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酒 鬼 (三) -- 老光

共:💬29 🌺6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改革开放引发的“打工潮”,对于普通话的普及……

其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喊了多少年的推广普通话,一直不能如愿以偿。打工潮的兴起,自动促发了年青人学习推广普通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普通话进行,若是大家都说方言,真就是鸡和鸭讲,对牛弹琴呵呵!一个地方的方言形成,得经历上千年的积淀才行。这也是一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如果是不采取措施,如此下去,要不得好多年,地方方言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也是我选择方言进行写作的一种动力!

家园 补充一点:我大弟弟也是株州的,69年招工去的……

呆至今也有四十余年了吧,能说一口流利的株洲话。看来,我与株洲还是有点缘分的!

家园 握手

不想让别人听懂时,我就最土的词,比较管用!

家园 马未都也是这个看法。

方言是宝贵财富,他更加极端些,要立法保护方言。

还说希望每个地方电视台都要有个方言频道。

家园 这个方言频道。。。值得商榷

他是北方人吧?

南方多数地方十里不同音,一个地级市大大小小十来种方言都不算多,而且相互之间也不一定能全听懂,你打算用哪一种在电视台播?

方言频道必定会选择少数“标准方言”用来播放,而这对更小更弱势一些的方言来说,打击强度恐怕大于普通话的推广。

ps:我就觉着现在的株洲话越来越像长沙话了……

家园 祖上是哪里,可能是山东?

他是北京出生长大的。

他的那个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南方,尤其是山区多的福建江西,确实如你所说。

家园 在我看来,各地方言或多或少都保存下当地的语言精华……

譬如我所呆了四十余年的地方——湖南桃源方言,便完整地保留了汉语中早就不存在了的古代入声。

明代僧人真空《玉钥匙歌诀》描绘入声字发音特点“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一发声特点使得桃源方言听起来声调高亢,清晰,节奏感极强,且韵味十足。譬如:

情哥得病得的恶,要姐心肝配中药。

只要哥哥病能好,自己拿刀自己割。

这歌中的“恶”(WO),“药”(YO),“割”(读郭),都是入声字。

再如:和你恋来丢了她,救得蛤蚂(读克马)饿死蛇(读作:SHA)手背手掌都是肉,刀切芦瓜二面巴。

这其中的“蛇”,桃源方言读作“SHA”,正是采用了方言,这首情歌听起来便生动亲切,琅琅上口,韵味十足。如果是用普通话读成“蛇”,那韵味便差得远远了。如此看来,方言文化中收藏着不少的地方精华呵呵!

家园 福建?呵呵

我说的是按湖南的情况设想的,福建的问题要严重得多,或者说福建有些地方就没有方言频道的问题。

我有个大学同学就是福建人,他们一个县级市里(邵武)就有四十多种方言,相互之间完全没法用方言沟通,不少人的方言只在家里用。

家园 入声字,南方方言的普遍优势啊!

很多诗词还是用方言或者古音念来有味道啊!

家园 看来这杨老头是下放户,属于下乡的人中最苦的一批。
家园 大约是68年十月份吧,《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说的是甘肃省西宁市的城镇居民,向上级提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文章发表之后,立即掀起城市居民下放高潮。到我们这地方,实行的是“一棍赶”政策。我是64年作为知青,插队落户到本县乡下,68年,我全家一齐被赶回父亲老家。到70年,这才又迁到一起。这老杨头也是那年底被赶到乡下去的。隔我一个队。站在地头喊得应。如今想来,这政策实在是不得人心,年青人,没工作安排,下放到乡下去,还勉强说得过去。老杨头六十大几的人,放到乡下有什么用处?说是没工作安排吧,人家早已是呆在家里,没做事了,也不必如此作派嘛!

家园 你也有同感?是啊!……

诗词是用方言或是古音,念出来的那个韵味,真应是没的说啊!入声字,的确是南方方言的普遍优势啊!

家园 老光大哥所言极是

北方方言里面唯一有入声字的山西方言,其他入声字全都变成阴平和阳平音了。

还好我会讲粤语,总算直接体验到入声字是怎么回事。

家园 其实广电总局受中宣部令挺普语贬方言

我之前在广东某电视台工作过几年,据我所知,除了西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能使用其他语言之外,也就广东福建两省能搞方言新闻了,因为力挺普通话嘛。很久以前湖南经视想搞湘方言新闻,不是还做了个长沙话配音版的《还珠格格》,收视率超高的,不过可惜后来被广电总局喊停了。

至于株洲话,确实和长沙话十分接近,除了本地人仔细听能分得清以外,别个很难分得清的。举个例子,长沙话说“呷饭”的“呷”最后嘴巴发o音,而株洲话则是“a”音。从整体感觉而言,我觉得株洲话更接近普通话,毕竟是移民城市。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