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异见分子 -- 淮夷

共:💬45 🌺42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异见分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周读过一部有趣的书,叫做《Iconoclast》,作者是美国艾默里大学的教授伯恩斯。伯恩斯是医学博士,以研究脑神经著称,但他的兴趣并不是当一个脑科医生,而是从医学角度去解释经济学问题。

医学和经济学也能交叉吗?好像是能的,而且这个交叉学科被赋予一个听来很怪的名字,称作“脑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这门学科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大脑的构造机理来分析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Iconoclast》一书讨论的是“异见分子“现象,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医学规律。

异见分子(iconoclast)一词的本意是icon breaker,即圣像破坏者。公元725元,东罗马帝国皇帝Leo三世打碎了他宫殿大门上的耶稣金像,挑战基督教会的势力,这是iconoclast一词的最初来源。伴随语言的演进,这个古老的词汇也延伸出新的涵义:敢于打破常规的异端人士。

在伯恩斯看来,异见分子能脱颖而出,在于他们的大脑功能异于常人。这种差异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感知力、二是恐惧反应。

先说说感知力。

异见分子的感知力很特殊,或者说,他们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并非由于他们的视力系统有先天优势,而是因为他们的感知系统更特别一些。

作者说,感知系统不等于视力系统。视力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是人的眼睛,眼睛就像是一个摄像头,看到的物体被转化成神经脉冲,汇聚到大脑的视觉皮层(V1)。

从V1这个地方开始,视觉信息开始分叉,沿着上下两条通道进入大脑的感知系统。

上面的通道进入大脑的顶叶区,叫做”where pathway”,处理的是空间信息。而下面的通道是”what pathway”,进入大脑的颞叶区,这是最重要的部分了,这个通道负责决定着物体识别,也就是说,你究竟看到了什么?

以书中提及的著名幻觉实验”Kanizsa Triangle”为例,这是一个由三个缺口圆和三条折线组成的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盯着这个图片,你能“感知”到中间的白色三角形,这是多数人产生的幻觉。实际上,不存在什么白色三角形,人们之所以“感知”到三角形,是由于大脑收到视觉信息刺激之后给出了最合理的解释。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而不是完全基于肉眼所见。

这种幻现的存在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因为大脑需要以一种节约能量的模式进行运转,这种模式被称作”重复抑制”,意思是,大脑看到重复出现的物体时,脑部的神经反应被自动压制。这可以让大脑采取捷径作出高效判断,而不是消耗能量追寻100%的真相。

再以“鸭-兔幻觉”为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脑的捷径告诉你,这是一只鸭子。但在异见分子看来,这也许是一只兔子。

怎样才能绕开大脑的捷径模式呢?有一个办法是让自己换一个环境,用陌生的体验去冲击大脑。大脑对陌生事物的神经反应是最强的,这也许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另类视角。

还有个极端点的办法,是把自己搞残。伯恩斯介绍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美国的玻璃吹制大师戴尔。戴爷吹制的玻璃享誉世界,在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他的专题展览。

在玻璃行,戴爷算是一个异端分子,但他的天赋并不是与生俱来,直到70年代他的作品还是籍籍无名。但是1976年,他发生了一场车祸,整个人从挡风窗里面飞了出去。

大难不死的戴爷失去了左眼,戴上眼罩之后,他不能像从前一样操作吹管,而是被迫远距离观察吹工的操作。13世纪吹制工艺在欧洲发明以来,玻璃艺术一直以对称为美。而视力畸形反而让戴爷的感知力发生突变,他打破行业循例,吹制出不对称的玻璃,并大获成功。

感知力之外,本书介绍的另一个大脑功能,是对恐惧的反应。

某些恐惧有其合理性,比如害怕蛇和蜘蛛,这是一种植根人类基因的动物本能,假如远古人类没有对这些危险动物的恐惧记忆,也许会被自然淘汰。

但是也有些恐惧并不符合常理。例如书中提及的艾斯伯格悖论(Ellsberg Paradox),这个悖论来自美国经济学家艾斯伯格所做的一个实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简单说,这个实验的设置是这样:有两个罐子,左边的罐子是透明的,里面有10个白球和10个黑球,右边的罐子不透明,同样有20颗球,但是看不到黑球与白球的比例。你只可以选择一个罐子,从里面取出一颗球。

第一次实验,如果你取到的是白球,你可以获得100元奖金。你会选哪个罐子?

绝大多数实验者都选择了透明的罐子,有50%的概率抽到白球,听起来很理智。

有趣的是第二次实验,这一次规则改为,如果你取到的是黑球,你才可以获得100元奖金。你会选哪个罐子?

绝大多数实验者仍然选择了透明罐子,他们的逻辑仍然是,有50%的概率可以赢。

而悖论在于,如果第一次选了透明罐子,意味着你认为它抽到白球的概率高于不透明罐子。换言之,不透明的罐子抽到黑球的概率更高。那么,第二次实验,从概率的角度,你应该选择不透明的罐子,而不是继续选择透明的罐子。

这个实验揭示的现象是,人类天性对未知事物(譬如不透明的罐子)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从而造成不理智的决策。

这种恐惧感和大脑构造有什么联系呢?书中写到2005年加州理工学院用核磁共振仪器对艾斯伯格实验的参与者进行大脑扫描,发现面对那个不透明罐子的时候,大脑中的一个神经组织异常的被激活。

这个组织叫做杏仁体。杏仁体位于大脑中间,形状和尺寸都像一枚小小杏仁,故此得名。神经科学家的实验表明,杏仁体是释放恐惧的关键,与之伴随的是紧张、出汗、心跳加速等不愉快的反应。

异见分子的杏仁体未见得比正常人小,但是他们有一些方法来抑制脑内的杏仁体,让恐惧感得以消除。书中提到一些医学实验,发现人脑有一个消除恐惧的机制,位于脑前额叶外皮,通过有训练的条件反射,脑前额叶外皮可以约束杏仁体的发作。

还有一个办法是尽量利用统计学的工具。比如上面的艾斯伯格实验,用贝叶斯公式可以做出更理性的决策。比如你先给不透明的罐子分配一个想象的概率,黑球白球各占50:50。然后你不妨选一次不透明的罐子,如果偶然拿到的是黑球,那么下一次拿到黑球的概率就会提高。

用新获取的信息去更新概率估计,并据以提升决策,这个过程被称作贝叶斯推断。邓小平所谓“摸着石头过河”,似也可看作是一个贝叶斯推断的过程。这个数学方法已被发明200年了,可是人们几乎从不在日常决策应用之。这是因为人脑的构造压根儿就不是为贝叶斯准备的,是故,异见分子才格外显得特异。

另一个与恐惧有关的话题,是从众心理。或者说,你是否害怕成为少数派,而被大多数人孤立?

书中介绍了很出名的Asch实验。Asch是美国的心理学家,50年代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实验,考察人群的从众性。

这个实验有8个参与者,其中7个是事先雇好的托儿,只有1个是真正的实验对象。

8个人坐下,Asch走入教室,给他们展示了这样一副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片左侧是一根直线,右侧编号1-3是三根直线。Asch提问:1-3哪条线与左侧直线长度相等?

假如你的视力正常,你应该一眼就看到了,2是正确答案。

不过,事先雇好的7个托儿,一个接一个的认为3是正确答案。真正的实验对象被故意安排到最后一个回答问题,他开始心里打鼓:是不是我的眼睛出问题了?在众人的凝视下,他回答道:3。

Asch把这个实验重复了18次,难以置信的是,在从众效应的压力下,18次中12次都发生了100%的参与者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选择与集体保持一致。

对于从众心理,统计学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是大数法则(the law of large numbers)。大数法则的意思是,当一个事件被试验很多次的时候,测定的结果趋向于一个稳定的平均值。这意味着,集体的智慧通常优于个人的判断。

从人类进化论的角度,一个选择跟随集体的人,比一个单独行动的人,更容易找到食物和水源,从而有更大的机会生存下来。这种心理在电影《Slumdog Millionaire》也有体现,主持人给选手一个机会求助现场观众,假如大多人都建议A是正确答案,你会不会也选A呢?

王安石说“人言不足恤”,对异见分子来说,坚持己见确实是非常必要的。这听起来没什么,但是正像Asch实验揭示的,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也许王安石的大脑中有一个很特殊的杏仁体?

元宝推荐:禅人, 通宝推:达雅,卷心菜,易水,钓者任公子,妖猫drake,唵啊吽,渔樵山人,威尔谭,方恨少,容易,抱朴仙人,桃子甜,南加菜帮主,老马丁,善良的恶霸地主,文化体制,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关于那个黑球白球的。。

我在抽之前想了一下,不透明的罐子,有50%的可能性白球概率多,50%的可能性白球概率少。。

所以不论是白球还是黑球,不论我选择透明的罐子或不透明的罐子,其实都只是百分之五十的拿奖金概率吧。

所以两次不论怎样选都是50%,透明或不透明的罐子只是偏好而已。。

家园 很有意思

克服恐惧是根本。林语堂说人生三大恐惧:名,利,和周围的人。

但异见分子也很可能死的很惨。

不过真正的异见分子是不在乎别人眼中的悲或福的。

家园 感谢淮夷再一次分享精彩的读书心得

我现在看的闲书基本上是跟着您推荐来的。

家园 受益非浅,谢谢!
家园 写的真好啊,谢谢分享。

我都想去买一本了。

家园 “固执己见”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普遍现象,坚持“异见”往往

我个人的体会:

“固执己见”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普遍现象,坚持“异见”往往也是每个人追求不“俗”的自然表现。这个既有导向偏激的风险,也是促进向上的动力。

从这一点来说,自己能时时处处来自觉地以好的学习和讨论态度与别人交流,是避免偏见,误见和“井”见,少碰壁少跌跤少走弯路的唯一途径。

家园 好文章,不过有异议。呵呵,莫非我也是异见分子?

对于从众心理,统计学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是大数法则(the law of large numbers)。大数法则的意思是,当一个事件被试验很多次的时候,测定的结果趋向于一个稳定的平均值。这意味着,集体的智慧通常优于个人的判断。

这一段我挑个毛病。大数定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每次试验相互独立,即前面的测试对后面的测试没有影响。拿比线条长短的例子举例,如果八个人一人一个小黑屋,各自作出判断,这时候综合统计他们的答案,咱们姑且说八个人已经算足够多了,那么这时候统计出的结果应该符合大数定律。

从众心理显然不能满足这个关键条件。不过从众心理还是可以从统计学找到些说法。我的理解,与其说从众是大数定律,不如说从众心理是一个后验概率的问题。就是一个人在做判断前,已经有了n个人做了判断了,那么他知道这些别人的结果后,再综合自己的独立判断,给出自己的结论。

这符合一般人的认识规律,某种程度上也符合贝叶斯统计的原理,即后验概率(posterior)正比于似然度(likelihood)和先验概率(prior)的乘积。说得通俗点,在这个背景下就是你对一件事的判断和你对证据的判断以及你的先验知识都成正比。这里先验知识可以是你的背景知识,你的立场,或者是你看到别人的判断什么的,反正可以是主观的。而本来在贝叶斯统计里,概率有个定义就是置信度的,就是你相信某个判断是真的可能性。

贝叶斯公式的这个形式可以说是人的认识论的一种定量表达,非常强大。

前面是有点穿凿的扯。个人认为从众心理还是挺复杂的,不光光因为对别人判断相信不相信这个层次。从众还意味着安全感。世界上很多东西,特别是不好验证扯不清楚过于复杂的事情,集体意见未必是正确的,反而意味着某种收敛。用优化的术语讲,就是陷到一个局部极值里了,这个极值不够好但是够稳定,于是很无奈,这时候就需要多样性了。大部分多样性都发散到错误界和脑残界,有些运气好跳到有前途的方向了,还得克服万难把错误的东西拉过来,因为原来的东西都有惰性,这中间还有反复,有时候有的路长远看是好的,短期可能会引起恶化,于是也很有可能惨被淘汰。

呃,从从众心理到集体正确到基因算法退火算法……真够扯的。

家园 举手提问

这个杏仁体,是只管“被孤立的恐惧”,还是各种类型的恐惧都管?

是不是说,异见分子胆子更大?或者说,敢看鬼片的都有潜力成为异见分子?

另谢淮夷老师宝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家园 我认为透明的瓶子不构成概率事件,它是透明的,看着拿就行

要拿白的拿白的,要拿黑的拿黑的。概率在确定的事情上不起作用。

概率运用的范围是已知条件内的不确定结果。

在透明瓶子的例子中,结果一定是确定的。这不构成发生概率的条件。

除非操作者是个斜眼,才构成概率条件。

家园 实验不是这样的设置

简单解释一下,瓶子是透明的意思,仅仅是让你事先知道里面的概率分布。但是拿的时候,是不可以看着拿的,取球是一个类似蒙面或闭眼抓取的过程。如果像您的理解,那这个实验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可能是您的误读,或者是我文章中表述不清晰的缘故,特此略作解释。

家园 您客气了

老师的称呼不敢当。

我读书的理解是杏仁体负责所有类型的恐惧,比如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公开演讲的恐惧,等等。

敢看鬼片的不一定能成为异见分子,但是也许能成为恐怖分子。玩笑:)

家园 多说几句大数定律

从大数定律直接跳到从众心理,确实是有点突兀,这是我的原文写的不好。所以,谢谢您提出这个话题,我顺便在这里多聊几句吧。

严格来说,Asch实验里的个人逐一答题的设置,并不是独立试验,您说的很好,很有启发性,这个试验完全可以用贝叶斯解释。

还有一种情形是我举的电影例子,类似例子还有王小丫的节目开心辞典,当选手因为某道题目拿不定主意而求助观众的时候,场内观众同时按下手中的表决器,这就是很典型的独立试验,大多数人的独立选择趋向一个均值,而那个均值往往就是那个准确的答案。

从众心理的“统计合理性”在于,当人群数量(样本量)很大大的时候,集体智慧优于个人选择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一个人固然可以按照贝叶斯方法去修订他的概率推测,但是假如他已经知道了N个人的选择结果,最省力的办法并不是应用贝叶斯而是直接相信大数定律的合理性。

现实中,一个人几乎不会念及这些统计学的规则,而只是凭着直觉选择从众。所以我更愿相信从众心理是一种进化的结果,统计学的解释是一种事后的分析。

家园 很好的“咬文嚼字”

比我的用词准确。很同意您对己见和异见的阐释。谢谢!

家园 马叔,您的话让我压力很大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