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童年碎影1、细儿与小黑 -- wqnsihs

共:💬262 🌺226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很遗憾

你找的这期并不是我所说的。

家园 另外几点及链接

我想说再说几点,杂技里的身体柔软表演我也是看过的,可是这期节目里那主持人的表现已经远超杂技表演了,你能想象四肢就像几根绳子一样缠绕起来吗?这期节目里的第二个表现特殊能力者,即可以在皮肤上粘东西也不是你所说的通过练习什么的来达到的,东西一旦压上去后,无论在哪能一个角度,那东西都不会掉下来,而且可以再把所吸东西绑到一些外物上拖动东西,你有见过这样的吸东西的?他的几个孩子出生后就有这样的能力,你觉得这是练习出来的?最后的那个人可以随意控制自己的心率为何不可?节目里所做的实验就不是实验?

三个有特殊能力者都是男性,所以显然不是你所说的节目。我想我找到链接了:外链出处

youtube上的一共分成十个部分。似乎这是一个系列,我只是看了其中的一期。。。。

家园 补充节目的视频链接

外链出处

<object width="480" height="385"><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youtube.com/v/JgHAmshyNP8?fs=1&amp;hl=en_US"></param><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param><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embed src="http://www.youtube.com/v/JgHAmshyNP8?fs=1&amp;hl=en_US"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width="480" height="385"></embed></object>

但这个iceman并不是我所看那期的iceman;另外我找到了magnetoman的简短视频:外链出处

<object width="480" height="385"><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youtube.com/v/HIdM9RwaNdo?fs=1&amp;hl=en_US"></param><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param><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embed src="http://www.youtube.com/v/HIdM9RwaNdo?fs=1&amp;hl=en_US"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width="480" height="385"></embed></object>

同一期一起出现的那软骨人主持人和另一冰人暂时还没找到。。

家园 在下的经历更早哦

记得在幼儿园时,有个同学问在下“说打倒gcd,会被枪毙吗?”,这个事情虽然过去有30年了,但记忆还很清晰,在下当时回答只有两个字“当然”。

家园 我只是类比,因为中医体系没建立之前,我们不知道是什么
家园 我一直认为小孩子的理解力和智力不低,只是他们还

不了解“沟通和表达的逻辑”。这个我在某普通小孩子出生才几个月(还不到站立时,几个月忘记了)的一种交往中体验过。当时,因为某种情况,我很悲观,抱着这个孩子时,正巧这家伙在微笑,我跟他对话说:这世界太苦,不如就此结束你的生命,留你的欢乐在这里吧?这家伙居然用小手摸我的胸口,不是抓,是一下一下慢慢地抚摸,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你讲的故事,说明了那个时代,不少孩子的恐怖感觉是哪里来的,这真不是编的。其影响到底有多大,我没找到统计分析数据,也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只能自己猜想:

知识储备=记忆力,被教育、被认知、被科学就好象接受往柜子里塞的东西;人格形成前,基本是被动的。

初始化=被整理,就是洗脑。注入某种社会学、科学意义上的处理流程和算法。这也是从被动开始的——强制行为就会加速初始化过程。

处理能力=实践中调整、优化记忆和算法。这个是主动的能力。但基本逃不脱初始化的轨迹。

而喜怒哀乐的天性(哪个孩子出生都会),慢慢就被格式化了。

所以要想一个社会几十年后正常一点、健康一点、友善一点,就要善待孩子、重视培养,压力不能超过其承受力,大人不能悲观——装不出来的,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基本不走样。

所以有说法“贵族需要三代才能培养出来”。

关键词(Tags): #童年 60 城市
家园 忙总洒脱

我爷爷喜好收藏古董。后来我姑姑考大学,别人就说我们家成分不好不让她上。我爷爷就把古董砸了个稀烂,送我姑姑上学去了。小的时候听说这事觉着很郁闷,留着的话肯定值好多钱啊。后来大些了才体会到爷爷当时的心情。心里有了牵挂自然也就自由洒脱不起来了。那个年代就能做到不重男轻女,我为这个颇为佩服我爷爷。

家园 汗,不知道,我目前是极其业余的爱好者,如果以后有机

会还是希望可以做做相关的一些东西吧。集智有时会在网上会被笑称为民科(非贬义)。

家园 不是“可学”是“可悟”

中医与哲学的关系似乎更大。

家园 人生本来就是在不断取舍,取舍决定你能走到的高度
家园 说起我父亲,可以写本书。他不仅是谨慎,更是忠诚。

他们这一代人的曲折,打倒了一个旧世界后的“不困惑”,写伤痕文学的哪帮人,我看其实伤得还不够,不困惑而今天还在世的老人们,更加有趣。举个例子,我母亲80岁了,到银行存款被保险公司营销员忽悠买成保险,听**人民广播电台买全套“养生产品”。子女劝说,我母亲的原话是:那是国家单位,你们胡说。

50、60年代成长起来的我们,完成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的转变,也是一种曲折,至少对我本人是这样。

这一代、上一代人生价值的计价标准,实质上在变,如何以不变应万变的,就只能是靠自己的定力和理解力了。

家园 您写的童年回忆交织着政治,类似“100个人的文革十年”。

没忙总的好看。

家园 不敢当,我的童年有过去政治记忆而已,这不怪我。
家园 俺也对搞复杂系统没有信心

最多希望能找到现有复杂系统的理论,与中医在某个方面的契合。那就谢天谢地了。可不知道为啥有那么多人信心爆棚。

中医是不是科学,在我看来重要性并不大。关键是找到能让现代人理解的语言和符号系统。正如您说的,黄帝内经的符号系统,大部分现代人看着是要晕头的。

忙总如果只是想养生,不妨看点导引术方面的文章。内经虽然有很庞大复杂的系统,但偏于理论。从应用层面上说,我个人觉得从内经的理论里,可以派生出多个应用系统。窃以为这是后世中医流派盛行,阐释多样话的原因之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