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甲午战前的中(清)日关系 -- 电子赵括

共:💬11 🌺2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甲午战前的中(清)日关系

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但清朝日本关系的麻烦却不是开始于朝鲜,而是琉球王国(现日本冲绳县).1871(明治4)年日本以琉球渔民被台湾人杀害为借口决定出兵台湾.1874年5月22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的舰队登陆台湾.关于这次入侵的背景,虽然有此前的清朝和日本外交交涉中,清朝外交官因为随口说了一句台湾是"化外"而被抓住了把柄,但是这恐怕只能算个借口.当时的亚洲局势,虽然清政府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战败,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但周围诸国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藩属和朝贡关系.日本对外崛起,显然就要先从清政府的手里面夺走这些属国.关键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实力:第一,当时日本对清政府清军的战斗力十分鄙视,内部甚至有"虽然准备还不是很充分,但基本上能够攻入北京"的判断(后来甲午战争中日方也有过集中8个师团攻入北京,活捉光绪的计划);第二,当时清政府只有一些木制帆船,没有现代化的军舰(日方当时也不多,数艘而已),无力对抗.因此,大受震动的清政府一方面在外交上采取了对日强硬政策,一方面立刻开始强化军备.但是因为清军仅有的木帆船还难以渡过海峡,清军的具体方针采取的还是沿海岸线戒备.

9月14日在北京开始的清日谈判,在英国的调停下最后以清认错赔款告终.这一屈辱给清政府带来的冲击巨大,清政府开始认真地讨论海防.虽然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真正开始讨论海防还是以对日关系的波澜为契机.1875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等纷纷上奏清廷,计划在将来十年内建设北洋,南洋,粤洋三只水师.很显然,扣动这个计划扳机的就是去年日本对台湾的侵略.粤洋有负担南海方面防务的任务,北洋南洋则完全是针对日本.李沈二人也分别出任北洋南洋大臣.当时清政府的官僚体制下,这个计划罕见地得到了迅速批准,并立刻从各地税收中提取了白银四百万两,即时启动.但是1879年沈葆桢去世,实际上资金的运用人员的调配等完全倾向了北洋,北洋南洋两只舰队并行的原计划变成了北洋独大.北洋水师虽然后来在规模上相当庞大,但看得出来,从一开始清政府的海军计划就是被动应战式的.多半这也为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趁清海军羽翼未丰,1875年5月,日本入侵琉球王国,禁止琉球王国对清政府的隔年朝贡,使节派遣等(这一传统一直在日本入侵前都不曾中断),驻军并夺取琉球实权.琉球王国在抵抗日本入侵的同时,向清政府求助.当时清政府连身边的台湾都无法顾及,当然更无法顾及遥远的琉球.在这样的背景下,1879年,日本判断琉球国王忠于清政府的态度不可改变,将他强行遣返东京,吞并琉球王国置冲绳县.

日本强行吞并琉球对清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清驻日公使何如璋告诉李鸿章:"琉球被日吞并将导致朝鲜被日吞并,妥协必将导致日本的侵略向被扩张,台湾澎湖等地将无法安枕.""即使招致和日本关系破裂,也必须力争."清政府对此也不是没有触动.同期,日本在清外交官有类似的报告,称"清正将国防体系由防俄变更为防日."虽然限于海军力量尚未成熟,清政府的抗议仅限于口头上的强硬,但北洋舰队的建设速度加快.大型军舰的建造合同接二连三地发向德国.

至此,以1875年日本入侵台湾为契机的两国矛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两国军备竞赛也达到了顶峰.

除加强军备外,清政府也开始了对日本的情报收集.从现有的资料看,清朝的情报收集工作开始于1879年,即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同年.同年去世的两江总督沈葆桢派遣王之春赴日,调查日本的地理军备等状况.王于1879年10月到1880年1月周游日本各地,收集了关于日本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因为王预见到他的资料将得到清政府首脑的重视,采取了吹嘘清政府,诋毁日本的态度来取悦首脑人物,使得这个资料形同儿戏.甲午战争中日军缴获的清军物资中发现过日本地图,估计为王的"杰作",居然把日本的主要岛屿本州,九州和四国画成了椭圆形!地名也是乱七八糟,大阪的地方"跑到"了东京等错误层出不穷.王以后的第二位调查者是驻日公使的随员姚文栋.他花了5年时间进行以地理为中心的调查,琉球为主,其他地区都有涉及.这本调查假想了清军攻击日本,连进攻路线都有所暗示.在日公使陈家麟,兵部侍郎傅云龙等也都进行过类似调查,地理为主,但已经开始涉及其他方面,比如日本陆海军的编制等.

虽然王的继任者工作态度比王认真得多,其中的一些资料确实也相当有价值,但是王之春轻敌的态度以及清"天朝大国"的盲目乐观一直传染着他们.因此他们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相同态度.当然其中也包括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缺乏理解而做不到详细报告之因素.战前情报工作做到这个地步,确实不能指望打胜仗.

作为对比,日本方面的情报工作不但开始得早,而且细致全面.1871年就已经开始.11月琉球渔民事件后当时就有日本的情报人员立刻在台湾福建等地提供第一手的资料.1873年前后,日本以学习语言等名义派遣军事人员前往北京,天津,福建,广东,镇江等地收集情报.1875年,日军岛弘毅中尉调查东北后提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满州纪行",长濑中尉踏遍中国18个省,远道甘肃;向预中尉在武汉详细调查了扬子江流域;大原大尉调查了陕西四川,相良少尉调查了广东广西,各自都提出了相当详细完整的调查报告.很显然,日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清朝局势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调查.1879年12月,为了适应情报工作的发展,陆军参谋局从陆军省分离,改建为参谋本部,下面设有管东,管西两个局.对朝鲜清朝的情报工作隶属于管西局.1880年6月,管西局再度派遣十名军官前往中国侦察;1883年以后,开始吸收日本在华经商人士加入,收集民情以及地方实力人物等情报.甚至曾有日本情报人员远赴伊犁和云南苗族聚居区.

以上调查均为日本陆军组织.海军方面的资料不明,估计为调查规模不及陆军,并非没有动静.海军调查大多是调查人员随军舰行动,比如1884,85年的中法战争中,后来日俄战争中大出风头的东乡平八郎就曾经亲自观战了解清水师实力,随之带来的就是很难象陆军那样确定当时的人员和任务.在这样长期而又系统的情报收集工作下,日方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随之而来的就是层出不穷的军事计划.日本陆军有"斗清策案","清国征讨案","邻邦兵备略","军事意见书",海军方面的各种方案也不下五六种.而清朝的情报收集则如上面的椭圆形地图所示,后来成为了日本军方的笑柄.当时的清政府在一堆"报喜不报忧"的调查书里面,当然也无法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战略计划.

(待续)

元宝推荐:你克我服,神仙驴,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cont, pls

nice work

家园 【原创】甲午战前的中(清)日关系 - 朝鲜的火药味

19世纪7,80年代的朝鲜,正是大院君和闵妃集团宫廷斗争的混乱时期.为了对抗政敌大院君,闵妃采取了拉拢日本的政治姿态.1875年签订的日鲜修好条约中,就有按照日本规范进行政治改革,以日本军人训练新军等条款.然而,对新军的优待和对传统士兵的待遇地下造成了1882年的兵变.大院君打算以此为由打击闵妃集团,并试图驱逐日本势力.大院君依靠的就是清政府.经过一番内乱的明争和中日在朝鲜的暗斗,朝鲜被迫签订了包括道歉,赔偿和割让领土以及允许日本驻军的济物浦条约.这个条约很显然也破坏了清政府和朝鲜之间的藩属关系.作为对抗,清政府又和朝鲜签订了水路通商章程,加强清在朝鲜通商,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发言权.此后日本对朝鲜的方针明确为切断清和朝鲜的藩属关系.朝鲜国内,经此动乱后的闵妃集团政策趋向保守,而一批名为"独立党"的少壮派成为日本拉拢的新兴势力.

1884-85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虽然表现上佳战绩也可圈可点,却丧失了相当有战斗力的福建水师以及唯一有造舰能力的马尾造船所,这使得原本就相当倾斜于北洋水师的清海军政策更加偏向了北洋.然而最直接的影响却是发生在朝鲜.1884年12月4日福建水师覆灭以及驻朝清军将调回国内增援的消息传到朝鲜后,受日本支持的"独立党"发动兵变,就是所谓的"甲申之变".两天后在袁世凯率领的1500名清军介入下,兵变被镇压.此次兵变中清日双方有直接冲突,因此1885年1月朝日签订汉城条约后伊藤博文等外交官员赴天津和李鸿章进行了为期两星期的激烈谈判,4月签订了天津条约,达成了三点共识:两国撤军,停止派遣军事教官,以及出兵朝鲜前事先通告.形式上,日本达成了初步的目标,就是排挤了清军势力以及取得了和清在朝鲜拥有相同的权利.

但是中(清)日在朝鲜面对面的利益纷争,终于"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汉城条约签订后不久朝鲜国王派遣密使前往沙俄,请求保护以及派遣军事教官等等.不久后行踪泄漏,给各方造成了巨大冲击.除中日外,当时在东亚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当数英俄.在世界范围内,英俄的争夺都十分激烈.沙俄为了寻找到不冻港,持续不断南进.清日英等对沙俄对东北和朝鲜的野心本来就有戒心.消息传来,1885年当年英国海军就占领了朝鲜半岛附近的巨文岛,并一度提出租借要求.这一军事行动的背景是当时英俄在阿富汗的冲突激化,俄朝接近并听说沙俄有占领朝鲜企图的英国作出的对抗措施.占领巨文岛的英国不愿节外生枝,以承认清政府对朝鲜的宗主权为代价取得了清政府的谅解.不仅如此,两年后在沙俄向清政府保证对朝鲜没有领土野心后,英国舰队撤退.这一事件上中英事实上达成了合作.日俄战争前,英国(以及后来的美国)在远东最大的威胁是沙俄,因此他们明暗在支持中日对抗沙俄的行动.日俄战争后最大的敌人逐渐转变为日本,不过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对于日本,千方百计地要把清朝势力排挤出朝鲜,当然不愿意再来一个不好对付的沙俄.日本立刻提出修改天津条约,由清日两国共同担任朝鲜的保护国.清政府则采取了由袁世凯常驻朝鲜,作为李鸿章的代理,并采取优惠中国商人等政策加强清在朝鲜的影响.实际上,袁在朝鲜握有实权.同时,采取外交措施遏制住沙俄的锋芒.清并没有理会日本共同担任保护国的建议,而且原有的藩属关系也事实上在继续.同时,中法战争后清军事体系中北洋独大的形势也给同属北洋体系的袁世凯增加了不少实力作后盾.日本和清政府在朝鲜的平等地位,仍然是一纸空文.日本对此虽然相当不满意,但一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并没有和清军再发生正面冲突,而是扩军备战,积攒实力.

1884年甲申之乱以后,福建水师的覆灭,对日矛盾越来越尖锐都使得原本就是为了对抗日本而设立的北洋水师得到大大加强.无论是从英德购买军舰的硬件,还是在英国海军朗格上校帮助下建立的人才培养,军容风纪,管理能力等软件都有长足进步.北洋水师的实际战斗能力在1890年达到顶点.然而,1890年朗格上校回国后传统的裙带关系又开始在北洋水师中蔓延,表面吨位不断上升,但实际战斗力逐年下降.尽管如此,1891年北洋舰队曾访问日本,目的就是威慑日本吓阻其在朝鲜进一步动手的势头.一直到这时北洋舰队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

此时的日本虽然没有清军那么多的表面功夫,软件上的功夫远远超过了对手.1885年,改镇台条例为旅团制,88年大规模进行军事改革,废止镇台条例,改为师团制,当年共编成7个师团,步兵14个旅团,炮兵7个联队(团),骑兵2大队(营),工兵5-6个大队.海军则因为经费困难,废止华而不实的原计划,落实了购买包括吉野在内的4艘军舰,并随之整顿了大批"无能干部",作战指挥,造船补给,舰船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虽然大力改革军制,并明确提出英式海军,德式陆军的方针,真正的军制改革却是完成于甲午战争的路上.结合紧密的情报工作,在1887年定稿的"对清征讨策案"中,日本对华攻势有以下的设想,

集中8个师团,攻进北京,捉拿光绪是最上策.6个师团由山海关等地登陆主攻,2个师团由南方长江沿岸登陆牵制.清军号称117万陆军中,八旗绿营等已经没有战斗力,真正有战斗力的不过30万人.当时日军编制,战时一个师团18,500人.8个师团攻进北京的打算,可见日军对清军是多么轻视.北洋水师虽然数量有优势,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的种种弱点也基本上被看破.同时,这个计划并非1887年当时的打算,而是估计在5年后日本海军增加大军舰12艘,小军舰20艘,运输舰60艘等后的基础上实施.这个计划被认为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个战略进攻规划,其基本战略思想还是逼迫对手签订城下之盟.野心总是随着实力不断膨胀的,当时的还不那么强大的日本,这样的胃口虽然已经不小,当然还没有能力去象侵华战争一样奢谈灭亡中国.

(待续)

元宝推荐:神仙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总算对这一段历史有的了解了,希望继续
家园 日本的情报工作确实做得又早又细致。

老萨提过其地图的精确。

据家里老人说,日本人经常假扮成僧侣,以其流动身份让人不起疑心。

好文,对中法战争的影响评论也特别新颖。

家园 下次让老萨也扮成僧侣....

在日本画地图就是

家园 不用不用,日本的地图现成的呢

不比中国和原苏联,地图从来不正确

不过1941-42年德国可是吃了好多苏联地图的亏

家园 是啊 人家把五十一号都老老实实的标出来了是吧
家园 长崎事件

简单来讲就是北洋海军出访日本长崎,

清水兵与日本居民发生大规模械斗,

最后北洋方面没有用大炮解决问题,

而是通过谈判索取赔偿了事.

1886年8月发生的长崎事件是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它是列强矛盾斗争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两国相互敌对的结果,更是日本蓄意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的结果.伍廷芳作为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参与了本次事件的处理,制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原则,指导了中日两国的外交谈判,为中国赢得甲午战争前惟一的一次对日外交胜利.

关键词(Tags): #长崎事件#Nagasaki
家园 长崎事件很难算我们赢了

正规水兵被人家浪人伏击,死伤比日本多。最后的处理我们也没有得到好处

家园 积贫积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