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传统农村结构的改变 ——基于黄淮间某农村地区改变的观察 -- 行在所

共:💬16 🌺9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传统农村结构的改变 ——基于黄淮间某农村地区改变的观察

传统农村结构的改变

——基于黄淮间某农村地区改变的观察

本文所说的农村结构主要指组织和经济结构,其主要框架分别为土地和宗族(也叫门房)。传统上,宗族和土地是农村的两个主要要素,前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后者在各种事务上发挥的组织作用保证了农村的正常运转。近二十年来,确切的说是近十年来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农村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农民得以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

最近十年,在国家利好政策、市场化等的正向影响下,农村的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主要体现为机械尤其是大型机械的大量使用、良种的推广、化肥的大量使用并代替了有机肥、农药代替了手工的田间管理、水利设施的建设等。这些生产方式使得农民在减轻了繁重的农活的同时提高了粮食产量,收入也有所提高。

由此产生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劳动力被从农活和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在祖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那么多的“剩余”劳动力。这同时也为江浙等相对发达省份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北京等地提供了充足的建筑工人。工业和农业表现出了双向有益互动。

土地在最近几年的收益逐渐增加,但是相比于外出打工却处于弱势,而且耕耘土地仍然需要付出许多体力劳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城打工,为此不惜将土地转让给他人耕种甚至直接荒弃。现在除了春节和农忙时节,在村子里基本上找不到青壮年。留在农村的基本上只要有可能也都在努力赚钱,建筑、养殖、小手工活都是选择项。

进城打工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增加:这是最直观的一点。外出打工在十年之前基本不是大多数人愿意考虑的,在外闯荡的基本是捡破烂(不排除偶尔的偷盗行为)、收破烂、做保安,从事其他职业的很少,基本上走出农村的出只有上大学和当兵提干。到现在情形完全不同,到处都有村民的踪迹,进厂、进公司、当摊贩、建筑工地打工甚至有人做到项目经理、做生意、办厂……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大多数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个有两人在外打工的家庭每年至少可以有两万元以上的纯收入带回家乡,多到十万以上的也已不是个案。当然,年轻人中男孩子是基本不会剩下多少钱的,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

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后农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村子里最低造价十六七万的两层楼数量正在快速增加。村村通的水泥路使雨天出行不再是大问题,人们的代步工具也由自行车普遍变成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春节时越来越多的挂江浙牌照的汽车使不太宽的公路变得有些拥挤,大多的喜事例如结婚之类基本都选在春节前后,再加上春节回家过年的人们,这使得春节前后的农村物价甚至远高于城市,许多蔬菜肉类的价格在那段时间直接翻倍。

农村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向城里人靠拢的趋势,自来水、太阳能、电冰箱、洗衣机、有线电视已经在大规模使用,日常用品不再只是选用便宜的,假冒伪劣商品越来越少,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也开始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收入增加了开销也变得越来越大,人情来往红白喜事出礼的开销正在成为几乎每个家庭的负担。

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城市中打工的村民们慢慢接受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人,从言行举止、衣着装束甚至是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受到影响。这些影响在长久来看应该是正向影响比较多,人们变得更加文明、礼貌。

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其实还有留守老人,有时候留在家里的只有一个或者两个老人,带着上学的小孩子。这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教育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有些在外面赚了钱的父母花许多钱把小孩放在县城的寄宿学校里,除了打打电话就只是给钱,在小孩子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有些小孩子就成了问题少年。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整个村子就缺少了很大的生气,如少了主心骨,没有安全感。当然,人们也在适应这个状况,若干家相好的家庭妇女们就在平日里互通有无,守望相助。

人们在外打工有时会直接受到伤害,我们村有在外出车祸死亡的,有在建筑工地暴毙的(本身身体不很好),有室外装修高空坠落死亡的(我20岁的堂弟),有在南方不小心掉入粪坑死亡的,有人因为盗窃被判入狱,受伤得病的则更多。他们每个人的都背后受难的都是一个家庭。

小结:只要有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可以多赚钱的事情,哪怕很辛苦,哪怕终年没有节假日,哪怕远离家乡,哪怕和亲人分离。相比于我刚记事时有人因为吵架去自杀,有人因为被偷了一些东西自杀,有人因为找不到媳妇自杀,现在真的是好了很多,因为那些人想不开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忍受不了贫困而绝望,到现在至少我们解决了温饱和基本支出问题,正在解决房子和属于我们的车子、子女的高质量教育问题。只有那些有了生活保障的人才会谈笑间嘲笑肉食者鄙。只要相信不努力不得食,人们每天就只会关心收入和物价而不会没事去扯什么民主自由。

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削弱了宗族的作用

宗族(也叫门房)在村里的事物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门房里的人们关系天然的亲近,在各种大事情例如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时就体现为一个整体,由辈分最高年龄比较大又有经验的人作为知事,指挥整个门房的人运作起来,去具体操办。

在人们活动范围较小的以前,第一次见面又同属于同一人亲戚的异姓两人寒暄之后在酒桌上肯定会叙辈分,因为两人可能还有别的共同的亲戚,最后选择相对都是比较近的亲戚排定辈分,排定了的辈分就方便了以后的继续交往。因此,在农村年龄差不多但是差辈分的很平常,年龄大反而辈分小的也很常见。不同辈分的人在交往时说话口气和分量是不同的,有时长辈让着晚辈,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晚辈尊重长辈。

到我的父辈时,人们开始普遍接受教育,同村或者邻村的孩子们开始成为同学,而同学关系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再加上受教育和观念转变的缘故,人们受辈分的影响开始逐渐减弱,大家开始以同学,后来以朋友相称,同学和朋友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再往后,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增高,同一个乡镇的初中同学,同一个县的高中同学逐渐多了起来,一个人就可能会有许多同学和朋友,人们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同一个村子或者邻村的同姓门房里。

因此,近些年在操办事情时,人们,尤其是小门房的年轻人们直接请了许多以前的同学和朋友来帮忙。许多忌讳和规矩都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化和弱化。

农村的另一个现象是以前的繁琐规矩礼仪和一些传统正在被淡化,熟悉和在意这些规矩礼仪的老年人正在逐渐老去,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则越来越不在乎这些,基本上是怎么方便怎么容易操作怎么来。当然,随着就传统的逐渐消逝,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年轻人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贫穷正在慢慢的远离这片土地。

总结:当我试着去展望未来时,我感到有些迷茫,我看不清前路是通往光明还是黑暗,我愿意相信是通往光明前程的,现实似乎也正是如此,但是每当我想起身边熟悉的人因此所受到的伤害时心里就不禁黯然。也许这就是我和许多想摆脱贫困的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想,去衡量前途将如何并不是不可能,现在路已经向大家张开,再走回头路几乎不可能,人们也不会答应,我也终于明白为何胡总说最愁的是每年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国内已有的市场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的欲望强烈的人们的需求,开放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不仅放资本进来,也放资本和人力出去闯荡。我以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稳定和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民主自由和政治改革。

通宝推:temptemple,常识主义者,reed,渡泸,
家园 跟我在粤中农村观察到的一模一样

现在全国各地的农村越来越相似。

还有村两级干部早已直选,相当于以前的大队和生产队的头儿全部是直选,我们这里已经搞了七年。

村干部收入很低。大队一级(也叫管理区,也叫村委会)的书记一个月700元。村长好像没有工资。他们必须种田或者搞点什么生意才能养家。但是工作极其繁重。因为镇一级的政府跟上边的条条都有对口的工作人员。到了管理区这一级就只有一个会计。所有对口的工作都得书记来做。做得好也就是个表扬而已,有时上边会给点好处。做不好下一届群众就把他选下去了。所以干部不好当。

家园 在中国,农民将长期存在,但必将消亡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从那里来,这是进步,却会让所有有怀旧情节的人痛彻心扉。

不过进步还是进步。人进城了,村子干净了,田野绿了,我相信,再过30年,中国的农村将是美丽而舒爽的地方。

家园 突然想到有关宗族的一个有趣现象。

任何分析都需要假设,这里也先假设一下:

  这个家族最早(可追溯到的)祖先的后代都属于这个宗族。

  一直由长房长子(如果女系后代也算这个宗族的,那么担任族长的也包括长房长女)担任这个宗族的最高领导,就叫族长吧。

  各房生育子女的岁数基本相同。

  那么多代以后,会造成这个宗族里族长的辈份最低。同年龄的人中越是偏房(偏指弟妹)辈份越高。

家园 是啊。。我们那里还有‘穷大辈’的说法

因为穷人家钱少(似乎是废话)

要想给儿子盖房子取媳妇就要多干几年

然后结婚晚,生娃晚

一辈一辈的累计下来

穷人的辈分往往也大

家园 我们也是直选 不过还是有问题的

现在流行合并,把两三个村子合并成一个大的行政村,只有一个书记,其余的都是村长。

我们村的村长是自己的村民,不过贪腐的厉害,最主要是不干事情,老是被大家骂,估计做不长了。他也没有别的工作,就靠村长的职务赚钱,有时候截留补助,听说有一次把上级补助我们村的四万斤麦种拉去卖了。

不过大家也只是骂一骂,因为好像也没有太动大家的切身利益,现在收钱的地方是几乎没有了。

家园 实际上不是这样。

  “各房生育子女的岁数基本相同。”这个假设大有问题。

家园 在英国,宗族(clan system)是圈地运动才打破的

意外的后果是苏格兰的武装反抗减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clan system和我们的宗族相似但不完全相同。clan之间的竞争、冲突、杀伐是苏格兰历史的一部分。

家园 恐怕还是有很多关碍难过的,还是看短一些的好

我们这农村基本空巢化,10年前八百人,现在不足八百人,很多都搬到附近城镇了,耕地的面积没有增加,人均增加不少,基层的还都是本乡本土的多,经济实力强的村子还是要花大价钱的,我的家族依然庞大,三个支系,还有200+,有事情本家的一个曾祖的还是有60多人,宗族未必会消亡,也许会在新的变量之下得到强化,传统的东西会解体,会消亡,但传承了千年的宗族早已适应各种变化,有各种手段规避风险,我的家族宗谱可直上280年前,更远的在历次运动里早已消亡,散出去的本家比在村子里的还要多,但大多已不来往,也许消解,也许重生,家族与宗族在我们山东的农村依然顽强的生存

家园 花一个,我也说说我老家的农村

东北松花江边上,一个城市边上的农村。我小时候在这里长大,70年代这里比较穷,房子以土坯为主,食物一日三餐苞米面窝头大饼子加酱菜。家里孩子的衣服基本是由大穿到小不分男女。

这个村子是典型的宗族村,村里相互都有亲缘关系,基本都是一个姓。当时进村出村都是土路,要经过很多土岭土坡。村子里收入主要靠种粮,有一个果林的收入是大家换日用品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年收入不记得了,不过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我们当时日常活动是去铁路边拣煤核和挖野菜。

80年代后村民开始逐渐进城打零工,各种城里的商品逐渐在村子里出现,80年代后期90年村里开始各种养殖和开办小工厂。村子里的建筑从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各种家用电器和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运输工具开始普及。

09年我又回去了一次,这个村子因为靠近城市,城市的发展已经把它扩容了进去。村子边通了公路,村民的住房都盖上了二三层的小楼。村里已经开始了普选村长,好玩的是竞选的两个人是两兄弟,我的大表舅和二表舅。大舅早年当海军退伍后第一个在村里办起了塑料大棚养菜和家禽养殖场。二舅是第一个在村里办食品加工厂的。大舅为人踏实能干,做事公平,最后选上了。二舅一气之下跑南方我家旅游来了,呵呵。

村子里现在已经没有人种地了,大家都在城里上班,打工,做生意。村里的加工厂从更远的农村把原材料收购来进行加工再卖到城里,但现在城里打规模超市压价很厉害。

村子里的地被征购开发后对村民的补偿基本能让大家认可。这个主要是我上面说的宗族关系,长辈的老人在,还有大舅的人品。

我09年去的时候赶上村里开村民会,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开自驾车的不少,在城里大酒店包了一层。先把村里要办的事说一下,具体怎么办大家都发表意见最后形成决议。然后酒桌上大家增进一下感情,也算是其乐融融。

家园 好象没问题吧?

  说细一点m假设每个男丁都是在21岁有第一个孩子,之后每两年一个。

  多代平均一下相差不会太大。

家园 商榷一下

CLAN是宗族还是氏族?我在人类学的著作中好像当氏族用的时候比较多。当然可能在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含义。

家园 氏族是不是财产共有?

苏格兰的情况有点不同,族长或是头领往往是地主,而成员很多虽有血缘关系,但是身份像佃农。

家园 从社会学定义的角度说

氏族应该是财产共有的,但是族长为代表的领导群体往往具有实际上的支配权;等到具有私人财产权的家庭出现,基本就是氏族社会开始瓦解的标志了。

家园 花你

真实的生活最重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