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朱镕基同志不甘寂寞了 -- q42474112

共:💬363 🌺3350 🌵13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话说朱镕基先生出书

朱镕基先生的几卷讲话实录才热卖不久,他在上海工作期间的讲话实录又出版叫卖了。说实话,朱先生的书还是比较畅销的,而且读者大多掏的还是私人的钱包。如果因此得出朱先生“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结论,却又并不符合事实。据出版社的高管说,朱先生的版税收入将捐给他家的基金会用于资助穷人。本书生的建议是,这笔钱能否主要以昔日的千万下岗人员作为资助的主要对象?因为当年真正踩了地雷阵的还是哪些升斗小民,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大多受伤痛苦至今。当然,懂点官场规矩的人都知道,这些惨剧的制造责任并不能全赖朱先生,毕竟还有所谓核心、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嘛。只是朱先生太耿直、太直言,上任之初就摆出一副“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阵仗,所以,不少老百姓凭“听其言、观其行”的感觉只能直观或主观地怨他了!

与多数同僚相比,朱先生在公开场合很有个性化的表现。这是当年他之所以比较引人注目的重要原因。本书生在朱先生任期内,就很爱收看朱先生的记者招待会。朱先生讲话实录的读者大多想看的就是真话、实话。我多次在机场的书屋翻过朱先生的作品,但并未掏钱买,也不准备花公款买。在我看来,朱先生敢讲话、讲真话,常以针砭时弊之言呛声,属实并由此聚集了大量拥趸。然而,这些针砭时弊的真话虽痛快,但之于实际、之于实效往往就成了“口惠而实不至”的空话、实话。“三年消灭国企亏损”的豪言壮语,当时博得满堂喝彩,为了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快干与蛮干并举,大干与乱干齐飞。“债转股”用财政资金“收购”国有资产然后贱卖债权,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将千万人“买断工龄”赶出厂门,用一百多元的生活费打发千万下岗职工。有人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阵痛嘛。问题是,臃肿不堪的公务员队伍除自愿“下海”外又有几人被迫失业呢?

朱先生被邓公封许为党内人才难得的“懂经济的人”,诸多杀鸡取卵、断人生计的做法,又有几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味道或“为民做主”的范儿。朱先生也做了正确的事,也立过功,但对哪些无权无势的普通劳动者而言却并未感受到实实在在好处。朱先生或许有善政,但难得有德政。这是升斗小民的基本认识。

本书生并非朱先生政策的受害者,自己和家人也未有过下岗失业经历。但,我干过在减员指标压力下,逼迫下属理论教员下岗的事。此君后来得了抑郁症,重新上岗后就废了功夫甚至丧失了正常的思维能力,妻离子散,前年在孤独中“走了”。而在其下岗前,此君还在企业中干学习班上阐述“改革难免阵痛”的官方理论呢。每思及此,心怀愧疚,颇为自责。

朱先生的书中可有对自己重大失误的反省之言?看到的,多是对下级错误的直斥或对同僚遮遮掩掩的怨意。

通宝推:山药糕,威武,初小文化,老老狐狸,
家园 下岗工人不能代表所有的无权无势普通劳动者吧

猪做总理,任内干了很多事情,下岗工人这个确实处理的不好,但仅凭这一条就说他如何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至于你说的普通劳动者,我们这里买汽车也是大把,有技术有手艺的普通劳动者,至少饿不着。

家园 【讨论】当然能代表

首先,下岗工人肯定是普通劳动者。当然,普通劳动者也有不下岗的。但是,即使不下岗的,当年过得好的肯定很少。你身边“有技术有手艺”的劳动者,如果当年在国企工作,你可以了解一下他们当年“过得好不好,压力大不大”。另外,我没有说过“下岗工人代表‘所有’的无权无势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境遇可以代表60%或以上的产业工人,这没有疑问的。翻阅劳动部等的统计年鉴有关职工收入数据,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

对于十多亿人口基数而言,千万人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以及靠他或她供养的亲人来说,生计的意义比天大。

家园 亲戚中进城农民觉得日子好了,国企职工觉得日子差了。

国企职工有几位最不能忍受不是生活,而是以前的农村亲戚和自己地位一样了,甚至比自己好了。

家园 看好你们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吧

亲戚中进城农民觉得日子好了,国企职工觉得日子差了。 国企职工有几位最不能忍受不是生活,而是以前的农村亲戚和自己地位一样了,甚至比自己好了
一个下岗改制就把“铁饭碗和福利分房”的承诺从工人(城里人)手里夺走了,你看着挺乐呵是吧?

人家还惦记着你那承包地和宅基地呢,有那看笑话的功夫不如回家关注一下土地流转和户籍改革吧

家园 中国经济起飞的功臣

中国的夺走孩子牛奶的撒切尔夫人。或者说,比她做的更甚。

民主国家人民承受能力太差,一有点不开心就要唧唧歪歪,我国人民承受力大大超过他们,绝无虚言。

可惜有政绩的压力,喜欢速度见效果,如果能用慢药,会更好。

中国还是应该一会给孩子发牛奶,一会给孩子不发牛奶,这样搞。不要老是一根线走到底,要守住中间路线,这样就可以一直发展下去。

家园 那你说说谁搞经济行

不会说大鸟吧,人家任期内没那么多下岗的,是不是就是行了?

家园 下岗工人这个,不能全赖到某个人身上

中国这样一个摊子,历史包袱太重,地缘环境太恶劣,想舒舒服服成世界第二,那是做梦。

家园 把朱和西方任何一个政客比

都只能说明朱是极右翼。

现在共党还中间路线?你是站在火星上观察到的么?

家园 凳公的历史包袱太重了吧!
家园 花送给你的父母。 有良心和担当的普通

中国人。 98年,我是亲眼见过国企员工自发去高速散步;伴随的是GCD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不再是 执政为民。

家园 从工人区长大的孩子表示心理复杂呀。

我是在工人区长大的孩子,亲身经历了90年代国企改革前后工人区的由盛而衰。

我父亲是1990年代从大型国有企业副总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下来的,而且是40多岁的时候主动申请退休的,那时候国企已经走下坡路了。

80年代因为对外开放,引进了大批国外先进设备,产品经香港出口欧美,我们的社区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公共福利等等都是最好的。1989年六四运动后,欧美对华制裁,企业运行状况马上就不行了,主要针对出口国外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盈利一跌再跌,到1990年代已经变成依赖银行贷款、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僵尸企业,父亲对企业的现状还是清醒的,也曾经和几个高管商量过承包企业,当时还没有管理层收购一说,对个人承包大型国有企业有诸多限制,所以失望之余萌生退意。

后来我们就搬出了工人社区,再后来回去,已经变成贫民窟了,有一对都在厂里工作的年轻夫妻,因为交不上每人3000元的绩效抵押金,双双服毒自杀了,国企、国企,那些就发生在身边的辛酸故事不是甩包袱一句话就能抹掉的。

家园 和你一样,心情复杂

身边父母的同事,或者大一点的已经上班的年青人,受到心理上、生活环境上的压迫、压力极大(他们是第一批经历下岗、从此生活不定的人),现在都好了,毕竟人是活的,但当时,真是惨不忍睹。

家园 那过去了这么多年,大家回头看,

大家认为当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必要措施(并且可行)

家园 小强就是翻版朱镕基

混合所有制,就是完成对央企的最后一击

不光是中石化,就是兵器工业也快乐

这次小强到重庆去,据说重庆的几个兵工厂,诸如长安集团都要搞混合所有制了

网上也有说有个研究院,要搞一刀切,年龄按出生在70年为界,全部下岗,人均年龄要控制在35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