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侃侃而谈道德经(15) -- 唵啊吽

共:💬23 🌺9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侃侃而谈道德经(15)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得道的人比较神秘,不容易了解。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如老子、慧能、耶稣等,凡是得道的人,在古时都是形而上学的道,这种形而上学的道是一种体验,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也是宗教体验和科学论证最大的不同。科学是可以证伪的,而宗教是不可证伪的。即我们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身外的客观事务,可以公共相互验证的感知,这些感知组织成知识就是可以证伪的科学。另一类是内心的求索,内心求索得到的感受是言语难以表达的体验。古时没有仪器,没有望远镜和显微镜,人由内心思考感知的天地宇宙无所不包的“道”,是一种难以言传的不可证伪的知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不容易认识神秘的圣人,只能勉为其难地形容一下。老子是得道的圣人,我也就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勉为其难地侃侃道德经。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得道的人,处事谨慎,如履薄冰;交往谨慎,谦卑低调;如冰雪消融一般坦荡,敦厚朴实;虚怀若谷,和光同尘。老子说的即便都是华夏文化中几千年尊崇的做人的美德。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和光同尘,世故圆滑通达,哪还要不要坚持原则呢?水随波逐流时是浑浊的,但在缸中静止下来侧泥沙俱下,自己就澄清了,所谓出污泥而不染,在浊世中依然不失本色。安静无为,也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时候。人生也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世事通达不是不要原则,相反是为了最终彰显原则;清净无为不是避世隐匿,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和理想。这是太极阴阳的原理,为了越过山涧,要先退几步以便加速跳跃,要出拳就得先回手。没有阴,不可生阳;没有浊,何来澄清;只有静若处子,才能动如脱兔。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人类是进步的,社会价值观也是变化的历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没有绝对普世价值。得道之人之所以和光同尘,就是不走极端,不是原教旨主义者,保持思想开放的心态。唯有不原教旨,才能推动社会更新思想,推动进步。阴阳之道,满受损,谦受益,物极必反。极端了,真理就成为谬误了;不走极端,才能宽容,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进步。

唵啊吽:【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1)

关键词(Tags): #l老子#道德经#侃侃而谈道德经通宝推:Wjwu,大圆,
家园 沙发。道可道,非常道。色非色,非常色。呵呵
家园 每读及此,总是左右为难

一方面叹赏古人对世界的宏观认识,另一方面,眼前浮现的却是左右逢源的芸芸众生。

古人的“道”究竟是真的对世界规律的认识呢?还是乱事求生的自保之策?这中间的区别,可能就是如吽兄所说的,得“道”与没得“道”的区别吧!

家园 试与乃力兄讨论:得道之人朴拙无智,不失根本。

无为顺势,不等于左右逢源样的迎合。

浑和有容,若浊,不等于隐忍+苟且。

正如您所概括的:对世界的宏观认识,客观主观世道人心演化的规律性之把握,使得由内到外,由己及人,通融达观,不伪不矫

这一切,是有根的,因而是有力量的:敬请关注下一周吽兄的《侃侃而谈道德经》第十六节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家园 可能有一部分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卫生的认识和实践

讲的是不执着,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中国传统能够讲宽容并且能共处,这是中国得以吸收人类所有知识不断进步延绵几千年不断的文化基础。不要小看中国人的芸芸众生,中国人整体而言是有道德底线的。

现在时髦的说法是文革道德丧失,但是,正是文革期间才显示出老百姓的道德底力量,就是那种芸芸众生左右逢源的生活态度使得多少人在受到政治迫害的时候得到民间的温暖、得到陌生老百姓的帮助。

而西方,垄断道德至高点的教会至今频传性侵害儿童的丑闻,道德表率的皇室频传桃色绯闻。

家园 "朴拙无智,不失根本"
家园 讨论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是强调"道"的属性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浊”是道的特点,而“清”不是。所以老子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意思是说:“静止”怎么可能获得“浊”的效果?同样,“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也不能通过安定来长保永生,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不断新生。所以,老子强调,不要试图追求完美,世间没有完善的制度,没有终极的真理,只有不断认识到寻找自身的缺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革新进步,生生不息。

家园 正是 :) 老子很强调这个无智,不伪不矫。

经文里写做“无知”,被很多人误解,说是老子在教统治者愚民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讨论
家园 很好。全部同意,只除了一点需要继续讨论引申:

只有不断认识到寻找自身的缺陷,

谁?谁是主语?谁来做这个?

运动中的“浑兮其若浊”,宇宙是灰色的,这是系统层面的真象。

静之徐清,动之徐生。

生生不息,对系统中的每个个体,通过互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而个体本身,“万物作”---是有为,甚至要革命的。因为系统本身并没有管理者(上帝)来“不断认识到寻找自身的缺陷”而苟日新,日日新

家园 是!一切行为的主体都是“个体”,多数情况是“求道者”!

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没有自身的利益;

道是客观规律,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更谈不上自身的利益;

只有居于其中的个体,才有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的奢望,才有“持盈保泰”的渴求。老子试图打破这种渴望静止安定和平以保全既得利益的本能想法,指出“事物是运动的”,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从政治来说,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不主动改革,一定会被革命。

家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某开国皇帝刻澡盆上的

翻译成现代网络汉语就是:只要能改,就得天天改,改了又改。

在他的国里,他也只是一个个体;

在更大的时空里,他的国,也只是一个个体。

个体的视野心智都有限,所以

需有容: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需严谨慎重: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所以该需敦厚无欲:涣兮若冰之将释

总之,就是必须“微妙玄通” :)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家园 然也。所以关键在于保持多样性。“混兮,其若浊”

“浊”是好的,“清”是不好的!所以要宽容,要有多样性;

“动”是好的,“静”是不好的!所以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不是。

当敬畏自然,不可自以为是;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家园 你这还是两分法的看法

应该说,“浊”是常态,“清”是非常态;“动”是常态,“静”是非常态。常态与非常态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的问题。

人类处身于常态之中,总是会厌恶常态,因为人类本身也是遵循道的,也是要求变化的,人类把这种变化美其名曰“进步”。于是人类总是在追求非常态,比如追求“清”,追求“静”,并按照自己的好恶,把“清静”定义为好的,而把常态定义为不好的。

人类处于常态中,通过各种努力追求非常态,这是一种“反动”,但这种反动是符合道的;即使人类偶尔达到了非常态,由于非常态不可取代常态,即不可持久,又总是会以某种形式恢复到常态(阴阳转化),或者表面上是非常态而本质上却处于常态(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外)。这就是道的循环。

家园 众人皆有以,唯我独顽似鄙

在这样一个纷繁浮华的世界里,要做到“不伪不矫”,非得“道”之人不可为也。

山有木兮叶有枝,再繁茂的枝啊,它也得有根!这是世界观的问题。

如何才能把根留住?我想着想着就想到了方法论的问题。

家园 我也不同意文革道德丧失的说法

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表现出人性极端的一面,是不可避免的。在全社会的拜金主义狂潮下,人性同样会扭曲,向不同的方向而已。

说跑题了,回到道德经的话题上来。吽兄提到了“中国人整体而言是有道德底线的“。不想过多涉及道德评判,谨就吽兄的话做一个简单的技术上的引申。这个底线,肯定不是一条,也不会是一维的。把各个维度上的底线划出来,在里面的,算是标准的好人了,但是否是得“道”之人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