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第三种黑猩猩 -- 淮夷

共:💬40 🌺19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谢,很有启发
家园 取决于你怎样看“后天养成”和“先天反应”

以色列的例子可以被用来证明先天反应,也可以用来证明后天养成。从逻辑上讲,你的思路并不是唯一正确的。

原文的本意就是后天养成,至于原文是否科学准确,可以再讨论。但是与我对原书的理解是否有误无关。

家园 我感觉这个结论有点问题

结果显示,若有缘分做成夫妻,相关系数最高的(+0.9)一些变量是人的社会属性,比如宗教信仰、民族种族、经济条件、年龄、政治观点。

社会属性相关系数高可能不完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有必然的因素。人在社会上是有固定社交圈的,社会属性相似的人群才容易互相接触,某人即使很想与其他圈子的人交往可能也难以做到。

家园 实验室常用的是isogenic自交系

在实验室里brother-sister mating多少代了(isogenic要求20代以上),早就没有这种禁忌了。比如swiss-weber是相对野生型的,brother-sister mating少健康状况比C57也要好一点。

家园 一点商榷

冼心说

这正好说明回避亲人是生物的自然反应, 而不是什么“超强的自制力”

您说

在实验室里brother-sister mating多少代了(isogenic要求20代以上),早就没有这种禁忌了。

我想你们谈论的不是同一种“禁忌”。冼心所说的禁忌是生物自身即有排斥近亲结婚的天性。而您所说的禁忌是从实验者角度出发,如果为了维持种群的健康,最好采用远交系,避免近亲结婚。当然我完全同意常用的近交系小鼠是没有避免近亲结婚这种“禁忌”的。不知我是否理解对了您的意思。

我反对冼心的观点在于“回避亲人是生物的自然反应”。我的论据是同窝出生,一起长大的近亲小鼠依然会彼此交配。

家园 逻辑上都对

作者的逻辑是:你喜欢与你差不多社会圈子的人,所以你只在这个圈子里找朋友。当然,逻辑上您的观点也同样成立:一个人接触最多的是同一个社会圈子的,所以伴侣也最容易从中产生。

很感谢你提出来很有力的新解释。

寻求何为真相,只有做一个“自由选择”的社会实验了,观察一下到底大多数人群喜欢同类还是异类。而这就是社会学的难题:没有办法做这种实验,所以很多结论只能停留在假说的层面了。

家园 相关系数是有差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谢谢您提出的问题。

社会科学划分显著相关和弱相关的门槛不会用0.8这么高,>0.4或0.5都可以算显著相关了。自然科学是很高的相关系数才可以判断有关联性。因为不同学科考察的对象不同,所以统计学的概念在这方面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普适的相关系数打分表格。

另外相关系数只是衡量模型有效性的指标之一,还要看其他因素,例如样本量的大小。判断一个模型的预测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评估,不会单看相关系数。

家园 网游如何?
家园 我记得这个叫“错记”

《裸猿》或者《人类动物园》里讲过。楼主跑偏了,我本来还想看看怎么剖析《非诚无扰》呢。

家园 刚好贾蒙德在书中提了一个例子。

一个农民持续发烧,感染源是山羊。此例由贾蒙德的一位医生朋友提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