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茗谈>四十七:危大于机 -- 本嘉明

共:💬154 🌺725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有能自产自动变速箱的厂吗?貌似没有吧

都是组装的吧。

家园 提个问题,本大似乎对于上海人的思考能力很不屑啊

我或许可以认可上海技术官僚

等到了比赛时,要用自己的脑子了,歇菜鸟。

上海干部那种“善于忙,不善于想”的风格

可是本大同样提到了

上海或许可以出比尔-盖茨的头脑

那请问这些比尔盖茨的头脑是悲剧掉了么?还是说他们注定不能够呆在官僚队伍里面,而无法在国进民退的形势下发挥可能的更大作用?可是这个问题难道不是整个中国官僚制度的问题么?

“跳棋战略”听上去是个好想法,和当初开发浦东引进外资的思路如出一辙。不过这种思路就真的等于把能力不够的上海土著淘汰出局了,上海将真正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与头脑的竞技场。想象一下以后父母教育小孩不好好读书老了就得住到苏北去。。。汗啊

作为一个异类的纯正上海土著,我既不深刻了解上海的市侩,也几乎没有任何上海人的性格特质。不过我还是深深热爱这个城市,希望它能够有活力地发展,始终屹立于时代的尖端。

家园 很能代表公务员阶层的意见!
家园 上海发了疯的想做总部基地,中心,头脑。其实基础已经没有了

所有的总部,中心,基地,需要载体。需要从这块土地上培养出的企业,企业家,管理者,设计人员。有了本土培养的企业和企业家,无论工厂,车间搬迁到哪里,本土自然会升级成为总部,中心和头脑。

但可惜的是,上海的企业,在90年代的房地产大开发中,统统去炒地皮了。传统工业的企业,企业家,管理者和设计人员已经统统随风而逝。没有了。没有了这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靠引进,会成为吗?不可能的。

从这点上说,上海远远不如香港。

家园 上海的问题

在于它的小气,而优势同样是小气。因为小气,新东西来,很欢迎;老物件去,心疼,所谓“憨进不憨出”。这种整体风格下,上海孵化出浦东,很正常。问题在于,孵化完浦东后,就没有地域空间了,碰上魄力大的书记,只能杀旧鸟,腾鸟笼。

这不是领导要折腾,全国都在迅猛进步,上海在风口浪尖,被推着走,不得不行动。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部分实体产业还能够抢救出来,老法师(老技术工人)还在,只要有了合作地区,优势互补,再搞起来,那么上海本地的高生活指数,就有实体性支撑,有现金流进来,不是一味依赖金融和地产。

1990年代初,我刚工作时,因为职业关系,能接触港台的商人,互相攀谈,大开眼界。有个港商,是老派上海人,对我说:“香港算什么?香港是单项运动员;上海的将来,是十项全能运动员。”

十项全能运动员,这就是上海健康的发展目标。没有那8个项目,金融和房地产根本不可能持续维持荣景。但这样发展,一是要分去见政绩快的金房二项的资源,二是没有腾挪的空间,被冷落是很正常的。

上海的官僚队伍比较能干,做头绪繁杂的大项目,又快又好,还节约。但在围棋棋盘上没有留出实空,你让人家如何落子?

至于上海的聪明头脑,我看都在纽约硅谷了,不过不要紧,上海发展了,必然会回来。上海还是很吸引老乡的。

将来小孩读书读得不好,只能去苏北的“小上海区”当个产业工人,很正常。因为苏北人那时就是半个上海人,如果将来我回上海后,能力不强,呆不住,只好去苏北,我认为很公平,这是对你的客观评价。没有淘汰制,怎么维持动力?

通宝推:parishg,
家园 这个的意思是说物价贵, 很少有低于百元单价的吗?

"你在上海过日脚,千万不要破开一张一百块的票子,一破开,一下就没

了。确实如此。"

家园 我觉得,简单的说就是撞到“一万美元墙”了

再往下的发展,需要系统升级才能实现,增长模式要变,产业结构要调整,整个城市的思路也要变。

上海的问题尴尬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对等,政治上要领袖全华东都不能,可经济上要整合,难度太大;中国地方政府势力之强大不是说着玩的,表面大一统下其实是几千年的中央和地方博弈,就本大说的两个主意,政治上不解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如说物联网,标准讨论了好多年了,到现在最初步的RF ID国标还在谈(至少到2010年还在谈,后来我离开就不知道了);举个例子,就一个动车车票的RF ID,放着上海成熟的方案不用,广东要自己搞一套新的……为什么?地方利益作祟,就这样怎么可能有全国通用的物联网出现?其次,各大利益集团也早做大了,三网合一叫了10年还不是黄了;移动支付平台,银行和电讯又捏不到一起,自搞自的;4大行总部迁上海,据说早有定论,可多少年了,迁过来了么?至于芯片业,中国的IC就是个悲剧,否则我也不用转行去了

家园 一般整钞在皮夹里,零钞胡乱塞

上海物价贵,几张零钞,一眨眼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家园 你说了这么多,但是你提的这些问题可能解决么?

比如,你认为上海的技术型官僚队伍,基本就是国足的翻版。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评价。但问题是上海有权利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官僚队伍么?看看这些年调入上海的领导干部,不需要对中国官场有多少研究的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情。

至于那位被河内大牛认为很有能力的上海当家人,连一些明显的事实都不敢承认,还指望他会思考上海该怎样发展?

中国各地都是中央的棋子,对着棋子谈你这步是好手还是臭手,其实很好笑

家园 按2010的数据

上海人均GDP全国最高10957美元,当然在这个美元贬值的时代,和当年的10000美元恐怕还是有差距。

但能否和如何突破所谓3000-10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要看这两年的上海。

2010年还有四个省不到3000

28 西藏 2495

29 甘肃 2375

30 云南 2317

31 贵州 1950

家园 国务院批准上海成立自由贸易区

国务院在李克强总理召开会议后发布声明说,设立上海自贸区将是本届政府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经济学家说,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在内地的商业中枢建设一个“小香港”。上海将首先改造并扩大已有的四个保税区,自贸区将覆盖上海一大片区域,并且将推进金融自由化。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徐权在上周举办的一个金融论坛上说,在自贸区内将实施利率和汇率机制的改革。

********

我对于这个新闻的反应是:

一,香港是“单项选手”,只有股市楼市和贸易。上海早就是“十项全能选手”,不要邯郸学步,自己抛弃了SOLID的产业。如果这些SOLID的产业越来越难做,上海的领导就要先当这些产业的保姆,不必在金融上花精力-----现有的产业都保不住,那点金融是无源之水。

二,如果上海要推进金融自由化,所谓“利率和汇率”只是一个表象,是管理的结果,看你怎么管理。正确的宗旨,应该是:只开足球场,不请卡马乔。就是说,上海的商业银行们,要“以我为主”,不迷信不崇洋,按中国野球拳的套路来,怎么顺手怎么比划,这一拨打输了,换二队,换青年队,改改接着上。加拿大的商业银行还算可以的,道明银行打进美国市场,营业点开得比在加拿大都多了。我在这里负责任地说一句,以今天中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可以小胜加拿大的商业银行。其中的原因,我先不多说了。大家要有这个自信。既然能胜加拿大银行,那么胜美国银行也可以。

上海推进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就地拉场子,一批“中国队”同一批“美国队”打对抗,谁笑到最后很难说。大家不必骨头软,以为中国本土队不行,一定要搞个“混合队”才敢上场。足球赛就那么点普世规则,规则以外的脚头功夫,靠你自己磨练,买是买不来国防现代化的。

三,上海不要盲目引进目前在西方商业银行任高级经理人员的华裔或其他族裔洋外援,高薪聘来我用。先不说水土不服,那些人真正的才能到底有多少,是比较难量化的,不要弄一堆夸夸其谈的MBA西儒进来,反而把李云龙挺好一个队伍带沟里去。

家园 看到你的最后一句话,不禁泪流满面,花同情兄!

不过上海已经是中国IC业发展最好的地方了,产业链完整,企业成群;对IC码工来说,职位多,工价高。

家园 对于不同标准的应用,我有不同看法

国家太大,任何一个方向的投资如果错了,其中的损失是任何人,任何资本、任何集团都负担不起,再说重点,最重要的损失是时间损失,连补都没有法子补。

所有,哪怕一个标准被认为是好的,也得,也必须得另起炉灶,多方向多角度的试探,一个方向错了,还有其他的,这才是对资源最佳的最稳妥的利用。更何况,没有哪个标准敢说自己是最好的。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东三省的大米好,引种到全国,大家都吃好米,好不好,好!但一个对这种米专门的病虫害或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搞出来针对这个大米的基因武器,(因为只对付一种,成本就降下来了,攻击的可靠性也明显提高),怎么办?全国人民饿肚子?你当然可以说这个是非产品原因,但这个结果总得有人来承担责任。

可见,单一品种是最容易受攻击的,你只看到单一品种的效率,没有看到单一品种的风险。想降低风险,有时减低效率是可行的。

多想想全局,多想想博弈,多相信别人其实有可能是比自己做得更好的。

家园 真不知道这个自由贸易区有什么特别的

终于看到有人讨论了。刚刚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就奇怪。难道是完全零关税,零审批?听起来太神奇了,不敢想象。

家园 老兄已经完全不了解中国,outman

看到你的野球拳套路不禁莞尔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是洋银行说了算,而是北京说了算。你想怎么顺手怎么来?有好多事情在美国可以,在中国不行。你想不按常理出牌,麻烦学习下金融法规。小心坐了班房。中国商业银行还在受利率管制的前提下,仅仅通过营业点来推算胜过加拿大银行,这个也差的十万八千里了吧。

不在一个档次上,不用去比较。

从上面这个意义上,要政策比要资金更好。自贸+金融自由化,这种构想其实高于了你所想表达的产业引导政策。如果你能认识到这其实让上海成为中国最自由的投资环境的话,我想你应该能够理解下10年上海的增长点在哪里。

其实只要光说两点:免关税,金融自由。我觉得就有太多的新产业可以挖掘了。说实话我对你所说的solid产业并不感兴趣。现实也是,谁在上海搞这些,谁搞谁死。产业不分什么solid,只分两种:赚钱和不赚钱。当然这个世界搞不赚钱的人会更多,会更安全,但是他们的收入也会更低。

上海没法回头,去和不发达省市竞争。过去上海最大的产业,是纺织。现在已经绝迹了,因为没法去和孟加拉国竞争。这是客观规律,没法违背的。所以,与其和别人争一亩三分地里的玉米粒,不如自己去开拓更肥沃的土地。

通宝推:伪叔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