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广东农村见闻 -- 洗心

共:💬187 🌺1447 🌵3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广东农村见闻

今年上半年到广东某县某镇调研,看到的不少情况很让人忧心。

因为种地不赚钱,看到不少抛荒的土地。当地某农业干部承认至少1-2成土地抛荒, 全镇报上去的两万七千多亩水田(也就是享受国家粮食补助的稻田),至少2-3成或抛荒,或转变用途种花生、荔枝甚至桉树(这个意味着将来难以复耕)。 当地农民种够了自己吃的粮食,绝不多种:一般是早稻用于喂鸡喂猪,晚稻自食(早稻没有晚稻好吃),花生和花生油自产自消。 以户籍人口人均400公斤粮食计算,广东粮食自给率只有30%左右:我们看到的和宏观数据符合。

当地村委办公室大都修得不错,造价至少2-30万元的两到三层小楼,据说大都是村里出来的有钱人捐资修建。 当地公开倡导富人治村,现在村干部基本上都是小老板、包工头之类的有钱人。

宅基地圈占情况非常严重,不少院子占地两三亩, 而且至少一半以上硬化。村里(严格来讲不是村里,是原有村庄向周围摊大饼)几十万的豪宅比比皆是,几乎可称为庄园:占地两三亩,一般十年前修的是两层半,现在修的是三层半。 每层至少四五个房间,所以实际基本上只用一层。 不少比我见到的常见德国农居豪华,比如连客厅和卧室墙壁都铺了瓷砖。带我们下去的镇干部说“这不算什么,真豪华的我不敢带你们去看,是这里出去的某某厅级干部为自己将来退休回来修的。”

当地名义上算是广东的贫困县,因为是广东、香港的水源地,工商业发展一直受到很大限制,看农业账面收入确实很低。 但其实离珠三角很近(距深圳车程1.5小时),大量村民到深圳打工或者做大小老板攒了不少财富,所以有钱修豪宅。

与豪宅相对比的是村庄社会经济功能解体,公共品供应恶性循环。比如水利,家家都有柴油机或者潜水泵各自为政,村里原有的公用偃塘(当地叫山塘)大多失修或者承包出去无法用于灌溉, 不少人家在承包地上自挖小偃塘--是违反耕地法的,但没有人管。如果组织起来从近在咫尺的东江抽水灌溉效率高得多,如果没有政府投资就难做,甚至有了政府投资也难以维持,因为基层组织的涣散事倍功半。

当地称为"三面光"硬化灌溉水渠,村村都在争夺争取政府投资,抢得很厉害;但另一方面,我们在东江某段河滩地上就看到,"三面光"水渠看起来没修几年,但从其中积的土估计两三年没有清理使用,两边的田地任其旱着。

今年当地旱情严重,山塘基本都干了,小水利基本完全失效。我们去的某村情况还算不错:去年靠着几万元的扶贫款搞了一套从东江抽水的灌溉管道系统,只要开起来就可以灌几百亩。 开动起来电费估计几百元,但当地如此富裕,这种正当的费用也还是收不起来的,要靠村干部垫支。村干部不是活雷锋,将来要靠交换公共利益才能把帐做平:比如村干部给人多批宅基地,得利的人同意交点钱把这种亏空补上。

我的感想是: 当地的农民真有钱,至少现在过得挺舒服的,但农业、农村真没有希望。这样下去,希望将来不要搞到没有饭吃。

通宝推:小豆豆,xyzoem,唵啊吽,朴石,独草,山有木兮,发了胖的罗密欧,Trilob,一介书生,本嘉明,kmy1810,玉垒关2,aten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农业没有希望基本是大势所趋了

哪里都一样,长期的谷贱伤农的作风下,有人要负责的。

我来自河南北部,河南是第一大农业省,最大的小麦产区。现在当地小麦的实情是年年下降,因为圈地耕地面积也是在下降,但是报上去的数据是年年增产(三年前家父所言)。

由于长期的农业传统,当地耕地还不至于抛荒,但是大家照顾起来明显已经不上心了。多数劳动力进城打工,对农田的注意力明显没有对自己的生意注意力大。20年前的农村,谁家田里要是长草会被笑的,这家人不会种地,又懒云云。

现在3,4月份再去看,各家田里都是草,没人在乎。

这就是变化。

眼前的原因是因为,种地基本是个赔本买卖。00年左右,负责农业的家父说,现在在河南这样农业基础最好的地区,不计人工,投入和产出基本持平,就是说买农药化肥种子和粮食卖出的收益差不多(当时还有农业税)。计上人工就是赔本买卖。所以对农民来说,粮食可以买,自己进城一天打工再怎么也有几十上百一天的收入,技术工种更高,比种地合算。

我问家父,难道农业就没有希望了么。家父说农业要形成产业只有走大规模经营的道路,规模上去了,基础设施上去了,机械化了,才可能有收益,指望一家一户的一亩三分地,难。现成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农场。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家园 农业搞到这个地步

农民不种粮供应社会,按过去,当官的要掉脑袋的。哪朝哪代有这么短视的啊!

短视到如此地步,错误的政策的责任最大。以后种粮大省的农民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大发其财。

家园 是的,短视得令人发指

最大的错误是从朱时代开始的。98年开始的所谓主产区,主销区制度,让广东等地放手搞工商,实质上放弃农业, 从数据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广东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从98年开始飞流直下。

同时,长期人为打压粮价, 又以行政力量要求主产区保证供粮, 实质上是行政力量强制让农民补贴市民,农业省份补贴工商发达地区,谷贱伤农的后果, 下面来自河南的沧海晨星说得很清楚。 更大范围的问题是,主产区长期被压着吃亏,不少地方索性开始阳奉阴违学广东, 耕地转化为工商用地或者房地产是来钱最快、GDP增长最快的方法,短视不短视,管他的。 茅于轼说粮食安全可以放弃,人人骂,但大量实际操作和茅倡导的没两样;粮食安全的事情,让胡温两个人去操心好了。

下文是四川的现实:

胡靖:四川已非“天府之国”

四川成都,曾经是引以为傲的“天府之国”。但今天已经不是了。成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缺粮地区。整个四川都已经成为缺粮省份。2007年,四川粮食净缺口499万吨。今天不是,明天也就更不是了。明天的四川缺粮一定更加严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成都正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所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细细推敲其本质上就是不断侵占优质耕地、不断排斥粮食生产的超级地产大都市。但吃饭毕竟是个铁律。这个未来的超级大都市明天的米袋子在哪里呢?上千万人的饭碗又在哪里呢?不知道。媒体公布的各种文献、采访中,很难见到各级主要官员对粮食生产、粮食安全认真的考量。

四川贵为“天府之国”,主要是指成都平原的良田沃土。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全市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折合1860万亩。辖金牛、青羊、成华、锦江、武侯、龙泉驿、青白江及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郫县、双流、新津、新都、温江、大邑、蒲江、金堂等7区4市8县。由于在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成都平原就基本成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天府之国”。古老的成都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土地辽阔、肥沃,灌溉的沟渠交错纵横。尤其盛产粮食。每年提供的余粮,足以养活上百万的城镇人口。在农业社会,成都平原,恐怕是除了“苏杭”以外的另一人间天堂。一出老成都的城门,放眼就是一望无边的良田沃土。如果天气晴好,你或许还能瞭望峨眉、青城逶迤的黛影。历代文人墨客,无比钟爱这块土地。留下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当然,其中最有名的是诗圣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他老先生记录下来的当时的成都之美。因此,老成都才是货真价实的“田园城市”。抗战时期,上千万的“下江人”来到四川避难,但是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市),没有辜负“天府之国”的荣誉,它富饶的农地仍然生产出了足够多的粮食,支撑了整整8年抗战。由此可见,“天府之国”的良田沃土和粮食生产对四川、对国家多么的重要。但是,就在过去的30年间,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巨变”。所谓的“天府之国”逐渐消失在茫茫的楼盘之中。成都的城市“大饼”越摊越大,良田越来越少。并且,周边的7区4市8县、及其下辖乡镇也在“摊大饼”。毗邻的德阳、绵阳也在“摊大饼”。今天你乘车出了一环路,一个小时以内,你很难见到连片的农田。到处都是工地、楼盘,人们毫无眷恋地、机不可失地、争先恐后地把祖宗留下的肥田沃土大片大片地水泥化,代之以别墅、楼房、道路、工厂、停车场、园林。这究竟是在“分家产”,还是在搞“发展”?眼见哪些黑黝黝的无生命的肥沃的土地,哪些养活了数千代祖宗的土地,哪些还可以养活数千代子子孙孙的土地,无助地被推土机、压路机、泥头车肆意碾压、驱逐、转运,永远失去了农业功能。身着古装的老祖宗们便挤满了阴翳的天空,他们化作重重乌云,面面相觑、泪飞如雨。是否一个不吃饭的朝代已经来临?

但成都的官员和媒体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应有危机意识。相反,不断摧毁“天府之国”的肥田沃土正是其空前绝后的“伟大成果”,值得“称颂”,而不是责难。

用农地换GDP,在人多地少的中国,这是最粗放、最愚蠢的增长方式,但也是最省事、最快捷的方法。因为圈地容易。政府一搞开发区、一搞房地产,常常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并且道路、楼盘、开发区的建设还可以带动水泥、建材、装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由此产生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GDP增值。而且不需要什么尖端技术、核心技术。“圈地”把什么都圈进去了。还要钱学森、陈景润干吗呢?英特尔公司是世界芯片第一,但圈在成都的地盘里,就是成都的。英特尔在成都生产的增加值,就是成都的GDP;另外,在粮食危机没有发生时,“圈地”也不需要顾及“粮食安全”。吃饭虽然至关重要,但生产粮食的收入却非常有限。而且还需要占用的土地资源。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对此说过,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不用担心粮食安全。他还论证过“保护18亿亩耕地毫无必要”。成都的官员们对茅先生的这些“高论”自然是心领神会、深信不疑。现在,成都没有费什么力气,东北的“五常大米”、泰国的香米不是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吗?成都不照样是一个“美食之都”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成都市的各级地方政府,上至副部级、下至乡镇级,都非常青睐地产开发(包括各种开发区)。而根本不把粮食安全放在眼里。并且对关系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什么“核心技术”的研发也毫无兴趣。因为“核心技术”的研发太费力、太费时间。完全不符合“曲线超车”的“跳跃式”增长路径。30多年过去了,成都开发了什么重大的“核心技术”呢?除了“三线建设”、“文革”时期留下来的132厂、成都飞机设计所还能自主设计、生产出著名的“歼10”、“枭龙”战斗机以外,好像什么也没有?连好一点的皮鞋、服装、家具的生产技术都要从上海、广东、香港、台湾、韩国、日本转移和引进,遑论芯片制造技术。而在房地产开发中,别墅和洋房的效用、意义还不一样。别墅的用地效率最低。一栋别墅,一户人家,就可能占用半亩耕地。但是,地产商们偏偏青睐别墅开发。因为它建设起来,更快、更容易。而且针对的往往是最有购买力的有钱人、大老板,现金流最快,利润也最高。所以,在中国的一个城市,若别墅楼盘越多,就可以基本判定这个地方的贫富悬殊就越大。相反,别墅楼盘越少,说明这里的官老爷还有一点国情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意识、子孙意识,还有一点历史责任心。而现在的成都,很不幸正是一个别墅楼盘随处可见的大城市。甚至在哪些比较落后、甚至贫穷的县、镇,也能常常见到占地上千亩的或金碧辉煌、或典雅气派的别墅楼盘在竭力吹吹打打、鸣锣开卖。

当今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步入歧途。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规模已超过日本,但各地的农地资源越来越稀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气候、地质灾难越来越频繁,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支付了巨大生态代价、社会代价、粮食安全代价的低质量GDP实在没有“可持续性”,需要全社会“提高警惕”。但各个城市还是在“市场经济”的旗帜下一如既往、“毫不动摇”地搞“圈地运动”、搞地产开发。可惜邓公当初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句千古大实话,没想到在很多地方贯彻下来就是“开发区才是硬道理”,落实下来就是“房地产才是硬道理”。日益壮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却一直拒绝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反省。1994年,有点不识中国时务的美国学者布朗先生。虽然是高鼻子、蓝眼睛的正宗美国佬,但多管闲事,对中国的粗放型的“土地换增长”模式问了一句“谁来养活中国”?最后也只能在一片哄叱声中滚回美国去。“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照样沿着布朗担心的粗放增长路径大踏步前进。数以百万亩计的最优质的耕地成批成批地永远消失。所辖地区的粮食生产日益被排挤到边远的山区、丘陵地区。典型如广东、浙江。这两个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目前已经成为严重缺粮的“主销区”。2007年,广东缺粮2117万吨,浙江缺粮1020万吨。各地的官员们在GDP、金钱、利润、回扣的综合刺激下,面对潜在的粮食风险,是“万丈深渊”都不怕。由此,“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很快取得了“土地换增长”的“经济奇迹”。并且,这一“成功”模式以“先进经验”的方式,迅速在中西部地区扩散并被变本加厉地复制。

成都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地区的“复制版本”。

成都某市长答记者问,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一定要有经济基础、要有产业支撑。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是什么?经过市委组织反复研究,确定为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分别是天府新城包含高新技术产业区,金融总部商务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山地度假旅游及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产业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交通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注意,在这个历史上盛产粮食的“天府之国”的土地上,成都市委“反复研究”的作为“经济基础”的13个“功能区”里没有一句话提到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础”、没有提到“粮食安全”这个“基础的基础”。试问:粮食安全缺乏保障,两、三千万成都老百姓以后怎么生存?如果70%以上的粮食需求完全靠买,粮食危机爆发的几率有多大?每年应该储备多少粮食?危机发生时的预案又是什么?

所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一复制版本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产业设计缺陷。就好像设计了一栋外表光鲜华丽、但又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能够抵抗多少级地震,一概不管。

2007年,官方公布成都还有耕地34.5万公顷,合518万亩。约为成都整个面积的1/4。以成都目前近2000万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耕地为0.26亩。以未来3000万峰值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耕地0.17亩。这个两个数字均远远低于FAO人均0.8亩的最低安全警戒线。这说明现在的成都,已经完全不同于古老的“天府之国”的成都。它的城市居民粮食总需求的大部分,已经严重依赖外部环境供给。这些外部环境可能是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吉林、河南,也可能是万里之外的美国、加拿大。农业基础已经非常脆弱,田都快没有了,何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成都市温江区农民应思卫在田埂边眼睁睁看着橙色推土机一步步碾过青绿的水稻田。即将成熟的稻子一片片倒下,10亩,100亩,400亩……推平稻田时,政府来了不少人。有村民把过年时才放的红纸鞭炮绕在自己身上,有村民爬到自己家楼顶上不肯下来,最后无奈地看着远处的庄稼被推倒。有村妇上前争执,被打倒在地上哭喊:“难道苍天真的就没有眼吗?”(见8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这个村妇的哭喊,可能就是“天府之国”的最后绝唱。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天府之国”,竟然是以如此不知不觉的方式消失的。

退一万步说,有一天,“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真的如愿建成。庆功会开完了,赞歌唱完了。但近3000万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摆在大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了耕地生产粮食,他们吃什么?并且,他们还有后代,还有子子孙孙。子子孙孙都要吃饭。并且一定是代代吃,年年吃,月月吃,天天吃、顿顿吃。断一顿都不行。断一天可能就会爆发“抢米”,断一周就可能发生“逃荒”,断一月、断一年,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以360公斤的粮食最低安全水平计,成都一年的粮食需求将在720万吨~1080万吨之间;若以400公斤的营养标准计算,则成都一年的粮食需求在800万吨~1200万吨之间。假设成都将来的粮食产量还能稳定在250万吨左右,每年的粮食缺口也会至少在450万吨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成都的全体居民每天早上的稀饭大概有保障,但是午饭、晚饭就得指望“外部环境”。而“外部环境”不外乎三个:一、四川省内。但是四川的各个城市都在你追我赶地学习“沿海经验”,发展路径基本与成都基本相似。老大哥搞“圈地运动”,它们也搞“圈地运动”。所以,目前已经总体缺粮的四川,若不“悬崖勒马”,未来的趋势是省内的所有的城市都可能成为缺粮地区。每年的粮食缺口总量超过1000万吨也不是不可能。二、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每年有2亿吨左右的粮食交易,但是,需求至少高达3亿吨以上,而且随着世界人口向90亿进发,全球粮食贸易缺口还在不断增大。联合国FAO的官员几乎是年年都在竭斯底里地发出粮食危机的警告。甚至潘基文、迪乌夫都急得以绝食示警。可见全球的粮食安全形势有多么严峻!所以指望国际市场基本上是没门。三、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但笔者的数据库(GADS)显示,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净商品粮的也就是黑龙江、河南、吉林、内蒙古、江苏、山东、湖南、安徽、江西、河北等8、9个省。余粮总量大体在7000~8000万吨之间。并且,湖南、安徽、江西、河北等几个所谓的“主产区”省份的净余粮很有限。在不远的将来,随着 “圈地运动”遍地开花,这些地区也很可能成为新的“基本平衡区”和“缺粮区”。想想,连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广东、浙江、湖北都已经成为了缺粮区,又有什么不可能发生呢?届时,全国一、二十个竭力发挥“比较优势”的缺粮省都会眼巴巴的盯着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江苏(主要是苏北)等四、五个省的粮食生产。而在2007年,这五个省净余粮总量才6564万吨。一旦老天爷发难,这几个省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轻则是粮食飞涨、一片恐慌,重则就是饥荒蔓延、社会崩溃。

所以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只会越来越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本地的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才是第一位的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只有奠定了粮食安全这一基础的基础,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家园 他们就指望G2

不知道美国是钓鱼的老手。

湖广都出问题,怕是将来好年景都会出现饥荒问题。一直想回国效力,从2008年到现在,越来越惊心。

家园 也不必太悲观,人类就是这个德行

人类就这个德行, 各国有各国的烂法:美国有茶党,欧洲有吃福利的懒人,那么多第三世界国家就不要说了。我这两年追踪气候变化谈判,耳闻目睹,才真是对人类的前景绝望。 只好安慰自己说“尽人力,听天命”。

相比之下,中国还算有生气的,希望和绝望并存吧。 井底望天对农业农村的想法, 生搬硬套美国模式城市化的道路,前些年在体制内是绝对主流(有些人真是三十年没有长进), 这两年倒是受到的质疑和挑战越来越多, 我耳闻目睹深有体会。 当然,这么多年其实一直是这么瞎学美国的,要改变还有待时日。

所以,现在有可能是探底最黑暗的时候。 老兄好像是做农业相关的? 建议无论是否回国效力,至少尽量寻找机会和国内合作吧,有些事情还是可为的。

家园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最终的竞争力来自人民

我的感想是: 当地的农民真有钱,至少现在过得挺舒服的,但农业、农村真没有希望。这样下去,希望将来不要搞到没有饭吃。

要是一帮老百姓还是吃饱了就不管社会的发展,那也没啥前途;

喜欢吃螃蟹,刚才在YouTube上看人家抓螃蟹,发现老外就是有素质(不管人家满口f***的),凡是母的大小不够的全部抛弃,换做中国人,可以吗?

随便看看新闻,都是抱怨政府的,反过来说,基层的组织不也是那些人组成的吗?他们是对这个社会素质最好的反应,还是改造人吧。

家园 俺以前做过一点农药研究

离农业还远。现在就离农业更远了。

老爸以前是农技师,所以对农业多少有些了解。

看看这个世界,简直就象在互相比烂。中国呢,还在学。这么明显的事,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看着干着急。难道真要有2012大劫?

现在不少城里人开始自己租地种了。整个社会就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城里人种地,农民进城,制造业做房地产。。。。。。

家园 速生桉是抽水机

速生桉是恐怖的树种,以至于有人把它称做亡国之树,有识之士甚至于把和速生桉的斗争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http://bbs.tiexue.net/post_4152068_1.html

速生桉是“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集一身的树种。西南的干旱和种植桉树不无关系。

看来, 买办和说客是希望中国在拉美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进啊。

家园 必须要有人身体力行,把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投入农业

才能把农业搞上去。

我们现在的外向型工业表面上红红火火,收到了大把花花绿绿的票子,国家增发大量Rmb回收,然后换成美国国债,但持有的这些国债并没有增加我们国防能力,也没有改善我们的民生。

这些外向型工业消耗大量资源,留下环境问题,低价出口解决了外国民生问题,国家增发的大量Rmb相当于财政补助,这些增加的Rmb推高了物价。

一些完成初步原始积累的民企不满足再从事薄利的外向型工业,利用手中掌控的资金掌控从事投机活动,从炒认股权证、炒股票、炒期货、炒兰花、炒邮票、炒纪念币、炒古董、炒字画、炒普洱茶及各类名茶、炒石头、炒珠宝、炒黄金白银、炒楼盘、炒地皮、炒煤炭、炒资源,以至于发展到炒药材、炒八角、炒生姜、炒辣椒、炒大蒜、炒绿豆以及炒各类蔬菜和农副产品,大凡天下万事万物,无论高低贵贱,均成为投机客的炒作工具。

休息一下……

家园 农村和农业正在面临一场变革

随着工业化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必然会导致农业小作坊式生产衰败,而转为大规模农业生产。

由于农业的集约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减少,传统乡镇式体系也随之崩溃。因为人口都集中到城市了。

除非采用日本或者韩国的农业保护政策,小农户经济才能得到一线喘息机会。付出的代价就是高昂的食品价格。韩国与美国的签订的农贸协议,也证明了他们也逐步放弃了对农户的市场保护政策。

家园 粮食连续八年增产,2011年总产有望5.5亿吨

我看到的也是农地大面积消失,务农人越来越不想干了。小时看的种田过程相当复杂,育肥、牛、秧苗、保水、双抢,人力投入需要相当多。现在的农民,不可能再那样耕作了。

然而总产却连续增加,连着历史新高。

这可能是,种田越来越依靠机器与农业科技,这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光。所以虽然面积减少、人力投入大幅降低,产量却还看上去不错。

2010年农机工业总产值2838亿,劲增26%。十二五规划年产值为4000亿。

所以,现在的中国人肯定没有以前勤劳,机器却用得比以前多多了。包括水利,应该用不着以前那种全民修水库的办法了。十年4万亿投入到水利,多半是各种机械往上招呼。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认为你的调研可能有倾向性,不够平衡。许多社科学者也这样,要么就是新闻联播,要么就是“忧思录”。

家园 所以土地集中,可以在这样的地方实行,但反对全面铺开
家园 给你看一段一个德国人在19世纪写的文字

英国对工业品出口给予补贴,当时法国人不加考虑的欣然接受了这一礼品。……法国的消费者固然在几年中以较低价格获得了所需要的消费品,似乎占到了便宜。但法国的工业却一败涂地了。几百万工人由于失业而乞讨流浪。

……

英国人以出口补贴的形式赠送给欧洲的礼物实在不小,但各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更加惊人——他们丧失了发展自己国家工业的机会。

——F.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2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