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易经》心得】噬嗑卦:如何明察秋毫,声威并举,杀伐并 -- wqnsihs

共:💬110 🌺79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的气量还真大...呵呵

对这种人,为啥还要忍着,不出口气呢?。。。

家园 世界上什么人都有

你没接触过那样的人罢了。

我接触过的比如省委书记的弟弟,市委书记秘书,还有形形色色的官员,政府职员。他们是官,我们是民,生活中,你不和他们接触都是不现实的。总要有事情有求于他们的。

家园 诸葛亮在学术界一致好评,这是不多见的,这个也很奇怪,

要说圣人都有不同看法。

我个人总觉得隆中对在实施上是有问题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上是不可能协同的,即使在今天的通讯交通条件下,不经过充分准备,这种规模的项目协同也是不可能的(以汶川救援中间的协同问题为例,或者以日本正在进行的救灾协同问题为例,可以看得很清楚)。是不是个大忽悠战略?

家园 如果荆州没有丢呢

可能性会不会高一些

家园 我估计可能性也不大,长期作战,尤其是正面作战实际是打战争

潜力=人口,土地,内政管理。这点蜀汉是没机会的。

家园 倒是,本来诸葛亮隆中对里图谋中原的前提是中原形势有变

问题是曹操父子和后来的司马氏内部治理得比较正常,没变自然也就没机会了。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基本上是在找死和等死之间的选择

家园 所以说诸葛亮对大势可以说是估计的很清楚的,不过形势比人强
家园 诸葛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通晓天机的人为什么这样做。
家园 受教.谢谢.在那种人面前,我也会和你一样选择的.
家园 同意,李严没道理是蠢货,而且应该还是刘备用来压制

诸葛亮的伏笔。

但是诸葛亮看出蜀汉战略上的短板,用穷兵黩武的方法要在北方取得较大的战略缓冲,对川蜀本地的氏族利益伤害太大,诸葛亮刑二十杖以上都要过问的人,也是军政一体的高级权力所有者是容不下李严的。

家园 或许开始时他期待中原统治者自己出昏招,他好乘虚而入

但看看希望渺茫,于是只能冒险

家园 当年斩蛇汉高祖就这么发家了啊

也是从四川出击耶

家园 关羽张飞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文人们学也学不来

不奇怪

关羽张飞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文人们学也学不来

读书-做秀行为艺术就可能当高官,少年得志,只羡慕没遇到刘皇叔

请诸葛亮无非是拉拢南迁世族和荆州豪强需要

即使天赋很高,诸葛亮也是刘备培养出来的

到托孤为止,真实能力比能独当一面的关羽张飞能高多少?关羽熟读春秋,张飞是书法家,都文武全才

关于隆中对,那个年代,荆州北上河南运输便利,如果拿下益州,联合马腾东进会形成实质威胁,反之运输就是问题

家园 刘备来到隆中前

他的对人才的需求是短缺的,而每到一个地方,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对人才的收罗,而诸葛玄死去后,必然会对诸葛亮的人生目标产生一系列改变,而为德为智,能获得一系列好处,汉末人才选拔一个重要点是乡评,名气大了,一系列东西都会有,进可如隆中对,退可为一郡之治。而隆中对的真实性,应该是偶然性的必然性。只是陈寿为蜀人,描写有一定的角度倾向,把偶然性缩小把必然性夸大。

然三国时代的军阀混战基本上毁灭了长安和洛阳,彻底打乱了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悲剧,但是,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那种通过信息传播的各种办法和渠道来联系社会、联系其他人群的生活方式,并且这种生活方式已成为他们的基本生存手段,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头脑和手足之间,故而他们仍然凭借着和保持着正常生活条件下的惯性,经常使用“消息”。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群雄割据、龙争虎斗的局面,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和社会稳定,而且还造成了人口的急剧下降。东汉桓帝时(公元157年),全国人口约56四8万余,经过100多年的动乱,至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时,全国人口仅为1616万余。当时人民以锋镝余生,纷纷逃离他乡,避祸四方。据史书记载,青州人民流徙入幽州者百余万口,关陇人民流徙入荆州者十余万家,流徙入益州者数万家,流徙至汉中者又数万家;京洛之民流徙东出,至徐州者十余万口;南阳之民亦多流入益州;荆州之民又移诣冀州;冀州之民五万户,又移诣河南;皖北、苏北人民东渡长江,一次就有十余万户之多。这些流徙的人口中,有的属妻离子散,有的属朋友分隔,有的属家族破碎。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家庭之间、家族之间、朋友之间总要相互打听对方的下落,寻问对方的现状,因而又从另一方面加强了社会上信息传播的流向。以上引录的史料9、10中所说的“消息”,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性质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极为重视驿传建设。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和交通冲要地点都设有传舍,此外在镇乡还设有乡亭,分布于交通线上。一个以驰道为主干的多层次交通网,覆盖了全国,下伸至各郡各县,以至边远民族地区。虽然三国时代纷争扰攘,但是,魏蜀吴三国的各自政府仍然排除困难,致力于驿传的恢复和建设,因为他们都懂得,只有建立起强有力的驿传体系,帝国的各种信息才能及时准确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中央政权才能藉此而有效地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统帅一切。三国之中相比较而言,魏国最重视驿传建设,其标志是魏国曾经专门制定了《邮驿令》这样一部行业法。虽然这部法律的全文现已失传,只能见到只言片语,但它在信息传播史上的重要意义,却是不可低估的。正因为如此,魏国的驿传事业也比较成熟和发达

魏国当时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驿传通讯网络。有了这个系统,一旦有事,信息就会迅速地反馈到上面或下面;地方出现问题,中央政府就能很快地作出反应和决策。据说,曹魏传递信息的驿传速度一日为六百里。依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个速度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了。不仅魏国如此,蜀国也大力进行驿传建设吴国也建立了效率高的驿传制度。由于吴国和蜀国之间存在着联合抗曹的盟友关系,故两国间的信息交流很为频繁,史称“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集,申盟初好,日新其事。”不但政府间如此,两国官员之间也有不少信息交流,“信使不绝”。依靠两国间强有力的通信联系系统,吴蜀先后数次约期对强魏发动并举攻势,使其东西不能相顾。当然,即使是敌国,魏蜀之间和魏吴之间也有或多或少的信息交流和通信联络

尽管处于一个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的年代,但是,由于承袭着两汉的影响和遗风,更主要地由于社会上存在着比较强烈的渴求和需要,三国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与交流以及社会舆论情势,依然是比较旺盛,比较发达,比较充满活力的;依然是国家和社会乃至个人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对作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驿传体系建设的大力恢复和发展,使之构成比较有力的通讯网络,又为三国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檄文和露布(包括羽檄、布告)的畅达无阻,提供了硬件前提的保证,因而檄文和露布理所当然地成为三国时代新闻信息传播中力度最强、深度最远、广度最宽的传播媒介。显然,纸张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又从技术的角度支持了信息传播的扩张。

三国时期的信息传播

战略上的话天下形势基本面大家都知道,策略选择当然无数,接下就是口才在发挥作用了,削减一些困难增大一些信心,他的口才也算是接近巅峰了,观其出师表,激昂大义,想想其中什么被忽略就知道了。反正站在他的立场,一切信息都被整合成—他是对的,别人听了,就站在他的立场上了。也是士人必备技能。

家园 秦末情形是完全不一样的

六国贵族复兴,内部矛盾非常大。

所以才有暗渡陈仓的机会,中原有变的机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