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赵氏孤儿的前因后果完整版 -- 积吉

共:💬13 🌺13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赵氏孤儿的前因后果完整版

从晋文公重耳的重臣赵衰说起。赵衰虽然名字叫衰,但其运气一点不衰,位高权重,死后谥号为“成季”。他娶了两个老婆,这两个老婆的辈分有些复杂,一个老婆是和文公流亡狄国时娶的,当时狄人讨伐廧咎如,搞到了一对美女姐妹,重耳和赵衰一人娶了一个;另一个老婆是重耳的女儿。不知道这两个老婆如何称呼对方。两个老婆生了不少儿子。几个著名的儿子有:狄女生的是赵盾,可能还有赵穿,因为赵盾称赵穿为昆弟;姬氏(重耳姓姬)生的赵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位)和赵婴(又名赵婴齐)。由于有个先来后到,加上姬氏的谦让,赵盾同志成了嫡子。赵盾极有才干,晋襄公六年(前623年)就代替赵衰执政。他小兄弟赵穿是一员猛将手握重兵,和秦国的河曲大战(前615年)赵穿就最有功。赵同、赵括和赵婴三兄弟出生得晚,要到后半段的新世纪开始了才出来活动。

话说赵盾同志主持晋国国政才两年,晋襄公就翘辫子了。赵盾立晋襄公的儿子夷皋为晋灵公。看灵公这个谥号,就知道他不怎么样,尽做些出格的事情。比如他用加重赋税的办法来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桃园就是这么修起来的;比如让仆人在下面站成一排,他拿着弹弓从台上弹人,看他们躲避弹丸的狼狈相取乐。赵盾屡劝他都不听。又有厨子烤熊掌没烤熟,他把人杀了,尸体装在簸箕里让美人们把抬出去示众。赵盾看到灵公杀人,知道问题严重了,不仅自己劝,还发动别的大臣一起劝。这回灵公倒是口头认错了,其实内心里被赵盾这种疲劳战术搞烦了,于是派人去刺杀赵盾。结果派出的刺客不肯刺杀赵盾,自己自杀了。灵公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这回不派人杀你了,是请你赵盾到我这里来,先把你灌醉,而后取你的性命。但这万无一失的计策被灵公自己的一个厨子破坏了,厨子放跑了赵盾。估计这名厨子恨透了灵公杀自己的同事,也害怕什么时候这位2主把自己也给杀了,赵盾怎么说是为那位冤死的同事说过话的,而且据说这位厨子当年快饿死的时候是赵盾救过其一命,现在也算报恩吧。

看来晋国国君铁了心要杀自己,赵盾就只有跑路这一个选择了。那就跑吧,可跑到晋国国界附近就停下来了,等在那儿就是不出境。没几天,有消息传过来,自己的兄弟赵穿在桃园把这位国君给宰了,还派人请他回朝主持局面。于是赵盾回都复位,派遣赵穿请晋襄公的另一个弟弟黑臀(看这名字起得)立为晋成公。

这间著名的弑主事件发生在晋灵公14年(前607年)。当时的晋国太史董狐记录到:“赵盾杀了他的国君”,并将此记载拿给朝中的人看。赵盾辩解说:“凶手是赵穿,我并不知情,我无罪。”可惜没有人同意他的意见。后世的大圣人孔子感叹道:“董狐真是古代的良史啊,写史书据事直书不加隐晦;宣子赵盾也是位贤良的大夫,却因为法礼而蒙受冤屈,真可惜呀。他如果逃出国境,就可避免此冤枉了。”看看,人家大圣人就是会说话,两边不得罪,还把要说的都说清楚了。太史公司马迁就说得比较冲:“你是国家的正卿,逃亡时又没有出晋国的国境,返朝后又不诛杀弑君凶手,不是你主谋杀了灵公又是谁呢?”呵呵,直接盖棺定论了。 这个弑主事件 将成为十年后另一个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的原因。

晋成公一上任,赵盾就申请恢复公族制度。公族制度是晋国搞的一种封赏国卿子孙的制度,国卿的嫡子可以获得公族的官衔,还可以分得一些土地;其他的儿子可以获得余子的官衔;小老婆生的庶子可以获得公行的官衔。当然,封赏公族的事情要看晋公的心情,以及国卿的重要程度。毫无疑问赵盾同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晋成公本人都是他扶植上来的还能不同意?由于赵盾对于姬氏的恩惠至死不忘,他说:“如果不是姬氏的谦让,臣现在就是一个狄人。”所以他把赵氏宗主的地位让给了赵括,因为他是姬氏的爱子。不过赵盾自己就是国卿重臣,于是在晋成公元年(前606年),晋成公封赵盾为赵家“旄车之族”的族长,封赵括为赵衰故族的公族大夫。--这关系还是有些复杂。晋成公很大方,统统封赏土地。赵同、赵括和赵婴三兄弟封赏于原、屏、楼三地,所以他们又称原同、屏括和楼婴。现在分析,让赵括当族长哪里是感恩姬氏,这分明是赵盾在为他的弑主大罪作被灭族的防范准备。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赵盾的身体也逐渐衰弱,主持国政也改由郤缺。郤缺上台后马上任命赵盾的儿子赵朔为下军辅帅,说明赵朔已经走入重点培养的国家领导人的光明大道上了。这是晋成公六年(前601年)。这里解释一下,晋国有上中下三军,中军协调上下两军。各军设有正帅和辅帅,其级别从高到底是:中军正帅辅帅,上军正帅辅帅,下军正帅辅帅。另外,进入军队获取军功是取得国卿地位的一条捷径,所以晋国军队里的年轻将领都比较激进好战。这种军功体制有好有坏,下面紧接着的晋楚邲之战就充分展示了它坏的一面。

史料记载赵盾去世在晋成公的儿子晋景公上台之前,也就是前601年到前600年之间,和晋成公也就死在前后脚。按照当时的规矩,长子赵朔要回家守孝三年。所以赵朔再次出现就是晋景公三年的前597年,新的世纪开始3年了。这一年,楚庄王又去进攻晋国的盟国郑国。根据同盟协议,晋国有义务保护郑国。鉴于楚国的强大,这回晋国尽出三军。看看双方的出场阵容就知道这是超豪华对阵。楚军:主帅是楚庄王;沈尹率领中军;子重率领左军;子反率领右军;如果这些人除了楚庄王外你都不熟悉,不要紧,丞相孙叔敖也在军中,这位你肯定认识,中学语文课本里有。晋军:荀林父是中军主帅,先縠为辅帅;士会(又称随会)率领上军,郤克作辅帅;赵朔率领下军,栾书作为辅帅。看到没有,赵朔现在是下军主帅了,这是不小的进步,因为其他五帅的来头都很大,荀林父和先縠是在晋文公时代就领兵打仗的,是老搭档了,可每回都是荀林父压先縠一头,这回也不例外;士会是晋襄公时期的将领,还和赵盾一起劝谏过晋灵公;郤克是郤缺的儿子;赵朔的辅帅栾书(又名栾伯)是栾枝的孙子,栾家也是三世为卿,栾枝是和赵朔的爷爷赵衰一起为晋文公效力的功臣。赵朔的几个小叔也都到齐了,其中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赵同担任下军大夫。另外赵朔的堂弟赵穿的儿子赵旃也在军中,这小子正琢磨着怎样利用这次战争立功进爵呢。还有一个人,韩厥,后来复兴赵氏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后来韩国的祖先,这次在军中担任司马。

三军行到黄河边,情况发生变化:楚国降服郑国并和郑国结盟。荀林父就有些想退兵,等楚国撤兵以后再去收拾郑国。士会从战术角度对这个意见非常同意,但先縠不知吃了哪门子药就是不同意,认为这是畏敌,有失大国的体面,让属国看笑话。先縠不但说,而且独自带领他的部队先行渡过黄河。这下荀林父可真着急了,因为他知道先縠那点部队是羊送入楚军这个虎口,到头来兵败的责任自己要全担了。这时韩厥来劝荀林父说:与其一个人担责任,不如让三军过黄河,和楚军拼一拼,取胜就有功劳,若失败了责任也是六个正辅帅共同担当。于是晋军渡过黄河。

再说楚军这边,也是麻杆子打狼两头怕。听到晋国军队已经渡过黄河,楚庄王就想要回去。有个叫伍参的给他分析晋军的情况,说:晋国国君是刚刚上任,在军中提拔了很多新人,新人作战经验不足又冲动好斗,而且不听指挥;中军辅帅先縠更是刚愎自用,摆明了不听从荀林父的命令;所谓上行下效,晋国三军都是这样无组织无纪律,岂能不败?于是楚庄王决定和晋军一战,并放出两手麻痹晋军的计策。

计策之一是派郑国人到晋军中去,说楚国军队现在情况很糟糕,晋军与之一战必胜之,并答应郑国将帮助晋军。这让先縠像打了鸡血似的,直嚷嚷自己的判断正确,号召大家加官进爵就此一战。一群年轻将领也跟着兴奋不已,比如赵括赵同等等。当然,晋军中也有明白人,下军辅帅栾书就是一个,他认为楚国自楚庄王一鸣惊人以来,楚国的内政外交军事就没有松懈过,而且现在楚国良臣猛将众多,是不容易战胜的;郑国就是一墙头草,哪边赢了倒向哪边,不能听郑国人的。下军主帅赵朔听得直点头,连连说:“栾伯说得对,按他的话去做,一定能使晋国长治久安。”看来赵朔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楚国的计策之二是派官员到晋军中去求和。这事比较对三名主帅的胃口,除了先縠外另外两名辅帅也很同意签订和平条约。虽然有几个小年轻不想就此撤兵,到楚军阵前去闹了一通,但这无碍其他晋军将领做打包袱回家的准备,比如中军大夫赵婴齐就被派到黄河边准备船只。

只有上军主帅士会做了以防万一的准备,他派人带领七队人马做埋伏以防楚国偷袭。所以晋军做向右转移时,上军没有动。当楚军发动突然袭击时,作为攻击士会军的楚军看到攻不动晋上军,就转向攻击晋下军。士会也趁此机会亲自断后,掩护他的上军安全撤离。

中军直接面对的是楚庄王率领的楚军精锐,荀林父完全抵挡不住,他当时也是脑子一片混乱,在军中击鼓宣布:“先过河的有赏。”于是中军下军争先恐后的争夺船只,先上船的人用刀砍断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指,船中砍断的指头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

下军最惨,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楚军。赵朔和赵同还是靠赵旃给的两匹快马才脱离险境,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这就是著名的晋楚邲之战,时间是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以楚国完胜告终。

按当时的规矩,败军之将是要受死的。这次失败的第一责任者是荀林父,第二责任者由赵朔和先縠争夺。荀林父很明白,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自己请求处以死罪。晋景公打算答应他,不过士会劝谏说:“不行,现在杀了主帅,以后连个扳回来的机会都没有了。以前晋文公时代楚国就干过这种傻事,所以我们不能干。” 于是荀林父被赦免。

先縠比荀林父更加明白,直接逃到狄人翟国去了,并且与翟人谋伐晋,并在第二年进攻晋国。晋景公一气之下把他的家族全杀光了。

既然荀林父都放过了,晋景公就不好处置下军主帅赵朔,但心里窝火啊!自己坐的这个位置还没有坐多久,就碰到这么个大败。这时司寇屠岸贾凑过来说:十年前的赵盾弑君案还没有个了断,现在正好可以用这个理由处置赵朔。在当时司寇的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晋景公当即点头:“好,这事你去办吧。”(这一段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纯粹推断出来)

于是屠岸贾遍告诸败军将领说:“当年是赵盾弑君的,现在他虽然死了,但他的子孙还在,所以我作为司寇大夫又有责任诛杀他们正法,希望你们和我一起去完成任务,维护法律的尊严。”人人都知道这事情的原由,这些将领就分成两派,支持的认为这是立功赎罪的机会,反对的由于邲之败之罪而都不敢开口,包括赵朔的三个叔叔。只有韩厥劝阻,但屠岸贾根本不听,拉着部分将领杀向赵朔家。韩厥赶紧快马通报赵朔,让他快跑。但赵朔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是跑不掉的,于是就求韩厥以后能帮助赵家复兴。韩厥答应下来。

紧接着下宫之难发生,赵家的“旄车之族”被灭族,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流传后世了。有两点要说明:一是赵庄姬应该是晋成公的女儿不是姐姐;这是因为只有是晋成公的女儿才和赵朔同辈,不然赵朔就娶了个姑姑公主了;另外就算她是晋成公的姐姐,到前597年晋文公都死了三十一二年,赵庄姬怎么说年纪也有三十好几四十岁,那时候都可以当奶奶了,还生什么赵武;还有十年后她五十岁高龄还能和赵婴齐偷情,那她真是妖精了。第二点要说明的是为赵武替死的不是戏剧里说的程婴的儿子,而是从外面找的穷人家的婴儿。

说到赵庄姬和赵婴齐偷情,这事发生在晋景公十三年(前587年)。反正这一年他们的奸情被发现,至于之前苟且了多长时间就不得而知了。赵同和赵括对小兄弟的行为很生气,知道后果很严重,所以要把赵婴齐赶到齐国去。赵婴齐开始还不想去,说:“有我在,栾氏就不敢乱动。我逃亡,两位兄长恐怕就有忧患了。我别的本事不及你们,但镇住栾氏却是我的强项,所以你们放过我没有坏处的。”但赵同赵括不听,赵婴齐最终起身到齐国去了。

这时的晋国各大家族势力膨胀,已经威胁到晋公的权利了。晋景公希望削掉这些家族的势力但就是找不到好办法。虽然各大家族之前矛盾重重,彼此攻击,但其结果是此消彼长,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时赵庄姬为了赵婴齐的缘故,向晋景公诬陷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栾氏、郤氏可作证。” 作乱是大罪,晋景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罪名灭掉一个大家族。于是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六月,晋景公下令族灭赵同和赵括。

也就在这一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自己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问韩厥,韩厥对晋景公说:“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造就了君王的大业。但他们却没有后代来继承,这让功臣们害怕。贤明君王是不会让功臣们吃亏的,他们会封赏功臣的子孙,让大业保持能够几百年。” 见晋景公动心了,韩厥就告诉他赵武的身世。于是晋景公就立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归还了赵氏的田邑。

赵武就是后来战国时期赵国的祖先。

另外,真正的弑君凶手赵穿这一支在这段惊涛骇浪中安然无恙,儿子赵旃后来还跻身六大国卿之列,并且在前578年担当新军主帅。

通宝推:浣花岛主,西瓜子,李根,迷途笨狼,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附一篇

由于《左传》和《史记》关于下宫之难记载的矛盾,当代学术界对于赵氏孤儿故事的真实性多有疑问。这里作一个简单分析。

先假设《左传》的记载是真实的,也就是不存在赵氏孤儿的故事,那么有以下疑问需要回答。

1. 赵盾被作为弑君凶手,这个罪名是坐实了,但为什么没有任何惩罚。弑君之罪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是要灭族的。

2. 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其中下军更是全军覆灭。作为下军主帅的赵朔为什么不见任何处罚的记录,而且赵朔这个名字在邲之战之后就彻底消失。

3. 如果没有赵氏孤儿的故事,赵武应该继承赵家的“旄车之族”,拥有自己的田邑。晋景公下令族灭的是赵同和赵括,属于赵衰故族这一支,“旄车之族”并不殃及。赵庄姬不呆在自己的房子里跑到宫里避难干什么?为什么晋景公要归还赵氏的田邑给赵武?自己有田邑还用归还吗?

4. 如果说晋景公族灭赵同赵括殃及到“旄车之族”,为什么赵庄姬的诬陷要把自己家搭上,为什么赵穿--赵旃这一支始终没有受到殃及。

把下宫之难和赵同赵括族灭分成两个事件,以上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答。

回过头来看《史记》的之一段让人糊涂的记载:“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不难发现这是春秋笔法,把两次事件一股脑的算在屠岸贾头上了。

另外《史记》中也说明了这是两个事件。韩厥说晋景公中有一句:“今吾君独灭赵宗”, “今”是指晋景公十七年,“吾君”是指晋景公,这就说到了晋景公下令族灭赵同赵括这个事件,和屠岸贾族灭赵朔家族显然是两回事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文。不过有些不同意见。

一是《史记》记载晋灵公夷皋是晋襄公之子,而不是襄公之弟。楼主说灵公是襄公之弟,此说源自何处?

以下见《史记赵世家》:

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盾为国多难,欲立襄公弟雍。雍时在秦,使使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适子而更求君?”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二是,一般对《史记》记载的理解是:赵氏灭族的第十五年(583BC),在韩厥帮助下,景公许可赵孤复业。楼主说法却与之相反,认为597年赵氏第一次打击,前583年六月,晋景公赵氏第二次打击。楼主的重要依据之一是:韩厥说的“今吾君独灭赵宗”应该理解为583BC景公第二次打击赵氏。

楼主对史记的质疑是精神可嘉的。但是,读读史记的上下文,就觉得这样的解释有点匪夷所思: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後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後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適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後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於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兒,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於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家园 资料全部来自《左传》和《史记》

没有用《春秋》,因为这段历史还是用直接一点的史料为好。

《史记》中的《晋世家》和《左传》对这段历史记载基本相同,虽然《左传》应该是转载了晋国的原始史料,但《左传》内容更现实,比如对晋楚之战的描写。另外,《左传》还有大量《晋世家》没有的内容,比如赵庄姬和赵婴通奸的事情。毕竟《晋世家》在司马迁经过了一定的修改。

所以这篇文章是以《左传》为主要资料来源,同时参考《史记》中的《赵世家》和《韩世家》,力求理顺逻辑关系,同时也希望给有关的学术界一种新的分析角度,比如,以前没有人注意到赵盾申请恢复公族制度,让赵括当族长的真正用意。

关于晋灵公夷皋的身份问题,你是对的,是晋襄公之子,我已经改过来了,多谢,献花。

家园 这个倒是有可能,

另外就算她是晋成公的姐姐,到前597年晋文公都死了三十一二年,赵庄姬怎么说年纪也有三十好几四十岁,那时候都可以当奶奶了,还生什么赵武;还有十年后她五十岁高龄还能和赵婴齐偷情,那她真是妖精了。

野史记载同代就有一个名气更大的夏姬,再早一点还有桃花夫人。

家园 对于你的第二个问题

建议你先看看《左传》。

例外,最好不要改帖子,你有好的问题我会一一回答的。

家园 《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公羊传》是矛盾的

谷梁:

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皋。穿弒也,盾不弒,而曰盾弒何也?以罪盾也。其以罪盾何也?曰靈公朝諸大夫,而暴彈之,觀其辟丸也。趙盾入諫,不聽,出亡,至於郊。趙穿弒公而後反趙盾,史狐書賊,曰:“趙盾弒公。”盾曰:“天乎天乎!予無罪。孰為盾而忍弒其君者乎?”史狐曰:“子為正卿,入諫不聽,出亡不遠,君弒,反不討賊則志同,志同則書重,非子而誰?故書之。”曰晉趙盾弒其君夷皋者,過在下也。曰於盾也,見忠臣之至,於許世子止,見孝子之至。

公羊:

宣公六年: 六年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趙盾弒君,此其復見何?親弒君者趙穿也。親弒君者趙穿,則曷為加之趙盾?不討賊也。何以謂之不討賊?晉史書賊曰:“晉趙盾弒其君夷嗥。”趙盾曰:“天乎!無辜!吾不弒君,誰謂吾弒君者乎?”

上个回贴原包括上述部分,但太乱了,就删掉了。

家园 赵盾弒其君的年代是确定的

是宣公二年前607年,这个重大事件在多种史料中都有详细记载,所以《公羊传》的记载有误。

家园 附二:关于赵武的年龄问题

还是把这篇作为证据为好。

这是解决赵氏孤儿赵武的年龄问题。赵武的年龄是最有力的证据。为了加强说服性,不用《史记》中的有关记载,只用《左传》和相传同为左丘明所著的《国语》里的有关内容。

【1】《左传》宣公十二年,晋、楚战于邲。“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

【2】《左传》成公二年,晋齐战于鞌。“郤克将中军,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3】《左传》成公八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谗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徵。’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 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4】《国语》 引邮无正语曰:“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

【5】《左传》成公十三年,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

【6】《国语》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栾书 )…见中行宣子(荀庚 )…见范文子(士燮) …见郤驹伯(郤錡 )…见韩献子(韩厥) …见智武子(荀罃)…见苦成叔子(郤犨 )…见温季子(郤至)…

【7】《左传》成公十六年, 晋、楚战于鄢陵。“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郤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郤至佐新军。荀罃居守。郤犨如卫,遂如齐,皆乞师焉。”

【8】《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穆叔至自会,见孟孝伯,语之曰: ‘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 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

《左传》是编年体有具体的时间,而《国语》是国别体没有时间标注。不过引文【4】显然和【3】说的是一回事,应该没有异议,但【6】的时间是个问题。白国红在他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有一篇不错的赵武冠礼时间考证,我们直接引用。

《国语晋语》记载着赵武加冠后执贽拜访晋国诸卿的过程。其顺序为:栾武子(栾书)、中行宣子(荀庚)、范文子(士燮)、郤驹伯(郤錡)、韩献子(韩 厥)、智武子(荀罃)、苦成叔子(郤犨)及温季子(郤至)。均为晋国政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众所周知,春秋时期,贵族内容的等级秩序十分严格。因而,赵武 拜访诸卿并非随意而至,而是按照当时诸卿的政治地位之高低依此而行的。这就为我们推定赵武举行冠礼的时间提供了一条线索。

《左传》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记载晋秦麻隧之战时,晋军将帅的排序为: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 将新军,郤至佐之。对照上述赵武所见诸卿的顺序,可以看出,只有新军将赵旃未在其拜访之列,处在赵旃位置上的是郤氏家族的郤犨。赵旃与郤犨在晋国政治舞台 上出现孰先孰后?《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咎由自取“赵旃求卿不得”的记载,至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赵旃郤犨佐新下军,厕身诸卿之 列。而郤犨直至鲁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才因晋侯使其聘于鲁而在晋国政坛上崭露头角。由此可以推知,赵旃在晋国统治阶层中的资格老于郤犨。前文已经 言及,晋军将帅除身故或获罪外,不会无辜废降。故而可以推定,赵旃在赵武举行冠礼时已经亡故,其职位已由新人郤犨代替。如此,则赵武举行冠礼的时间当在鲁 成公十三年,即晋厉公三年(公元前587年)以后。又,《左传》记晋秦麻隧之战在鲁成公十三年五月,是以赵武冠礼的时间可精确到公元前578年5月以后。

《左传》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又记载了晋楚鄢陵之役,据上下文义,是役晋军将佐的排序为: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郤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 军,荀罃佐之;郤犨将新军,郤至佐之。将这一序列与赵武拜见诸卿的顺序相对比,可以看出此时荀庚已逝,由士燮、郤锜依此补进。荀庚之子荀偃代替郤锜为上军 佐。其余诸卿次序未变。据《国语?晋语六》记载赵武加冠拜见荀庚时,荀庚语之曰:“美哉!惜也,吾老矣。”可知,此时荀庚年纪已长,已预感到自己生命即将 终结,故有此语。荀庚之死当在公元前575年6月之前,则赵武冠礼应在此前举行。

所以推定赵武举行冠礼的时间是在鲁成公十三年五月至鲁成公十六年六月(公元前578年5月—公元前575年6月)之间。

赵武的出生年份有三种意见:本文的公元前596年,以白国红为代表的公元前591年,还要一个是公元前583年。最后一种意见经不起推敲,本文不予讨论。

下面的简单年表是以赵武公元前596年出生为基础的,分别有:公元纪年, 年龄(虚岁)和 事件。

前597 (0) 晋楚邲之战,赵武之父赵朔将下军。下宫之难,赵庄姬遗腹。

前596 ( 1 ) 赵武生。

前589 ( 8 ) 晋齐鞌之战,栾书将下军,赵朔不见任何记录。

前583 ( 14 ) 晋灭族赵同、赵括。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晋复立赵武为赵氏后。

前578 ( 19 ) 晋秦麻隧之战,赵旃将新军。

前577 ( 20 ) 赵武举行冠礼。

前575 ( 22 ) 晋楚鄢陵之战。

前573 ( 24 ) 赵武为卿,佐新军。

前570 ( 27 ) 赵武将新军。

前560 ( 37 ) 赵武将上军。

前554 ( 43 ) 赵武佐中军。

前548 ( 49 ) 赵武为政。

前543 ( 54 ) 赵武主持澶渊之会,“未盈五十”

前541 ( 56 ) 赵武卒。

显然在上面列表中赵武的年龄和他的行为非常符合,除了 54岁的 赵武主持澶渊之会,和“未盈五十” 【8】的记载不符外。

我们先翻译一下引文【8】:穆叔从澶渊回来,见到孟孝伯,说: “赵武快死了。他说话勉强敷衍了事,不像是精力旺盛主政大臣,而且年龄还不到五十, 说话罗里吧嗦的像八九十岁的老者,他看来活不长了。”

这个引文因为说到当时赵武的年纪不到五十而备受关注,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仅是一篇普通的对话记录,不是严格的重大事件的史料记载。为了强调赵武快死了这个判断,谈话者的证据中难免有夸张的成分。再者,作为鲁国人的穆叔未必知道赵武的真实年纪,多半会从外表上去判断,不信你去参加任何一个会议,对主持会议的主席的年龄你是不大可能确切知道的。而赵武是有名的美男,《韩非子》中记载他“立如不胜衣,言如不出口,”《礼记》记载:“其中退然若不胜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完全是男版的林黛玉。所以赵武外表年轻几岁完全正常。

白国红认为赵武出生在公元前591年,这显然是从“未盈五十”的记载推导而来的。先看看根据这个出生年为基础的赵武年表:

前597 (生前6年)晋楚邲之战,赵武之父赵朔将下军。

前591 ( 1 ) 赵武生。

前589 ( 3 ) 晋齐鞌之战,栾书将下军, 赵朔不见任何记录。

前583 ( 9 ) 晋灭族赵同、赵括。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晋复立赵武为赵氏后。

前578 ( 14 ) 晋秦麻隧之战,赵旃将新军。

前576 ( 16 ) 赵武举行冠礼。

前575 ( 17 ) 晋楚鄢陵之战。

前573 ( 19 ) 赵武为卿,佐新军。

前570 ( 22 ) 赵武将新军。

前560 ( 32 ) 赵武将上军。

前554 ( 38 ) 赵武佐中军。

前548 ( 44 ) 赵武为政。

前543 ( 49 ) 赵武主持澶渊之会,“未盈五十”。

前541 ( 51 ) 赵武卒。

有三处疑问,一是公元前583年赵武虚岁九岁。根据引文【4】“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这个“少”和“虚岁九岁”是不符的。《礼记曲礼》上说:“人生十年曰幼,学。” 能称“少”者需要在十岁以上。第二处疑问是赵武举行冠礼时最大也就虚岁十七,这和《曲礼》上说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的古人习惯不符。三是公元前573年赵武虚岁十九岁为卿,在当时相对和平的时期,这实在太年轻了,无论如何史书上都要大书特书的,可惜没有看到有关记载。

白国红给出了赵武虚岁十六七岁举行冠礼的理由(见下面的引文),可惜太过牵强。第一,他的举证都是国君的例子,而赵武是大夫冠礼,更何况历史上明确记载秦昭襄王和秦始皇的冠礼年纪都在22岁。另外据何新先生考证屈原的大夫冠礼年纪是20岁,不过赵逵夫先生的结论是19岁。第二,所谓“国君十二岁而冠”为的是 “冠而生子,礼也” (《左传襄公九年》),和“男子二十冠而字”是两码事。古代的士大夫在20岁冠礼之前生儿育女很正常。第三,国君“十二而冠”一般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进行的,比如白国红文中的鲁襄公冠礼是在晋悼公批准之后进行的,而且是匆忙中在外国举行了;许灵公、蔡景公的冠礼“皆强冠之”,说明不正常。

所以赵武的出生年份最有可能是公元前596年。

此时,赵武的年龄在十三周岁十四虚岁至十六周岁十七虚岁之间,显然与古人习惯上所谓的“二十而冠”不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推断有误,而是春秋时期 礼法已不被严格遵守的反映。据《左传》襄公九年记载,是年晋悼公为鲁襄公主持了冠礼,而此时襄公年仅十二虚岁。关于国君行冠礼的年龄,各家说法不一,《尚 书金縢》郑玄注曰:“天子、诸侯十二而冠。”《淮南子氾论》高诱注也云:“国君十二岁而冠。”《宋书礼志一》引贾逵、服虔说,也认为“十二而冠”是 国君之礼。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有关国君“十二而冠”的说法正来源于襄公九年的记载。证之以《左传》成公二年“二君弱(指许灵公、蔡景公),皆强冠之”的记 载,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君“十二而冠”的说法是可疑的。是年,许灵公、蔡景公随楚师出征,并分别担任车左、车右的角色。如果国君“十二而冠”的说法成立,则 此二君举行冠礼的年龄皆在十二岁以下,这是由一个“强”字透露出来的。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车左、车右的任务不是十岁左右的少年能够胜任的。因此,我们认为《荀子大略篇》所谓“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的说法较为恰当。如此,则鲁襄公十二虚岁即行冠礼显然没有严格执行“冠礼”的规定。更有甚者,按照鲁卿 季武子所言:“君冠,必以裸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然而此时襄公并不在国都,因此他是借用卫国的宗庙、礼器完成的这一人生重大礼 仪。许灵公、蔡景公的冠礼在赵武冠礼之前十来年,鲁襄公之冠礼则在赵武宦礼之后十来年。可见,这一时期“冠礼”在实行过程中许多规定都已不再被恪守。这 样,赵武之冠礼并未等到其二十岁就举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家园 附三:赵盾的纠结

赵盾的仕途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却是最为纠结的一位,他纠结的原因就是那个被太史董狐载入史册的弑主事件。我们先看看《国语》中记载的一段:

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公曰:“非晋国之急也。对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今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天必诛焉。 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公许之。乃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锺鼓必备。赵同曰:“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锺鼓,何也?”宣子曰: “大罪伐之,小罪惮之。袭侵之事,陵也。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袭侵密声,为蹔事也。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 其不闻也。吾备锺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锺鼓,以至于宋。

这个“宋人弑昭公”发生在公元前611年十一月,改年赵盾就请师伐宋。看看赵盾说的:“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天必诛焉。”再看看赵盾做的:“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锺鼓,以至于宋。” 很可惜很可惜,仅仅三年时间,他自己就被扣上他最痛恨的弑君大罪,真是天大的讽刺。

要说赵盾这个弑君罪名真不冤枉,他逃亡时出边境或者回 朝时诛杀赵穿都可以帮他洗脱罪名。但他都没有做,这就让人浮想联翩了。最关键的是他偏偏遇上了不怕死的董狐,连自己这个权臣的辩解都没有用。

这个事件说明赵盾虽然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但对自身和家族利益的维护要胜过对君王的忠诚。所以韩厥说的“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是说反了,应该是“赵衰的忠诚赵盾的功勋”,这么说吧,如果换了赵盾,他是不会跟着重耳流亡19年的。

无论晋灵公多么混蛋,弑君就是反天地逆民则的,是天必诛之的。这些赵盾从宋人弑昭公哪个时候就明白,所以他才扶植晋成公上位,申请恢复公族制度,并且把公族族长的位置让给赵括,自己成为 “旄车之族”的族长。这样他的弑主大罪就算他百年以后被灭族,也仅仅涉及自己这一小支的 “旄车之族”,不会波及赵家主系和赵破这一支。

赵盾的另一个补救措施是让自己的儿子和晋国王室公主结亲,琢磨着晋公总不会杀自己的亲外甥吧。可是事与愿违,和晋国王室有关系的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只剩下一个遗腹子。而“狄人”赵破这一支,虽然是真正的弑君凶手,却没有任何损伤。

世事变化是难以预料的。

家园 附四:《史记》和《左传》中赵氏灭族矛盾记载的分析

为什么《史记》和《左传》关于赵氏灭族的记载是矛盾的?今人多归咎于司马迁取材了战国传说,从而否定了《史记》关于赵氏孤儿记载的真实性。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史记》和《左传》记载的两次不同的灭族事件。并且进一步推测造成这一矛盾的是孔夫子。

请注意《史记》中的《晋世家》和《左传》的记载是一致的。我们知道晋分三家,晋国的史料必然有所遗散。在《国语》中有关晋国的记录有128篇,而鲁国有37篇,周朝仅有33篇。如果如司马迁所说《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的话,这些晋国的史料可能很多都流失到鲁国,或者周朝,因为左丘明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这和《左传》中有大量晋国的记录是一致的。

几百年后的司马迁在编写《晋世家》时,因为无法得到直接的晋国的史料,不得已参考了《左传》的记载,因为《左传》中有丰富的晋国内容。

《左传》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既然是解释孔子的《春秋》,《左传》的内容就要跟着《春秋》的体系来。《春秋》有的内容,《左传》加以丰富;《春秋》没有的内容,《左传》也没必要废话。所以在正版《左传》中,每年的历史记载前面是《春秋》的内容,然后是左丘明写的内容。

赵氏孤儿在《春秋》中没有记载,这是和孔夫子的仁义道德的价值观相联系的,说白了就是孔夫子认同赵盾,认为赵盾是个良臣。对于赵盾弑其君,孔夫子更多的是同情和可惜。看看这个评论:“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所以春秋笔法掉赵盾弑其君的不幸后果也就不奇怪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和《左传》中没有赵盾死亡年代记载的原因。

家园 的确,分成两个好解释很多

俺写的时候要看到你的,就轻松多了。话说俺当时史记和左转对着看,累死了。

家园 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古国悲风>

是我上高中的时候播放的,非常震撼.

剧情也倒罢了,主要是那种苍凉的气氛和远古质朴而有些野蛮未开化感觉的文化,让人印象深刻,可惜现在就是找不到下载资源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