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 大匠

共:💬176 🌺792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今天亲眼看了这篇SB文章。见识了南方系的报道水平——极力骟情,偷换概念。

原文连接外链出处

南方周末讯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这个文章偷换了一个概念——农村户口的学生=贫困生。

  另外一个就是: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能改变命运。

  如果把这两句话单独拿出来说的话,大家应该都应该感觉这话是错的,但这篇文章这么一出来,说的还是这两句话的意思,但听起来就好象有道理了。

  首先什么叫改变命运?非要事业成功,有几千万的资产,才叫改变命运?那全世界90%的人都不要活了。

  如果一个学生,上不起学,入学的时候靠助学贷款,毕业后很快还上贷款,有了一份工作,过几年结婚,孩子不用再像他/她那样艰苦,而是可以安稳的上学,这样算不算改变命运?

  

  还有,贫寒学子就等于农村学生吗?城市里没有贫穷吗?为什么仅仅把农村学生不经过统计就当成贫困生?农村没有富裕的吗?

  

  还有一个,农村人口的比例,在这几十年中有没有变化?

  这篇文章这些东西都没有涉及到,反倒是不停的偷换概念。

  明明是知识改变命运,变成了考上重点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变成了成功人事才能改变命运。变成了考上重点大学才能变成成功人事,才能改变命运。

写文章的手法更是奇怪。

哪些障碍,垫高了陆铭这样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知识改变了陆铭的命运,可绝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吗?

我很少在网上骂人,但看到这里,只能说作者是王八蛋。这不是骂人,仅是对他属性的一种描述。

考不上名校,所以就没有向上攀爬的通道了。只要考不上名校,就不要指望改变命运了。那么看到这个帖子的大多数人,人生已经暗淡无光了,我们没上名校,我们集体去自杀好了。这文章的作者不知道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如果不是名校的话,自杀之前我会拉上他的。

更奇怪的是这一段: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那么,这个研究结果其实不也可以说明,农村进入大学的比例增加吗?

把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放在一起统计,然后和城乡无业、失业人员比较,然后得出个17倍。用来证明阻断贫寒子弟入学。

问题是我真的想请教下这SB文章的作者,有哪个国家的失业人员是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人数相等的?

这个数据可不可以说明我国的中产阶层的增加?

再来注意这句话:

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

我也想问那个王八蛋,军事和师范院校不好吗?录取比例增加是好事坏事?当老师是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如果不是的话,像他那样当记者打嘴炮就好?

连专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读的少年大有人在。廉思曾选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中国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

还真TM是躺着有能中枪啊,连专科都考不上的学生,难道要求他去上大学?这能作为阶层不流通的证据?这只能说明不努力就要在底层呆着,只能用来激励大家发奋。

仝十一妹的小学、初中分别在乡村与县城度过。中考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为成绩一路优异的她报考了衡水中学。在这所将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致的军营式河北省超级中学,仝十一妹与来自全省最优秀的同龄人度过了紧张且竞争激烈的三年,2006年,她以年级第15的排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那一年,衡水中学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共42名,占据两所高校分配给河北省名额的33.87%。

“如果我当时留在县城念高中,我肯定考不上北大。”仝十一妹说,那一年,她所毕业的县城中学年级排名第一的学生,也只是考上了南方一所二线名校。

这是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征兆。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老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

那SB文章也就这一段可取了,至少说出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问题是下一句又开始犯傻:

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老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

看见没,超级中学吸收优秀学生,你不能上超级中学是你不够优秀,还有什么好说的?这记者就写这玩意?也TM太好当了吧。我平时写个关于学生打架的情况说明材料都比这严谨。

============================================

大家都不看清楚就开骂,我只好把今天写的也一起编辑在这里了。

==============================================

这是这名来自四川的22岁寒门少年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

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信仰。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

我们来看下这位小哥,他本身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他的世界观。知识让他上了北大,在逆境中他也算成才了(当然,以后的路很长呢)。那么花名册是如何颠覆他的信仰的?

“农村籍学生少”推出“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是错误命题”(我对后半句持否定态度,但绝对认可前半句。)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啊!

当然了,还有更好玩的在后边呢:

这篇文章里,杨东平教授说:

“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杨东平说,“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而我用百度搜索了下和上年是孙见坤相关的新闻,又发现了这样一条:

再说第二种角度。优米网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他表示从为人服务的角度出发,他坚决支持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做法

外链出处

这是在杨教授博课上找到的文章:外链出处

陕西省招办貌似合理的“严格执法行”,不过是一种“一刀切”的低水平管理,既没有“服务型”的理念,也没有改革精神。真正有价值的管理,不是恪守教条板着脸说“不”,而是从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和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高度,一起探讨“怎样才行”,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进而成为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许多有价值的改革囿于各种矛盾,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推进。对此,一个可能的对策是“以改革促进改革”。例如,扩大高校自主权是重要的,维护招生公平也是重要的。人们不是担心高校扩权有可能导致腐败吗?那么,可以对高校提出附加条件:只有制定了公平、公开、透明的录取制度,能够使公众放心,才对你授权。这样,那些有改革精神、社会担当和公信力的高校,就能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从而实现放权和保障公平的双赢。

好玩吧。

今年杨教授说由于保送加分,寒门子弟没有竞争优势。去年他又坚决支持复旦破格录取那个小抄袭精。好个教授啊,一边研究高等教育公平的课题,一边支持不公平现象,而且是坚决支持。我开始怀疑他的统计数据了。

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高考升学率低,但仍旧让寒门子弟心怀憧憬。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北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在20%-40%之间,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三成多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升学率低,让寒门学子心怀憧憬?是升学率高考上的可能性大还是升学率低考上的可能性大?这副教授脑子里进水了?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我替刘副教授上网查了农村人口比例,按照他的统计1978~1998年。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

(一)总人口。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

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一九[**]年的18.4%上升为20.6%。

1990年人口普查:

一、总人口。全国人口为1160 017 381人。

市镇总人口。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住在市、镇的总人口为296 512 11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

2010年人口普查(跳过2000年普查,因为不在刘副教授的统计范围之内)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

现在我明白刘副教授为什么在农村城市化这一问题上只给结论不给数据了。如果从1982年人口普查来看(注意,在他给的时间范围内)城镇人口比例长了1.5倍。而他所说的北大农村生源下降来看呢?哦,从三成下降到一成。我想提醒下刘副教授,给出的数据最后精确,要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比较好,这是中学的知识,不要用几成来说,这样没办法精确的比较。

另外按刘副教授的数据,在1982年,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进入北大只占学生总数的三成(没有精确数字),这只能说明,我们过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来源以久,并不完全是扩招造成的。扩招到是让更多人进入大学是真的。

同样我想提醒大家,清华北大不上向上的唯一通道,寒门学子,缴不上学费,通过念大学,不一定是重点大学,找到工作,让自己的孩子以后缴的上学费,也是改变命运。

我知道教育资源不平衡,而且这是我切身的体会,可能比看这帖子的许多人,都来的深刻。但这个不平衡,不需要用虚假的数据,煽情的文字来告诉大家。更不能在整篇文章让人留下只有上重点大学才能改变命运的看法,那样只能使盲目追求重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宝推:双石,玉垒关2,滴滴涕,njyd,Alarm,
家园 南方这帮货不过想为背后主子造势

教育是为数不多的尚未被瓜分的地盘了,不过这已经有朱校长前车之鉴,后人想必会走的更顺畅点。教育是要改革,不过顺着南方那帮货意思非给带沟里不可。

家园 就事论事,是你自己在偷换概念

LZ指责文章偷换了两个概念

这个文章偷换了一个概念——农村户口的学生=贫困生。

  另外一个就是: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能改变命运。

首先,第一,贫困生固然不仅仅是农村户口的,农村户口的也不完全是贫困生。但是,很多贫困生都来自于农村,这点不能否认吧?何况作者明明还提到了普通工人阶级子女,LZ却视而不见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其次,文章明明写的很清楚,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记者只是把清华北大作为重点大学的一个例子和标题而已,文章里已经很清楚的写清楚了主题说的是“国家重点大学”并且附有“普通高校”的数据

还有LZ说

首先什么叫改变命运?非要事业成功,有几千万的资产,才叫改变命运?那全世界90%的人都不要活了。
这次是LZ自己树立了靶子自说自话,文章里从未提到什么“有几千万的资产,才叫改变命运”。文章只是说“不平等的起跑线”和“越来越窄的向上通道”——这没错吧?不能否认读个大学比低等教育程度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吧?可是LZ把“向上通道”硬是偷换概念成了“有几千万的资产”以便于批驳

至于名校与不是名校之间的差别,我说不好,只是大家当年用功苦读的目标,是名校呢还是个普通学校呢?你会告诉你的孩子,“不用那么用功只要上个学校就成,别管是不是名校”吗?

关于杨东平的研究结果,文章主题是“寒门子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重点高校)越来越少,同时“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而,到了LZ嘴里却变成了“那么,这个研究结果其实不也可以说明,农村进入大学的比例增加吗?”。LZ再一次把文章主题“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偷换成了“大学”,并质问作者“军事和师范院校不好吗?”

还有,记者的逻辑非常清楚:

事实和调查结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杨东平对比研究了中国高考扩招前与扩招后,寒门子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变迁。几组抽样调查数据均显示,2000年后,省属地方院校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而在重点研究型大学里,农村生源比例一路走低。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在1980年代达到顶点后一路走低,跌幅在1998年扩招后更加剧烈,眼下仅剩一成多。
那么,“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

这其中的原因是:“那扇门在高考前就被关上了”
裸分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越来越小。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
但是,谁更有可能由超级中学获利呢?
最有可能的加分是获得省三好或省优干,但这些有限的名额往往更容易被超级中学及省级重点获得。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赋予部分名校招揽杰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权,有机会通过这一途径直通名校的,是超级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

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那么,农村孩子进入超级中学的机会大吗?
这是超级中学与省重点中学选拔机制的结果:根据单独招考成绩,排在最前的直接入学,后面的根据相差的分数缴纳赞助费,此外还普遍存在拼爹妈的条子生、择校生。农村孩子,尤其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现再好,考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最后的结论是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杨东平说,“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如我上面摘录,文章花了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农村孩子进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比城市孩子小得多的原因,到LZ嘴里,却是农村孩子不够优秀

看见没,超级中学吸收优秀学生,你不能上超级中学是你不够优秀,还有什么好说的?

总结一下LZ的批判路线:

首先,把文章标题中“寒门学子”认作“农村户口的学生=贫困生”,给自己树个靶子

其次,又把“改变命运”偷换概念成了“非要事业成功,有几千万的资产,才叫改变命运?”,再次给自己树个靶子

第三,不可否认,重点大学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学子们努力的目标,也有更大的机会取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可是LZ却偷换概念成了“只要考不上名校,就不要指望改变命运了”,再一次自己树个靶子

第四,关于杨东平的研究结果,LZ再次把文章的主题“重点高校”置换成了“大学”

最后,无视文章有大篇幅总结了贫困孩子很难上超级中学的原因,LZ却一语蔽之“是你不够优秀,还有什么好说的?”

最后,LZ完全忽视作者提到的统计数据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似乎只要批判了作者把农村孩子等同于贫困生,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哦,对了,还得怪罪农村孩子自己不够优秀,所以上不了好大学。

嘿嘿。整天说这个系那个系,自己的PG坐的正不正都不看一看。LZ说这篇文章是南方系,偏偏文章是给农村孩子说话的,倒是LZ极力否认这个差别,试图把原因归罪于农村孩子不够优秀。我倒是想问问,LZ是哪个系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听一个老师说过,现在读大学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了

不过说实话,的确读不起了。一般的大学,读出来工作机会也不大。

家园 别有用心的人理他干嘛,昧着良心说话的人迟早会有报应的。
家园 就事论事,这事你不地道

南方系虽然臭,你这种乱骂也没价值。

南方系每天发的新闻千万,不是每一条都需要你批驳的。

大学中农村子弟比例的下降,是很明显的事实,也很值得重视。我在90年代末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现在比那时候又严重不少。

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一在教学质量,二在上不起。师范和军校里农村孩子会比较多,是因为后者。

从你的引用看,南方的这篇文章还比较客观,和我的认识一致。反而是你,心态有问题,骂得没水平。

我个人感觉,南方系的成功,在于九分正确的事情夹带一分私货。就像韦爵爷所说,高明的谎话都有九分真实。具体到南方系的某一篇文章,也许是八分真实加二分私货,也许是十分真实。

  • -- 系统屏蔽 --。
家园 楼主为什么不想想穷学生什么教育条件和环境,为什么在改开早

期学校里没有表现出你所说的差别特征。如果你说的是普遍现象,对穷学生的那些贬斥除了产生对立情绪又有什么用,谁能选择出生和成长环境?谁不想拥有更有竞争力的心理、性格、人生态度?可这些改变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说这些不是为那些行为表现开脱,而是希望你作为老师的身份,能有更深刻的思考、更宽广的视野,可以描述这样一个群体现象供大家讨论,可以对个体批评,但不要公开的贬斥。

家园 这个说到点子上去了哈

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在俺读大学的九十年代中后期就听到年纪大的老师在谈论。实际上可能发生得更早。

家园 没提很多富裕的农村都城市化了。

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家园 楼主是jy

完全彻底的站在精英立场上歧视农村贫寒学生,有人有意见吗?

家园 最好笑的就是精英还说南方系精英

其实南方系的精英跟这些自称左派的精英,都是权力斗争里面的狗咬狗,打算忽悠下面老百姓做炮灰的。

这里的假左派最让人恶心,就是躲在左派包装的既得利益派。

家园 好大学从彩票变股票

上大学的概率增加了,优质大学不再是买彩票才能上,引发了炒股票式的竞争。以前上个普通大学就很好了,顶部竞争不激烈。

彩票中看概率。炒股票成功的人,不是运气,而是关系圈子更重要。

家园 关于这个比例我有几点看法

1、农村的孩子的父母眼光局限性,对孩子的家教等课外教育重视度远远不够城市孩子家庭的,农村孩子的成绩比不上城市的,至于说早些年,那是因为那些年城市条件也不宽裕,只有极少数家庭才有这个意识和条件请家教,从这个方面来说,大家起跑线一样,农村孩子再刻苦点,可能考上大学的比例就大多了;

2、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的家长在外打工,孩子在家靠爷爷奶奶教育,不提没有家教,连孩子最基本的做人方面都做的不够好,而城市孩子的家庭一般都是完整的,对孩子的心理各方面都有正面影响;

这个比例的变化不放在社会大环境急剧变化下去思考,我觉得是偏颇的

家园 罔顾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公的基本的事实。

同等聪明甚至更加努力的农村及贫困家庭的学生,比城市更难进入重点大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个是基本的事实。

看你以前的帖子,印象中也不属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先受益者,站在被损害者的角度,能够为既得利益者这么洗地,还真不容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