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军中趣事----- 1 【原创】一锅红烧鱼(新人新帖 ) -- 少壮军人

共:💬1277 🌺10224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6
下页 末页
家园 沈醉不知归路,通过这个故事也可以折射当时的中国

农村有些地方贫穷的已经没有尊严。没有了道德底线。同样今天许多人为了富有或者已经富有的也丧失道德底线。

家园 衣笠山麓 你好,当时团以下政工干部正职都有

自己的车,即政委、教导员、指导员。我最后就在教导员车

家园 加州鸽子号欢迎你回来
家园 看了前辈的文章,有几个感觉。

当时军队的武器装备的确比苏美落后一大截,国家也穷,部队只能强调苦练,最大程度熟悉手上的装备,最大程度挖掘战士和装备的潜力,做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用主席夸志愿军的话是,是钢少气多。相信外军和我们相比,训练强度上是不如的。

现在国家有钱了,部队装备也先进了,前辈的精神作风千万不能丢。同时形式主义千万要不得,现在解放军穿的像美军,特种兵练气功什么的,我觉得没啥必要。

家园 多谢您的理解!
家园 【原创】军中趣事30 ------ 篮球

60年代部队大院的孩子最喜欢的第一运动就是打篮球,有没有第二运动?七零年前几乎没有。而且技战术水平很高。我们不喜欢学校的篮球场,因为是土场地,打完一身土,篮筐没有网,不像师大操场的灯光球场,水泥地碘钨灯,加上有网的篮筐,遇到一个空心球,唰的一声,往往投手还要保持投篮手的姿势,骄傲看看四周。

灯光球场的电闸放在水泥电线杆的五米左右的高度,摆明了是防止我们这些孩子。但这根本难不倒我们,一种是搭人梯,观摩侦查连学得。再者就是由爬杆高手亲自操作,因为那电线杆太粗了,平常爬树的方法根本不行。有时打的正欢,军务科长,就冲过来了,一声喝斥一声叫骂,我们孩子抱着篮球一溜烟跑掉。看者会问,为什么抱着篮球跑?因为第一次被抓住,训斥一番就结了。第二次被抓住,篮球没收,那可是我们的命根子,要知道那时候谁有个篮球,你就是爷,孩子们都巴结你。不管你打球水平如何一定上场,不像有的孩子坐冷板凳。篮球还分牛皮、塑料两种,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玩塑料的,那手感太差了。各位会问这篮球那来的,可以告诉大家,没有一只是买的。除了少数是要来的,大部分是抢来的。这抢也有方法。每逢大操场有球赛,我们这些孩子就会前往,坐在球场里面的孩子一定是傻瓜,其实他们是真正的球迷。而我们在球场外侧,有两个任务,一是看球二是抢球。可以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看比赛的人很多,往往里三层外三层,里面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外面黑乎乎的。往往比赛正酣,一个球从球场飞出,说是迟那时快。一个小孩象一只地老鼠跑上去。抱住球继续跑,人们以为做好事?错!不是跑向球场,而是跑向球场旁边的沟,当大人反应过来,大喊:“球......球......”。人早没影了。谁叫是部队的孩子,特别会利用地形地物,有时候一晚上比赛要丢好几个球。最后大人学精了。每逢比赛,就有几个战士专门捡球,我们抢球就不容易了。但我们也改变战术,几个孩子和捡球的战士聊天套近乎,其余的的孩子四处散开,争取第一时间抢到球,球一到手。如果遇到战士追,我们一帮孩子就去堵截,眼看被抓住,那个孩子就会把篮球扔出传给另外一个,如同美式足球,估计美式足球就是我们这些部队孩子发明的。当时忘记申请专利,少壮有证据。哈哈!

真是球场里打球场外抢球。我们戏弄战士。不时传出孩子们的嘎嘎的笑声,这球七传八不传,球就没了,把当兵的气得没有办法。如果是单兵作战,眼看被抓住,方法是马上把球扔掉。当兵往往停止追击,去捡球,因为担心被其他孩子捡走,又要重复游戏,这是当兵不愿看到的。最后师球队哪位仁兄,想了一个主意,在篮球上写上师球队,自以为得意,哪知我们孩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心,依葫芦画瓢,写上我们的大名,我们在操场打球,篮球队自以为可以认出,结果看着篮球干瞪眼。再者比赛对方也提出抗议,油漆造成手滑,影响比赛,最后不了了之。所以抢个球多不容易,况且球赛不是天天有,岂容没收。这时候军务科长让电影队搬来梯子,关上电闸,待军务科长一走,我们孩子又杀回来,接着比赛。其实我们调皮是有度的,熄灯号一吹,我们立即关上电闸,回家睡觉。我们从不得罪电影队,因为电闸由电影队管,我们看电影,得信息都有求电影队,这也是部队孩子的可爱之处。熄灯号一吹,营区一片寂静,开始有了巡逻哨,如果被抓住,让你父亲领人,回家的结果大家自然知道了。军人教训孩子很简单,军阀作风其实是针对孩子们的。

针对军务科长的处处与我们作对,我们孩子决定报复,可军务科长没孩子但有家,他老婆没有工作,把家里的菜地整得瓜是瓜菜是菜。黑夜,乘人睡觉和看电影,我们偷偷跑进他家菜地,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抱怨,当然是军务科长瓜菜。方法是每棵菜都拔起,抖一抖,再放下,这是诀窍。第二天,早上水灵灵的菜,中午就蔫了,等晚上浇水。菜已经枝干叶枯。常常把军务科长的老婆搞得莫名其妙,气得直骂,我们偷偷笑。军务科长得罪人太多,他自己也不知得罪多少孩子。但他依然如故,现在倒佩服,我们时常去“视察”,要等菜长得很好时,故伎重演。小时候大院的孩子非常恨军务科长,他太凶六亲不认,管你是师长还是政委和战友的孩子一视同仁,所以大院的孩子见到他,都躲着走。

在部队大院如果你不会打篮球,会被歧视,打得好会被孩子们像明星捧着,自然是孩子们的头。所以每个孩子都刻苦训练,少壮家前面曾经有个水泥篮球场。只要听到篮球的“蓬......蓬.......”的声音,就往哪里跑,希望加班(大院俗语)或者在旁边看。一般打法是半场,五个或十个球一局球,输了,就开始惩罚,几个站在3秒区,背对着篮筐,胜者拿起篮球狠狠砸向篮筐,利用反弹砸向输者,输者不能动,不能躲,直到砸中为止。然后接着比赛,还有一种惩罚输者的方法,就是让输者撅起屁股,用头顶球,让球进入篮架下面两个架子中间,或者赢者干脆把俩腿叉开,让输者把球顶过自己的裤裆,虽然有些侮辱性质,但大家都遵守。少壮虽然努力训练,但技术中等,就是当兵后也只是进入营篮球队,已经是最高境界。最后从部队下来,上学与部队联欢打篮球,结果腿骨折,从此极少摸球。少壮优势是弹跳力,三步上篮可以抓篮筐,抢篮板是绝招。

部队孩子中有打球非常好的,小名三毛,球投的准,上篮动作飘逸,速度极快,和师篮球队一起打球,决不输与他们,只是年龄太小,当时上初一,和少壮姐姐一个班,没有特招。结果1970年他父亲三支两军就搬走了。他是小孩头,学校的孩子都听他的。再就是我们班的大个,说你不相信,他小学二年级,就和老师一样高,起码一米六,他一直在长,70年少壮父亲也三支两军,离开部队,就没有再见他。一直到93年,在一火车站,少壮突然见到在黑压压的一群人中,有一鹤立鸡群的大汉,不免多看几眼,结果不看不知,他就是我们班的大个。他身高2.08米,上高中才打球,结果晚了,最后也在少壮坦克师打球,(那时少壮已经调到新疆)错过了。最不方便的是和他谈话,他居高临下,少壮举头仰视,倍感压抑。

73年后三支两军结束我们又回到部队,有了更多运动,足球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传回来的。足球参与人数多,场地限制不大,冲撞力强,很快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当然部队玻璃的损坏速度也加快。

一则真实的笑话,父亲部队刚刚换防到南方,军篮球队暂时解散,全部下到姐姐部队警通连(姐姐已经当兵),一次和江南著名大学打球,结果警通连大胜,大学篮球队不明白,区区一个解放军连队怎么这么厉害?因为大学队在省里也是很有名的。这话传到省队,一个连队能打败大学队不简单,就要探个虚实,随下战表。上场一看,傻了。个子都在一米九几,还有几个两米多,再一看练球,就知道今天凶多吉少,结果一场比赛下来,输了几十分,之后才知道,原来这只部队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八路军120师的篮球队,当时师长就是贺龙元帅。著名篮球名将郭永林,也曾经在这个部队打球,最后才到军区队、八一队、直至国家队。然而这个南方省队,在全国也只能排十几位,其实他们输给这个连队一点都不冤枉。

通宝推:小书童,樱木花道,苏迅,
家园 军阀作风其实是针对孩子们的。

我小时候被我爸打惨了。

不过 我也超级喜欢篮球,部队就是好,哪个营房都有篮球场。

家园 28,29在哪?
家园 作为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看到这一段太亲切了
家园 部队打球那是大事

不要说部队了,学校里也是这样。北方好象足球还比较兴盛,可以较量较量。南方最少我那里篮球是绝对的文体活动之王。

中学的时候,学校出了个点子,在学年开始前把应届高三生拉到某共建部队单位军训一个星期。某共建部队单位位于某前线岛屿,当年是绝对的一线,我们去的时候都改开了,海峡前线已经很缓和。但是兵风还是很健,操(不是脏话)起我们这伙城市学生来很豪迈。

像我见过的所有部队营房一样,这个部队有一个挺漂亮的篮球场。我们几个打球的当然手痒去练练。咳,其实照顾女生队,她们练队列安排在最舒服干净的篮球场上,这也是一个因素。结果部队领导看到了,问起来听说我们学校那年的队在市里篮球还是排得上号的,一定要在活动结束前来场友谊赛。见过部队活动的就知道,这样的活动各连队带队进场喊起号子来那是惊天动地,我们学生只好扬长避短:女生拉拉队。一开场发现领导亲自上场打后卫,现在想起来他自己球瘾发作绝对是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打起来怎么样我也记不清了,基本是他们体力壮,我们技术好。只有一个细节我至今清晰:在我们后场纠结的时候,领导后卫一挥手,“防守”,其他四个人齐刷刷标准动作向后转,提手,小步跑回去,惹出一阵笑声。

家园 我们大院开始踢足球是在82年世界杯之后

那是中国的电视台第一次大规模地播放世界杯足球赛。马上就培养出来了一批足球迷。

当时就在那两块水泥篮球场上踢,战士们来打篮球了就转到长满野草的平点的地上踢。那球是大家凑钱买的。

“全部下到姐姐部队警通连”

有警通连的大院级别肯定比较高吧?(军级单位?),我记得我住那个大院(地级市的军分区),有一个警通排(包括警卫班通讯班和炊事班)。在市郊还有一个教导队。

家园 少壮的文章让我想起儿时的时光,很亲切

当然民间的孩子们没有部队子女那么奢侈。不过那时虽然穷,但是孩子们的生活还算是丰富的,可玩的项目多,当然都是一些简单的不用花钱或少花钱的游戏。比如男孩子玩弹子、推铁环、玩烟盒叠的三角,女孩子跳皮筋、抓骨子、抓石子、丢沙包。以前孩子多,没那么金贵,反而造成孩子们户外活动很多的,身体也皮实些。

不像现在的孩子整天只是玩电脑、平板、游戏机,包括在学校里,为了安全户外活动也很少,孩子们都像豆芽菜似的,这样下去也不知是好是坏!

家园 对于“灯光球场”,在儿时就是地标!

我们大院,随着时间的变化,牛奶场没了,父母所在的单位没了,军人服务社没了,礼堂没了,卫生所小了,车库油库没了,警卫连没了,幼儿园重修了,唯一没大变化的就只有灯光球场了。

家园 小时候,父母在军工单位,

放学早也喜欢跑到父母单位篮球场打球,具体情况和少壮前辈类似,学校篮球场也是土场地。有一次玩的正欢,球跑出界外马路上,正好落在一路过同学父亲手上,同学父亲人高马大,当年岁数也已40有余,身材明显发福走样,让我们万没想到的是同学父亲竟然顺手把球带入场内随之来了个标准三步上篮动作后拍手而去,其动作姿势之规范、优美、准确让球场上我们一干小屁孩目瞪口呆。后来才得知同学父亲当年是厂篮球队主力之一,而当年厂篮球队的实力传说中是和省男队打过比赛也只输了一分,和省女队打则赢了一分。

家园 密封那么久?

是不是把有孔洞的地方用油封上?橡胶和电子器件还是会老化的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