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五十二):地下物流 -- 本嘉明

共:💬97 🌺4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芝加哥这个就是运货的

修了一百多年了,那时候还没飞机,更没啥人防概念呢。原本就是电话公司的电缆入地工程,跟各个大楼的地下室连起来,为了方便检修里面留了条道路给人走,所以后来干脆就在里面修了轨道跑小火车运货,尤其是冬天,取暖的煤,烧完的炉渣都用这个铁路网运。二战以后年久失修就破产了,就让它自生自灭,哪成想80年代闯了大祸,防水层漏了,隧道里发了大水,正赶上那几年也闹climate change,芝加哥边上的密歇根湖水位异乎寻常的高,结果就把不少老楼的地下室一块都给淹了。。。

受此启发,欧洲几个城市的邮政局20世纪上半期也修了专门的地下线路用来送邮件,最著名的要数伦敦邮局地铁线,不过现在也全部关门了。

不过挖隧道太贵,还有维护问题,芝加哥早想出便宜的解决方案了,就是建高架桥,芝加哥城中心大部分道路被高架起来,有的地方甚至都架起来两层。高架桥跟两边的楼房无缝连接,楼房的二楼才是人的主要出入口,所以普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桥上。下面的道路就是地面层也是用来跑车,不过知道的人不多,开下去也不容易,大楼用来运货的出入口主要在地面层,所以地面层的交通主要就成运货的了。。。

家园 你集约化后最后5公里一样有多个快递公司的重复路线。

单个快递公司的重复路线问题可解,多个公司之间无解。

即使只有一个公司,如果同一条路线上业务量过大,为提高服务质量一般也是增加送货频次而不会按小业务量一样的频次而改用大车。这个重复就由不同公司的同一时间重复变成同一公司不同时间的重复了,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本质差别。

家园 这是好主意

如果造新城市的话,就可以搞个半地下的(挖沟,再加顶盖),用来跑货运交通,然后在上面造“人居平面”,就像美国那些大的游乐场那样。

家园 德国倒挂轻轨的缩微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按这个,做成无人小尺寸,挂在现有高架下面。只是噪音可能大一些,运量也小。

家园 最后5公里要招标,签合作协议

只有3-10家的名额。往往是大型快递公司在本区的分店。这个地下站业务量大,就多几家。这样既保持合理竞争,又简化市场环境。

家园 嘿嘿,许可证制度?权力寻租啊。

然后就没有创业者做小公司的活路了。

家园 我在南京火车站就遇到这种

我在南京火车站就遇到这种不知道自己在地面还是楼上的问题

家园 挖这么多隧道的成本是不是太多了?

挖这么多隧道的成本是不是足够在地面更大面积的桥了?

地面上的东西还能见天,也容易跟踪,维护.

挖地道如果不出于国防考虑,还不如用来架桥.

家园 长远的角度来说,是值得的

因为争取到了一个更大的空间, 把一个城市的可交通空间翻倍了。

家园 向上架桥也是一样的结果。

而且面积更大,更适合人类停留。

家园 侵犯了人类的可视觉空间,破坏了自然景色

而且底下永远意味着可以在上面的所有空间之外的可利用空间。

家园 问题是现在桥架的还是不够多。

最起码把地方能架桥的地方都架满了,才向下挖洞吧。

向下挖也要先挖地铁吧。

轮到这个不知道要什么猴年马月了。

家园 隧道的好处

1)防炸,保密。

2)节约地表资源(比如土地),减少声光污染,增加日照面积。

3)建造需要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施工机械。增加就业。

4)未来发展余地大,物流量大了就继续挖洞。挖到5层30号线都没有动迁问题。

5)储备战略物资。当年彼得大帝跟瑞典作战失利,把全俄教堂的钟拆下来铸炮,再反败为胜。比如隧道的钢梁钢肋,可以人为制定一个高密度标准,反正钢厂闲着,往地下灌几亿吨钢下去,将来打仗时隔一根拆一根,一个力拓的年产量就出来了。

6)可以拿来作马甲。

家园 这是第二铁路啊,简称二铁

和二炮有一拼。

家园 城市间也是可以联网的

就是到城郊后改走地面,相当于窄轨铁路,挂几节尺寸大点的载客车厢(每节车厢定员数比较少),两个城市的城郊站之间可以上下客,变成客货联运。这在经济发达,城市成串的人口稠密地区,完全可行。车速不用太快,绿皮标准就可以了,票价便宜给买房买得远的白领当通勤车,流量是有保证的,车站旁的地皮还能升值。

当然更重要的,是打破了铁道部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个新线路,用改革的方法运行,不归铁道部。

最后,再办个“二铁文工团”,重点抓“新闻联播相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