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井岗漫记之土籍与客籍 -- 抱朴仙人

共:💬195 🌺2885 🌵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3
上页
家园 我之前那个帖子,写的很明确了。

这本来就是个比谁死的早的问题,是一场赌博罢了。

家园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资本回流有多少。

外出工作的东北人,赚了钱,有多少回流到东北?这个才是关键。

东北这种缺乏历史的近代地区,没有一个中国传统的村落基础,导致他的交易成本特别高。

中国其他地区,表面上,城市化率没有东北高,但是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这就是他们国企垮台后没有东北惨的原因。

辽宁现在是扛过来了,毕竟沿海。

家园 你说的是纯粹扯淡

早在闯关东之前,关外和关内的贸易联系就已经非常广泛,既有行商,也有坐商。因为即便在十六到十九世纪,东北也很难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东北缺少棉花、盐、糖、油脂等重要的生活物资,且东北的开垦是相当靠后的时候,大规模开垦更是要推到建国后。因此东北实际上一直都存在商人阶层,或者至少是商人群体。

闯关东开始后东北实际上是同期开始了更为浓郁的商业氛围,包括伴随而来的大量物资需求,整体商业氛围更浓,尤其到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随着东北工业化的推进,新兴城镇大量出现,特别是几条重要铁路线的竣工,大大促进了物流及沿路城镇的繁荣。实际上,东北的商业氛围即便不是超过同期的山东、直隶、河南等地,至少也是等量齐观。并且,东北本身属于物产较为丰富的地区,更便于商业上的往来调剂。

东北商业基础还要得益于俄罗斯及日本。

俄罗斯割让我国远东地区之后,长期处于物资匮乏的处境,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之前,俄远东地区基本上唯一的通商出口就是和东北,这也促进了对俄贸易及人员往来。

另一个是日本对东北的准殖民开发,客观而言,日本对东北的开发态度与对关内是截然不同的,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城镇管理客观上强化了东北的城镇化发展,也进而促进了东北整个社会阶层的演变,城镇商业阶层逐渐成型。(应该指出,日本对东北的影响远在1931年918事变之前,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对东北的商业渗透、人员渗透就已经逐步展开到了非常广泛的地步,从这个角度说,不管田中奏折是否确有其实物,日本的战略举措确实依据其而实行)。1931年之后,日本关东军快速扩张,依军队需求而形成的商业网络在东北占据了重要地位。

东北农民阶层与关内有较大差异,东北一直是以自耕农为主,佃农比例相对较低。这一结构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之后。这一阶层也为明朝抗击后金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兵员。清朝中叶之后,大量关内佃农逃到关外形成自耕农,夯实了农民阶层基础

因此,在建国之前,东北无论是城镇商业阶层,还是农民阶层,都具有非常坚实的基础,整个东北的商业氛围,也远远好于直隶、山东等关内地区。

建国后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家园 确实有决策者的问题,尤其是80年代后

但东北前些年受的“委屈”恐怕有其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必然。在毛泽东时代,因为要支援全国发展,必然从东北调出人、财和物,但在那个年代,大家都吃穿一样,那些受益的地区和人民倒也不能说是剥削。在改开年代,确实就带有剥削的意味了。

但也要看到,这里面毕竟有一个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在改开初期,因为主要以轻工业作为战略发展,实现出口导向的发展。为了保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重工业的产品和价格不得不作出牺牲。因为当时整个国家都是为了生存,一点点与东南亚等小国抢饭吃。但是当工业化到了中期,即所谓重化工业阶段,东北的地位就不一样了。

老兄引的这些资料大抵属于2002年前后的文字,确实当时东北最难堪。但等到国家想在产业链上向上走,东北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家园 我说的很清楚,早期高抽成,为国家,还有情可源

总有个先后关系,先发的为后发的上位提供条件,然后这后发的,又要反过来接应先发但后来劲不足了的.

这才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这么大个国家,谁敢说谁就千日好,没有一日愁,地区也一样.

问题是中间有一段,有人是想玩苏东化,散了厂子吃国资,这个根子直到现在都没断.

不是我老想提这个事,把俄国全民破产的私有化券拿出来要推,才不过就几个月之前,国务院的相关部门刚干完的事.

家园 旱季蓄水?

不知道减少下游旱季水量有多大影响?

家园 谁会在旱季蓄水?从这个电站到国境线还有近一千公里的河道。
家园 你说的那种商业,就是贸易业,那是非常狭义的。

你说的那是贸易,在整个中国都十分普遍,北方也丝毫不逊色。我国各个地区都不缺乏倒手买卖的阶层,从卖大宗商品到拐卖妇女儿童。

我说的商业,那是指一个系统,产业链全面的系统。

东北尤其欠缺一个以普通人日常生活品制造业为主的市场经济体系,而这恰恰是我国传统乡落社会的产物。河南这种经济基础比东北差的多的地区,尚且在农产品加工业有不少知名品牌,东北今天有什么轻工业著名品牌?

家园 辽宁现在还可以。

黑龙江现在是一撮一撮地流失年轻人口。

家园 啦啦!双响炮!

送花赞扬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家园 你的想法实际上需要进一步梳理清楚

你先是说“东北虽然工业农业条件都很好,但商业意识匮乏”“东北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一个稳定的农业阶级。”。

这回又说“东北尤其欠缺一个以普通人日常生活品制造业为主的市场经济体系”。

那么你究竟是在说东北因为商业意识差所以没有商业阶层?

还是在说东北因为“生活品制造业”差所以导致没有商业阶层?还是在说东北因为从贸易到轻工制造业都不行,所以没有商业阶层?

还是在说东北没有轻工知名品牌,所以商业意识差?

要知道,传统中国社会里,无论是徽商、晋商还是潮汕商人,都毫无疑问是相当中坚的商业阶层,也是当地社会建构的重要支柱,但是他们的起家和立足,是因为当地“产业链完善”么?是因为当地“生活品制造业”发达么?是因为当地有“知名轻工品牌”么?

东北的商业氛围确实无法和江浙、潮汕相比,因为发展历史和资源禀赋完全不同。但东北绝不是你所说的因为自己“缺乏商业阶级”而导致“后来的衰落”。更不能用你自己都讲不清楚的所谓“商业”系统这种含混的说法,去让东北人失了血,失了命,还要去“别赖别人,找自己原因”。

家园 山东有大量类似于吴仁宝华西村那样的地方,这是被人忽视的。

这种华西村模式,在山东也是普遍的情形,只不过没有被张扬出去,当然产业结构没有长三角合理。我去山东内陆地区比如临沂等地看过,出乎意料。

东北缺的就是这种东西,虽然也有。

90年代国企改制后,这种“华西村”,是维系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他的轨迹,无非是先掏空后承接,接着按照中国传统模式走下去,如果他的头目厉害的话,现在发展的也是很不错的。

这玩意儿的优势在于,他的内部交易成本特别低,而且产业链又比较完善,远比之前国企内部那种互相扯皮扯淡的组织环境要高效的多,尽管他不一定达到高效的社会价值,甚至危害整体,但从其本身而言,那是真正实现了老毛42年整风运动的境界。

家园 东北以前经济太强了,地理环境又封闭

中央不放心,一定会想办法削弱的。

就是手段太残忍了。年轻人来讲,离开东北才是上策。

家园 河南人口多亚

产粮食多,吃的也多,所以不是商品粮基地,但是东北人口少,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缺粮食的地方,都指望东北呢

家园 最后那手无保下,明显不是谋国为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3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