,只好承认“既成事实”,同时再申“先南后北”——第几次了?

  26日,徐陈电陈,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也要过河——而彭德怀此时还在打拉池傻等着他们来会商“打击南敌”哩——这可是他们此前答应了要来的!

  同日,毛致电彭,提醒:“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同时再申“先南后北”。

  27日,朱张终于开始搭理中央,令其它各军停止过河,以执行“打击南敌”计划,并要“徐陈去一人指挥已过河的三十军、九军”——正常理解,另一人回来指挥未过河的红四方面军部队,执行“先南后北”。

  同日,徐陈进而提出红四方面军全军渡河,并要中央“重决速示”,并于同日令五军向靖远东北前进。

  同日,彭、聂分别向中央告状:张破坏打击南敌计划。

  28日,中央向各方面军首长发出紧急呼吁:“目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关头,三个方面军紧靠作战则有利,分散作战[则]削弱,有受敌人隔断并各个击破之虞。更不能达到扩大苏区,扩大红军,把红军提到新阶段,争取抗日统一战线胜利之目的。朱、张二十七号五时电,正合紧靠作战,争取胜利之目的,望各部坚决执行之。”

  同日,徐陈令五军过河。

  同日16时,朱张电中央,提出三十一军过河。并限定答复时间(次日晨8时)。

  同日19时,朱张电令执行打击南敌计划,任命彭德怀来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河东部队——这是中央的意思。

  同日19时15分——刚过了15分钟,朱张对“打击南敌”方针提出异议,同时批准五军过河,要求三十一军过河,并给中央限定答复时间(当晚12时)

  当晚20时,朱张致电徐陈肖周,要求执行“打击南敌”计划。

  ——请问这是谁在变来变去,谁在一再重申?

  29日,中央在没有得到日前20时朱张致徐陈肖周电的情况下,承认既成事实,令三十一军渡河。而三十一军当日晨已按朱张日前20时前的电令行动,当天下午已进至渡河口,正候船待渡。

  当日,几经周折后,彭德怀下达海打战役集结令,三十一军被令返回。

  30日7时,彭德怀下达海打战役部署。

  当日10时30分,张国焘电调三十一军、四军撤离彭德怀指定的位置,海打战役流产。

  31日,彭德怀电告中央,张破坏海打战役计划。拟于次日到红军总部找朱任贺,再拟打击南敌计划。

  同日,林育英向共产国际告状,张破坏海打战役计划。

  11月1日,彭德怀与朱张任贺就“打击南敌”取得共识,并得到“朱张不干预”的保证。

  ……

  还须要说什么么?究竟是谁在变来变去?

  至于百丈战役,你坚持有什么用?事实在那儿摆着哩!没认真就是没认真,认真一回,不就得啦?

  提示你一下吧,中央军薜岳部是从另一个方向与红四方面军接触的,时间也在百丈战役之后,先生应该按“时经事纬”的原则,从时间和空间上把事情整明白,没有吃透史料之前,慎下结论!

家园 双石兄,能给我一份吗?
家园 可以。

发短信吧。

家园 【讨论】再说“远方”,约大叔是个很厉害的角色

双石兄所据文档之精准立论非常精彩!先赞一个。

而我所感慨的,是从另一个视角去看那段历史,从我们与“远方”的关系去体会一下前辈的创业艰难。

仅从1936/1937的军火接济一事,约莫可见约叔之老辣。约叔从来就没有说不给,相反,信誓旦旦的是说给的。陈云他们放心不下,亲自追到中亚去点枪点炮,600吨是起运了的。但是事实上呢又是差不多让你拿不到手:宁夏不给运(当然,理由找得很好),新疆也不准大军进。

彼一时也,约叔正与常委员长谈得热烈,他想要充份武装的是国民党军,以牵制日本来减轻东线的压力。而充份的以大炮机枪甚至坦克来武装红军,使得当时长征以后力量锐减的红军恢复,甚至变成内战中能够有效问鼎中原的力量,殊非所愿。这个猜测当然是没有文本证据的,约叔桌面上对于中国同志的态度是很到位很支持的,只是说得好听是不管用的。

以后,到了全面抗战,依然有“飞机大炮给聊资产阶级,马列著作给聊无产阶级”的怪话,基本上把约叔的心思展示出来了。我就不信哪怕向延安提供些弹药大炮,使得八路不至于一条枪只有几粒子弹,不至于因为没有重武器对于中世纪式的炮楼都没奈何,到底有多少技术上的难度?总是怕老常会不爽,也不信三万八路有多少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共合作是老常得到大规模苏援的结果,这也可以算是“远方”对于中国革命的一个贡献:使得红军可以取得合法地位迅速在华北展开并且大发展,担负起民族救亡的领导责任。

当然了,老常在40年苏援一断就在皖南动手了。

家园 张国焘有自己的想法不愿配合中央这众所周知

我对这个事实没有异议,但如果中央事后给张的“即成事实”擦了屁股的话,说4方面是得到中央的批准过河的这种观点虽然有误导的嫌疑,但也不算大错。不过我的问题是中央从计划渡河到先南后北这个原则变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要知道张国焘的不配合是在先南后北这个方针确定以后的事,他有意见的是先南后北这个原则,而之前的那个先北后南倒是配合的。这跟我认不认真没有什么关系,倒可能是我表达得不够清楚,让先生误会了。

至于百丈战役我觉得表达得比较清楚了,中央军的作用不光在陆军还有空军,您说得没错,陆军与红4的接火是在百丈被阻之后,但在这之前以军火与训练的形式对川军的援助比较大,而红4在百丈也只是被川军阻止了前进的步伐而已,远没到被击溃的程度,印像里甚至一度有再攻百丈的打算,但正是中央军的压力让红4放弃。不过先生要坚持只有陆军正面交火被击败才能说明战斗力的话我也只能说大家标准不同而已,用不着上升到吃透史料慎下结论的高度。

红军长征会师以后留下的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兵,能力是很强的,但装备极差减员极大也是事实,没有适当的装备是无法将这种能力完全转化为战斗力的,谁也无法空着双手饿着肚子去打仗。如果将红军与中央军的装备交换,中央军再多来2倍红军可能都不怕。还有就是侦察能力行军能力及数量也是战斗力的一部分,而这些很多是川军离开中央军办不到的。

家园 先生能不能先把他们的电报找找对着地图仔细瞅瞅?

认不认真不就是看这个么?空对空地能说什么对错?先南后北的依据是什么中央的电报说得清清楚楚——甚至张国焘自已在甘南风波执意西渡之时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先生能否看看?

先生说什么?先北后南?笑话,什么时候有过先北后南?配合什么?——先生居然认为张国焘此前很配合中央?天哪,甘南风波,老夫白说了?

恕俺直言,先生整个就是一笔糊涂账!当然是表达不明白了!

唉,俺可真不知道先生是如何能洋洋洒洒下笔数千言立就下大结论的!说实话,俺可是最怕来不来就拿大结论的人讨论的!

百丈的事情,是以地面部队为据呀?有问题么?空军?刘湘自己就有空军,遵义战役老蒋还请刘湘出空军炸过红军哩!《红军长征参考资料》中国军堵截红四方面军南下时的序列表,先生没瞅过?

先生啊,你这样凭“我记得”来说事儿,是不成滴!

不认真就是不认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视一下自己,有什么不好?

俺看先生还是打住吧!别逼着俺动用屏弊。

家园 中国革命,官兵缺一不可。农民是兵。

官的那一部分,中层,理想主义是重要支撑因素。当然吃肉喝酒也是,后来基本如此。

俄国革命,更是如此。与俄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是分不开的。

家园 我并没说过张从态度上是配合中央的

说的是他配合符合他想法的决策或意向,首先检讨一个,开始确实还没看到您后面写甘南风波的贴子,现在才注意到,虽然我本意不是问那个西进的问题。我也并无什么下大结论来讨论的意思,只是非专业人员对资料的访问不熟,自已也没时间在细节上去挨个查资料,但对事情大致的前因后果还是想弄清楚的,对认真的理解也是不知道就问,努力搞明白而已。在先生看来问题可能是比较糊涂的,要嫌烦屏弊我也没什么,不过该问的我照样问就是了,就算先生不回别人也可能答。将细节问题放在大环境下看待并找出其中关系跟下大结论再讨论还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各方面的关系的寻找并不拒绝各种合理的解释与推测,如果有相反的事实随时可以对描述不准确的地方加以修正,对大环境的描述并等于下大结论,这也是我们这些没有大量时间放在细节上的读者无奈的选择。

先北后南我用得不准确,道歉,本意指的是您所说的

但如果苏联方面能答应并且能做到及时的确实的替我们解决飞机大炮两项主要的技术问题,则无论如何困难我们决乘结冰时节以主力西渡接近新疆与外蒙,其部署

这段时期张的表现。其实对这种党内的路线斗争的细节我并不是很感兴趣,也不太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在这上面,不过现在看来还是避免不了,本意主要还是想多了解一下中央与红军作为一个整体是在那时是怎样应对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的。

我还是直接问问题吧,把时间顺序理一下。一个问题是当时红军与张杨的合作是以取得苏援为条件的,即使不考虑东北军的问题,红军本身对援助的需求也很迫切,虽然苏联指出不能允许红军再向新疆方面前进,但曾明确电告中共,准备了600吨物资想通过第三方国公司的150辆卡车,两次运送到定宁夏远营。苏联同时要求中国红军尽快发动宁夏战役,占领宁夏大部地区。这也是宁夏战役的出发点,中央因此作出宁夏战役计划用4方面渡河,此事是否属实?张国焘第一次用限时中央答复玩即成事实是用这个方案作的借口还是以前西进新疆的方案?中央对渡河条件不成熟的判断从而确定先南后北的原则是基于河东的形势还是河西的形势更多一些?这个实际上才是我上前中央从计划20日左右渡河到先南后北这个原则变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的问题的本意。

另一个问题是中央在30军过河后,25,26日指示今后作战第一步重点应集中注意力于击破南敌时,有无9军过河或9军不过河,9军以外一个军过河的指示?如果有,为什么在先南后北的原则下还指示部队过河,而不是相机撤回已过河的30军,这是否有巩固30军进展的考虑在内?如果有,那中央至此是不是对以剩下的力量对付胡宗南部还是有一定把握的,而对河西的30军反而比较担心?

我看先生屏蔽我也好,反正对我等说清情况是比较困难的,也可以多一点时间看看资料做做学问。先生要的举证无非是要举资料,要的认真也是要看资料,即便解决了资料的访问问题,通读这么多资料对大多数人有工作要生活的人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还是祝先生研究顺利吧,我等努力看就好了。

家园 对不起了,先生写得再多,老夫也不瞅了!

也不回复了,你就自已跟自己说吧!

至少,在先生能举证说事儿之前, 或举证能取得共识之前,老夫不奉陪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